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南越國——華越成一體 [打印本页]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8-9-6 18:22
标题: 南越國——華越成一體

《南越國——華越成一體》

文/曾昭璇 鄭力鵬 曾憲珊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青年培訓學院)



  趙佗在歷史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推動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融合。他入越俗“椎髻箕踞”,自稱“蠻夷大長”,爲越人所歡迎。中原文化因而得以與百越文化融合,逐步形成粵文化。    

  廣州曾是南越國的都城。粵文化的建立,趙佗即爲主要先賢之一。他是最系統、最全面把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融合起來的文化使者。他建立南越國後,采取“和親”的辦法治越,開創和平共處的局面,是在珠江流域推動的文化改革,深入人心。 

  一、和越政策 

  (一)改從越人之風 

  1.椎髻 《史記》記南越王趙佗椎髻箕踞見漢朝專使陸賈。陸賈説他:“反天性,棄冠帶”。 

  2.箕踞 在中原人視爲“看輕”别人的不禮貌舉動,但南越人則風俗如此。 

  3.人殉葬(貴族葬禮) 如廣州龜崗南越王王太子墓,即有四妾殉葬。這在中原地區,早已廢除。 

  4.住干欄屋 南越國宫室多爲干欄式,即用椿柱承頂地板,再建宫室,如廣州中山四路兒童公園東側發現成排巨木板上,可見承巨柱柱椿。 

  5.用越人治粤 南越國丞相即爲順德越人吕嘉,今順德的金陡、石涌即爲吕嘉建城退守地點。石涌的節擁山下,多西漢瓦碎片,可見當日已有聚落。在魚塘掘地每見成層牛骨埋存。 

  6.和親政策 《史記.南越列傳》説吕嘉:“年長矣,相三王,宗族官任爲長吏者七十餘人,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蒼梧秦王有連,其居國中甚重,越人信之,多爲耳目者,得衆心愈予王”。 

  (二)輸入中原生産技術 

  趙佗能使越人誠服,願意跟隨趙佗進行產業改革。 

  1. 發展農業 

  農業的改革表現爲中原鐵器農具的輸入,提高農業生力。還有由漢輸入牛和羊,交通工具有馬的輸入,又與長沙國建立“關市”交易。 

  2. 發展手工業 

  利用北方帶來的工匠,又利用本土越人,大力發展南越陶器、繅絲、金屬業等手工業。大量由長沙國輸入鐵器,代替銅器。趙佗自稱有“甲兵百萬”。當指他有强大武器爲依據。金銀器則表現爲精美工藝技術,如越王墓出土金花泡飾,均用金絲和小金珠焊接成,珠小如沙,反映南越國與海外(特別是歐洲)有技術交流。玉雕精美,每與金銀配合,另創新風,顯示南越獨特風格。 

  制陶業已以泥質硬陶爲主(90%以上),即繼承幾何印紋陶係發展起來的,已近原始瓷(1280℃)了。建築用磚瓦,亦與中原無异,如南越王宫的道路鋪地磚、印花磚及印有“萬歲”二字的瓦當,磚質窗欞,彩釉磚雕(朱、緑色殘件),都是咸陽宫中學來的。陶文出現如“|”、“||”、“|||”、“×”等正好和今天仍用的南越王字相同,即今天所謂“花碼字”的“一、二、三、四”,表示越人已有自創文字。 

  蠶絲紡織工具也在南越王墓出土,如銅制印花凸版(有學者稱爲世界紡織史上最早一套彩色套印工具),可見專家們説趙佗立國絲綢大興,原匹的或分别識出的即有絹、羅、紗、錦等,每種還有多種,如絹類中有“黑油絹”,大量絲織品可見是自產自銷的。 

  漆器方面,越王墓出土也有飾金盒、盤等高檔産品,表示的手工藝之精,可能爲貴重出口商品之一。最早存世“番禺”二字真迹,即在廣州西村石頭崗l號墓出土漆奩上,桂林郡治布山城墓葬中,顯示漆器爲南越土文化一種,亦當爲外貿一主要商品也。 

  南越王墓出士平版玻璃牌、小串珠、耳珰等器物,可能亦爲當時出口貿易的商品。因當時趙佗彩陶釉已屬高温玻璃釉,故玻璃亦當能造,精巧玉器勝於中原玉飾(如構圖靈活,動物動態逼真等等),但對外銷至爲蕃人所喜。 

  趙佗治國手工業比南越方國時期有了一個飛躍,故問漢使陸賈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着漢?”(見《史記.陸賈傳》)可見嶺南先秦時代分散方國文化已爲秦漢封建集權文化所代替。 

  3. 擴大經濟貿易區 

  趙佗立國後,工農業發展,政局穩定,即利用經濟上的富足向外擴展。其盛時,南越國中心地區則以南海至桂林(治布山)兩地爲主,象郡亦偏西,又有藩屬輔助控制地區。珠江流域成爲一經濟實體,文明大爲提高。 

