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染非典双双去世 广州护士遗孤悲怆凝望(图)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2日06:36 济南时报
“杰仔成熟了。”
无论老师还是亲人,大家如今都开始用“成熟”这个词来评价8岁的杰仔。5月8日下午4时30分,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个小学3年级学生令人心恸的成熟表现——刚刚放学回到爷爷家中,他就放下书包,赶在爷爷的前面,小跑着去打开自家的房门,熟练地点上3柱香,向神位轻轻弯腰: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神位上供奉着他新逝的父母,他们两个月前被“非典”夺去生命。自打父母亡故后,他每天早晨7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和下午4点放学后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香祭奠,祝福父母的在天之灵。
护士妈妈染上致命“非典”
妈妈是怎样染上“非典”的呢?杰仔不知道,没有人知道。
韦小玲今年36岁,广西人,我们在伟仔家的一堆照片中看到了她的遗容,这是一个非常美丽恬静的壮族女子,广州市妇婴医院在《一位白衣天使的情和爱》中说她“身材修长苗条、典雅端庄”。她的心灵和她的身材一样美丽,医院评价她时不惜溢美之辞:“韦小玲——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护士,一位曾经日夜监守在临床护理第一线上的年轻护师”,“在她36年的人生里程中,韦小玲没有虚度光阴,她以自身的行为书写了一部白衣天使的情怀与颂歌,她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她无愧是职业道德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医院介绍,1986年,韦小玲从广州市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市妇婴医院工作,“在同一批来院工作的姑娘中,她总是最早一个来上班,最晚一个下班,脏活、累活抢着干”,在短短时间内即成为护理业务骨干。1996年,广州地区在脐血移植技术方面尚是一片空白,医院决定筹建儿科移植病房,院领导在护理队伍中“百里抽一”地选派韦小玲前往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进修骨髓移植技术。当时韦小玲刚刚休完产假,孩子还没满周岁,但她二话不说,把孩子交给婆婆和丈夫照看,就去进修了,半年之后当她学成归来时,儿子已经不认得她的模样。
韦小玲工作的移植病房收治的患儿小到“咿呀”学语的孩童,大到十六七岁的中学生。由于治疗需要进入消毒无菌仓,从病人前期的预处理,输注脐血,到植入期间,再到愈后处理,整个过程长达数月,患儿都必须远离父母独处,这就特别需要护士们,周到细致,体贴入微。韦小玲为此费尽了心思,她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一位患儿的性格、心理特点及其喜好,加强沟通了解,在进入移植病房与患儿单独相处时,她总是以精湛的技术做好每项护理,给患儿亲切、温暖和信心,从而赢得了患儿的信任和配合,得到家属好评。她还是个谢绝“红包”的好护士。几年来,在她和医院儿科移植病区其他医护人员的努力下,该院已开展脐血移植共18例,成功率达70%,达到了过内同行的先进水平,尤其是在成功进行了我国首例无相关供者5个位点不相合的库存脐血移植治疗白血病患儿的治疗实践,为白血病患儿带来了治疗和康复的福音。
今年1月16日晚上,韦小玲下班后回到家中,她没有像往常一样,与丈夫和孩子一起到住在同一楼层的婆婆家吃晚饭。
“那段时间我媳妇一直在护理一个白血病患儿,那个孩子后来也死了。当天她在班上就发烧了,在医院捡了药吃,但回到家中烧得更厉害了,还喊冷,吃不下饭”,童奶奶回忆说,“从那天开始整整40天,她到死都没有吃过一口饭呀。”老人言毕,放声大哭。
8天之内父母双亡
1月17日,韦小玲还在继续发烧,她向单位请了假。经过几天门诊治疗,仍然没有效果,病情在继续发展。26日,她就近住进了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9日晚上,韦小玲又被被转往中山三院集中收治。
童奶奶见没天送去的饭媳妇都吃不下,就让儿子多到医院陪陪老婆。韦小玲与丈夫素来恩爱,42岁的罗耀华是广州市粮油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平时较忙,但当时已到春节假期,他便每天早来晚走,带些鲜花、煲点靓汤到医院,陪伴在妻子身旁。童奶奶每提及此,都后悔不迭:“是我把儿子害了啊,我不知道媳妇患的是‘非典’啊,我不知道‘非典’会这样凶啊。”
