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08年5月
月初,我获知香港某控股集体公司的董事长杨先生有意投资中国农村城市化建设之后,与其面谈,我建议他把原有的构想与壮族民俗文化村的建设进行有机相结合,这样可以让项目的建设意义变得更加重大:不仅为壮族人民探索出一条经济、文化同时双发展的道路,也为民族的安定团结做出积极有利的贡献。同时,项目不会因此而增加太多的投入,但却可以扩大项目的收入来源及社会效应。
然而,就在我筹备实地考察事宜时,大地震发生,杨董已经把投资目光转向了汶川。
那月的收获是:为了查找与壮族有关的资料,我发现了僚人家园,幸会。
对家园的第一印象是:可以聆听到本民族的心跳声,很有归属感;有那么多的能人志士为本民族的命运而奔波呼吁,是我前所未闻的民族幸事。
对家园的第一次担心:如果在宽容度的把握上继续失准,那它很容易演变成一个骂街的平台。
5、2008年6、7月
闭关,为的是把《奔腾》剧本进一步完善。
在剧本修改过程中,我碰到了难题,这个难题是在我开始创作时(06年)就已经埋下伏笔:该剧是讲述五个大学生在深圳奋斗历程的故事,自己的经历当然就是故事的原型,但致命的是,我没有把剧中的人物设定为“来自广西壮族的大学生”,所以,在描写他们来深圳前的生活片段时显得相当吃力,编来编去终究还是因为“编”的痕迹太明显而烦恼。如果,我当初要是能直面且彻底地把自己当成故事的原型,那无论是孩时的阴影,还是年轻的率真及初到深圳的思维冲突,再到歇斯底里的狂躁之后的自我反省与回归等等,当中的心理变化历程及内心冲突的根源我都能把握得更加细微与准确!
换句话说,故事要是改成:五个来自广西壮族山区的大学生,他们在毫无心理过渡的前提下突然来到被称为花花世界的深圳,从而开始了一段有关“迷失与回归”的奋斗历程...那种“冰与火”式的反差效果是否会让剧本更具有张力呢?!可惜,为时已晚。
长期有意疏远自己的本源之后,我终于尝到了恶果。
那一次的教训,让我想了很多:为什么不去把自己的民族元素转变成影视作品呢?毕竟,推广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及魅力,成功的影视创作往往是最直观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不过,对于壮族文化及民族魅力,自己又了解多少呢?在自己曾经零散的记忆背后,是否还存在着许多的未知元素或是值得惊叹的地方呢?如果,此刻的冲动能转化成决心,那行动的第一步应该是放在哪呢?
…….
逐渐地,一个计划慢慢在脑子里形成:先从摄制一部反映壮族现状的纪录片开始,借此行为来让自己有机会了解到我对壮族文化尚未认知的那一层面,也就是说,该片的摄制过程本身就是自己对壮族文化的进修与思考之过程。我还以为又有歌听了捏~
《奔腾》剧本的恶果是?
楼主贝侬好像正在写剧本一样,把寻根的过程说得饶有趣味。
顶下
我初定在本月27日到德保,贝侬可要备上好酒啊。
贝侬好!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