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那雷屯·壮族文化影像记忆系列之《德靖台地逐渐远去的干栏》Ⅰ [打印本页]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5 21:40
标题: 那雷屯·壮族文化影像记忆系列之《德靖台地逐渐远去的干栏》Ⅰ

Baenztaoj Ninngauz Yeengssliongs Faenzveh Poujzungh

Runzgunh Gyaedgyaed Yeiz Gvay, Doenghslueng Deefzeengq(1) Mbanj Nazndoi
     

壮族文化影像记忆系列之

德靖台地逐渐远去的干栏(一)那雷屯

契:壮族干栏建筑小常识

壮民族,在自古生生不息中,以稻作文化为主线,围绕“那”(naz,稻田)而生的生活生产方式、行为模式、世界观和宇宙观等,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在我们不经意间的回眸里。

杆栏建筑(Runzgunh)是中国南方原住民族——百越民族在长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过程中的智慧杰作。中国南方大地多湿热多蛇虫,杆栏建筑可以解决人身安全问题,居住舒适以及便于食物储藏。壮族是百越民族的直系后裔,是广西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在不同的时期被称为“西瓯”、“骆越”、“乌浒”、“俚”、“僚”、“僮”、“俍”等,而“僮”最早出现于南宋,是现在壮族族称最早的史载记录。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节日和风俗,还有传承自远古百越文化传统的干栏民居。

干栏建筑既是古代先民“巢居”形式的演变,也是壮族发展历史的见证。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是人类从穴居、巢居走向固定住宅、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古老建筑。现代壮族干栏可分为全楼居式、半楼居式、地居式等几类。一般分为上、中层及阁楼三部分。通常进门是厅堂,厅后就是火塘间,用于煮饭和取暖,厅堂即堂屋正中是神龛,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上层
  
住人,多数为三开间,也有五开间和七开间,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布置厕所及寸放农具和杂物等,阁楼起于上层,多用于存放粮食。壮族干栏在建材上主要有纯木建筑和土木建筑两种,前者主要集中在桂北地区,以桂林市龙胜县龙脊壮寨为代表,后者则集中在桂西地区和滇东南,位于桂西南与云南省、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的德靖台地上的干栏建筑,大都是土木干栏。

在所谓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广大壮人聚居中区的一个个村庄(mbanj)的杆栏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在的我们的视线里,如果不进行保护,不久的将来,我们壮民族祖祖辈辈生于斯养斯的地方,将消失在我们的美好记忆里。试想一下,二三十年后,当我们的后辈问起我们时,我们该怎样回答呢?在用钢筋泥土构筑起一个个毫无美感的“火柴盒”的包围下,我们也许会越来越迷茫。我们的根在哪里,孩童时的记忆也许变得越来越灰朦了,我们的心也会变得灰朦一片。

保护纯干栏壮寨——七十二土木干栏那雷屯的建议

2008731日(星期四),我和僚僚无己贝侬陪同专程从香港来德靖台地搜集民间方块壮字资料的IhPei博士到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一带去做调查,发现当地的地貌特征、风土人情与德保县其他地域有着诸多迥异之处,大部分都是植被丰厚的土山地貌,从德保县城流下来的鉴河川流而过,路边随处可见绿油油的梯田与保存尚好的土木干栏建筑,构成了那一带一道道美丽风景线。而最令我们惊奇的是,当我们走到那亮街边的多罗水电站的河边,眺望河对岸的山岭,居然意外地发现半山腰上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子,一个个黑瓦黄墙的干栏建筑顺着高低起伏的地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居然没有看到那个村子当中有任何一座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火柴盒”(水泥砖建筑),从随行的当地长者口中我们得知,那个村子名叫Nazndoi,意思是“土岭上的水田”,汉译为“那雷”。