2月4日晚,罗耀华也出现了与妻子相同的症状。2月5日,他住进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
2月8日晚,韦小玲转院至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月9日,罗耀华也被要求转入第八人民医院。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的安排,17日下午,罗耀华被从3楼搬到二楼,住在韦小玲对面的一间病室。那段时间经常前往医院照料他们的一个亲人说,夫妇俩完全可以相互望见医生在给对方上呼吸机,但是爱的合力没能够终止死神的脚步。18日早晨7时许,罗耀华去世了。父母年高,儿子尚幼,他们没能送他最后一程。当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告诉刚刚放下书包的杰仔:“爸爸死了。”
为了不让韦小玲知道这个噩耗,当天中午,亲人们急匆匆把她转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但已经于事无补,26日,韦小玲亦随夫君而去。晚上孩子放学回家后,爷爷用同样的语气告诉杰仔:“妈妈死了。”
“短短8天之内,爸爸没了,妈妈没了,我的杰仔好命苦啊。”在记者面前一直忍着没哭的罗志德老人转瞬间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死亡出乎意外的快,韦小玲夫妇没来得及给老人孩子留下片言只语。没有人知道韦小玲夫妇死前在想些什么,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医护人员对他们施行的抢救,在死亡冰冷幽暗的布景上,增加了一抹人间温情的亮色。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参加了韦小玲的抢救护理工作,帮她延续了8天时间的宝贵生命。张积慧于2月18日的日记中做了如下记录——
“早上,上班不久,从传染病院转来了一个昏迷的病人。这是一名护士,她不幸病倒后,深爱她的丈夫每天给她送汤、送饭、送花,不顾医护人员的强烈劝阻。她的丈夫不幸染病也倒下了,而且走得十分匆忙,没能给爱妻留下半句遗嘱。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场的医护人员心情无不万分悲痛,这是我们的姐妹啊,我们一定要全力救治她。赵子文主任一声令下:送ICU室、插支纤镜,上呼吸机、心电监护、抽血……我看到赵子文主任在为患者插管时,与病人脸对脸距离只有20厘米!之后护士们又为患者吸出带毒性痰液约50毫升,更换因大小便失禁的裤子……经过一番紧急救治后,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慢慢平稳下来。事后,我和赵主任及参加抢救的护士聊天,问他们怕不怕?赵主任说:‘当时只想快点插好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就是生命。’护士说:‘当时只觉得手不够用,恨不得再长出两只手来赶快把所有的事做好。’”
8岁孤儿无法悲伤
自从爸爸住院后,杰仔就搬到爷爷家住。爸爸去世的头晚,杰仔一反往天晚上9点半倒下就能呼呼入睡的习惯,躺在沙发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他好像有感应。”爷爷事后猜测。妈妈去世后,他要爷爷把一张过塑的照片翻拍缩小,好让他装在书包里,每天背在身上。那是他两岁时,妈妈在荔湾湖公园抱着他放风筝的照片。
为了防止非典传播,大人们请防疫站来杰仔家对房间进行了彻底消毒。我们在杰仔家那一套60平米的房间里看到,屋内只保留了一些大件家具,爸爸妈妈穿过用过的其他东西被全部烧掉。爸爸喜欢雕刻,这是杰仔认为爸爸“了不起”的地方,墙上还挂着他用木头雕成的一件100元人民币作品。他的书房里,还有一艘没有雕完的帆船。尽管一直没有人住,但房间的窗子被微微拉开,保持通风。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房间,尽量不碰到屋内的家什。但杰仔没有丝毫的惧怕,他点香祭奠完毕,就大大方方地仰在沙发上。
“杰仔很坚强。”爷爷说,爸爸妈妈死后,孩子哭了几次,但擦干眼泪,就去上学了,没有缺席过一节课。
“他很爱面子,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的事情。”由于父母是死于“非典”,杰仔和爷爷奶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同学中有很多爸爸单位的孩子,与他家同住一栋宿舍楼,消息很快走漏了出去。一个学生家长跑到学校找到潘校长,要求学校暂时不让杰仔上学。但学校早就做了调查,杰仔和他的爷爷奶奶是健康的,潘校长谢绝了这名家长。杰仔怀疑可能有10多名同学知道他家的事情。班主任余老师找到这些同学分别谈话,让他们多体谅杰仔的处境,至今,同学们都为他保守住这个秘密。学校决定为杰仔免去书学费,按照规定,应该对受免学生的情况进行公示,老师征求杰仔的意见时,孩子对公示直摇头,学校于是尊重了他的选择,只在教师内部通报,不在校园内进行公示。