  (1)北上 通過秦代開闢的五條主要山道和其他次要道路,將嶺南貨物北輸中原。秦開的五條主要山道爲:梅嶺道、騎田嶺道、都龐嶺道、萌渚嶺道、越城嶺道。以上五條山道以瀟水入賀最平,過山坳也是平谷地(作者考察)。越城嶺道過坳爲一臺地,故秦已開渠(作者考察時還有秦臺古迹),古代此兩道稱“瀟湘並稱”。次要的人道還有不少,如下列4條: 

  城口道—仁化錦江過城口秦關通汝城耒江入耒水出湘。此道春秋末期已開通(作者考察),即沿錦江航行上可至仁化扶溪、恩村,陸行一天到汝城。 

  京西大道—此道由英德沿北江直入乳源,不經曲江。上徭山西麓梅花,下坪石沿武水上臨武,此路爲山路,但最快速,漢荔枝運輸即沿此道。 

  烏逕道—湞江過低谷地區入江西信豐桃江入贛水。據作者考察,此道平緩但路程遠,上京者不走。 

  臨武道—此道由連山縣東坡河星子上臺地入臨武,出嘉禾接舂陵水入湘,荔枝貢道,作者考察沿路平坦,走馬方便。 

  故趙佗仍以這些過嶺山道和山間水道相接爲北上主要貿易商路,與長沙國相交惡時(吕後主政時),即侵略此帶交通要區。 

  (2)東出 趙佗向東與閩越交易,時國境已入閩南,《史記.南越列傳》雲:“以財物賂遺閩越、兩甌、駱、役屬焉。” 

  (3)西去 趙佗西方貿易亦遠達雲南西境,故該列傳亦雲:“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今保山怒江東側,近緬甸境)。西北支跨過夜郎(今貴州大部),遠達四川盆地,即利用牂牁通粤(今盤江、紅水河)。西方與毋斂、句町通商(右江流域、紅水河下游),亦爲上雲南的大道所在。 

  (三)建立海上絲綢之路 

  趙佗以“財力役屬他人”.這些財力從何而來?海上對外貿易當爲主要來源之一。始皇滅越即“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見《淮南子.人間訓》),在前越相公師隅已建有南武城(即今廣州),求寶貨以貢魏王求保護之史實(即爲“越貢奉邑)。 

  《漢書.主父偃傳》雲:“將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即秦末邊疆大吏多利用職權進行外貿。趙佗將卒50萬,近海口岸又多,南越先秦大墓中,銅器至多至美,超越中原産品。表示先秦土邦已有外貿事業,故趙佗變服易俗,和輯越衆,即對外貿易獲利之舉有利,是使他養强兵而抗漢。佗敗,漢武即建爲七郡,即有三大海港(日南、合浦、徐聞),成爲真正“海上絲綢之路”,這實由佗奠基,而漢武加以發展。 

  進口貨物己發現於南越王墓中,如5支非洲大象牙,最長1.46米,最短的也達1米以上(因其直徑比小而紅、只堪作笏的亞洲象牙粗大得多,故可認定産自非洲)。還有銀盒(高12.1厘米,腹徑14.8厘米,重572.6克)爲阿拉伯歐洲風格。 

  秦取南越地時已“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樑地,爲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戌。”賈人爲商人,即用以爲商業上開發南越之用。因賈人包括“嘗有市籍者”、“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 

  二、封建王朝制度的輸入 

  趙佗滅占象郡南部的安陽王,《交州外域記》載:“後南越王尉佗舉衆攻安陽王”。晋人《廣州記》亦説:“後南越王尉佗攻安陽王,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人。”又平西甌、駱越之亂,《漢書.兩粤傳》雲,西甌向爲大國,抗秦至力,故有“南面稱王”的反叛,趙佗封西甌首領為王,平之。如蒼梧王即爲一例,秦蒼梧守竈、尉徒惟(即屠睢)之名亦見於《奏讞書》。 

  趙佗武力平越後,即自稱“老夫身定百邑之地”,將秦制度引入。 

  (一)築城池、建宫殿、設關隘 

  1. 建南越王城 

  秦將任囂入番禺,立爲南海郡,建任囂城,今倉邊路東側,芳草街西側,豪賢路南,中山四路以北的範圍。周只1600多米小城,只容“中人數百餘家”(見唐垌記略)。故趙佗選新址來建,地在任囂城西側文溪對岸,即依南武城址興建。 

  此城東依文溪,西止廣大路(有宋城遺址出土處),下接七塊石(南漢寶石橋),下藥洲藥西湖,北界文溪西支南岸,南限中山路南西湖路北,周約10裏(和高固五羊城相若)。内有宫殿區,已由考古發掘出。 

  2. 建宫苑 

  (1)御苑 在中山四路北兒童公園東側掘出一口石水池,約4千平方米,其南面發現有石曲渠長約150米,組成園林水景。其西又有一水井,山土大批磚瓦、焦木、木簡、石等宫屬建築構件。石水池南邊石板有三處刻字(一爲“蕃”字),還有鎏金銅半兩、四銖半兩、秦半兩出土。池中有石柱殘留,似有亭臺建築於此。池水當爲引東側文溪支流水,文溪沿倉邊路南下大塘、長塘街,故溪水最易引入御苑。石水池的水今暗槽石曲渠水源於北面,石曲渠在激水地點建立渠陂,使流水成小灘瀑布之狀,水聲潺潺。御苑中另有一井(1996),井深殘存8.8米,壁圈外徑1.1米。 

