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壮族文字的艰难历程和历史使命 梁庭望 [打印本页]

作者: 天地浪人    时间: 2008-9-10 17:15
标题: 壮族文字的艰难历程和历史使命 梁庭望

壮族文字的艰难历程和历史使命

                                                                                ——梁庭望

 

19992000年,壮族腹地百色出了一件令全世界考古学界和人类学界振奋的事,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史奈森研究院国立自然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察队,对田东县林逢乡檀河遗址.百色市那毕乡大和村百谷遗址的发掘进行鉴定,得出了权威的结论,这里的古人类遗址已经有83万年。200033日,世界顶级权威杂志美国《科学》在第2875458期上发表了《中国南方百色盆地中更新世类似阿舍利的石器技术》一文,不仅公布了这一鉴定结果,而且在封面上刊登了百色遗址的大幅照片。这一鉴定结果推翻了此前世界科学界关于亚洲人类来自非洲的论断,说明亚洲人类源于本土,人类的来源显然是多元的。那么百色83万年前古人类是否是壮族的远古祖先?现在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因为还没有材料证明这些古人类搬走了,也没有材料证明大规模的外部迁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510万年前的“柳江人”,可是真正的壮族先民,因为“柳江人”的头骨和现代壮族人头骨基本相同。83万年或10万年来,壮族祖先(也包括壮侗语族各族祖先)在华南的这块土地上,艰苦开发,辛勤耕耘,洒下了无数的汗水,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才把直到宋代仍被人称为“大法场”(指瘴气致人于死地)的岭南打扮得处处是桂林山水,峒峒成阳朔风光。壮族无论是对祖国.对人类,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对这些贡献做了一些研究,反映在前几年出版的《壮族文化概论》一书中,在这里仅举其中的几件讲一讲。(1)发明水稻种植技术。在人类的餐桌上,主食为稻米.麦类.玉米三大粮食,而人类的一班是以大米为主食的。水稻谁先种植?壮族祖先,这是到目前为止根据考古材料得出的结论。1963年,在南宁市邕江岸边豹子头遗址发现11720(正负260)年前加工稻谷用的原始石磨.石墨棒.石?等工具;1965年又在桂林南郊曾皮岩发现9000多年前的同类工具;1995年,在湖南道县紧靠广西边境的玉蟾宫遗址发现了12000多年前的碳化稻谷,成为当年的十大考古成果之一,是迄今发现的全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道县原是壮族先民苍梧部故地,楚人是战国才到这一带的,故而应为壮族先民种植遗存。(2)青铜冶炼铸造。壮族早在商周时代在汉族的影响下,发展了相当高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其技艺充分体现在铜?.铜鼓身上。铸造铜鼓要经过找矿.选矿.炼矿.选黏土.造内外范.刻花纹.固模.配矿(铜..锡各为7.2.1比例).溶清铜汁.灌铸.焊接等工序,相当复杂。壮族祖先铸造的晋宁型.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是八个铜鼓型号中的最高水平。上世纪越南曾试铸一面铜鼓,结果只达到古代壮族鼓60%的工艺水平。广西民族大学80年代花了10万元请来国内有名的专家试铸一鼓,也仅是半成品。古代的工艺如何把握,至今尚未完全揭开。(3)棉麻纺织。专家公认。中原.长江下游是丝绸的发源地,而棉麻纺织是岭南越人的功劳。棉麻纺织9000年铅即已萌芽,桂林曾皮岩已出土石纺锤,汉代壮族祖先已经能够纺出很薄的可以做衬衣的麻布。元代黄道婆在海南向黎人和临高人学到了棉麻防治技术,带回苏州,这种技术才传到长江.黄河一带。临高人的语言,实为壮族的一个方言。(4)培育合浦南珠。南珠历史悠久,早在3700年前的商代初年壮族祖先就向中央王朝进贡南珠。沿北海市的南海北岸,排列着阳梅池等八个珠池,是历代壮人培育南珠的基地。一般珠子一经氧化就发黄,失去了相应价值,故有“人老珠黄”之说。而南珠最不容易发黄,故全世界珠行流传一句话:“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东珠为日本珠,西珠为欧美珠,它们都比不上壮族祖先培育的南珠(合浦珠)。壮族的其他物质文化创造还很多,如林业.园艺.养殖.陶瓷制造.经营海上丝绸之路.干栏建筑等。精神文化如独特的社会结构.兵法.教育.古代科学.哲学.伦理道德.风俗.节日.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从这里可以看出,壮族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民族,不是一个甘居落后的民族,也不是一个封闭保守的民族,她勤劳,勇敢,顽强,兼容,礼让,稻作文化培育了一种绵里藏针的性格,埋头苦干,不善张扬。总之,壮族在历史上无论对祖国.对人类都是有贡献的,有的方面贡献是很大的。但是,这些贡献都是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取得的,创造.创新靠的是经验的积累。古代人们生活节奏缓慢,一样创造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一点一点的积累经验,成熟期很长,那时的生产实践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个民族有文字,社会发展一般都要快一些。没有文字,靠人的灵气和经验的积累,也可以接近先进民族。壮族就是这样,种水稻的时间一久,就摸索出许多经验来,水稻品种和产量并不比别人差。唐代贞元(785——804)初,“太仓供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1>皇后一听便哇的哭了起来,还是皇帝沉得住气,说哭生命?到浙江去运75万担大米,再到广西去运120万担大大米来,不就得了吗?