虽说德靖台地一带每个村寨多少都会保存有干栏建筑,而且那亮行政村一带的干栏建筑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多而且保存比较完好的,但象那雷那样一眼看过去没有任何一座水泥砖建筑的纯干栏建筑的壮族村寨,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恐怕已经早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只是一些老人家脑海中的印记而已,就算是在德保的巴头、东陵、扶平、朴圩等比那一带偏僻得多的其他地域,甚至象靖西、那坡等干栏建筑保留较多的边境县份,也难以找到这样的纯干栏建筑村寨了,一般都是过半干栏建筑都已经拆掉建起水泥砖新房,而就算偏僻地区村寨内大部分建筑还都是干栏建筑的村子,多多少少也都会建起两三个“火柴盒”般大煞风景的水泥砖建筑。但是,那雷屯的发现令我们改变了纯干栏壮族村寨已不复存在的结论,并勾起了我们强烈的探知欲求:那雷屯是否真的象我们远眺的印象那样全屯都是干栏建筑呢?如果是,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距离德保县城只约有1617公里、交通尚未方便的村寨居然在2008年的今天还基本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呢?可惜,当天我们另有考察任务,没有办法亲自到该村寨做一番实地调查,只能站在河边眺望对岸的山坡上照下几张全景相片。(见图一:在河对岸远眺半山腰上的那雷屯)

图一:隔着那亮街眺望那雷屯

时间:2008.07.31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

摄影:IhPei

为了探知真相,记录远去的杆栏,回到平果县的“僚僚无己”约了德保籍贝侬“扶苏旭日”,在一个多星期之后一起驱车回到德保,于200889日和10日连续两天,回到那雷去实地考察,留下了一些也许对我们的未来会有用的影像,亲眼见证了这座最后的纯干栏壮寨。

僚僚无己在后来的QQ聊天记录中如此描述说:

“它是在一个路边的山坡上,石板路随坡而上……”

Nazndoi meiz 72 aen runzdaengzlayz zeyh runzgunh leux(那雷有72座房子,全部都是干栏)。最老的runz gunh(干栏)至少有一百多年。”

“有赵、韦、黄、陆、谷五姓居民……”

Gyang mbanj meiz makgam, makleiz, makdaoz, mak’oij, guij(村里有桔子、李子、桃树、番石榴、芭蕉),壮家人常见的植物动物都有!”

“……那些已经残破没人住的干栏也留着,太有历史苍桑感了。”

“……而且很多晒台是建在一棵或几棵活着的树上……monfiongz(稻草凳)普遍存在。”

“发展旅游就太完美了,完全可以在周末让年轻人到那过度假。”

2008年的今天,排除为旅游、学术研究而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刻意保存或恢复的纯干栏建筑壮寨(如龙胜县龙脊梯田周边的几个壮寨、那坡县屯力屯的黑衣壮寨等)之外,民间自己留存的全村为纯干栏建筑的村寨,那雷恐怕是独一无二的特例了。僚僚无己的推测是,那雷的干栏建筑能够全部保留下来可能的两个原因是,一为那个村的地基为土坡地,可能不适合建楼,二是穷,还建不起新房子。由于更偏僻更穷困的村寨多少也会有出去打工挣钱回来的人建起水泥砖新房,所以我个人的推测则是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壮族民间讲究的风水和吉日观念,那雷屯整个寨子的风水可能有特殊的一面,按照德靖一带壮族民间严格遵守的择日再建新房的习俗,可能整个村子的所有家户都还不适合建新房。这种猜测并非牵强而是有调查基础的,德保、靖西一带的村子至今大多都还保留有干栏建筑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很多家户都笃信民间仪式专家所看的日子,还在等待适合建新房的日子才拆干栏,而不纯粹是还没有足够的钱来建新房,而这种日子的等待,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也就是由于这种延迟的因素使得我们今天在德靖台地还普遍能够看到干栏建筑。

不过,这次的实地调查,僚僚无己和扶苏旭日也了解到了目前那雷屯干栏建筑面临全部被拆除的危险。原来,目前那雷屯作为特困屯,德保县相关部门已经将之列入重点扶贫对象,现在正在山下建一个新村,让村民整体搬迁到山下,而县发改委和民政局要给每户发放一共15000元的扶贫款(发改委给1万,民政局给5千),而这个扶贫款是作为“拆老房费”的资金而发放的,也就是说要将老房子拆掉才可以得到这份扶贫款。在问到既然山下的新村都已经差不多建好,为何还要拆掉老房子的时候,村民的回答是:Gyang henq lao runz lak loengz nyaenx goenz, zeengqfuv lao fuqzeefyeenq(县里怕房子塌下来压人,政府怕负责任)。这个答案怎样看起来都是比较牵强的,因为土坡上的村寨在这个地方至少已经建有几百年了,从来没有见过房子无缘无故“塌下来压人”,何况山下的新村和这个缓坡上的老村子距离这么远,坡度这么缓,就算老房子真的倒塌,怎么也不会从坡度这么缓和的山坡滚到这么遥远的山下去压死人。由于对老村寨感情很深厚,而新村都已经差不多建好根本无需拆山上的老房子,因为拆老房子也是要花不少钱请人的,所以那雷屯全屯村民大都是不愿意拆老房子的。这笔扶贫款以“拆老房费”为名而发放,恐怕另有隐情。

