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转帖]清朝画家笔下的獞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9-10 13:37
标题: [转帖]清朝画家笔下的獞人

清朝画家笔下的獞人。很明显的注明灵山县(当时属广东)。但今天的灵山几乎没有壮族了吧。

但清朝画家笔下的“獞人图”,的确是对“造壮论”的一记耳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0 15:40:28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9-10 15:15

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不过灵山县还是有少量壮族分布的,以前我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父母都是来自灵山县的女同学就是壮族,而且在钦州长大的她还会说流利的灵山壮语,原因是带她长大的奶奶都和她说壮语。

灵山县境内聚居着以汉族为主的18个民族。1982年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905698人,占全县总人口98.10%,壮族人口16845人,占全县总人口1.825%;1990年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1072428人,占全县总人口97.93%,壮族人口21263人,占全县总人口1.94%。

壮族在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以太平镇为多,1990年有10251人,占全镇总人11.87%,其次是沙坪乡、烟墩乡和旧州乡,分别占该乡4.79%、5.01%和1.97%。(注:以后乡全部改镇)

参照: 壮族在灵山县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_5_2941_19_1.html


作者: 五色糯米饭    时间: 2008-9-10 20:46
我有一同事是灵山的。汉族。夫人也是灵山的,壮族。
作者: 曼东选1    时间: 2008-9-10 23:52

壮族是跨境民族

国外壮学(泰学)研究比中国领先(早)N年。

壮族在线是学术网站,以后碰上所谓“造壮论”。各比侬别理会。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8-9-11 00:03

似乎出自《百苗图》或《皇清职贡图》,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8-9-11 08:40
原钦州地区壮族汉化程度非常高
作者: 贝侬班    时间: 2008-9-11 15:04
真是很能够珍贵的资料呵!!!
作者: 贝侬班    时间: 2008-9-11 15:09

原来清时壮人是可以不留辫子的哈.但小时我还是看到村里很老的几个老人有留过辫子!!他们陪葬衣物也是清式的.帽是那种影视上的地主帽!!连几年前去世的父亲也是这样的装扮:长袍马褂加爪皮帽!!

可能真是后来受长期杂处的汉人的影响!!!


作者: yeheyu12    时间: 2008-9-11 15:59
不过这个地区不少人的祖宗是从河南过来的啊,他们是军人的后代,祖辈是来驻防的.而今他们很多也称是壮族了.
作者: yeheyu12    时间: 2008-9-11 16:06

六十年代我知道有人就来考查壮族(靖西)语言,考查壮族与他们的关系,......

我们的壮学起步是慢了点,加油就是了.


作者: yeheyu12    时间: 2008-9-11 16:12
该县古代也有河南来的军人驻防,这些人就地解甲归田,留在哪里,不返回河南故土.他们不少也成壮族人了.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9-11 16:47
QUOTE:
以下是引用yeheyu12在2008-9-11 16:12:31的发言:
该县古代也有河南来的军人驻防,这些人就地解甲归田,留在哪里,不返回河南故土.他们不少也成壮族人了.

       有“河南来的军人驻防”,那也是人数有限的。所以“解甲归田,留在哪里”后,“不少也成壮族人”很正常!但作为政治文化优势的民族,一定为当地留下诸如家谱一类的汉文化烙印。

如果有一定的人数,又是集体的移民(军人驻防),就不那么容易“成壮族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1 16:49:56编辑过]

作者: 路    时间: 2008-9-11 23:38
古代的钦州州地区以壮人为主,后来虽然来了垦田驻防的汉人,对比现在钦州地区的人口成份,只能说明汉人在不断的增加,而壮人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如果要说今天钦州地区的壮人是汉人的后代,不免有些可笑。
作者: 称最    时间: 2008-9-15 02:06
这类书我在广东某镇图书馆里看到过,在广西还没看到过。
作者: 沙南    时间: 2008-9-16 11:39

现邕宁区那楼镇、新江镇、百济乡原属灵山县,1951年9月调整行政区划时才划给邕宁县。这三个乡镇绝大多数居民使用壮语邕南土语,本地话俗称“三乡话”(gangj slam yiang),人们自称“三乡人”(voenz slam yiang)或“僚人”(voenz laeuz),地区自称为“三乡地区”(slam yiang tih ki)或“三乡僚”(slam yiang laeuz)、“咱这地方”(gok laeuz naej)。现在灵山县太平镇的壮族人,使用的壮语也是“三乡话”。

