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韦成荣:为了壮乡的孩子 [打印本页]

作者: luomaren    时间: 2003-9-6 18:09
标题: 韦成荣:为了壮乡的孩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luomaren在 2003/09/06 06:12pm 编辑]

韦成荣  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候选人【广西推荐】

韦成荣:为了壮乡的孩子

记者 周祖臣


  他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山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并且三次放弃去大都市工作的机会,只为了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教育能够加快发展。

  他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山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并且三次放弃去大都市工作的机会,只为了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教育能够加快发展——为了壮乡的孩子

  三十而立的广西马山县马山中学教师韦成荣10年间创造了一系列辉煌:

  1995年,所带班级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班级;1996年和1997年,连续两年获得县人民政府的嘉奖;1998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1999年,获得首届陈香梅教育基金奖,同年被选入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培养对象;2000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入选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养对象。

  他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

  1963年6月,韦成荣出生在广西马山县一个贫穷的山村。马山县地处大石山区,生态环境恶劣,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决心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1979年9月,他的愿望实现了,被录取到南宁师专物理系学习。

  年仅16岁的他,踌躇满志地来到学校,开始了崭新的大学学习生活。在大学第一周的值日读报时,他把“漂亮的别墅”读成了“漂亮的别野”,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一笑,使他受到了很大震动。这一笑,也使他改变了上大学的初衷。那天晚上,他彻夜未眠,想了很多很多:“难道这是我的错,这可是家乡的老师教我这么念的呀!”他终于明白了,家乡的教育太落后了。因此,才有了像他这样把“别墅”读成“别野”的大学生。

  从那天起,他的人生坐标来了个180度的转变,他发誓要刻苦学习,练好本领,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出力,为不再出“别野式”的大学生而奋斗!

  1982年7月,他大学毕业了,学校打算让他留校任教。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呀!可是,他想到了家乡的那所初中,便婉言谢绝了学校的好意,回到了马山县任教。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开始,他被分配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学校没有器材,他自己动手制作,为了一个实验,他常常跑到几里外的学校借仪器。他凭着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凭着他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很快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同行们的好评。

  1987年,县里为让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学生有书可读,成立了壮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学。由于条件艰苦,很多人都不愿去,韦成荣却主动要求去。

  报到后,问题又来了,由于数学老师调不来,开学两周了,数学课一直没人上,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焦虑期待的面孔,韦成荣急了,主动向校长请缨。

  为尽快胜任数学的教学,他每天总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才离开办公室,自学壮文,钻研教材和大纲。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中考,这个入学时平均成绩名列全县36所学校之末的特殊班级,数学成绩竟然上升到全县第三名。

  在民中任教期间,韦成荣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学完了广西师大物理系课程,获得了本科学历。1993年8月,韦成荣奉令调到马山中学,教高中物理。

  西部教育更需要改革创新

  回乡从教20年来,韦成荣一直在探索,怎样教才能使山里的孩子学得更聪明,缩小东西部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

  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1993年秋,他利用节假日走访了全县十多所山区乡村初中,调查了200多名学生的家庭、社会、生活状况,研究山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他在充分吸纳过去自己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构建了“探索—创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即“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帮助发现—总结规律—运用创新”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上每一节课都做到:学生自己探索10分钟,学会阅读;学生间讨论10分钟,学会合作;学生自我提问3个问题,学会反思;学生自我设计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创造;每周动手操作实验或深入生产、生活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他坚持“全面发展与张扬个性兼修”的教学观念,建立了“开放+指导”的课外辅导模式: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个性、进行科技实践提供广阔的天地;教师个别指导,培养兴趣。他精心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改革使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自然也上去了。

  近年来,韦成荣还多次为全县物理教师上示范课,为兄弟县上观摩课,推动了马山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大大增强。在教学质量大面积稳定提高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学习尖子,1999年高考,文、理科各有一名学生夺取南宁地区高考第一、第二名,今年又有一名学生获得了817分的高分。

  爱事业如爱生命一般

  为使山里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得到智慧的启迪,韦成荣一边工作,一边不停地充电。20年来,他坚持在繁忙的教育教学中,抽出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他把夜晚10点半至12点定为学习时间。他订阅数种教学杂志,购买大量的书籍,仅读书笔记就有几十本。

  2000年10月,作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养对象,韦成荣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77天的培训学习。学习结束时,他被北京师范大学评为优秀学员。

  为了山里的孩子,他舍小家为大家。

  韦成荣爱事业如爱生命一般。20年来,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学上。

  那年,妻子有了身孕,一直盼望做父亲的他,惊喜一阵之后却又犯了愁:一推算日子,孩子出生时正逢中考的关键时候,他动员妻子做了人流。

  还有一次,4岁的儿子发烧了,他把孩子带到医院,托医生处理后,自己便跑回学校给学生上课,直到放学才想起儿子还在医院!当他赶到医院时,听到的是声声责备。可就是这个“狠心”的父亲,对他的学生却总是关爱备至:班里一个学生胃大出血,韦成荣护送他到医院,守了三天三夜,为他熬药送粥,后来还为其解决了1000多元的医药费。

  在贫穷的马山县,人们把能到城里工作视为荣耀。可韦成荣却在大山里一干就是20年。他把学校的教育质量抓上去了,使学校在广西逐渐闻名,他本人也因此而蜚声教坛。随之而来的是,想要他的单位也接踵而来。

  1993年,他的一位老同学极力举荐他到南宁市一所高中任教,该校校长听了有关韦成荣的情况介绍,二话没说,就一口答应了。

  万万没有想到,韦成荣却婉言谢绝了。

  去年,他的一个老乡找到他,说如果愿意到广西民族高中工作,学校将会给他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工作满5年后,房子产权也将归他。面对这一优厚的待遇,韦成荣还是舍不得离开山里的孩子。

  今年5月,韦成荣和同事们到香港考察,途径深圳时考察了一所中学。在交谈中,该校校长慧眼识才,表示愿以6000-8000元的月薪欢迎他来校共谋发展,但韦成荣还是没有接受邀请。

  他三次放弃去大都市工作的机会,到底是为了什么?记者在采访时问他。他答得很简单,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我们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教育能加快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本报记者 周祖臣)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11日第1版  

http://www.jyb.com.cn/gb/2002/08/11/zy/1-jyyw/8.htm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9-7 11:03
标题: 韦成荣:为了壮乡的孩子
“他在充分吸纳过去自己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构建了“探索—创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即“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帮助发现—总结规律—运用创新”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上每一节课都做到:学生自己探索10分钟,学会阅读;学生间讨论10分钟,学会合作;学生自我提问3个问题,学会反思;学生自我设计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创造;每周动手操作实验或深入生产、生活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他坚持“全面发展与张扬个性兼修”的教学观念,建立了“开放+指导”的课外辅导模式: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个性、进行科技实践提供广阔的天地;教师个别指导,培养兴趣。他精心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好的经验!只是10分钟的讨论时间很短,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形成某种习惯才有可能讨论到点子上并且有所发现。另外,教师应该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在堂上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作为讨论的一种检验办法, 同时给学生锻炼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


作者: 森雨    时间: 2004-3-19 17:01
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我们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教育能加快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非常欣赏,将自己贡献给热爱的民族教育事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9 17:01:49编辑过]

作者: 特田栏钟    时间: 2004-12-13 14:15
作为一名教师,我以有这样的同行为荣。韦老师,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