近现代以来,壮族社会发展的步伐放慢了,当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壮族也有一点资本主义萌芽,但很快便被压住了,壮族落后了。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制度的原因,历史上是主要的;有思想观念上的原因;有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但没有一种全民族通用的有一定发展程度的文字,则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因为没有本民族通用的统一文字,造成了壮族文化的断裂,包括古今断裂.文言断裂.传承断裂.内外断裂.上下断裂,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壮族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了,社会制度是先进的,政策是正确的,条件是具备的,为什么广西老赶不上人家?80年代以来,条件和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广西,经济建设不可否认取得了历史上不可比拟的成就。但其步伐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广西从来没有进到15名以内,有些年GDP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80年代初广东与广西经济发展之比是41,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一下子拉到了171;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究所对大陆所有省区的现代化程度进行排名,广西倒数第五。虽然这次排名不一定很准确,但也不会差得很远吧?这到底是为什么?我看是两条,一条是思想观念滞后,另一条是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能普及自己民族统一的文字,汉语文多数人又没有过关,吸收不了现代科学知识。能应用汉语的不在乡村生产第一线,在第一线的汉文大多不懂,壮文又没有给他。手中无文,书店里摆满了科技书,传媒上有科技传播,跟他有何关系?他没有接通现代科学信息的手段,地承包在家里,他只能用传统的.甚至是古老的办法种养,各级父母官又不能代替他种养,希望他发财又发不起来,还不干着急?这就是症结。观点滞后实际上也是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综合体现。

文字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从泰国可以看得出来,泰族人和壮人在族源上有亲缘关系,讲的话都差不多,同属一个语族,原也是稻作民族。1238年(相当于我国宋代末年嘉熙二年),据说是侬智高部下有一支南下到泰国境内,其后裔在泰国的偏北今彭世洛城以西建立了素可泰王朝,1283年前后,在古高棉文草书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泰文。由于文言一致,又有政权推广,泰人很容易掌握文字,现在已经没有文盲了。自泰国的现代化之父朱拉隆功五世王(18681910年在位)厉行改革,特别是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后,普遍掌握了文字的泰国人,努力吸收西方的科学知识,到20世纪60.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的第五条小龙。1988年增长率达到13.3%,最低的1985年也达到3%。我在泰国考察时,在彭世洛郊区访问了一家农家,他们一面种田,一面办了个130型小货车修配厂,生活富裕。在泰国北部青莱我们随意访问了一家农家,干栏很干净,下层不放牲口,用来作家庭手工业加工车间,牲口在干栏外别栏而居。老太太有九个儿子,她和幼子住在一起,价优大货车.摩托车和卧车,比较富裕。看其发展势头,壮族农家要赶上不容易。越南也是文言统一,基本无文盲,看其北部的农村,发展的势头也不容忽视,从友谊关无论是到河内还是到海防,公路两边的二三层欧式小洋楼正在不断涌现。欧洲荷兰.卢森堡那样的小国家,发展程度很高,它们都有自己的文字。法国一直在维护法语的绝对优势,很少讲英语。通观国内外,虽有文字但由于其他条件的制约而发展不起来者有之,但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能够发达没有见过。

那么,是不是壮族不懂得文字的厉害关系呢?是不是壮族没有民族文字的要求呢?不是的,壮族寻求自己的文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商代,壮族祖先就开始摸索创造文字。自那时以来,壮族寻求文字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刻画文阶段。这阶段从商代到秦统一岭南,延续1000多年。这些文字符号最早的是钦州市大寺镇那葛村马敬坡出土的商代石磬上,有六个符号,同一地方出土的石锛上有三个符号,在武鸣码头乡元龙坡和安等秧西周到战国的墓葬里,出土的陶瓷底部刻有?等16个符号。战国时代,这些符号又有发展,仅在平乐县就发现100多个。这些古老文字有象形字,也有会意字,笔画简单,运笔急就,风格统一,有部分字完全相同。因研究不够,目前尚未破译。