  (2)宫殿 趙佗是建宫殿能手,任龍川令時即於今老隆鎮郊五華山建長樂臺,廣東省考古所證實其爲漢代早期建築(1991),面積達1400平方米。南越國都城火毁於漢樓船將軍楊僕之命令,今仍存燒燬宫殿的遺址,宫庭走道上殘存大量殘瓦當(有些有“萬歲”字樣),朱色或緑色的磚雕飾,還有炭屑,紅燒土層厚達0.1米,覆於這層殘瓦片層之上,與《史記.南越列傳》中“樓船攻敗越人,縱火燒城”的記載相合。 

  南越國都宫殿區規模頗大,即東西約500~600米,南北約500米。西到廣大路與廣仁路交界處己出土一段宋城殘址,當即趙佗城西址。在前中山五路新華電影院下,發現成層板瓦,筒瓦,雲紋與“萬歲”瓦當等宫殿建築殘片,東段則御苑以爾即無宫殿遺址可見。北面在兒童公園北有幾片紅色砂岩發現,表示爲山崗地形,而在省保險公司大樓地基下曾掘出一列小樁、原板組成碼頭護岸結構,隔開河灘和紅十分佈範圍,故城北當止於越華路南。 

  南面在廣州百貨大樓的地下爲紅砂岩臺地,高出北京路2米;而九思亭所在的番山下亦爲紅砂岩小匠,《水經注》所稱“城倚其上”之處,即爲城南界所在,故拱北樓即越城南門。 

  宫殿爲“干欄式”,即宫殿建築采用越式風格興建,下由木樁頂承,木樁以柎爲支座,平行排列,其上鋪板置柱礎聯成一直綫,支撑上面的宫殿建築。組成的方陣式“柱陣”與西安秦漢宫殿柱群一樣(戴開元,1982),柱礎底有圓榫與柎上的卯眼相合,由“柱陣”可知宫殿面闊在12間以上。 

  殘萬歲瓦當圖案有四種篆體,可見宫殿數量不少、分佈範圍較廣。宫殿至少有7座,分佈在中山四路和中山五路之北,東西可聯成一片宫殿區。 

  宫殿間走道建築寬2.25米,長20餘米,走道和宫殿平行方向延展,爲宫殿間的交通要道。各宫名稱,已知有“長樂宫”等。越王墓出土陶器上有“長樂宫器”印文,見到完整的已達28塊以上,字體早期多用“鳥篆”體,並有明顯的由篆書變隸書趨向,説明宫殿建築群是由秦末到漢初逐步加建形成的。 

  3. 建關隘 

  趙佗立國即置關隘防漢兵南下,首先是針對北方的長沙國。在通向北方的主要大道大興土木,建關隘固守,並以私黨越人替换擔任守、將、吏之職的漢人。 

  (1)横浦關 《南越列傳》所謂“秦所通粤道”,後來又稱爲秦開“新道”,地點在大庾嶺上的“梅關”。據《淮南子.人間訓》,秦駐一軍守“南野之界”,路經梅嶺較陡而狹,一過梅關路平而寬,故爲過五嶺要道。今梅嶺道五裏、十裏仍置風雨亭。 

  (2)城口關 由仁化至汝城必經之山口。據筆者考察,仁化水路到夫溪(吴時征夫至此别妻起陸),過白石嶺(600米)至恩村上城口(恩村爲謝恩地點)。秦時在山坳建關城,今仍存,有温泉。由此下汝城半天可達,有船出汝城,全程一日,今亦有五裏亭、十裏亭和鬆林夾道,略次於梅嶺,但只有一座城門,井非真正一座小城。 

  (3)趙佗城 在樂昌峽出口處武江西岸,任囂於此建城聚兵名任囂城,爲準備南攻南越之用,峽口正當樂昌盆地中,劉遠鐸《樂昌縣誌》卷19説佗立國後又在對岸修建樂昌趙佗城,今在城南武水北岸洲仔發現遺址,城基由鵝卵石砌成,還有石柱,繩紋板瓦、筒瓦等,認爲即此城(朱非素,1991)。 

  (4)陽山關 騎田嶺上新道南下首關,在陽山縣故名。其下游即洭浦關,上接南風坳道(東陂河上游)即古都龐嶺道(新道),今大鑼嶺下(1322米),古爲通湘潭大道,容閎《兩學東漸記》雲:“湘潭及廣州間,商務异常繁盛,交通皆以陸,勞動工人肩貨往來於南風嶺者不下十萬人。” 

  (5)湟溪關 連州西北連江上,爲南下水關要地,古名湟水,具體在陽山、連縣接界處老溪口,屬秦新道。漢初不歸南越國管,後來漢伏波軍即出此關攻打南越國。 

  (6)洭浦關(即誆口關) 在連江口處水關。具體位於連江與北江匯口處的連江岸上,今匯口連江北岸江口咀村後山,土臺上有秦漢瓦筒殘件發現,計連江三關連建,可知佗的軍事措施。 

