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俚、僚人是粤东的百越遗裔 [打印本页]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9-1-22 01:41
标题: 俚、僚人是粤东的百越遗裔
http://www.xtfr.com/docc/news_detail.asp?id=428


俚、僚人是粤东的百越遗裔

考古研究   2004年10月28日

  畲民既是宋代才形成的,而且是瑶人迁入之后演变而成的,当不可目为潮汕的土著。作为畲民近源的瑶民,当然也非潮汕土著。40年代出版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徐松石著)指出:"古代两粤大河流域的土著都是壮人。只有粤省的极东部分,今日潮汕地区,少有壮人罢了。"这又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其实,潮汕一带以至整个粤东、闽南,至迟在隋代就已出现僚人,称"蛮僚",或"土僚",是百越的一支遗裔,宋代才演变为僮,壮则是现代的族称。史、志书上常有关于僚的记载,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粤东同时与僚杂处的另一支百越遗裔则是俚人。

  俚人在史籍中,一开始写作"里"。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后汉书》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被封为归汉"里"君;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暴动,九真、曰南、合埔蛮"里"人,群相响应。其中的"里",都是指俚人。古代俚人分布颇广。在《辞海》"俚人"条上说,古代俚人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及广西东南等地。其实,古代俚人的分布远不止此,在越南北部、中部,以及海南岛也都早有俚人定居。三国东吴人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上说得很清楚:"俚在广州之南","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有村,各有长帅。"而包括潮汕在内的粤东地区,是否也是古俚人的居住地呢?30年代,谭其骧就在《粤东初民考》中说,"有史以来,最先定居于粤东境内者,实为今日僻处于海南岛之黎族,汉唐时称为’里’或’俚’者是也"。当然,谭其骧所指粤东,应是相对于粤西而言,但似不能完全排除现代所指的粤东。《潮州志》的总编辑饶宗颐先生就曾在《民族志》(刻印本)中称俚人为粤东主人。据所认为虽由于年代久远,秦汉年间粤东俚人的历史已难考释。但在隋唐之际,俚人在粤东有着不可轻视的势力。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粤东俚帅杨世略起兵据循州,并有潮州。梅州旧谚有云"未有梅州,先有杨、古、卜",足见俚人杨姓之地位。据《旧唐书》卷五十六、《唐书》卷八十七《林士弘传》和吴、周府志所载,唐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杨世略在唐来使的"招慰"之下,背着林士弘以潮、循二州之地,与高凉俚峒酋豪冯盎同时降唐。林士弘遣其弟鄱阳王药师率兵二万围攻循州,杨世略"破斩之"。可见,俚族在隋末唐初,势力相当强盛,以至整个潮梅地区还曾一度完全处在俚帅的控制之下,叛隋降唐,唯俚帅之命是听。

  但是,不少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或认为俚人根本就未涉足潮汕;或认为俚人之抵潮只是隋唐政权用以平僚的缘故。如隋文帝仁寿初年,就曾利用冯盎征讨潮、成等"五州僚"。冯盎因平僚之功被拜为汉阳太守。隋亡,冯盎返回岭南,聚众数万占据20余州,自称总管,后与杨世略同时降唐。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抵泉、潮所平定的也是"蛮僚",足证当年潮汕应是僚人天下。

  此时虽有一定道理,但只说对了一部分而忽略了另一部分。从古籍往往将俚僚联称来看,俚僚人历代史家并没有分清,看来也似难分得清。为此,有的学者则提出了俚是先汉化了的僚。据《丁氏古谱》所载,陈政奉调平乱,一开始即"恩威并著,土黎附焉,辖其地为唐化里"。所谓土黎,即为俚人。俚僚杂处于兹,陈政对俚人"抚而籍之",以孤立作乱僚人。同时,如前所述,瑶族的一支也已于此时进入粤东,民族杂处的情况更为复杂,这才是当年的实际态势。查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所附民族历史发展演变表,现代的壮人(前曾称僮)和黎人(即唐宋俚),在魏晋至隋唐时期都同是"俚僚一部",或"俚僚一支"。俚僚同样被联称。这应是治民族史者的共识。认定潮汕有僚而无俚既依据不足,于理也不合。在隋唐政权"以夷制夷"的策略下,俚酋既可征僚,当也可征俚。何况俚僚难分。而俚帅杨世略之据有循、潮二州却不能不说是俚人隋唐年间在粤东写下的十分浓重的一笔。