作为德靖台地目前已知最后的纯土木干栏建筑壮族村寨,那雷屯毫无疑问有着非常宝贵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那雷屯全屯的一砖一瓦,每家每户的建构,每个台阶和晒台,每排建筑的走向,都透视着厚重的当地壮民族建筑文化和审美情绪,承载着承袭自传统的壮族家居和民俗生活。所以,在这个村寨目前还保存完好而新村也在山下兴建的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部门如果可以介入老村寨的保存工作,甚至在那雷屯建立起一个壮族土木干栏建筑生态博物馆,那么日后留给我们子孙的,将是一份直观的传统村寨建筑的文化遗产。光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上来看,那雷屯老村寨的保护(保卫)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而如果以那雷屯为中心,在干栏建筑普遍保存完好的那亮村一带妥善地开发壮族民俗旅游,对于旅游业还处在一个低起步阶段的德保县来说,无疑也是一个亮点。在南(宁)百(色)高速公路已然开通的今日,旅游巴士从南宁经过德保只需要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而德保到靖西则不到一个小时,这条线路要比从南宁经过大新进入靖西的时间要缩短将近3小时,以靖西、那坡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线路,截至目前为止都很少有停留德保县的,原因就是德保县的旅游业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级的阶段,已开发的景点没有多少看点,很少有能够吸引游人以及旅行社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这也是为何德保作为昔日享誉一时的壮族文化之乡而且可进入性很强但基本没有旅游业的尴尬境地的原因所在。其实以壮文化为主线,德保县完全可以打出一条旅游业的路子,与靖西、那坡、大新、田阳等附近县份一起构建一个壮文化旅游长廊,这对德保县知名度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乃至促进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裨益的。

因此,保卫那雷屯老寨的72座土木干栏,在村民搬迁到新村之后实行民有、民治、民享的管理模式,不伤害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葺和维护,建立一座壮族土木干栏建筑生态博物馆,是非常有必要的,毋庸置疑,与其以扶贫款项目的名义去拆掉最后的纯干栏壮寨这份文化遗产,保留并建立生态博物馆,发展民俗和生态旅游才是最大的扶贫。本站谨此强烈建议德保县有关部门和人士关注这个提议,避免文化遗产被破坏殆尽的悲剧的发生,并冀望广西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部门与旅游产业和各界有识之士一起为那雷的保护和开发出谋划策。

谨以本影像专辑献给最后的纯干栏壮寨——七十二土木干栏那雷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5 13:46:52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5 21:51

故土迷情——谨以此铭记离开故乡10周年之际

扶苏旭日


    连续下了几天大雨。
    8月9日周六的上午,在驶往故乡的途中,听着丝丝细雨轻轻拍打车外的声音,偶尔放下车窗呼吸这久违的空气,偷偷眺望着山际间飘渺的迷雾,心情很是惬意。
    随同的有僚僚无己(知名网络壮语诗人)和空灵(知名壮族音乐人),一路笑语欢歌,尽情开怀。而空灵总有着一丝淡淡的伤愁……
    因僚僚无己事先已和我津津有味的提起了他和红棉树(壮族在线网站站长)先前去德保那亮村那雷屯的见闻,让我也有了前去的冲动,加之下午无事,我俩便启往了那雷的方向先行踩点。
    从离开家乡至今,弹指一挥间已是10年。家乡无时不在我的脑海浮现。
    记得离开当初,我曾偷偷落泪的思念故乡,有过回去的冲动。然而很多事情是不能再回头了。
    离开家乡10年间,家乡没有因此在我的记忆里越走越远,而是象陈年的老酒越醇越香,越思越切……
    行车在绿意葱葱的山林里,细雨轻抚,心已陶醉。
    雨中的故土是那么的清新亮丽,让人迷恋。
    美丽的山野总是让我们一阵接着一阵的惊呼赞叹!
    美丽绝伦的乡土啊,让我用镜头把你记录,哪怕留下的只是你万种风情的一刻,也是表达我对你深深的眷恋……