  (7)秦城 在廣西興安靈渠地區,史禄鑿亦屬秦新道之一,謝啓昆《廣西通誌》卷230雲:“秦城在縣(指興安縣)北四十裏,旁有秦皇廟,秦始皇築以限越。” 

  (8)嚴關 謝啓昆《廣西通誌》還説:“城北近嚴關,群山環之,鳥道不可方軌。”

  (二)建立封建郡縣制 

  趙佗按秦制首先建立郡縣制,故先秦方國全爲郡縣管轄,使中原制度普及推行於全珠江流域。分述如下: 

  1.南海郡、縣 

  《漢書》稱“佗王此地”。即番禺縣,據徐恒彬指出番禺陶器早已知名,先秦又是寶貨集中之地。轄縣已知有下列7個。 

  (1)番禺縣 吴建南武城,後爲越相公師隅修建,楚高固再增爲五羊城,即已成諸侯轄下的小城,故名“都”。秦任囂加建秦城於其東側文溪東岸,佗建都城於其西岸,郡不設守,由尉管之,西建行宫别館,如王子宅(今光孝寺)及迎陸賈的泥城和越華樓於司馬涌口處;於象崗建朝臺,於越秀山建越王臺等等,又開九眼井於越秀山下,保存至今。 

  (2)龍川縣 佗初入越即任龍川令,轄地粤東,相傳建有城及官衙,今在龍川老隆南有陀城(古龍川城)遺址,城中有越王井。在龍川郊區五華山即發現1400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築,即長樂宫故址。開井今存,把中原文化傳入越人地區,奠定治粤的方針策略基礎。故受任囂賞識,提爲南海尉。 

  (3)博羅縣  即古縛婁國地,博羅即出土先秦縛婁國酋豪大墓,出土銅器甚多,有成套6件的銅甬鐘禮器出土,即有兩套。封建制一吏即可管數方國和數十部落,故佗按族係分立爲縣以統治之。 

  (4)揭陽縣 《史記》已記有“揭陽令定”,地當今揭陽縣以東到福建西南部沿海,故高昌候趙建德即在該地伐木造船。 

  (5)湞陽縣 據《清遠縣誌》稱:“趙佗劃湞陽峽以上者爲湞陽縣”,地即今英德市地。 

  (6)含洭縣 據《清遠縣誌》卷一。亦雲佗劃小北江以内者爲含洭縣,即今浛洸地,連江下游小盆地,亦有建關在内,即洭浦關。 

  (7)洌江縣 《清遠縣誌》提及清遠縣秦名洌江縣。 

  2.桂林郡、縣 

  郡治在西江谷地中最大一塊平原地區,今天仍爲廣西農業中心地帶,有二縣。 

  (1)布山縣 秦時置,南越國因之,爲桂林郡治。在貴平縣西南古城。因貴縣羅泊灣1號漢墓出土漆器上有“布山”烙印文字可证。出土銅甚多,顯爲先秦奴隸主大墓,因出土器物有銅鼎、銅三足鼎,銅盆、銅桶、羊角鈕鐘及銅鼓二個,一大一小。 

  (2)四會縣 秦時立,南越仍之。地當今四會縣地。先秦已有大墓發現,如高地園1號墓,分前後兩室,有臺階式墓道,銅器有鼎、鑒、人首柱形仗頭,顯爲奴隸主身份,即四會當時亦可能爲越人方國之地,故秦立爲縣。 

  3.象郡、縣 

  趙佗主南海尉後發兵襲秦時象郡,《漢書》稱郡治臨塵,今廣西左江崇左洞谷地。爲左江流域中心地點,農業發達。地當要衝,西入龍州,南下友誼關,入駱越,居高臨下,一路開敞,東側明江過愛店,更是大路平坦直通越南,故在龍州、寧明間爲壯族中心地,岩畫最多,沿明江左江岩壁,至爲壯觀,如寧明花山壁畫最佳,雒越英雄、祭司及舞人形象,像有狗、鹿、人等,銅鼓、皮鼓等樂器也多。 

  (1)象林縣 據《晋書地道記》、《漢書》、《水經注》可证此縣確存在於秦代。地當今越南廣南至峴港。其南即外國地方,象林縣治即漢曰南郡治。 

  (2)武寧縣 此縣見於晋《交州外域記》,即安陽王都,地當今古螺城附近。 

  4.交趾郡 

  《水經注.葉榆水》雲:“秦始皇開越珠江,立蒼梧、南海、交趾、象郡。”又引《交州外域記》稱:“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可見趙佗破安陽王后即立交趾郡,其地即當今越南北部,清化江北地區。 

  5.九真郡 

  地即今越南清化、文静二省地。 

  6. 蒼梧郡 

  蒼梧郡見於“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稱當時蒼梧郡有守名竈,有尉名徒惟,此批簡多記前220年2月前,即蒼梧到鄉叛亂,及秦鎮壓事,故徒惟(即屠睢)被殺,即發生於此。故《水經注.葉榆水》雲:“秦始皇開越珠江,立蒼梧、南海、交趾、象郡”。 