  我们似还不应淡忘了潮汕人"食槟榔"之俗。而这一礼俗正好与古俚人的礼俗毫无二致。

  槟榔,古代岭南、台湾都广为种植。其子仁可吃,还可入药,有开胃消食之用。古代俚人十分重视槟榔。南宋淳熙年间,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上说,俚人"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海南黎人至今仍盛行食槟榔之礼俗,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潮汕人在明、清时期也盛行食槟榔,且也作为敬客礼俗。《潮州府志》(郭志)上载:"潮俗喜食槟榔,嫁娶以之为礼";"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食槟榔便称简慢。"清初宋征璧《潮州竹枝词》有句"爱嚼槟榔玉齿红"。潮俗嫁女时,要配上锡制槟榔鼓(盒子);新娘敬客,现两手捧槟榔鼓,轻声说"请槟榔。"此俗直延续至现代,只是槟榔已由橄榄所代替。故潮汕民间将槟榔作为橄榄的代名词,敬客橄榄,还往往说:"请槟榔"。潮人承俚人这一礼俗如此"食古不化",这怕不是潮汕古代仅有"少量"俚人所能解释得了的。

  岭南各地的俚人,在不断南下涌入的汉文化影响下,除了少数移入桂西,后被称为"徕",至清代渐与壮人 融合外,大部分逐渐被汉化。另外,有部分迁入海南岛,与原来岛上的俚人汇合,发展为黎族。据近人考证,汉初,在西汉大兵压境之下,南越国丞相吕嘉率领族人逃入海南岛。这就是俚人迁入海南岛有明文记载之始。为此,《辞源》注释"俚子"一词,便说是"古代对黎族的别称"。《元和郡县志》记载高州诚敬夫人的庙碑说:唐高祖时,海南"诸俚亡叛,敕夫人招慰"。可见,隋唐时海南黎族尚称为"俚"。俚人之被称为"黎",约始自宋代。

  由于俚人被汉化得很彻底,潮汕地区的族属,早已不可识认。不过,潮汕乡村,至今还有不少以"黎"命名的,如潮安山黎(今住畲民),饶平黎坑,普宁乌黎村,揭西山黎潭以及大埔黎家坪等,均应是当年的俚寨。80年代,澄海蔡英豪经一番查证,认定澄海程岗村古时也是俚人的村寨。当时俚人有二支,一住陇之南,即今之程洋岗;一住陇之东,即今之管陇。唐代岗上小庙门联有"保俚安庶"字样,祀赵佗。俚人以出海打鱼为生,性格大方,慷慨重义,人称为"浪俚",以别于山俚。今潮语程度副词有"浪裂"一词,当由"浪俚"演变而来。浪俚人喜缠腰,着短裙,后沿革为水布,近现代潮汕农民曾广为应用。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9-1-22 01:45
俚僚,俚应是今日之黎族(Lai),僚应是今日之壮族(Lau)。
作者: 粤西土著    时间: 2009-1-22 08:52
楼主所说是正解.
作者: 伤疤好咯    时间: 2009-1-22 10:52
我之"俚"解:俚应来自古越语的"doi"(壮文ndoi),意为山野,骂人"野仔"时也用到这个词.俚人--山野之人,指相对居住环境而言,后发展成对族属的泛称,作为他称有贬之意,作为自称则有谦之意.同样,贵港一带的土白话(我觉得是平话)以"侬"自称则也是一种谦称,应来自古越语的dong(壮文ndoeng)--山林之意.外地人把贵港人讲成贵县侬,来历是贵县人喜自称"侬"(我).
作者: 称最    时间: 2009-1-25 19:36
QUOTE:
以下是引用伤疤好咯在2009-1-22 10:52:56的发言:
我之"俚"解:俚应来自古越语的"doi"(壮文ndoi),意为山野,骂人"野仔"时也用到这个词.俚人--山野之人,指相对居住环境而言,后发展成对族属的泛称,作为他称有贬之意,作为自称则有谦之意.同样,贵港一带的土白话(我觉得是平话)以"侬"自称则也是一种谦称,应来自古越语的dong(壮文ndoeng)--山林之意.外地人把贵港人讲成贵县侬,来历是贵县人喜自称"侬"(我).