第二阶段:古壮字阶段。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实行“书同文”,刻画文中断,不可能得到发展。但壮族祖先创造自己文字的愿望并没有消失,用文字记录自己语言的冲动依然强烈。一些学习了汉文的知识分子便摸索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一种能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从而进入了古壮字阶段。这种字在形态上迎合了“书同文”的要求,刻避免遭到不测,这是造字人的高明之处。古壮字又叫方块壮字.土俗字,壮话叫做sawndip,意思是还没有成熟的字。大约在南北朝到隋,从民间到上层都已认可,要不它不可能于公元682年出现在一方大首领的重要碑刻《六合坚固大宅颂》上。它出现以来,历代官方从不承认,一再贬之,但老百姓一直用到现在,给壮族留下了相当一批很多价值的文献。80年代古壮字有了一次转机,古壮字文献被当作宝贝由区古籍办加以整理。今年它由风光了一回,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文字平台里给了它一个位置,这样,它的文献便可以传播到世界即将兴起的认可数字化图书馆,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第三阶段:壮文阶段。壮文的产生与1950年中央民族访问团有关,该团副团长费孝通先生在广西发现有几百万人讲话和汉族不一样,西北.西南的几个团也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回去一汇报,中央觉得中国决不仅“五族共和”。唔族指汉满蒙回藏,历史上就只承认这五个民族。但到底有多少民族,大家都说不清。中央于是决定派语言调查队和历史调查队赴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调查队由中央和地方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组成,以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师生为骨干,前后参加的有5000多人次。就是在这次大规模调查中,壮族第一次得到正式承认。在这个过程中,壮语得到了第一次深入的调查,为壮文的创制准备了条件。创制壮文是经过当时壮族各界代表一致同意的,参与创制的有苏联语言学家谢尔久琴科.北京大学教授袁家.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傅??.壮族著名语言学家韦庆稳等,都是国内外一流的专家,谢尔久琴科当时是文盲学校语言系的顾问。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进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955年完成了《壮文方案》草案的制订工作,1956121日在《广西日报》上公布,19571129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政务院第63次会议上通过,批准正式推行。回忆当时真是千山万峒一片欢腾,庆幸壮族终于有了自己统一的民族文字,把这视为民族千载难逢的盛事。这是经历3000多年才能得到的权利,多不容易呀!

 

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历史来看,我不认为壮人不懂得民族文字的重要性,不能说壮人对文字没有要求,只不过壮族寻求文字的道路特别坎坷,特别漫长罢了。刻画文遭遇“书同文”的拦击,现在只剩下几个可怜的符号;古壮字一路挨骂,历代封建王朝各级官员(包括大部分壮族知识分子)从不承认;好容易有了一种政府正式承认的壮文,我们有些人又不懂得珍惜她,爱护她,发展她,更有甚者,我们自己的一些汉话都没有说利索的同胞,自觉不自觉的无视她,阻拦她,贬损她,外人看来都笑我们。美国的一些人就得了劲,要用这件事作为中国不尊重人权的一个例子,只一年一度的日内瓦人权会议上向中国发难。有同志说气话,让他们闹才好呢。不过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我还是给美国的一位友好人士寄去了推行壮文的相关材料,维护了国家的荣誉。西方反华势力后来还是不敢在这个问题上轻举妄动,这恐怕与他们对壮族不大了解有关,今后就很难讲。

壮文推行的艰难多多,有思想认识问题,有政策不落实问题,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方法问题……这里不打算全面展开,只讲一点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认识问题主要是超越说.无用说和矛盾说,“大跃进”时期,壮文正在推行,超越说便开始出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上,全国都急躁冒进,以为这很短的时间内,中国便可以进入共产主义,那是民族界限将消失,语言将统一,还用得着发展什么民族文字呢?1959年我还是个大学生,到广西来实习,清清楚楚地记得在地处南宁地区专署那一带的民族印刷厂一间大房子里,贴满了争论的大字报,焦点是学汉文要不要用壮文做拐杖?一派观点认为,现在是大跃进时期,三步当作一步迈,倘若还用拐杖,岂不笑话,和大跃进唱对台戏?有点大字报预测,几年过去,壮人将全部转用汉语文。我当时不同意这种观点,很人家争得面红耳赤,人家扣我怀疑大跃进的帽子,我便扣他违反宪法。从语言发展规律来讲,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民族认同感的符号,并非只是交际工具。为什么在美国.英国的唐人街,巴黎十三街,中国人集中的地方汉语占优势?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对中华五千年文化有一种自豪感,讲起汉语来特别亲切。壮族语言有点特别,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同地区交流比较少,又没有自己的中心城市,次方言众多,隔一条河就有差别,因而各县壮人之间交流多用汉语,对外界造成壮人似乎都懂汉语的假象。实际能用汉语对外交流是少数,本县壮人之间交流多用本地壮语土语。超越论除了受“左”的影响,也跟对语言的性质不大了解有关。回过头来看,1959年认为几年内壮人将转用汉语文,到现在40多年过去,都转用了吗?没有!懂得讲汉语的人是多了些,但壮族地区广大乡村还不是壮语的天下?社会主义是各族文化共同繁荣时期,尤其现在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消灭民族界限还很远,超越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看,都是不正确的。