 

图二(系列):前往那亮村途中

时间:2008.08.09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一带

摄影:扶苏旭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5 21:54:06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5 21:59

组图三:那雷屯全景


时间:2008.07.31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亮屯
摄影:僚僚无己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5 23:08:22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5 22:12

图四:镜头记录的那雷屯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5 23:18

组图五:捷径

这是通向那雷村的不同方位的路,植被还很丰富。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5 23:22:21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5 23:32

组图六:Gunghmbanj(Langhgungh) 村巷(一)

Langhgungh 村巷:是村中相互通的房前房后的路及空地。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5 23:35:24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5 23:40

组图七:Gunghmbanj(Langhgungh) 村巷(二)

Langhgungh 村巷:是村中相互通的房前房后的路及空地。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5 23:45:05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5 23:54

组图八:Yanghrunz  成排干栏(一)

那雷的杆栏屋一共有五排,错落有至。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0:01

组图九:Yanghrunz  成排干栏(二)

那雷的杆栏屋一共有五排,错落有至。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0:14

组图十:Najrunz  干栏正面(一)

那雷杆栏屋的正面。干栏看起来象只有上下两层,实际上上层还分为阁楼(Bam,用于储存粮食)和人居层(Niozanz, Najgai),废弃杆栏屋可以看见第三层阁楼。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6 0:18:01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0:23

组图十一:Yenzrunz 屋侧

这是杆栏屋的侧面及空地。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0:32

组图十二:Langh 干栏底层

Langh是壮族杆栏的最底层,一般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在德靖土语区,女孩子出嫁以往曾经普遍叫做“loengzlangh”(下楼)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0:41

组图十三:Pa 墙壁

与德靖台地其他地区的干栏多用木板及竹片、红泥搅稻草为房屋墙体不同的是,那雷村的杆栏屋两侧墙壁全为红土夯制而成。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0:49

组图十四:Ting'slei 诗亭(厕所)

谁说壮语不美丽不优雅呢?Tingslei——诗亭,这是德靖人对厕所的雅称,极富诗性族群特色。想想都觉得可爱,在“那段不长的时间里”,会产生怎样的诗句呢,也许亲身感受才知道了。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6 0:51:04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1:04

组图十五:Ndoy(Nday) teen 石梯(一)

Ndoy(nday) teen 石梯,那雷村的杆栏屋阶梯全在正面上,而且全为石梯,因为那雷在土山区,采石不易,据村民反映大多数家户的石梯采自县城附近的马隘乡。和傣族的干栏一样,阶梯全都是7或9阶,干栏阶梯同为单数的共性似乎揭示着远古壮傣族群的联系。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1:10

组图十六:Ndoy(Nday) teen 石梯(二)

Ndoy(nday) teen 石梯,那雷村的杆栏屋阶梯全在正面上,而且全为石梯,因为那雷在土山区,采石不易,据村民反映大多数家户的石梯采自县城附近的马隘乡。和傣族的干栏一样,阶梯全都是7或9阶,干栏阶梯同为单数的共性似乎揭示着远古壮傣族群的联系。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6 1:14:05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1:22

组图十七:Zanz 晒台(一)

Zanz是杆栏屋的主要部位之一,用处很多,是村民晾晒东西的地方,也是村民聊天交流及唱山歌的地方之一,那雷村的zanz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除了木质柱子外,大多以长石条为柱,而更绝妙的是有几家直接以活树作为支撑,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壮族“物我合一”的生态观。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乡那亮镇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6 1:37:32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1:29

组图十八:Zanz 晒台(二)

Zanz是杆栏屋的主要部位之一,用处很多,是村民晾晒东西的地方,也是村民聊天交流及唱山歌的地方之一,那雷村的zanz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除了木质柱子外,大多以长石条为柱,而更绝妙的是有几家直接以活树作为支撑,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壮族“物我合一”的生态观。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1:46

