僚人家园

标题: 贵定民族土风文化面临失传危机(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南粤孤客    时间: 2003-10-8 19:19
标题: 贵定民族土风文化面临失传危机(转帖)
                    贵定民族土风文化面临失传危机(转帖)


                                (2003-10-08 08:58:42)

       金黔在线讯 这些天来,贵定县文广局副局长李霞显得有些疲惫,她花了半年时间,对全县少数民族土风文化作了一次调研。然而,调研结果令她大失所望。

       9月18日,她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贵定的民族土风文化再不及时抢救,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记者在贵定县的数日采访,印证了李霞的担忧。

       分布在盘江、沿山、旧治、昌明、定南等乡镇的很多典型布依村寨,建筑风貌遭到严重破坏。这些乡镇的布依族基本改穿汉装,年龄在45岁以下的男女都不会讲布依话。

       而分布在新巴、落北河、都六、马场河等乡镇的苗族大多改穿汉装,要逢大型节日或活动才穿民族服装,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讲汉话。

       许多著名的布依族、苗族歌手和舞蹈表演者已年近古稀,而大多数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近年来外出打工,自愿参加歌舞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

       面对这一尴尬的境况,李霞认为,民族土风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既有客观因素,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因此,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宣传、推荐本民族土风文化的意识不强。民族文化是以传承方式进行,各乡镇歌手、舞蹈队参加民族节日活动,大多是出于自身的喜爱,没有把民族文化与村寨、乡镇、县域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

       二是民族土风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力度不够。贵定县布依族山歌调子已挖掘整理有十几种,但是没有一首布依民歌能唱响贵定、代表贵定。布依族舞蹈,如刷把舞、舂碓舞、耙棒舞等未挖掘整理;花灯艺术大约是清代初年传入贵定,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抱管花灯、河背花灯,现也未整理;苗族舞蹈还有斗鸡舞、斗牛舞、插秧舞和独具特色的定东苗族雷公舞等,目前也尚未挖掘整理。

        三是民族土风歌舞内容重复单一。目前,贵定县布依族没有舞蹈队,苗族舞蹈队只有11支,有白苗、大印苗、花苗等不同服饰,舞蹈基本都是苗族芦笙舞。民族演出队伍中能唱、能跳又会民族乐器的不多,因此节目重复单一,内容不丰富。民族演出队居住在各乡镇较为分散,组织一台原汁原味的民族土风文艺演出晚会涉及到的民族演员多达70至80人,调集起来极不方便,再加上吃、住、往返车费、误工补贴等安排,每场演出所需经费较高。

        四是民族土风歌舞节目质量不高。该县各乡镇民族歌手,舞蹈队较为优秀的歌舞表演者年龄偏大,而少数年轻表演人员不稳定,经常有人外出打工,因此节目编排不够成熟,苗族芦笙舞的特色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李霞分析了全县可资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后认为,贵定民族土风文化要发扬光大,必须走传承与创新之路。

        颇有文化意识的县长王可农,在与记者聊起如何抢救、保护并开发贵定县民族土风文化时,他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民族土风文化应走市场化的路子。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后,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以它浓烈的现代魅力,引导着人们文化和审美的回归意识。民族民间艺术已被请进现代都市豪华的殿堂,成为真正的文化时尚。该县民族土风歌舞表演还处于初级阶段,群众参加民族节日及活动或自发或政府组织,政府组织的由政府包揽一切费用,民族土风歌舞表演没有走向市场化的道路。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是增强少数民族经济意识,把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族土风歌舞推向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方式,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变成财富,把民族文化与个人、乡镇、县域经济有机构结,逐步发展成为贵定县文化经济的支撑点。

       他还认为,民族土风歌舞文化价值需要提升和拓展。2000年联合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启动,对于贵定县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工作是千载难逢的契机。该县民族风情浓郁的新铺乡长衫龙苗族芦笙舞,沿山镇白苗芦笙舞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无不与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因此,筹备申报苗族芦笙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工作极为重要。

       通过申报活动,将推动对该县民族文化“抢救、保护、继承”;通过申报活动,使该县民族文化价值得到提升;通过申报活动,将进一步拓展该县民族文化的知名度。

       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土风文化进行提炼和包装,以3至4个民族特色浓郁的歌舞为重点,打造成贵定民族土风文化品牌,使其走出山界、州界、国界,在省内外、国内外提高贵定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品位。把民族土风文化同旅游业、饮食业相结合,促进全县经济腾飞,实现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相促进的协调发展。


(陈富强)


作者: hong21131    时间: 2003-10-8 21:58
痛惜!痛啊!
可是,除了痛之外我又做不了什么!
无奈!
当官的带个头吧!!
作者: 路    时间: 2003-10-8 23:05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10-9 00:53
  『 分布在盘江、沿山、旧治、昌明、定南等乡镇的很多典型布依村寨,建筑风貌遭到严重破坏。这些乡镇的布依族基本改穿汉装,年龄在45岁以下的男女都不会讲布依话。
   而分布在新巴、落北河、都六、马场河等乡镇的苗族大多改穿汉装,要逢大型节日或活动才穿民族服装,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讲汉话。
   许多著名的布依族、苗族歌手和舞蹈表演者已年近古稀,而大多数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近年来外出打工,自愿参加歌舞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


当地布依族、苗族“土风文化”的传承,危机重重,与急剧的汉化过程不无关系。仅仅依靠观光旅游业来维系脆弱的“土风文化”,可解燃眉之急,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 venjiebiao    时间: 2003-10-9 01:02
贵州的少数民族大面积汉化的原因是夷汉杂居的格局造成的,是主流强势文化发展的同时严重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造成的,看来僚人文化的保存和延续的希望只能看广西那些僚人占绝对优势的地区了。
作者: luomaren    时间: 2003-10-11 18:23
哪里有可以申诉的地方。天堂还是地狱。
一方面反对世界单极化,一方面又以振兴**民族之名推行民族同化,真是杀人不见血,希特勒当年对所谓的劣等民族从肉体到文化一概屠杀,所以人神共愤。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