上述乡镇的壮族,在分布上与相邻地区的壮族分布是连片的,与1楼图片所说“灵山县僮人本广西狼兵,明天顺时奉调征剿就此生聚,散处县属之十万山中”不完全一致。明、清两代的广东省廉州府灵山县西部,有众多聚居的僮人是无疑的,该县西部以外其他地区的僮人是否奉调而来,则因缺乏更多资料而很难判断,其中可能有移民,更可能有原住民。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9-24 14:41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9-24 14:45
从图画上看。狼人并不留辫子啊!
作者: rauz3278    时间: 2008-9-24 16:08
这个曾经在哪本书上看过?忘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4 16:08:25编辑过]

作者: 称最    时间: 2008-9-25 05:22
QUOTE:
以下是引用rauz3278在2008-9-24 16:08:12的发言:
这个曾经在哪本书上看过?忘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4 16:08:25编辑过]

中国各时期的少数民族,,,


作者: 固山额真宁    时间: 2008-10-31 12: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10-31 16:03

从图画上看。獞人、狼人并不留辫子啊!但从服饰上看,有点满族服饰的痕迹。不知道是壮人本来就如此还是受了受了满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假如壮人受了满族服饰文化的影响。那么这“影响”不是直接受来自满族,而是来自周围的汉族方面的。包括后来城镇和平地的壮族男子,也留起满式辫子,应该也是来受周围的汉族的影响。

另外,俺看韩国剧,似乎是相当与中国明朝时期的高丽人也是留辫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31 16:05:53编辑过]

作者: 云梦山春日泽    时间: 2008-11-19 16:20

留的不是辫子 是明朝的发型

辫子这么难看的东西 现在连满人都不敢留了

那叫做 非主流


作者: 固山额真宁    时间: 2008-11-26 16: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08-12-5 12:45

从方志看,明清时期广西东南还是壮七民(汉)三呢

现在那些贝侬都哪里去呢?

显而易见是被同化了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08-12-5 12:48
QUOTE:
以下是引用yeheyu12在2008-9-11 15:59:40的发言:
不过这个地区不少人的祖宗是从河南过来的啊,他们是军人的后代,祖辈是来驻防的.而今他们很多也称是壮族了.

呵族谱不可信


作者: 辛格    时间: 2009-1-12 03: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Qin    时间: 2009-1-16 18:54
图片出处没注明,遗憾
作者: lr285    时间: 2009-1-17 01:42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著虎尾在2008-9-11 8:40:44的发言:
原钦州地区壮族汉化程度非常高

我怕我们的后代都汉化了。我们家里这年轻一代对壮族的文化知之甚少,虽然平时在家都讲壮语。而我哥哥的孩子们,跟本不会讲壮语,他们也不再教孩子们讲壮语,完全汉化了。平时听我跟哥哥们讲壮话,侄子侄女们笑哈哈地学舌,比英语还陌生!!


作者: lr285    时间: 2009-1-17 01:47

是不是当时的作者有误?或是“民族是个历史范畴”?

图中的人物与文字所描述,都不甚像壮人,而更像瑶族人。


作者: a-Qin    时间: 2009-2-7 03:28

第二幅上文字不就提到僮人营定耕生活的吗?怎么不像僮人了~;)

还有主动缴赋税的记载,正是与民人错居的僮人才有此“觉悟”。瑶人多游耕,居山地,更为犷悍不驯,一般不主动跟官府打交道

而且瑶人衣装的纹饰、缘饰往往更多更复杂,瑶人分支繁多,服饰是他们财富和族别的标示

俍人比较特殊,原本相当于为酋长(土官)专职武事的“职业军人”,行伍生活不事享受、粗犷简易,很多本就是非农人口。羁留十万大山那部分,估计是一没有像样的田地给他们,二和当地人有文化和语言差异,三是地方官府估计也防着他们造反,就只能在山区发挥渔猎特长,以箭弩维生了。“袴仅蔽膝”,倒让人想起民国,桂系李宗仁的广西短裤兵;)

民族确乎是个历史范畴,也因此,一个民族之所以为民族的特征,也要历史地看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7 5:00:05编辑过]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9-4-22 08:48
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当然不像。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