组图十九:Monfiongz 稻草凳

Monfiongz(monfangz)是用稻草编成的蒲团,这是壮家人充分利用自然的一种体现,坐于其上弹性很好,冬暖夏凉,各式各样,极具美感。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1:49

组图二十:Bam (Zanx)阁楼

Bam(Zanx)阁楼,是杆栏屋的第三层,一般用于储藏谷物等。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1:53

组图二十一:Binghfayz(Baenghfayz, Baenghdauh) 火塘

火塘见证了壮民族世世代代的生生不息,是人们烹饪与烘烤之所,同时也是壮家儿女围坐聊天和唱山歌的地方之一。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1:58

组图二十三:Laenz / Dangz / Kaloh 道路

那雷屯的路成不规则纵横交错,多用土坡地区多产的砂岩铺就,路基为红泥。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02:09

组图二十四:Moxeij Nazndoi 那雷百态(一)

石臼,棕叶,番石榴,儿童,丝瓜,屋檐下……

Gyoeg:石臼,这是稻作民谷物的工具,与其配合使用的舂米工具为slaek,在还没有现代辗米设备的壮家村寨,每天都会听见slaek往gyoeg舂的舂谷叮咚之声。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11:32

组图二十五:Moxeij Nazndoi 那雷百态(二)

残垣边的芭蕉,屋檐下悬挂的丝瓜,屋墙边的蓖麻,木柴上长出的木耳,斗笠下的猫,圈栏里透过门缝偷窥外界的公鸡,坐在台阶上编制竹笼的男人……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11:39

组图二十六:Moxeij Nazndoi 那雷百态(三)

雨后的蚁巢,天真的儿童,正门上与栈台上的玉米,长出青苗的石槽,屋檐一角,晒干的竹笋,屋檐下悬挂的丰收,门角的打谷机……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11:45

组图二十八:Mayxziox 神树

壮家的村头一般都有神树,这棵树是那雷村村头的边的一棵大树,这种树德靖土语叫做mayxziox(汉字近音:梅聚),意思是它已附着有神,是不能冒犯的神树,而那雷村这棵树的特殊之处是,一株不知名的大树树杆腐朽处长出了一棵榕树,他们相护怀抱,共享阳光雨露。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12:19

组图二十九:Mbanj Moys  新村

那雷新村建于山下的公路边,交通方便。那雷干栏老寨完全保留,新村则建于另外一个地方,这对于保护纯干栏建筑的老寨来说是难得的一个契机。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6 12:26:45编辑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6 12:24

组图三十:Ninngauz ious gyang gings 镜头里的记忆

镜头里的记忆,谁在记录历史,谁又被记录成了历史……

时间:2008.08.10
地点: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
摄影: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完)


作者: 08Ayingj    时间: 2008-8-16 12:41

Dapdap dengqdengq caemh baenz ranz !


作者: 布楼    时间: 2008-8-16 13:57

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有空再欣赏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8-16 15:50

原来建设新村了,怪不得见到不少被遗弃的杆栏。

那火塘不是俺看见的传统杆栏的火塘样式啊。


作者: nouttin    时间: 2008-8-16 18:47

环境是很美,但是经济还是很落后,同胞们,努力建设我们的家园.


作者: 他文    时间: 2008-8-17 00:29

如果要建成旅游景点的话,还要再开发一些其他的资源才行,不然的话相对会单调一些,没有吸引力.

既然都有新试房子了,旧的房子可以考虑圈起来保护,待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后再开发或许是个比较好的办法.


作者: 侬那桐    时间: 2008-8-17 21:21
感谢你们,你们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少做无谓空谈,多做有用实事”。
作者: 依维    时间: 2008-8-18 10:46

   哈哈!我的回复帖被删了!