无用说源于对乡村壮人实际情况不甚了解,脱离实际,加上浮夸风,有关方面谎报壮人已经基本消灭文盲,引起误解。它与超越说密切相关,意思是说在壮族社会发展进程中,只有汉语能够发挥功能,壮文无用,这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实际上,汉文和壮文应当是功能互补,不留真空,壮族才能发展。汉文是中国主流文化的载体,在主流文化背景下,汉文在许多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主要是:

1               县级以上(含县级)党政机关。在这里,通常开会.做报告.研讨工作.下发文件.发布文告……一般用汉语文。

2               全日制教育系统。在壮族地区,由于汉文教育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壮文已习惯于汉文教育,无论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干部教育.职工教育,总之是各级各类学校,汉文占绝对优势。尤其是小学.中学,与全国统一,涉及到升学问题,必须依汉语文教材教学。

3               科学研究领域,科研与学校教育是互相衔接的,在这里汉文资料占有绝对的优势,研究人员一般掌握的是汉文,因此,汉语文在科研领域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

4               县级以上(含县级)的工业.交通和商业活动。由于这些活动跨民族,跨行业,跨地区,必然以汉语文为主。不过不少县城的市面交易还是用壮语,甚至以壮语为主。乡间交际也是壮语的天下。

5               外事活动。汉语占优势。不过民族风情游中壮语文也有其作用。

6               文化活动。壮汉多民族群众共同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创作.文艺表演.展览.图书.影视.出版.竞技体育……汉语文占绝对优势。

7               公共传媒。面对各民族的县级.市级.自治区级报刊杂志,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电脑网络,汉语文占绝对优势。

8               电讯系统。邮局的各种业务活动,如通邮.通信.电报.通话.咨询……汉语文占绝对优势。乡村通话除外。

9               医疗卫生领域。各种医疗卫生保健出版物,都用汉文,县级医院诊断用双语,但文字则是汉文。地区级.自治区级医院汉语文占绝对优势。

10           法制领域。法院.检察院.公安的各种法律文件.报告.布告.公告.公诉行文.律师相关行文以及治安管理.交通管理.边防管理的有关行文,都用汉文。

     总之,汉文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大部分领域占绝对优势,各民族之间,壮族内部各县之间,也以汉语文作为交际工具。面对历史形成的这种主流文化的广大涵盖面,壮族要发展,就必须努力学习汉语文,学好汉语文。要尽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而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这才有利于吸收现代科学信息,有利于对外交流,有利于走向全国,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但是,汉语文毕竟是汉语的符号,汉族文化的载体,汉文结构又比较复杂,对于像壮族这样局地连片,又有自己完整的民族语言的民族来说,它的功能并非是无限的,绝对的,涵盖面是有限的,给壮族广大乡村留下了文字的真空地带,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壮族的发展,并影响到了整个广西的发展,这并非是壮族的愿望,谁不希望过上文明幸福的生活!因此,凡是汉文功能达不到的地方,汉文功能不完整的地方,便是壮文发挥其功能的地方。所以,壮文和汉文的关系不是互相矛盾,而是功能互补,就看人们如何认识,如何运作。那么,壮文可以而且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


作者: 天地浪人    时间: 2008-9-10 17:17

第一, 农村扫盲:5060年代开展过壮文扫盲,轰轰烈烈,脱盲达到290万人,成绩很大;80年代以来最少数地方恢复,也有70万人脱盲。可惜后来停止了。有人认为壮族已经没有了文盲,其实不然,壮族的实际情况是,由于文言脱节,汉文难以巩固,小学毕业回乡,大多复盲或成半文盲,初中毕业回乡,也有一部分变成半文盲,脑子里剩下的一些汉字,难以用来吸收科普知识和实用科技。笔者90年代初对壮族的74个村寨做过调查,在总人口64600多人中,大学生526人,占0.81%;中专生1053人,占1.6%;高中生1468人,占2.24%;初中生4552人,占7.1%;小学生15330人,占22.8%,各类学生总数22929人,占34.55%。其余65.45%中的老人小孩除外,也还有50%左右的青壮年是文盲,如果把小学生加上去,则高达70%左右,这还不算初中生中的复盲人数。10年过去是不是已经有很大变化?变化肯定有,也许比较大,但我估计,文盲半文盲起码也还过半,农村中在生产第一线的恐怕还是文盲占多数。这么个大队伍,用汉文来扫盲显然无法和壮文的效果相比,在这里,应当是壮文的广阔天地,就看有关部门给不给了。

第二, 城乡科普:壮族乡村的乡级.村级圩场和广大农村,最需要的科普主要是科学种养.乡镇企业技术.医疗卫生防治知识等实用科技,这些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到种养和乡镇企业与市场的接轨。农村的农民夜校,只有将种养技术和壮文交给农民,他们才好理解和接受,也才能巩固。1999年以来,自治区语委先后在横县.马山.平果.环江.武宣等县开办十多期农民壮文科技培训班,效果很好,受到学员的欢迎,证明农民需要壮文科技知识。乡镇企业贴近农村,其经营人员一般汉文也不高,不容易理解相关汉文技术资料,使用汉壮两种文字,可以互相补充,效果更好。医疗卫生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农村卫生.预防保健.爱国卫生运动.计划生育知识等,与一般群众关系密切,壮文相关资料会受到欢迎。