让老师们最感惊奇的是他帮助在堂姐的故事。堂姐和他在同所学校同年级读书,都住在爷爷奶奶家,大伯大娘的离婚影响了堂姐的学习。最近有一天,他对她说:“姐,你不应该这样伤心,你总比我好嘛,我连爸爸妈妈都没有了。”
8日下午,余老师给杰仔评了语文测试的卷面满分,并在全班公开表扬。余老师告诉记者,在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帮助下,杰仔原来开朗活泼的性格正在得到恢复。
尽管妈妈的单位已经决定每月支付他450元,直到他年满18岁,但是爷爷奶奶仍然为他的前途担心,两个年满70岁的老人流着泪说:“我们老两口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老天再赏我们10年活命,让我们能把杰仔带到18岁。”作为杰仔的监护人,老人已经不堪重负,老两口每月的退休金总计只有1600元,但爷爷患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奶奶则患有风蚀关节炎和高血压。他们不敢住院,单单每个月买药就要花掉400元。杰仔的伯父没有固定工作,姑姑也只是一个食堂师傅,工资很低,都没有能力扶助杰仔。
杰仔,这名“非典”灾难留下的孤儿,他的明天在哪里呢?
壮族在线已经将这条信息放到首页的显著位置,以示对韦小玲女士和她丈夫的纪念,放置日期为一个星期(2002.05.12--05.18),同时很希望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向小杰伸出长远的援助之手,希望他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材,这样才能告慰他父母的在天之灵。
激情溢泉城,爱心飞广州。
"我捐100,我捐50……"5月10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大医院的全体护士在医院把一份份心意投入了捐款箱。她们要救助广州护士遗孤罗超杰。
广州市妇婴医院护士韦小玲与丈夫被无情的非典恶魔双双夺去生命,8岁的罗超杰成了一位前景凄凉的"非典孤儿"。
在"护士节"前举行的这场公益活动与其他的公益活动相比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可了解其幕后故事的人却无不为之感动、无不被之震撼……
从昨天开始,罗超杰有了20位济南妈妈。
一个倡议--让爱汇成河
5月9日,本报以"捐助白衣战士"为主题的"5.12"国际护士节特别策划推出了《护士遗孤悲怆凝望》等13个版的专题报道。当天一早,这份报纸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大医院的护士中间竞相传送,不少护士读完报道后泣不成声--作为同行的韦小玲悲壮地倒在了抗非典的第一线,才刚刚8岁的小超杰8天之内失去了父母,今后他的人生路该怎么走?
护士蒋慧、蒋婷婷向医院的全体护士发出一份感人的倡议:"广州的护士妈妈悲壮地倒下了,年幼的罗超杰再不会感受到依偎在父母身边的幸福滋味,今后他还能体味到小家庭的温馨、拥有亲情的快乐吗?我们医院全体护士能不能送一份亲情给小超杰呢?"
这份倡议发出后,得到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而医院20名护士更是纷纷响应,她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都愿意帮助小超杰。
一封"家书":小超杰有了20位妈妈
如何帮助小超杰,中大医院的护士们经过了热烈的讨论。她们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小超杰目前最缺的是什么?大家最后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小超杰目前最最亟需的是母爱。她们最后的决定是:集体做小超杰的"空中妈妈"。
这是一封中大医院的护士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改了又改的信--
亲爱的小超杰:
今天我们在济南看到了济南的多家报纸刊登了《护士遗孤悲怆凝望》,报道了你做护士的妈妈牺牲在了抗非典一线,爸爸也因非典病魔的侵袭,离你而去的悲怆消息。
作为你妈妈的同行,我们医院的护士们看到报道后,不少人热泪盈眶,我们在含泪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最想对你说的是:孩子你要坚强!
小超杰,请你擦干眼泪,你的妈妈是在与一场民族灾难抗争时牺牲的,在非典恶魔面前,她没有退缩,她很伟大!请你记住你的妈妈,你应该骄傲,因为你有一位伟大的妈妈。以后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勇敢!要坚强!我们永远呵护你,永远支持你!
