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壮的,巴马籍,老家口音和百色龙川的相同,外婆家的则和凤山的口音相同.由于靠近百色的缘故,桂柳和白话都能讲.巴马平林也有说平话(蔗园话)的,不过也是逐步被壮化,也能说壮语。
有关改革借词规范,改革壮文方案使之更适合南北壮语融合的帖子前两年论坛就有过讨论。我个人觉得在当时的社会学术条件和政治局面下,壮文方案的出台还是带有当时的时代局限性的,没有能更好的考虑到境外的僚人岱侬族的语言文字接合问题,只是从广西的局部来着眼和考虑。虽然僚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有数千年,但拼音壮文诞生就只有五十年,五十年的磨合期相对别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来说显然还是非常短的,所以改革完善也是任重而道远。打个比方,目前的标准壮文就象一支刚刚从树上砍下的枝条做成的手杖,还很咯手,还没有达到很完善成熟的地步;但我们目前能利用的也就是手上的这支手杖,只是需要时间和智慧来在使用中不断来完善它而已.这完善就包括不断的尝试,这应该是鼓励和坚持的。就目前来说,我觉得改革壮文方案应该从完善借词规范开始,当时我觉得用桂柳话或普通话都不太理想,因为就四个调左右,标准壮语有六个调,粤语调类数量和壮语接近,且粤语有一些词汇也来自壮语。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大,发音的韵律更为抑扬顿挫.而路漫老师则提出重新研究老借词的发音规律来规范和完善壮文方案,这一点也是有贝侬赞成的.
而且在目前这种壮文推广范围狭窄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和贝侬的讨论来调整方案也未尝不可,船小好调头.
壮文不是生来就会的,都是需要学习,至于学什么,怎么学都是可以通过讨论来人为调整的,既然不能马上全方位的普及,那就先从一部分人开始,这个道理是应该讲得通的,欢迎讨论,更鼓励学习。要培养倡导良性的讨论氛围,正所谓感性思考,理性发言,不要动不动就离题万里。
文字表达本身就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口语广泛应用于民间,而书面语则更多为知识分子所掌握,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在民族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且壮文推广不普及的情况下才驻足不前.所以有贝侬倡议学习壮文从回帖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这一点要向他们学习。
其实也是可以做到两条腿走路,在用口语形式进行基础文字交流的同时,通过学习标准书面语(包括改革借词规范,通过利用本民族固有词汇来组合创造新名词)来增加自己的书面语词汇量,提高使用书面语的能力,当然这需要一个更富有活力的文字审定机构来促成,这也是香港的阿沛的建议之一,这个很关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至于怎么做?人多力量大,只有量变才有质变,大家一起努力吧!抛砖引玉,请大家不吝指教!
好文章,老乡,顶你!我就是巴马的,能面谈吗?或QQ聊也行,QQ876077206,谢谢!
现在的现代詷汇,要说的是大家一起来发明,看到一不错的詷的话,要有一有权威人仕加入到“Sawloih-cuenghgun” 里,像honghlaj 那样的人,然后要像杀软件那样定时更新,这样就不怕大家做出来的字不一样了。
在生活中不能传播,我还不能在网络中传啊~
如果我是专家,我也要改壮文成我家和我外婆家的口音,这样一学就会,而且应用广泛,我家亲戚全部说这种壮话,说明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不是狭义的,小地方应用
呵呵,方言差异始终是新创拼音文字的死穴.
铁了心非要走拼音这条道路,那就只能这样了.除非一种方言搞一种文字,像葡萄牙和西班牙一样,若干年后就成了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要不是就僵持在那,像目前的拼音壮文一样,不成熟难以推广的尴尬情况长期存在.
说得对!要说方言阻碍的话!那普通话早就死了!那么大的一个中国还不是一样!普遍的能说普通话!全国的汉语方言不是也一样屹立不倒?并没因为普通话推广就没四川话了呀!普通话的推广并没有把方言消灭掉啊!为什么那么多的贝侬心存芥蒂那么“提防”标准壮呢?为什么不能壮语方言与标准壮共存呢?!自己的语言反而提防,汉语普通话却畅通无阻呢?
说得对!要说方言阻碍的话!那普通话早就死了!那么大的一个中国还不是一样!普遍的能说普通话!全国的汉语方言不是也一样屹立不倒?并没因为普通话推广就没四川话了呀!普通话的推广并没有把方言消灭掉啊!为什么那么多的贝侬心存芥蒂那么“提防”标准壮呢?为什么不能壮语方言与标准壮共存呢?!自己的语言反而提防,汉语普通话却畅通无阻呢?
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尚处于发育调整阶段就被断奶了,以一个成人的标准来对待一个被断奶的孩子,要求肯定是过高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