   我觉得家园里的领导要删帖也要通知发帖本人一声,这才有咱们僚人的风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8 10:50:46编辑过]

作者: 贝侬班    时间: 2008-8-18 11:38
贵州这样的杆栏还很多.且都是全木结构的!!!!!是倒应该保护的时候了!!!
作者: 贝侬班    时间: 2008-8-18 11:39
看起来那雷已是人去楼空的样子了!!!!唉,被抛弃的何止是旧楼??
作者: 古乐魂    时间: 2008-8-18 12:38
这样的一组相片和相关文字,如果能引起相关专家、当地政府、当地群众的注意,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引出一些相关讨论,如果能影响当地政府针对该村的相关决策,那雷村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并得到类似修旧如旧的保护,那是一种较好的结果;如果因各种原因那雷村的杆栏建筑最终还是被全拆除了,那这组相片就成为一组记录该村杆栏建筑的珍贵图片。但我希望是前者,因为后者意味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的又一部分民族标志性建筑将要离我们远去,太沮丧了。我们有条件的贝侬一起行动,一起为我们民族深思,为我们民族做些实事吧。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18 15:47
QUOTE:
以下是引用依维在2008-8-18 10:46:38的发言:

哈哈!我的回复帖被删了!

我觉得家园里的领导要删帖也要通知发帖本人一声,这才有咱们僚人的风度!

当时是帖子还没有完成,还剩下几个组图,看到有回复中断了帖子的连续性就删除的(帖子当时是锁定的状态,普通网友是无法回复的,但没想到版主还是可以在锁定状态下回复帖子),忘记通知回帖者,不好意思了。以后看到有类似的系列性的帖子,在还没有完成系列性发帖(如最后一个回帖标明“完”、“结束”之类),即还没有解锁帖子的状态下,还请版主暂不忙回帖。


作者: 螞蟻    时间: 2008-8-18 17:15

1998年夏天,我在靖西祿峒鄉的一個山弄裡頭做調查的時候,整個村子總共三十二戶,都還是干欄房,當時入村的路才剛剛打通,手扶才能入村,在非街天的日子裏面,中型巴士下車的地方,還得走路走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村子。2005年聽村裡的朋友說,已經建了樓房。當時住在干欄房裡面,覺得很新鮮。曾經晚上看殺豬,差點就從二樓摔到牛欄去。也曾經聽男女青年在房子裡面對歌,雖然一句都聽不懂,但徹夜未眠,就只爲了一探到底他們能唱多久。前後住在干欄房裡面將近一個月的經驗,確實很特殊,因為房子的木板很寬大很密實,沒有感覺到所謂的異味。這段經驗是我田野工作中最珍貴的一段經驗。

相隔十年多,還能夠看到德保有這麼漂亮的村落,真的很感動。當然,我也同意紅棉樹的說法,應該是風水的問題,導致村民沒有拆房,不過這樣整村都不改建的機率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更不應該拆掉房子。當然當我們都住在堅固的房子裡面時,我們沒有理由要求村民繼續住這樣的房子,老實說屋瓦確實下大雨會漏水,泥牆有時候也有縫隙,但是要拆掉老房子才能有新房子的做法其實也沒有必要,大家都希望能住好房子,但是什麼是好房子呢?住樓房只是都市裡面沒有選擇的選擇。我只記得2005年我又回靖西來做田野時,開始住"火柴盒"房子,這樣的水泥磚房,奇熱無比,讓我突然很懷念山弄裏面的干欄房。

至於說到底要用什麼方案保存房子,應該政府跟民間攜手計畫,而不是用最簡單便利的方式,破壞了老祖宗的智慧。


作者: 依维    时间: 2008-8-18 20:51
QUOTE:
以下是引用依维在2008-8-18 10:46:38的发言:

哈哈!我的回复帖被删了!

我觉得家园里的领导要删帖也要通知发帖本人一声,这才有咱们僚人的风度!

当时是帖子还没有完成,还剩下几个组图,看到有回复中断了帖子的连续性就删除的(帖子当时是锁定的状态,普通网友是无法回复的,但没想到版主还是可以在锁定状态下回复帖子),忘记通知回帖者,不好意思了。以后看到有类似的系列性的帖子,在还没有完成系列性发帖(如最后一个回帖标明“完”、“结束”之类),即还没有解锁帖子的状态下,还请版主暂不忙回帖。

哦,原来是这样的,那就错怪了领导了!其实以前其他贝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都很难过,而且还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影响!