第三, 学校教育:壮文进小学是根据“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十六字方针”进行的,多年的实践证明,双语问教学比单纯学汉语文效果普遍好。究其原因,是由于乡村孩子入学前讲的是壮语,入学后要学汉语和汉文,比汉族孩子只学汉文难度增加一倍,文字与思维短期难以统一。教汉族孩子可以用汉语,文言一致,壮族孩子不行,要用壮语解释汉字,学生不容易记忆,不容易复习。如果有壮文帮忙,这个困难就好解决多了。由于尝到了甜头,《上林县壮文进校工作调查》提出了九条建议,期盼壮文进校工作能结束它漫长的试验阶段,冲破20000人的藩篱,推广开来。实际上,不少壮族地区初中一年级也是用双语教学的,壮文做这里也仍有辅助作用。壮文进校不仅能帮助掌握汉文,从长远来看,给学生增加了一种沟通信息的渠道,不能升学回到农村,可以用之于吸收科学知识。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形成了有别于美国的教育模式,这使德国的工农业获益匪浅。遗憾的是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正在滑坡。壮族地区广大乡村要振兴,德国模式值得借鉴,面对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使用双语,这点认识越早越好。区壮文学校壮文教学水平比较高,应将重心逐步转移到职业技术教育上来。至于中央民族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的壮语言文学专业,当然离不开壮文。中央民族大学的壮语言文学专业目前重心上移,但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必须掌握壮文。

第四, 传媒:各县.乡的广播台.广播站.电视台.闭路电视网,一般使用的是壮汉双语,乡一级广播站多用壮语,在这里壮语是优势,壮文也应当是优势,其编辑人员.广播员都应当熟练掌握壮文,用壮语广播要有壮文稿子,这是基本的要求。目前拿着汉文稿子,随看随译随播,质量很难保证,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旦农村用壮文扫盲,县报就应当有壮文版,《广西日报》等报刊也应当有壮文版。仅有《广西民族报》和《三月三》壮文版是不够的。遗憾的是,连这一报一刊也难以为继。目前的状况,实际广大壮族百姓无形中被排除在传媒之外,得不相应的信息,你叫他如何进步?如何发财?

第五, 政治待遇:壮文进入政治领域是壮族的一种政治待遇,也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需要。一个民族的广大成员参政党程度,是该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而这种参政的能力,与个人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程度有关,其中文化程度则是个人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基础。在壮文进政治领域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例如,区语委花了很大的精力,帮助部分党政机关挂上壮文牌子。又如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大会文件都译成壮文,开会时配有同声传译。《毛泽东选集》《周恩来文选》《邓小平文选》等领袖文集也译成壮文。但有两点令人遗憾,其一,这些文献翻译出版之后,束之高阁,未能与农村广大壮人见面,即便广大壮族群众因为没有进行壮文扫盲看不懂,总能听懂的吗?应当通过广播系统用标准音和方言广播,甚至派人到农村念给他们听,他们有这个权利,但是没有给!我姐姐是农村农民,不识字,只懂一些日常汉语会话,我问过她,她50多年来从来没有听过一个完整的文件,只听农村干部传达文件精神,而干部又常说不清。像这样的农民农村很多,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实际是被排除在政治之外,有平等权利而不能享受,信息资源根本不能共享。其二,翻译的文献比例很小,自治区.地区(包括地级市)..乡从政府到职能部门的重要文件都没有译文;大部分壮族乡镇及部分县开会要用壮语,但无壮文;报刊上的重要社论.重要报道.时事评述.各项政策,目前除了《广西民族报》壮文版有反映外,绝大部分都没有翻译,而《广西民族报》版面有限,容量不大,不能代替翻译;公检法的有关法律条文.文件.地方法规,办案过程的档案.审问笔录.判案.布告等等,与百姓关系特别密切,应当有壮文。尤其农村办案,多用壮语,随听.随译.随记为汉文,已经出过错判……壮文进入政治领域,是壮族从封闭走向真正开放的重要一环,也是在壮族地区建设有千百万壮族群众参与的民族政治不可缺少的一步。这实际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内容之一。古代有两首民歌唱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人认为这是自然经济时代弄明自得其乐的歌,实际上是两首讽刺统治当局的歌,意思是说。统治者只希望老百姓披星下地,戴月而归,什么也不要问,什么也不要知道,只要顺着皇帝的金口玉言去做好歹活着就可以了。现在是21世纪,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宪法赋予百姓平等权利,但历史的惯性往往影响我们,有的干部自觉不自觉的就实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办法,觉得很省事,实际是害了百姓。