  (三)推行封建官制 

  秦、漢官制,佗全部依據施行。如郡設守、尉、監。趙佗本人即爲南海郡尉,桂林郡只有監,如監居翁,他能命令“諭告甌、駱40餘萬人口降”。郡守如佗令二使者典土交趾、九真二郡,即名爲守。 

  漢制更多應用,以適應時局變化的需要,如漢封王、侯之法,佗即應用。如在强盛的西甌地區,即封蒼梧王和西於王。 

  1.官禄等級制度 

  封建政體的官禄制度到秦代已很嚴密,故佗開南越即用爲管理南越三郡,比南越方國時期奴隸制大大進了一步。故佗之有條有理見稱當時,且能執政67年,一生受福。 

  佗受命爲王,中央大臣即有丞相、内史、御史、中尉、大傅。次一級官員由佗發印信。從考古文物得知有19種,皆沿漢制。南越國地方官爵系統中的官號還有:假守、郡監、使者、令、嗇夫。 

  封建家庭制亦表現於皇室家族組織之中,已知有立太子之制和立后妃之制,盛行漢越合式葬禮。 

  2.幣制及度量衡的統一制度 

  秦統一了文字、道路和度、量、衡,使中國成一大統。佗立國後,仍襲秦制。 

  (1)幣制  “半兩”一直沿用至國滅,保证了國家經濟穩定。 

  (2)長度 南越國亦奉行秦制。 

  (3)容量 南越銅器多有容量刻銘以利計算,此亦秦制。據計算其1昇=197.655毫昇。 

  (4)重量 重量據銅器刻銘换算,秦、南越、西漢初基本相同。 

  總之,從幣制和度、量、衡都表示中原封建文化對珠江流域各地的影響,至今仍未大變,可見今所謂粵文化實爲華越文化融臺的結果。 

  三、結語 

  趙佗一生在歷史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推動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融合。趙佗願與越人共處一生,入越俗“椎髻箕踞”,自稱“蠻夷大長”,爲越人所歡迎,如今天向西方學習一樣。他本人爲求政令能行,久安越地,而自立爲國,變服易俗,終身與越人共處。没有想到這樣把中原文化帶來,中原文化因而得以與百越文化融合,逐步形成粵文化。 

  史有先例如週末太伯奔吴,以投奔入越人之中,示不再用,以求自保。但這樣變服隨俗,以德化越人,從之者數千户,後立爲吴國,卒成春秋大國而争霸中原。 

  後世粤西桂東俚人首領冼夫人與中原人馮氏聯婚,在她説是嫁得佳婿,馮氏則求得政令可行。婚後得中原文化的教化,管理方國成績大增,唐代以後影響遠及海南島,中原文化播傳於越人(俚人)深得俚人歡迎,使粤西桂東海南社會經濟發展、政權安定達三朝之盛。 

  趙佗從歷史發展潮流觀之,即中原文化的傳播,擴大和融合其他種族文化,實爲今後對各個民族的主要方針。孫中山“五族共和”之倡,亦即此意,各自能發揮所長,國家凝聚力必大爲鞏固,使國家富强,人民團結,生活日佳,爲期遠久之策也。 

  中華文化有長久和不斷擴展的特徵,多民族共和形成傳統性文化中心,不斷繼承擴展的生命力的類型。 

  今天有不少人在文化發展“本土化”的研究中,引入國外文化理論並與中國歷史相結合,尋找我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和新方法,是應加注意的。但從“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來看,强調創新,獨立思考,從研究實踐中總結我國文化體系的發展規律,似能更快速而扎實可靠地建立强大光輝的中華文化體系,爲國家小康,爲世界和平和發展作出更好的貢獻。 


作者: 布楼    时间: 2008-9-6 19:12

对偶这个蛮夷来讲,这是耻辱,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没啥区别,哈哈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8-9-6 19:27
QUOTE:
以下是引用布楼在2008-9-6 19:12:41的发言:

对偶这个蛮夷来讲,这是耻辱,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没啥区别,哈哈



“偶”是浙江土话哟,是外族入侵语言哟,耻辱乎?~~

广东“汉族”在北人看来,也不过是蛮夷而已。不是么。

我年少时无知,错将粤人当成“正统”,结果大错特错。既然死皮赖脸做不成“汉族”,那么我作为粤人还是决定向少数民族同胞投诚算了~~

赵佗跟那些不列颠番鬼,前任香港总督,一样的人哟。名义上服从朝廷,实质上是割据一方哟。

你不妨问问香港人,是前殖民宗主派过来的总督好,还是特别行政区长官好~~~

更何况,赵佗的子女,已经是混血了哟。到了赵建德那一代,已经算是一个正宗的越人皇帝了哟~~



作者: 布楼    时间: 2008-9-6 20:49
你投靠少数民族也没有用,你骨子里已经是汉人了,你要当汉奸呀?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8-9-6 22:30
QUOTE:
以下是引用布楼在2008-9-6 20:49:19的发言:
你投靠少数民族也没有用,你骨子里已经是汉人了,你要当汉奸呀?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位布楼所言差矣哟,“汉奸”是不能乱扣帽子嘀。虽然我身份证上写的“汉族”,不代表我真的是“汉人”哟,况且我不是哈韩族哈日族,我是哈壮族哟~~