贵港县城好象都是说客家话的,以前我问过一位本地人。


作者: 伤疤好咯    时间: 2009-1-25 19:58
标题: 回复:(称最)以下是引用伤疤好咯在2009-1-22 10:52:...
县城里原来没有讲客家话的,现在讲什么话的都有了.
作者: 称最    时间: 2009-1-25 20:00
QUOTE:
以下是引用伤疤好咯在2009-1-25 19:58:28的发言:
县城里原来没有讲客家话的,现在讲什么话的都有了.

原来是讲什么话的?


作者: 伤疤好咯    时间: 2009-1-25 21:41
标题: 回复:(称最)以下是引用伤疤好咯在2009-1-25 19:58:...
县城里讲的是土白话,夹点壮音。附近江南是土白话,江北大都是壮话,也有小部分讲土白话。客家人(涯,麻介)是清代才大量来的。咸丰年间发生过土来大械斗,就在城北一带棉村和靠江的江南,客家人战败,在县城附近立不了足(县城附近都是大族村多),不过江北靠近山的山脚下错落着几个村庄是客家人的,其余的是壮族村。江南几个镇还是有很多客家人的,而且出过望族,何时迁来不太清楚。城北群山中有一个较大的盆地叫龙山,就是石达开搞革命的地方,居民90%以上是讲壮的,因为清代开采金银矿也来了很多讲白话客家话的矿工。不过里面的客家人跟壮人处得很好,没有发生大械斗(有个客家村被围过村,但石达开出来调解成功,看来石在当地壮人客家人中还是很有人格魅力的)。龙山里原先讲客家话的几个小村已经全改讲壮了,变成壮族了,60年代搞水库时迁出来一部分还是讲客家话,所以出现了同一个祖山的还些是壮族有些是汉族。也有相反的,原先是壮族的,迁出到同姓的客家村,又变成了汉族,其中我初中几个同班同学都还会讲壮(30几岁)。搬迁时都以迁到同姓村附近为原则,因而出现了很有趣的情况。有七八户黄姓的,搞水库时搬迁到一壮族黄姓大村旁,入了那个村的祖,但还保留着客家话。
作者: 伤疤好咯    时间: 2009-1-25 22:09
贵县一带的老百姓苦啊,从咸丰年间开始,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不是匪患就是农民起义,再加上土来械斗,不得一天安宁.每一个大村都有自己的团练,村中的每一个壮年男子时该准备着为保卫村庄而献出生命.
作者: 浪人    时间: 2009-1-27 13:10
QUOTE:
以下是引用伤疤好咯在2009-1-25 22:09:02的发言:
贵县一带的老百姓苦啊,从咸丰年间开始,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不是匪患就是农民起义,再加上土来械斗,不得一天安宁.每一个大村都有自己的团练,村中的每一个壮年男子时该准备着为保卫村庄而献出生命.

可能在民族杂居的地方,才感觉到民族问题的存在。

在我们那里,因为方圆百里99%都是壮族,所以民族意识并不强烈,而且也没有我们是“少数民族”的概念!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苗族、瑶族等才是少数民族。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9-2-5 23:09
据我一位广西平南县的白话朋友说,贵港城区现在是以捞话(即普通话、西南官话)为主。
作者: 伤疤好咯    时间: 2009-2-6 00:26
标题: 回复:(使君子)据我一位广西平南县的白话朋友说,贵...
如果是贵港市辖区内的原住民,我相信他(她)都能听本地白话和广州白话,至于说得顺不顺畅,我不敢包,但都能用白话来交流的.如果平南也是象贵港一样多外来人,我相信也会有"以"捞话"为主"的假象的.
作者: 覃雄彬    时间: 2009-4-2 10: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