你的妈妈是我们全体护士的榜样,她用她那颗超乎常人的爱心,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付出了一个护士、一个女性全部的爱。你应该知道南丁格尔的,她是与你妈妈一样用信念点亮生命神灯的护士。你妈妈实践了南丁格尔精神,冒着危险鏖战在抗非典第一线,我们永远怀念她。
最后想对你说的是:孩子,你并不孤独,我们都是你的妈妈,今天,我们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给你邮过去,同时,也给你邮去我们所有护士的照片,今后,我们每月都会给你寄学费,小超杰,你放心,我们永远支持你,做你名副其实的妈妈。
小超杰,今后,你一定要继承妈妈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大医院全体护士
2003年5月10日
这份凝聚爱心的信于昨天下午投进了邮筒,飞往广州。
一份捐款:爱心送给无助的"儿子"
既然做了"妈妈",就要让无助的"儿子"感受到来自远方的母爱,但在目前的非常时期,"妈妈"们去广州或者小超杰来济南显然都不现实。她们最后决定每个人都从工资中拿出部分钱,给小超杰寄过去。
昨天下午5点10分,中大医院的全体护士纷纷来到楼下为小超杰特制的捐款箱面前,向箱内投下一笔笔爱心捐款。护士邓燕身上没带钱,匆匆向同事借了50元钱,她笑着说:"我捐的钱并不多,但是从今天起我的心是和小超杰连在一起的,我希望这点钱可以给小超杰买几支圆珠笔,买几本课外书,我希望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看着钞票投进捐款箱,每一名护士的脸上都绽开着灿烂的笑容,她们告诉记者,自从非典肆虐,她们一直希望为抗非典事业出一份力,为牺牲在非典一线的同行们尽一份心,为被非典夺去双亲的小超杰做点事。
短短十几分钟,捐款箱里装满了钞票,截至下午6点,中大医院全体护士捐款659.2元。这笔钱随后送至本报一楼大厅交付由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济南慈善总会设立的捐款处。
在捐赠交接仪式上,中大医院总经理詹国标感慨地说:"我们一直关注着战斗在非典一线的同行,关注着他们的家人。小超杰的父母都是被非典夺去生命的,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也决不会袖手旁观。"随后,詹国标又拿出自己的1000元钱投入捐款箱,"这不是我个人捐的,这代表我们中大医院的心意,代表关心小超杰的每一个人。"
医院全体护士最后表示,在做了"空中妈妈"之后,她们将永远关心小超杰的成长,定期与罗超杰进行感情交流,真正负起妈妈的职责。她们最后寄语小超杰:非典过后,明天会更好!
作者:刘汉 赵京桥 张蔚青 陈璐 实习编辑:王贝贝
下面引用由南粤孤客在 2003/05/16 06:06pm 发表的内容:
国难当头,受难的不可能只是某一个民族;
国运当头,受运的可能只是某一个民族。
再看看壮乡现实,不要说壮语教育因为当局的推行不力而没有普及,导致了壮族传统文化丧失载体而流离失所,就连应有的专门壮语电视频道和电台频道都没有开设;壮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汉族地区是一个现实,国运当头的现在壮族真的受运了么?
这个帖子是专门纪念已逝壮族护士的,希望9楼的跟贴和这个反驳不要改变这个纪念性质,惊扰逝去的亡魂。要想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或者谈论大汉族主义是否“真的很弱势”,请另开帖子,不然删除没商量。谢谢合作。
至于“华夏之英”为什么猜浪人贝侬是女孩子,印象应该来自浪人贝侬在本帖13楼的跟贴里提到的“花婆”,这显然是不了解壮人对“花婆”的崇拜,在各地壮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的灵魂都是来自花神(Yah va)后花园里的花,妇女分娩以后,要到野外水渠边为她的小孩子“架桥接花”——即从花婆那里接来小孩子的灵魂,男孩子是白花,女孩子是红花,哪天花婆将白话和红花捏在一起了,那人间又有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人死后,灵魂又回到花婆后花园里去了,等待下一次花婆派遣自己到人间。
关于“花婆”崇拜,请参照本论坛里的“麽教讲堂”:关于“花婆”崇拜的调查
http://www.pourao.com/cgi-bin/topic.cgi?forum=16&topic=15&replynum=last
我主要是觉得他这首词风很柔和,加上看了可爱的女蓝精灵形象受了点影响!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