第六, 文学活动:长期以来,壮族的歌手.歌师.歌王和广大爱好民歌的民众,苦于没有一种方便的与语言相一致的文字符号来创作和记录壮歌,用古壮字来记录首先得懂得一些汉字,方言土语的差别又严重影响交流,文字的不规范则影响力对歌行的解读,有了文言一致的壮文,使用起来就很方便。区语委深知群众的这种要求,从2000年起连续办来多期壮族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受到学员的衷心拥护和欢迎,从此,他们手里就有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创作工具。北方游牧民族善于以热烈粗犷的舞蹈来发泄情感,而作为稻作民族的壮族则喜欢用民歌来表达自己细腻委婉的感情,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记录手段,创作经验的积累受到了很大影响,不少精品也丢掉了。

用汉文来创作文学作品固然使壮族文学扩大了自己的空间,使作家文学得以发展起来,培养了100多位用汉文来写作的作家和诗人,从而使壮族文学提高了档次。但由于壮人对汉语文的奥妙很难吃透,要使自己的作品能达到汉族一流作家的水平并得到全国读者的认可,极不容易。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很难沉底,为广大壮族老百姓所欣赏接受。事实上长期以来,很多乡村壮族老百姓根本欣赏不到具有现代意识到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作品,不少农家的电视机就经常闲着。自从有了《壮文报》,有了由《壮文报》演化而来的壮文版《广西民族报》,其上刊登了上万篇壮文小说.诗歌.散文.小品和曲艺,这一文学真空地带才得到了一些填补。虽然范围有限,毕竟显示了壮文的功能。这个领域是有发展前途的。

近来区语委还和区文化厅.电影公司等有关部门配合,对电影进行配音,广受欢迎,这个领域汉文也无法替代。20多年来,已经配音了100多部电影,观众达几百万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七,文化活动:各县图书馆.乡文化站.圩镇文化中心.村屯文化室.业余文艺演出队.乡图书室和歌圩,实际都需要壮文作为工具。面对农村壮人的各种文娱活动,必须使用壮语,既用壮语,就应事先用壮文创作。目前农村的艺人之所以多不用壮文,是因为没有掌握壮文的机会。壮族有马隘壮戏.德靖木偶戏.师公戏.田林壮戏.隆林壮戏.广南壮戏.富宁壮戏.文山沙戏等八种剧种和末伦.师公戏等多种曲艺,传统的创作方法一种是用古壮字,另一种是师父口传,现在也开始用壮文创作,在这个领域,壮文是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的。此外,壮族应当引进汉族的相声.说书.快板.渔鼓等多样的说唱艺术,用壮语来创作,一定会受到群众的欢迎。藏族就已经创作了多段藏语相声,很受欢迎。

第八,整理遗产:壮族民间蕴藏着丰富发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语言文字类.口头文学类.艺术类.宗教经典类.历史类.碑刻类.文人著作类.医道医术类。在挖掘整理这些遗产时,壮文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语言文字类.口头文学类和宗教经典类壮文有绝对的优势。这三类是以两种形态存在的,即口头形态和文字形态(古壮字)。口头形态包括民歌.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谣谚.曲辞以及少部分以口头形式流传的史诗.叙事诗.壮戏脚本等,由于它们以壮语形态流传,只有用壮文原原本本记录下来,才能保存作品原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这类遗产,不久之前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建立了中国“口头传统研究中兴”,第一个专家组已经出发,沿西北“丝绸之路”搜集口头作品。广西用壮文来搜集壮族民间文学作品一直陆陆续续进行,所搜集的韵文作品资料分别存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分会.区古籍办.各地区及县文化馆.有关高校,累计多达几十万首(篇.部)。以古壮字形态存在的主要有史诗.民间叙事诗.传扬诗.经诗.壮戏剧本.碑文等,数量可观。仅《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异文就多达29种,但还不是全部,民间可能还有异文。这些古壮字文献是壮族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它们的整理,第一步就必须转写成为壮文。总之,在这个领域里,壮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九,古籍整理:壮族古籍主要指的是各种古壮字手抄本,民间蕴藏量极为丰富,这些手抄本在旧社会不仅官方不屑一顾,经常诋毁,壮族本身的一些知识分子也看不起它们,这是壮族的悲剧。实际上,它们都是壮族的传家宝,壮族古今社会的百科全书,有很大的价值。从这些古籍里,我们可以看到壮族祖先的来源,了解壮族社会的演进,寻找到珠江主流文化的源头,明确壮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探索壮族社会发展的特点,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促进壮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避免许多盲目性。这些文献就其生命力来说,不仅远远超越过任何权威个人,也远远超越时代。这些文献的整理,第一步就是解读,由于方言土语的差别,所用古壮字又未经规范,诵读比较困难,一行诗有时须逐字琢磨解读,并且须立即以壮文注音。解决所有难点以后,从头到尾用壮文转写,作品的原貌这才得以现实和保存,任何懂壮文的人读它,不会再发生歧义,从而使作品真正成为壮民族的共同财产。在此基础上,加注国际音标.汉字对译.汉文意译,国内为读者就可以欣赏利用,进入未来10年以后世界各国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整理出版的《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歌古籍集成》(1.2.《古壮字文献选注》等,壮文就发挥了这样的功能。即将出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发式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包括29种异文,8卷本,500多万字。整理的第二行就是壮文,没有这一行,其他工作就无法进行。

