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转帖]广西桂西汉族服饰 [打印本页]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8-20 20:43
标题: [转帖]广西桂西汉族服饰

广西桂西汉族少女

凌云的汉族妇女

赶集回家。

火塘边的母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1 11:20:42编辑过]

作者: 东瓯一僚    时间: 2008-8-20 21:59
小时候见过,现在只见年纪大大的还在穿
作者: 好好瑟    时间: 2008-8-21 03:10
好象在哪里见过....
作者: 粤西土著    时间: 2008-8-21 09:22
我觉得也挺不错的。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也欢迎他们出来展示。民族团结应该是这样的。
作者: 贝侬班    时间: 2008-8-21 10:39
看过!!!
作者: 道家玄武    时间: 2008-9-2 23:34

桂西哪?我在东阳一带怎么没见过?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9-3 15:40

这是桂西隆林、凌云、乐业一带的汉族。

其实,“东阳一带”的“蔗园人”的服饰应该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式。只是现在完全西化了,所以道长没见过。


作者: vc226    时间: 2008-9-4 00:19
和壮人差不多啊
作者: 云梦山春日泽    时间: 2008-11-28 19:10
本来就差不多  只有某些壮族同胞眼里汉人是邪恶与暴力的代言词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11-28 19:18
QUOTE:
以下是引用云梦山春日泽在2008-11-28 19:10:33的发言:
本来就差不多 只有某些壮族同胞眼里汉人是邪恶与暴力的代言词

没有人把“汉人是邪恶与暴力的代言词”,但汉族对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却是客观存在的。

就算是现代,不少汉人在日常的言语,还是经常不经意的流露出来。至于网络上的就不说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作者: ahang7681    时间: 2009-3-25 16:47

http://www.ehongart.net/Default.aspx?tabid=227&ctl=PostList&mid=869&TopicID=73

这几张照片是隆林壮族摄影家梁汉昌的作品,作品背景是摄于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乡,称为“高山汉族”, 隆或建村于清天聪六年(1632年),于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成立隆或乡至今,地处云贵高原南端,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东南部,距离县城60公里,辖15个行政村,东邻田林县,南与介廷、克长、岩茶,西与者隘、扁牙,北与沙梨等乡接壤,境内居住着壮、汉、苗3种民族,现有人口26180人,主体民族为汉族,占人口总数的79.13%。

梁汉昌-高山汉

高山人家



高处栖居,被他族称之为“客人”、“高山汉”
山那面人家,青峰滴翠,田畴葱绿。
山那面人家,硕果满枝,书声朗朗。
那就是“高山汉”人家。
汉族是随着历史上的每一次移民潮迁入隆林的。“后来者居上”。当时地势平沃处已有土著居民占踞,只好往高处栖居,被他族称之为“客人”。深山老林正好适合刀耕火种,又能够躲战乱、防寻仇、避债务、逃兵役,“山高皇帝远,龙王管不着”。随遇,则安吧。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隆林汉族不信邪,只信自己这双手,认为“天不整勤的,不爱懒的,专打不长眼的。”开荒种地,是庄稼人的本分。先民们就这样由帮人砍树割草的雇佣长短工变成一把“做活路”的好手,修房座屋,讨个家室,生个娃儿,把小日子就这样过下来了。
“活路上头最要紧。”要想过上象样的日子,农活最是马虎不得。婆婆管家管得好!儿子媳妇天刚亮就急忙上坡去,粗木重石梨田耙地栽秧薅草是要汗水摔八瓣的;回来时撵牛拉马扛柴割草手脚是闲不住的;每天的活计是披星戴月也不能留“尾巴”的;农忙时节儿子媳妇请假赶场(街)是不会被批准的。有山歌为证:四月说起去望娘,婆婆说是活路忙。我问婆婆忙哪样,婆婆说是忙栽秧。老人在家呢,扫地做饭喂猪养鸡赶鸭种菜带孩子,一路小跑,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是孙子跌了饿了哭了闹了,那就是心肝宝贝幺儿乖妹心痛得不得了,大惊小怪的逗哄声早就被快要进屋的儿子(特别是媳妇)听到了耳朵里。
农闲人不闲。木匠石匠铁匠蔑匠,有什么手艺就去找什么干,楼上要堆满陈谷烂米,荷包要塞胀大票小钱,屋角要堆满坛坛罐罐,家务要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要过得象模象样。斗转星移,似水流年。“高山汉”就这样秉承优良家风,使意识形态产生了公共约束力。不孝敬高堂者被斥之为“杵逆儿”;好吃懒做并东溜西逛者被称之为“二流子”;吃里扒外者被骂之为“败家仔”;到了适当年龄讨不上媳妇者是“不成器”;未出嫁的姑娘行为不端被责之为“下不了楼”;成家几年后建不了房屋是“没得本事”,这是宗姓全族都丢尽脸面的大事,只有“争一口寒邦气”才能“讲得起硬话”。
“高山汉”善于规划,勇于落实。凭着超前的心智和实打实的劳作,辟田造地,栽花种果,修渠打井,挖路架桥,硬是把恶劣的不茅地变成了“小江南”、“北大仓”、“聚宝盆”。真心干实事,勇于干大事,把生活整出了名堂来。
“高山汉”念旧怀祖。他们满口西南腔,桂柳调,方言谚语名词哲理琅琅上口,说话响叮当,嘴巴呱呱叫。订族谱,供家神,立墓碑,追述祖流分支,理顺迁徙脉络,校对字辈排行。走进家居堂屋,眼睛朝神龛神位一扫,就能把百家姓的起根发脚来历家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走进农家,你就有了家的温暖。老太婆动作麻利,穿着利索,身板硬朗,接人待物礼数周全,家道殷实当然什么待客的美食鲜品都端得上桌面来,举手投足间透出热情实在,富足优雅,自信大方。让你就想,如果我是这家人的儿女,那该多好啊。
走进农家,富庶卫生的汉寨景观叫你游目驰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里闪光着劳动创造的真理,这里袒露出风云入画的媚颜。这里的生活滤净了你浮世的暄嚣,这里的人们升华了你桃源般的憧憬。你真想留下来,把宁静秀美的山庄当作自己仙憩的温床。那就留下来吧。坐在村口的老榕树下,醉倚着老奶奶温厚的襟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就留下来吧。和村人们一起夜晚把星星月亮装进背篓背回家,明天清晨又洗浴这爽润的朝霞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6 宣统二年,清地方官手授予今界廷乡达料村高山汉族王陈氏老太 广西.隆林.界廷.马窑.达料 2004.08梁汉昌 摄