我阿爷是从鹤山沙坪乡下出来省城广州工作生活的。我阿爷那条村的大姓(村中主要姓氏)居民,包括我阿爷和我的姓氏,长相跟其他异性村民是相差很远嘀。在珠三角的农村,村民的长相绝大多数为百越人特征;个别的北人特征(甚至是胡人特征)的村民,多居于沿海,他们祖辈皆由闽南迁来。如祖家在新会的刘德华,他高挺的鼻子,已经暗示了他的胡人血统。四邑一带,多由闽南迁入。四邑话,受到闽南话的很大影响,跟粤语比较难沟通。但是语言学家依然将四邑话划入粤语。


也就是说,北人南迁至粤,主要不是靠陆路,而是靠海路嘀。大大只的海船,运着一批穷凶极恶的难民,最先到达潮汕等地,将沿海的畲族先民们往梅州大埔等山沟里赶。这也是为什么潮汕的民风在广东所有族群中是最彪悍,最排外,最似北人的~~~


鹤山传统上并不归于四邑,也不归于南海。虽然它接壤于四邑,与南海隔九江相望。
鹤山大概应是自成一派吧。


上文提到的九江,是北江进入珠三角后最大的支流。北江的上游是南岭山脉。
站在这些南岭山脉的主峰上向北望,依然是一大片艰险的连绵山脉。山区里住的,基本上是百越、三苗等民族。总而言之,住惯干爽大平原的北人,是不会傻乎乎的跑进南方湿热毒瘴山沟里的。


所以呢,“珠玑巷”绝对是呃钱呃粮票的神棍把戏哟~~~


不过,也不排除有零星的例外。如粤北“韶州土话”的使用者,我去南岭旅游时,专门注意过那些居民的长相特征,是比较像北人。据说,“韶州土话”代表了古代赣语的特点。

另一个例外,就是我的姓氏了。我查过族谱,我们的先祖原本是蒙古族(一说鲜卑),被元帝国朝廷派到湖南,作为守军。我的姓氏在湖南是大姓。元末,邪教教主朱元璋杀到埋来,竟然对湘南粤北一带的要塞居民点大开杀戒,血流成河。我祖先为避难,将蒙古姓氏隐去,改为上文提到那个湖南大姓,然后日夜兼程的,往南岭山脉上逃。千辛万苦的,找到“浈水”,顺流而下到北江,然后就是鹤山了。最后在鹤山定居。

我外公祖家在云浮。要是贝侬们到过云浮,想必你们也发觉云浮人的长相很有特点~~

粤西北山区是没什么北人南迁历史嘀~~~

因此,我对自己“汉族”的身份表示极大怀疑~~~

作者: 山魂    时间: 2008-9-6 23:48

会说民族语的话,人家会说你没有忘本,有民族文化底蕴。但是说一些地方方言就不一定了。不大喜欢听广东话,也许是在北方待久了,被影响了。据说在家乡有些从广东打工回来的人有喜欢摆显广东话的。在北方就不行,说广东话容易和一些对南方人的偏见观点联系起来,只能入乡随俗。南北差异吧,关键是要沟通。

楼上的会国语的话就直接写国语吧,虽然说其实说什么语言都没事,只要大家都能很好地沟通。家园里你要和大家很好地沟通,要么国语,要么壮语。你能说英语的话也可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7 0:09:57编辑过]

作者: 山魂    时间: 2008-9-6 23:51
南越国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殖民政权。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8-9-7 00:01

我到过珠玑巷。那里的“古建筑”全是最近十年来新建嘀,是为“观光旅游经济资源开发”而建的~~~

大家知道,南雄人是什么族群么?南雄人是客家人!南雄话是客家话!

“珠玑巷”再往北,是赣州,客家人的地盘,一大片连绵的山脉。

况且,“珠玑巷”跟“梅关古道”有一段相当遥远的地理距离。
而“梅关古道”呢,是一条驿道,是粤地官差往京城跑马送信的。老百姓往这条狗不拉屎的道上跑,断水断粮,无疑等于自杀。
“梅关古道”通赣江,再上南昌、九江。假如粤人真的是从“珠玑巷”迁来的,那么粤人就是讲赣语或客语了,而不是粤语。

所以,“珠玑巷”跟粤人的历史身世,是完全互相矛盾的。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8-9-7 00:18
QUOTE:
以下是引用山魂在2008-9-6 23:48:53的发言:

楼上的会国语的话就直接写国语吧。

“国语”是什么?“国语”摆明是国民党大汉主义的产物!

在我看来,中国的“国语”只有一种,那就是英语。

有次,我到广州天河区某数码城选购相机,开口用广州话,那看上去貌似“北妹”的店员竟然用普通话回答:“请说中国话。

我火都来埋,立即转用英语来询问她,她气得扭头就走。

然后,我叫来经理,经理“省”到那个店员哭了出来,然后经理猛向我赔不是,换了个会讲广州话的店员招待我。

[em55]


对付普通话的野蛮扩张,必须从日常生活主动抵制开始。


作者: 称最    时间: 2008-9-7 01:00
QUOTE:
以下是引用使君子在2008-9-7 0:18:04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山魂在2008-9-6 23:48:53的发言:

楼上的会国语的话就直接写国语吧。

“国语”是什么?“国语”摆明是国民党大汉主义的产物!