第十,翻译出版:只要壮语存在,壮文翻译工作边不可或缺,上文已经提及,中央民族翻译局除了每年翻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还翻译出版了领袖文选等多种大型文献。这个工作的意义,历史将会作出评价。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几十年来先后出版了由区语委研究室.广西壮文学校.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和广西民族出版社资深翻译或编写的大量装语文教材.文艺作品.实用技术.少儿读物.科普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民族出版社恢复以来,出版的壮文读物达240多种,近300万字,其中十多种获全国或广西优秀图书奖。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教育厅.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文学校编写出版的壮语言文学专业.壮文中专.中学.小学的各类教材也有几十种。

第十一,壮族研究:壮语是一种词汇丰富.能够满足壮族人民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交际需要的一种语言,和它同一语族的在国内有布依语.傣语.侗语.黎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仡佬语.布央语.临高话等,在国外有越南侬语.岱语.泰语,泰国泰语,老挝语,缅甸掸语,印度阿含语等,研究壮语自身的起源.发展规律.特点和对它的完善,研究其与同一语族及语系的关系,探讨壮语所蕴藏的民族历史文化,任务很重,而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壮文。在这方面,区语委已经作了大量工作,编撰出版来《壮汉词典》《汉壮词汇》《壮语词典》《古壮字字典》《壮语方言土语音系》等工具书。中央民族大学壮语教研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有关学者也编写了《壮语简志》《壮语语法概述》《壮语语法研究》《现代壮语》《现代壮汉语比较语法》《壮语方言概论》等10多种著作。在这些研究中,壮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研究中壮文也完善了自己。其他如壮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壮医.风俗.宗教.地理.民族交往.壮族地区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壮文。

第十二,对外交流:壮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居首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这除了诸多外部原因,与壮族自己埋头苦干.不是张扬的民族性格有关。但这么一个大民族,不引起国外的注意是不可能的。随着广西与外界交往的日益扩大,随着壮族研究的深入,近年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研究壮族在国外一些地方在升温。为此,一些外国人已经或正在学习壮文。壮文正在成为对外交流的工具。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学院语言文学系壮侗语言文学教研室所合作的壮侗语族各语言词汇对照集业已面世,其中的壮语词汇都用壮文。区语委与美国朋友合编的《壮汉英词典》也已面世。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类似交流也在进行中。由于壮文使用的是拉丁文字母,去年拉丁文字母进入了国际标准化文字平台,这就等于壮文已经进入了该平台,在世界各国都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以后,壮文文献便可以走向世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从以上12各方面看,不能说壮文无用。壮族确实存在着文字的真空半真空状态,就看人们承认不承认,是否面对事实。12各方面又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壮文有绝对优势的层次,如农村扫盲,农民实用技术夜校等;第二个层次是壮汉文字功相当,如古籍整理.文化活动等;第三个层次是汉文属于优势,壮文属于辅助地位。情况不同,推行的方法也应不同。

那么,从总体上对壮文的推行应当怎么看?为认为可归纳为三句话,这就是:不会宣布取消;不会轰轰烈烈;不会顺顺当当。从几十年的经历来看逃不出这三句话。不会宣布取消是因为有三个限制条件存在,这就是宪法有保障,政务院有决议,语文有政策,就看你用来没有,用够了没有?不会轰轰烈烈,毕竟主流文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壮族知识分子有都在汉文化氛围中成长,掌握汉文又能为个人提供跳出农门的更多机会,大家又忙于赶快发财,因此壮文不可能大干快上,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不会顺顺当当,是因为有若干障碍,几十年就这么走过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为赞成区语委的做法,这就是一不动摇,二不埋怨,三讲实用,四多宣传。一不动摇无需须解释。二不埋怨很重要,对于不理解.不支持壮文工作的同志也要有所谅解,让人家有个认识的过程。比如有的县级父母官,正忙于出政绩,面对换届选举,难免有短期行为,而壮文是长线工作,他不支持可以理解。如果用大批判的办法,今天点某个人,明天批某单位,只能越批越对立,于事无补。讲实用是要害,区语委办壮文歌手班.科技班.电影配音,都尝到了甜头。我讲的12项里,有些区语委可以办,有些则要区政府办,有些要多单位联合,有些先民语办可以办,这就要不同级别的单位开动脑筋,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寻找突破口,干几件实事,总会感动“上帝”的,矛盾说也会减少或消失。