崇文重教、汉唐遗风


走进高山汉农家,你定会被浓厚的文化氛围包围着。大门楣上“耕读门第”的对联横额虽经风吹雨蚀,依然醒目遒劲,入木三分。那些“门对千杆竹 家藏万卷书”、“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好 耕田亦好 学好便好 创业难 守业更难 知难不难”等等寓意与书法齐佳的楹联,让你生疑并非村夫野佬所为。那些上了年岁的老者,居然大多是旧时代老牌高中生,膝下儿女在外求学有为者甚多。当你与他在通红的火塘边沽酒夜话,他涉猎古今的知识功底,驰骋中外的悬河辩才,睿智明晰的思维见解,直教你暗暗称奇,以为是教授在讲学呢。真是心服口服,不得不服。


历史跨进现代文明社会,高山汉人崇文重教之风仍然不改初衷。你只要站在高山汉人的家门口,汉民族文化的氛围扑面而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煮猪潲的高山汉族媳妇 广西.隆林.隆或 2004.08梁汉昌 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高山汉族老太 广西.隆林.隆或 2004.08梁汉昌 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抽水 烟筒的高山汉族男人 广西.隆林.隆或 2004.05梁汉昌 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喂猪 的高山汉族媳妇 广西.隆林.隆或 2004.08梁汉昌 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恩爱的高山汉族小俩口 广西.隆林.隆或 2004.08梁汉昌 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卖肉的高山汉人 广西.隆林.隆或 2002.08梁汉昌 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高山汉族老俩口 广西.隆林.垭杈 2004.08梁汉昌 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山背玉米的高山汉妇女 广西.隆林.隆或 2002.08梁汉昌 摄

村姑清水出芙蓉


“高山汉”的服装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男子着唐装,女子普遍“小匾衣”、大脚裤、穿围腰,只有围腰上用彩布镶几条酷似高山梯田状的马鞍形花纹,配上银质头饰手镯。统一黑布裤,上衣多蓝色。有山歌这样唱道:远看情妹穿身蓝,头戴金簪耳戴环……在绿色原野的大底色中,村姑们穿着这样上蓝下黑线条简明的衣妆,显得葱嫩和水灵。她们吃的五谷杂粮,脸庞桃红,象扑上一层脂粉,笑出一口山泉润白的皓齿,仙美至极。我认为这才是家园中最靓丽的风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高山汉族 广西.隆林.隆或 2000.02梁汉昌 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高山汉姑娘 广西.隆林.隆或 2002.08梁汉昌 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高山汉少女服饰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9-3-25 22:35
我实在是不觉得有什么“汉唐遗风”,衣着似是壮族。不过当地的女孩子的相貌有点靠北,不似是壮族人!
作者: scorping    时间: 2009-4-23 15:30
QUOTE:
以下是引用度莫在2008-11-28 19:18:01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云梦山春日泽在2008-11-28 19:10:33的发言:
本来就差不多 只有某些壮族同胞眼里汉人是邪恶与暴力的代言词

没有人把“汉人是邪恶与暴力的代言词”,但汉族对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却是客观存在的。

就算是现代,不少汉人在日常的言语,还是经常不经意的流露出来。至于网络上的就不说了。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

说实话,某些汉族比较歧视的少数民族,大概就是满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这几个。对南方少数民族无感。历史上还是很友好的,生活习惯相似,为什么要歧视?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9-4-23 18:22

“历史上还是很友好的,生活习惯相似”也不要完全否认对南方少数民族有歧视的现象!

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