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汉字经常用的是“塘”。百色的就是以为百色城中心,顺着右江往田阳方向,依次是“头塘”“二塘”“三塘”……
我们这边"唐"是"到"的意思.
我们这边"唐"是"到"的意思.
你那是音译问题,按照你的说法“汤”也是“到”的意思
量词和动词我还是可以分出来的,比如我们当地壮族人经常说白话时这么说“这里村里还有3唐路”,我虽然不太懂壮语,但是我说白话长大的,从小就听人家有这么个说法,不可能听错吧。如果“唐”是动词,那量词在哪里?数词后面没有量词,那到底说的是离村里有3米还是3厘米?
所言极是,如南宁市北郊的二塘、三塘、四塘等。
壮语“到”是DAENGZ,和“塘”不同。
我这里好像是一里为一唐
印象中,横县平话、白话、壮话“一塘路”指的都是十里路。宾阳县的平话、壮话似乎也如此。去年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得知唐代有“塘报”一说,唐代驿站传递的官文、军报又称“塘报”,是否说明驿站的设置间距以“塘”为单位呢?我注意到南宁往宾阳方向的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以及田阳到百色之间的头塘、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等地名,每两点的间距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五公里,即十里。另一方面,这些地名的序数是从行政中心向外按升序排列,这与历史情况相符——历史上,百色地区的行政中心曾经位于现在的田阳县。在地图上可以看到,桂林往阳朔方向公路沿线有二塘、三塘、六塘等地名,桂林往永福方向也有二塘、四塘,间距基本上都是五公里。在柳州附近,柳城县往宜州市方向有头塘、二塘、三塘、五塘、六塘等系列地名,其中二塘、三塘之间五公里,五塘、六塘之间六公里。另外一些例子:宜州市往河池金城江区方向有个六塘村,与宜州市区的间距约为三十公里;来宾市武宣县往象州县方向有个二塘镇,与县城的距离为九公里;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与二塘镇之间距离为十四公里;湖南衡阳市往广西桂林方向则有二塘村、三塘镇、五塘村等地名,各“塘”间距待查。
百度百科“塘报”词条:1.军事情报。亦指专职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人。2.官方文告,报道一些重要时事和朝廷政策。据说源自大明朝。3.满清朝廷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递送。后来发行报纸,塘报废。4.浙东一带赛会时,由一个化装的孩子骑马先行,预示赛会队伍即将到来,称"塘报"。(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5580.htm )
我老家邕宁区的壮话把十里路称为“一铺路”(puq luh ndiz),小时候读书得知北方有“十里铺”的地名,我就认定“puq”对应的汉字就是“铺(音瀑/pù)”。后来到湖南读书,发现那边的人常常称“十”为“炮”,“一炮路”就是十里路,而“炮”和“铺”的读音如此接近,我认为湖南人说的“炮”也应该写为“铺”。
“百度知道”里有人提问:十里铺在古代是驿站吗?中国有很多地名叫十里铺,请问他们在古代是什么?有人回答:是的,是古代的驿站。古代十里铺是与府(县)相距十里之遥的一个驿站,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驿站》中记述:“今日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01109.html?si=5 )
“百度知道”另有一篇提到:“到金代时,则在上京会宁府至燕京之间,沿辽西傍海道设置了驿站。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的递铺。递铺一般建在有驻军的主要交通线附近,好像一个方形的小堡,四角插着黑旗。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每部有四人,管理非常严密,具有军事性质。这时的递铺和驿站归朝廷统属兵部领导。驿站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048753.html?fr=qrl 古代驿站名称)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