我在拙作《壮族文化概论》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虽然离开故乡40多年,但梦魂总是萦绕乡情。由历史久远的民族所孕育的集体无意识的情结,已经融入到位的奔腾的血液里。”对于这块养育自己的土地,总是没法不眷恋她,所以一开口便收不住,多说了这么些话,供大家参考。你们在基层工作很辛苦,也很有经验,我在这里转达在京壮族同胞对你们的敬意。不当之处,请多批评。

<1>《唐书。食府志》(三)

——《壮文论集》

200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举办的民语干部培训班上的学术报告)


作者: 天地浪人    时间: 2008-9-10 17:23

近段比较忙碌,梁教授的文章就暂时发这三篇,想吸取更多的知识贝侬们就买本《壮文论集》看看,不贵,就20来块吧。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8-9-11 07:53
报告感人
作者: 天地浪人    时间: 2009-5-16 19:19

Gou gag dingj hwnj bae !


作者: 天地浪人    时间: 2009-5-16 19:46
“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历史来看,我不认为壮人不懂得民族文字的重要性,不能说壮人对文字没有要求,只不过壮族寻求文字的道路特别坎坷,特别漫长罢了。刻画文遭遇“书同文”的拦击,现在只剩下几个可怜的符号;古壮字一路挨骂,历代封建王朝各级官员(包括大部分壮族知识分子)从不承认;好容易有了一种政府正式承认的壮文,我们有些人又不懂得珍惜她,爱护她,发展她,更有甚者,我们自己的一些汉话都没有说利索的同胞,自觉不自觉的无视她,阻拦她,贬损她,外人看来都笑我们。”
作者: maniachhz    时间: 2009-5-19 22:46
QUOTE:
以下是引用天地浪人在2009-5-16 19:46:16的发言:
“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历史来看,我不认为壮人不懂得民族文字的重要性,不能说壮人对文字没有要求,只不过壮族寻求文字的道路特别坎坷,特别漫长罢了。刻画文遭遇“书同文”的拦击,现在只剩下几个可怜的符号;古壮字一路挨骂,历代封建王朝各级官员(包括大部分壮族知识分子)从不承认;好容易有了一种政府正式承认的壮文,我们有些人又不懂得珍惜她,爱护她,发展她,更有甚者,我们自己的一些汉话都没有说利索的同胞,自觉不自觉的无视她,阻拦她,贬损她,外人看来都笑我们。”

顶你。

作者: maniachhz    时间: 2009-5-19 22:47
QUOTE:
以下是引用天地浪人在2009-5-16 19:46:16的发言:
“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历史来看,我不认为壮人不懂得民族文字的重要性,不能说壮人对文字没有要求,只不过壮族寻求文字的道路特别坎坷,特别漫长罢了。刻画文遭遇“书同文”的拦击,现在只剩下几个可怜的符号;古壮字一路挨骂,历代封建王朝各级官员(包括大部分壮族知识分子)从不承认;好容易有了一种政府正式承认的壮文,我们有些人又不懂得珍惜她,爱护她,发展她,更有甚者,我们自己的一些汉话都没有说利索的同胞,自觉不自觉的无视她,阻拦她,贬损她,外人看来都笑我们。”

顶你。

作者: lanbc    时间: 2009-5-20 21:17
说得好,不愧是专家!Gangj ndaej ndei! caen dwg boux conhjiah ndeu!
作者: lr285    时间: 2009-5-20 23:21

挑了部分章节看了。

要推广壮文,如用让所有壮人都能惠及,其工程一定很浩大繁重漫长。如果仅仅靠那些一边为生计奔劳一边为壮文呼唤的民间志士来完成,那真是太难了;而政府所做的努力成效甚微,因为它没有切切实实挠到百姓的痒处。贝侬们有什么好办法啊?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9-5-29 14:28
壮文进入政治领域,是壮族从封闭走向真正开放的重要一环,也是在壮族地区建设有千百万壮族群众参与的民族政治不可缺少的一步。这实际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内容之一。但现实是进不了啊。
作者: wenliqan    时间: 2009-6-1 13:41
QUOTE:
以下是引用天地浪人在2009-5-16 19:46:16的发言:
“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历史来看,我不认为壮人不懂得民族文字的重要性,不能说壮人对文字没有要求,只不过壮族寻求文字的道路特别坎坷,特别漫长罢了。刻画文遭遇“书同文”的拦击,现在只剩下几个可怜的符号;古壮字一路挨骂,历代封建王朝各级官员(包括大部分壮族知识分子)从不承认;好容易有了一种政府正式承认的壮文,我们有些人又不懂得珍惜她,爱护她,发展她,更有甚者,我们自己的一些汉话都没有说利索的同胞,自觉不自觉的无视她,阻拦她,贬损她,外人看来都笑我们。”

顶起。


作者: 天地浪人    时间: 2009-11-15 22:29

Gou dingj hwnj dem!!


作者: mcvince    时间: 2010-6-4 18:53
讨厌现在的ZF 都不在这方面做点实事
作者: mcvince    时间: 2010-6-5 18:19
好文章 梁庭望先生真是厉害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