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罗斯福新政 [打印本页]
作者: 山魂 时间: 2008-12-29 12:48
标题: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全名: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18岁时考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历史和新闻专业,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后来从政,先后任过纽约州参议员和州长。中年时,他因患病,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他任美国总统期间,实行新政,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领导美国参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
一、罗斯福是如何实施新政的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 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 32 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 期间制订的15 项重要立法中 , 有关金融的法律占 1/3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 , 允许尽快复业。从 3 月 13日至15 日,已有 14771 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 1929 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 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 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 , 美钞停止兑换黄金 ;4月19日 , 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 6 月 5 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 1934 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元纸币 , 并使美元贬值 40.94% 。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 , 对稳定局势 , 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 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原工人每周工作55个小时,工资一共只有60美分,调整后标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周工资12美分),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 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 , 他们的贡献将是为 1 至 10 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 1933 年 5 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 1700 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 岁到 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 200 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平均每人每期干 9 个月,月 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 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新政期间,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 ( 政府先后拨额 40 多亿美元 ) 和民用工程署 ( 投资近 10 亿美元 ) ,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 , 先后吸引了 400 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 50 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 2300 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 180 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 1000 座飞机场、12000 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从1935 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为此,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 65 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保险金的来源 , 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 1 %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1937 年5月24日 , 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受到广泛注意的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认“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从事农业或工业,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 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由国会没有对法案采取行动, 1937 年 10 月 12 日,罗斯福再次提出,直到 1938 年 6 月 14 日通过。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 ( 又称《工资工时法》 ) ,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 40 小时工时,每小时 40 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 16 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 18 岁以下工人。关 于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这些社会立法,虽属社会改良的范畴,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工资劳动者甚有好处。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 5 万美元纯收入和 4 万美元遗产征收 31 %, 500 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 75 %;公司税过去一律是 13.75 %,根据 1935 年税法,公司收入在 5 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 12.5 %, 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 15 %。
到 1939 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从 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 1933 年的 742 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亿美元,失业人数从 1700 万下降至 800 万 , 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资本主 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新政”是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 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次大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二、新政实质:
用国家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缓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
三、主要措施:
1、稳定金融;
2、振兴工业;
3、调整农业政策;
4、推行“以工代赈”。
四、效果和影响:
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9 12:49:34编辑过]
作者: 山魂 时间: 2008-12-29 12:55
基建中可以借鉴学习。在经济发展中,经济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藏富于民,否则只是一些数字与权贵的奢华,很难说是成功。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9-3-19 22:20
稳定金融——广西尚未建立起发达的金融交易系统,也就暂时不用顾虑这个问题。
振兴工业——这点正是广西最需要的。广西工业与广东工业的关系,是互补,不是竞争。广东继续发展食品家电工业,广西侧重发展先进大型机械制造业。
调整农业政策——广西必须立即实施退耕还林以制止石漠化扩大。农业产品由过往出口改为进口,进口的来源主要是中南半岛诸国。
“以工代赈”——广西政府多组织建设大型企业和基础设施,聘请本地人就业,带动本地人的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繁荣。
作者: marsuncle 时间: 2009-4-20 00:26
但是我在网上看到不同的声音,直指以工代赈,指出政府投资做基建的效率不如私人投资。该文还认为当年的美国走出经济困境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二战,正因为二战,大批年轻人上战场,解决了相当的失业问题,并使美国的工业机器全速运转,工业潜力得以发挥。
作者: 山魂 时间: 2009-4-20 11:37
以下是引用marsuncle在2009-4-20 0:26:18的发言:
但是我在网上看到不同的声音,直指以工代赈,指出政府投资做基建的效率不如私人投资。该文还认为当年的美国走出经济困境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二战,正因为二战,大批年轻人上战场,解决了相当的失业问题,并使美国的工业机器全速运转,工业潜力得以发挥。
我认为如果国家不能进行类似的有实效的改革,而是为了账面上的那些数字,让人民继续只承受发展的代价的话,就会发生类似泰国的危机:
泰国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阮永松(上海)
泰国气势汹汹的“红衫军”示威者4月11日上午将东亚首脑峰会会场团团包围,导致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被迫取消。泰国泼水节本是泰国吸引国际游客赚取外汇的最佳时机,可是泰国政府被迫宣布首都进入紧急状态,未来局势发展令人忧心。
(编按:红衫军终被泰国军队驱散,而4月17日清晨,“黄衫军”人民民主联盟领袖林明达则在汽车内遇乱枪袭击,头肩中弹。)
泰国作为一个笃信佛教的国家,人民一向温和淳朴,为什么发展到今天鱼死网破的局面?