在我看来,中国的“国语”只有一种,那就是英语。

有次,我到广州天河区某数码城选购相机,开口用广州话,那看上去貌似“北妹”的店员竟然用普通话回答:“请说中国话。

我火都来埋,立即转用英语来询问她,她气得扭头就走。

然后,我叫来经理,经理“省”到那个店员哭了出来,然后经理猛向我赔不是,换了个会讲广州话的店员招待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对付普通话的野蛮扩张,必须从日常生活主动抵制开始。

你蛮牛的泊


作者: 贝侬楼    时间: 2008-9-7 15:00
说国语和方言并不必然造成激烈冲突,我们这里一家人说3-4不同的语言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7 15:01:28编辑过]

作者: vc226    时间: 2008-9-7 21:36
南越国统治者虽然是外国人,但是能做到尊重被统治者的风俗习惯已经比后来的统治者好得多啦,从这点看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8-9-10 04:29
标题: 寻回广州被遗忘的光荣

http://gzdaily.dayoo.com/gb/content/2002-01/05/content_329496.htm

寻回广州被遗忘的光荣
(2002年01月05日)


    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举世公认。现在,世界上有数以亿计受过教育的人们都知道“丝绸之路”这个名词。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条是陆路,一条是海路。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有足够的史料和出土文物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是广州,但由于种种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图片上,只标了泉州,却没有广州!




上图: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汉代银盒,造型和纹饰与伊朗出土的银器类同。这是广州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海外舶来品。


    本报讯(记者刘平清)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但作为最早始发港的地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承认。定于1月12日,在广州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港”的学术研讨会将为广州挽回应有的“名分”。

    古越人掌握航海技术
    成为我国航海先驱者

    广州社科院院长李明华研究员告诉记者,研讨会将明确三个问题,一是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二是最早的始发港,三是2000多年来惟一长盛不衰的港口。“这三个问题,只有第三个问题是学术界公认的,广州到底是不是最早的始发港?对此,湛江市徐闻县向广州发起了挑战,他们已先后组织了数次研讨会,广州学术界也要行动起来,为广州正名。”

    在李明华看来,徐闻只是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上补充淡水、食品的港口。“《汉书》上是有过徐闻、合浦港口的记载,但这两个地方历史上从来都没有作为一个贸易中心和文化中心,大规模海上贸易需要这一点,汉代的广州则具备这个条件。”

    真正向广州始发港地位提出挑战的是福建泉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图片上,只标了泉州,却没有广州!元代,泉州海外贸易一度超过广州,但此前南宋,只是偏安一隅的王朝,泉州对外贸易量并不大;此外泉州湾幅地并不大,不像广州这样处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有着从事海外贸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广州有着海上始发港口的有利条件。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顾涧清认为,古代的岭南,是古越族人居住的地区,“越人善舟”,古越族人也是我国航海的先驱者,加上番禺地处三江的汇合处,古越族人当然会充分利用这一优良的出海口。古越族人很早就在东南沿海和太平洋群岛之间开展航海活动了,并在南海附近的岛屿和海湾的石壁上凿刻岩画,这些石刻用线条刻出人、船、蛇、波浪纹等图案,风格古朴,学者们认为这就是当时的古越族人所刻。

    光塔、怀圣寺、外国人公墓
  处处有海上丝绸之路遗迹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内外处处留有丝绸之路的遗迹。矗立在珠江岸边的莲花塔、琶州塔、赤岗塔,以及光塔路上的光塔,其功能就是为贸易船舶导航。此外,清真先贤古墓、怀圣寺、黄埔长洲岛上外国人公墓,都是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遗迹。

    佛教是由印度传来的宗教,印度高僧达摩就是由现在上下九路华林寺一带登岸的,至今上下九路上还有一块碑石,写着“西来初地”。而南海神庙、十三行路、沙面建筑群都是广州与海外交往的证明。

    广州汉墓出土的大量舶来品也证明广州是最早始发港。它们中,有串珠、玛瑙、熏炉、银盒、陶象牙、陶犀角和各种各样的胡人俑座灯、船纹铜提筒等。特别是罗马的玻璃器皿、非洲的象牙、波斯的银器等奇珍异宝,都表明秦汉时期的广州是海外珍品的集散地。“海外交通最原始、最基本的动力主要是贸易,这些出土文物正是海上丝绸之路以广州作为最早始发港的重要见证。另据《汉书.地理志》等史料记载和考证,汉武帝时汉使率领的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出发,经徐闻、合浦远航到达了东南亚、印度洋南岸和斯里兰卡等地。公元前1世纪,中国的丝绸已成为地中海国家最珍贵的衣料,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顾涧清说。

    暨南大学袁仲仁教授,中山大学黄启臣教授也认为,有关史料和出土文物都能证明,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首要地位和作用,广州的众多相关文化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缩影,以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址为龙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背景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的船舶以广州为始发港,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经幼发拉底河或红海,经转运而与地中海相连,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并确立了广州作为南海交通枢纽的地位。

