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该用e为短间符
在双元音和复合元音里
正常情况下是以 1比1 合成的 ai爱 ao凹 an安
而在短音的情况下 1比2 合成的
所以 有e短音符 都应改为后面字母为双写表示前面字母短音。
以音标的角度来说,这样算比较科学,自然。直观。
2 复合元音和双元音的发音。都应就是他们两个音的混合音
混合音在长,短,音下改变了两个音的混合比。产生了不同的音
ae 应样写 aii
au 应样写 ao au的音同以aoo
aeu 应样写 au或aoo
由于我刚学 很多壮文发音不是很懂。只是看到这几点。
就能想到下面还有多少的不规侧的行为。
3 最科学的广东话拼音调。和壮文的音调。那是机器才能懂的调值。
壮文里的-- 调值--是指一个音的频率
而真正的调值---是指两个音之间的频率差
接下来的比喻只有懂点音乐的人才能懂的道理
就象音乐的每个调。唱出的同一个“6啦”
并不一定是钢琴上的“A”键
机器的发展造就了人性的懒
那些语言学家偷工减料。不认真的分析。
而靠频率义测人讲话和调值。
在坐的各位也许都是语言学的。讲起物理学来也许头大了。
对不起
所以壮文的调是这样的
第1调 同音乐上的“5”唆的中音
第2调 z 同音乐上的“6”啦中音
第3调 j 同音乐上的“1”多中音
第4调 x 这同汉语的4调
第5调 q 这同汉语的2调
第6调 h 这同汉语的3调
第7短调 =第1调 同音乐上的“5”唆的中音
第7长调 =第1调 同音乐上的“5”唆的中音
第8短调 =第2调 同音乐上的“6”啦中音 z
第8长调 =第2调 同音乐上的“6”啦中音 z
而那几个声母 p t k b d g 他们本来就可以做收声音母
不要让音调把他们经绑架了。
4 几个多余的声母gv ny ngv by gy my
声音的结构
按自然顺序 分析 :(开始辅音)+{宣染元音}+[元音]+[音调]+(结束辅音)
1,辅音 其实是表示发声称气管的状态符号,本身是不发声的。
而且 有的声音没的辅音。可在开始和结尾起作用。
2,宣染元音 ,每个音里必有宣染元音:e儿, w ,i ,u 四个中的一个 。
e儿, w 这两个宣染元音。宣染出来的音还是本音所以总是省略的
3,在学习辅音时。因为辅音没有声音。总是加上宣染元音e, w。
用以发音。从而记住,为了书写方便总是省略的
4,元音和音调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书写方便,我们常把音调。放在后面
5,其实有宣染工能的还有o . e(英)
只是宣染的角度里o=u,e=i,w=e儿
所以上面声母算多余的
gv =gu
ny =ni
ngv =ngu
by =bi
gy =gi
my =mi
回应2楼 伤疤好咯
似乎 ----- 哈哈 你发的音---个个都似乎准确。
回应4楼 奶昔哥哥
你说的代表了现代的潮水。哈哈。很多人都说读不读书会做生意最重要。
就象我一样,壮文就会半句。却总是对壮文说三道四。
BBC 说的不错“你要好好学习先”
我说:“不完善自身谈什么发展?”“你是不是经常宣传帽子货呢!”对不起
回应5楼 BBC
长 短 没长就没短,如果世上只有一个人。谁又知道美不美。
你不知道 所以说 只有在有两个音或以上 才能有长短之分。
当一个音里只有一个元音的情况下,是没有长短之分的。对不起。
连英文音标也被我说得面目全非了。哈哈,但真的是这样。
回应6楼 梁先生
物理课没有必要在这上得太多了。真想懂的人就学学音乐吧!!
这里都是一些家民,你用英文没多少人懂。而我就算懂也说不懂。
对不起
不懂
既然现在的壮文方案能拼出壮语语音,就可以用啊,改来改去更不利于发展.现在最重要的是在壮语拼音中加入南部方言的声母和一些方言里才有的韵母,这样的壮文才能代表全族.
e本来就是长的元音啊
在壮文里,它既是长音符,也是短音符.
EE才是短,
你不了解,不要乱发表意见啊.
多认真学.
要比记音“科学性”(“科学”真是一个在汉语中被滥用的词)。国际音标是第一。
特别是下面这段:
gv =gu
ny =ni
ngv =ngu
by =bi
gy =gi
my =mi
纯粹是乱来的。标准壮文的 by、gy、my 声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 bl、gl、ml 等复辅音得来的。有部分是从 pl、kl 等来的。ny 写成 ni?那“ngyi 听”写成“nii”?“n”跟“ny”声母是一样的吗?
“调值”跟声音的 pitch 有关,表明一个音的高低、升降状态,波形频率多少跟 pitch 的走向没有多少关联。也就是说,无论男女老友,说话大声与否,pitch 的走向都是几乎一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他们的声调都相同的原因。
按自然顺序 分析 :(开始辅音)+{宣染元音}+[元音]+[音调]+(结束辅音)
我怎么感觉你是用机器翻译的结果?
initial consonant = 开始辅音?
final consonant = 结束辅音?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