法治不彰生乱象
从根本上说,泰国的危机是城乡矛盾和阶级对立的反映。达信执政之前,泰国的人均GDP虽然已超过2500美元,但由于泰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大部分人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以下。
达信上台后,采取了倾向穷人的平民政策,包括补贴公共卫生项目,向农村地区的穷人和村民小企业发放低息贷款等。尽管达信家族被指控有严重贪污嫌疑,但是泰国农民依然认为达信是唯一照顾他们的领袖。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中产阶级与农村草根阶层在利益和价值观方面缺乏交流和谅解,导致社会日趋对立。
此外,最近几任泰国执政者放任支持者以暴易暴,也是原因之一。去年黄衫军不顾国家利益,强行占领曼谷国际机场,之后却不受法律制裁。红衫军如法炮制,冲击国际首脑高峰会。
这样的情况在任何国家都不能容忍的。民主与法治是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执政者选择性执法,法治的缺失也是泰国民主的致命伤。
城乡平衡与社会和解
据笔者看,泰国危机的教训值得中国重视,尤其是以下两点。
一、城乡均衡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同样也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70%以上,在文化、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福利方面,城乡之间形同两个中国。
一些学者专家到农村走马观花,看见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认为中国农村仿佛换了人间。这往往是外界观察中国农村的盲点。农村表面的繁荣掩饰了深层次的危机。
笔者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老师,无论是教师的理想热情、文化素质、授课能力,都远远低于20年前,稍微出色一点的老师都跑到城市去了。农村学生各方面都处于绝对弱势。
温家宝总理说,他自己大学时代,80%的同学来自农村,而现在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只占13%,温总理自己也想不通。
国家的长治久安取决于国民之间的文化素养和良性互动。中国农村新一代独生子女与城市出生的子女在个性上已经没有差异,“自我中心”将是中国未来新人类的主流特征。他们不可能像长辈一般继续扮演“二等公民”的角色,未来两个阶层如何对话?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问题,笔者呼吁政府必须加大文化教育的力度,倾听农民的声音,向农村推销家电的同时,更应该推动教育人才下乡,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强化农村文化教育设施的投入。
二、推动公民教育和社会和解。当下中国社会所有问题的症结在于无法解决权力制约问题。
一个地方官员是否贪污腐败,当地民众最清楚。今天中国应该着手推进公民教育和社会自治,开放言论自由,让各阶层人民学会和平对话、理性沟通。信息不对称必然产生蛮横的贪官和偏执的国民。
今天中国民众基本上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地方政府不鼓励人民参与公共事务,这不是中国的优势,相反却是社会的脆弱之处。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之后,人民除了选择与奶粉绝缘,竟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偌大的中国竟然连一个独立的民间乳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都没有。一些诚信经营的厂家纵使千呼万唤,消费者也是半信半疑,犹抱琵琶半遮面。
社会信任比物质财富更加宝贵。没有自治的社会,也就不可能有信任和秩序,更谈不上善治。
各个阶层互不谅解的现实
面对泰国的社会危机,中国人不能隔岸观火,更不应对自己的落后体制沾沾自喜。今天中国大致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政府冻结了人民的公民权利(比如言论自由、办报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迁徙自由、选举自由等)。
当英国失业者在伦敦首脑高峰会期间砸碎银行玻璃强悍抗议时,中国靠摆摊谋生的失业者还在城管的威吓下委屈求生。
下一代我行我素的独生子女,是否会如此逆来顺受呢?互联网时代信息四通八达,依靠限制公民权利如何能铲除腐败、维持稳定?这种管理体制能持续多久呢?
臣民与暴民只有一线之隔,只有公民才能理性冷静地讨论问题,国家在遭遇重大危机时才能平稳渡过。
除了“天才领袖”金正日先生,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政府敢说:本党天纵英明,永不犯错,无须监督问责,本国人民无须讨论公共问题,无须关心公共事务,本国人民除了鼓掌欢呼,不配享受公民权利。
目睹一些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上访怨民万念俱灰的神情,听了北大教授孙东东“上访怨民99%是精神病”的发言,再看大批网民群情激愤一面倒地围攻孙东东教授,笔者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互不谅解的现实深感忧心。
拖延改革,只会将危机留给后代。为了国家好,也为了中共好,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开放言论自由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0 11:38:48编辑过]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