    唐朝,从广州出发的船队,经南海、印度洋一直到达东非南海岸,全程8750海里。这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充分显示了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重要地位。由于海外诸国船舶纷纷驶来广州,唐政府在广州专设市舶使,负责外贸事宜。不少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广州经商,伊斯兰教传入广州,在广州建立了怀圣寺和光塔,还设立了“蕃坊”,供外商贸易和居住。直至南宋初年,广州市舶司的税收仍占全国第一位。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9-10 13:28

“珠玑巷”的说法几乎是所有粤人的认同。连广东有特色的冼、麦、伦、霍等姓氏也大都是“珠玑巷”。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8-9-11 01:35
QUOTE:
以下是引用度莫在2008-9-10 13:28:59的发言:

“珠玑巷”的说法几乎是所有粤人的认同。连广东有特色的冼、麦、伦、霍等姓氏也大都是“珠玑巷”。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姓冼的怎么可能是“猪饥巷”呢,冼夫人就是地道的土人好无~~

冼,何,还有司徒、欧阳等等,都是岭南特产的大姓,是俚僚人大规模汉化的标志。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9-11 09:59
QUOTE:
以下是引用使君子在2008-9-11 1:35:20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度莫在2008-9-10 13:28:59的发言:

“珠玑巷”的说法几乎是所有粤人的认同。连广东有特色的冼、麦、伦、霍等姓氏也大都是“珠玑巷”。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姓冼的怎么可能是“猪饥巷”呢,冼夫人就是地道的土人好无~~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冼,何,还有司徒、欧阳等等,都是岭南特产的大姓,是俚僚人大规模汉化的标志。

俺听冼姓同事说,冼姓原为“沈”。来自“沈汭”,沈汭,字扩子,直隶上谷郡东垣县沈家集人。(秦时之东垣县,汉代改为真定,为真定国治地;宋、金以后又改为真定府治,故城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南。)原是沈国姬聃之苗裔。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8-9-13 07:49
QUOTE:
以下是引用度莫在2008-9-11 9:59:13的发言:

俺听冼姓同事说,冼姓原为“沈”。来自“沈汭”,沈汭,字扩子,直隶上谷郡东垣县沈家集人。(秦时之东垣县,汉代改为真定,为真定国治地;宋、金以后又改为真定府治,故城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南。)原是沈国姬聃之苗裔。

古今粤人的乱编乱攀附家谱现象,简直是荒唐到了极点。

“猪饥巷”和梅关古道,是唐代张九龄主张修的。而所谓的“沈汭”竟然在秦代就住进“猪饥巷”了,关公战秦琼,真厉害啊~~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9-14 09:52
QUOTE:
以下是引用使君子在2008-9-13 7:49:40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度莫在2008-9-11 9:59:13的发言:

俺听冼姓同事说,冼姓原为“沈”。来自“沈汭”,沈汭,字扩子,直隶上谷郡东垣县沈家集人。(秦时之东垣县,汉代改为真定,为真定国治地;宋、金以后又改为真定府治,故城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南。)原是沈国姬聃之苗裔。

古今粤人的乱编乱攀附家谱现象,简直是荒唐到了极点。

“猪饥巷”和梅关古道,是唐代张九龄主张修的。而所谓的“沈汭”竟然在秦代就住进“猪饥巷”了,关公战秦琼,真厉害啊~~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俺看广东台的《乘龙怪婿》,其中有一集就讲寻找“名人家谱”的故事。其中的“武得训”就买了个武则天的家谱,成了武则天的后裔!呵呵……


作者: 沙南    时间: 2008-9-16 11:57
珠玑巷的传说,与历史真相有一定的差距。部分粤人先祖来到岭南,不可能都经历珠玑巷,岭北人进入岭南,还有湘桂走廊、潇贺古道等路线。再者,另有一部分粤人先祖并非来自岭北,而是岭南土著或者来自海外。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8-9-16 19:18
QUOTE:
以下是引用沙南在2008-9-16 11:57:32的发言:
珠玑巷的传说,与历史真相有一定的差距。部分粤人先祖来到岭南,不可能都经历珠玑巷,岭北人进入岭南,还有湘桂走廊、潇贺古道等路线。再者,另有一部分粤人先祖并非来自岭北,而是岭南土著或者来自海外。

南迁来粤的北人,主要集中在潮汕地区。

粤、客 群体,是以百越血缘为主的,北人基因很少。

作者: Liuyuexue    时间: 2008-9-17 00:17
粤、客 群体,是以百越血缘为主的,北人基因很少。-----使君子
恕我寡闻,我在多个论坛上看到多数粤(省)人都是不持有这种观点的。请问君子兄,你有办法说服他们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7 0:21:09编辑过]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8-9-18 04:57
QUOTE:
以下是引用Liuyuexue在2008-9-17 0:17:20的发言:
恕我寡闻,我在多个论坛上看到多数粤(省)人都是不持有这种观点的。请问君子兄,你有办法说服他们吗?
我有充足的证据,可我没精力给全球华人讲耶稣诶~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