作者: 游过。。    时间: 2008-8-18 23:36
很美。。。很舒服的感觉。。。
作者: 后牛    时间: 2008-8-20 12:28
QUOTE:
以下是引用度莫在2008-8-16 15:50:34的发言:

原来建设新村了,怪不得见到不少被遗弃的杆栏。

那火塘不是俺看见的传统杆栏的火塘样式啊。

"火塘"不就是我那边的“胡堂”(na lan)吗?是可以晒稻谷和牛踩谷出来用的。

关于照片中的都是九个阶梯,有跟老挝的房子(含恩先生的介绍)也是九阶梯呢,也许很大的关联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0 12:30:47编辑过]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8-8-21 11:33
QUOTE:
以下是引用后牛在2008-8-20 12:28:55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度莫在2008-8-16 15:50:34的发言: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p.alimama.com/inf.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原来建设新村了,怪不得见到不少被遗弃的杆栏。

那火塘不是俺看见的传统杆栏的火塘样式啊。

"火塘"不就是我那边的“胡堂”(na lan)吗?是可以晒稻谷和牛踩谷出来用的。

关于照片中的都是九个阶梯,有跟老挝的房子(含恩先生的介绍)也是九阶梯呢,也许很大的关联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0 12:30:47编辑过]

糯米,你理解错了。看看,这才是传统的杆栏里的火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1 11:38:42编辑过]

作者: 扶苏旭日    时间: 2008-8-21 13:39
是啊,这才是壮家普遍的火塘,夜幕降临,当红红火焰映亮到杆栏屋,那是儿时的美好记忆,这才是我最想拍的火塘。
作者: 依维    时间: 2008-8-21 22:00

“....九个阶梯,......”

壮族干栏的台阶一般都是奇数的!要么7、要么9、要么11等奇数.


作者: 隐月泉    时间: 2008-8-23 02:01

非常细腻的一组纪实片。

找到梦中的火塘了吗?


作者: 扶苏旭日    时间: 2008-8-23 09:47

梦中的火塘在这里……

http://www.rauz.net/beihnongx.html(请点击进入)


作者: 称最    时间: 2008-8-23 14:55
厕所我们叫“茅诗”。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08-8-25 12:25
和我老家大新土湖社区的干栏很象,只是我家乡那里有很宽大的土夯的晒台.晒台上一般会种上一棵桔子树.
作者: 释怀    时间: 2008-8-27 09:06
不过我看到比那雷更有特色的杆栏建筑,那里的房子可以十几到二十户连在一起,清一色的建筑风格,而且村头村尾各有几棵相当古老的参天大树,树龄上千年。村里还有一股非常奇特的清泉,水温冬暖夏凉,味道甘醇。那里是杆栏建筑聚集较多的村寨,大约有两百户人家,有时间不妨去看一看,肯定有非一般的体验............    它就是足荣乡孟棉村孟屯
作者: 连山壮族    时间: 2008-8-27 22:19
真美!这个地方的山水很象我们连山。
作者: aqiaoz    时间: 2008-8-27 23:58
虽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怎么都觉得有点脏乱差呢。。。。。。
作者: 螞蟻    时间: 2008-8-28 08:59

回上樓的貝儂

廣西博物館那些少數民族的建築,是很乾淨喔,但是當建築物或建築物的模型只能在博物館裡面看到的時候,那就很沒有生命力了。

想像一下把豬與牛都養在水泥磚房裡面,密不通風,收完玉米把玉米都平鋪在水泥地板上,房子不通風,玉米風不乾還有點發霉,......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8-28 21:43
QUOTE:

以下是引用释怀在2008-8-27 9:06:03的发言:

不过我看到比那雷更有特色的杆栏建筑,那里的房子可以十几到二十户连在一起,清一色的建筑风格,而且村头村尾各有几棵相当古老的参天大树,树龄上千年。村里还有一股非常奇特的清泉,水温冬暖夏凉,味道甘醇。那里是杆栏建筑聚集较多的村寨,大约有两百户人家,有时间不妨去看一看,肯定有非一般的体验............ 它就是足荣乡孟棉村孟屯

谢谢释怀贝侬提供这个宝贵的信息。

那雷的最大价值是整个村寨都是干栏建筑,没有任何家户是用水泥砖建立的“火柴盒”建筑,如果光说干栏建筑本身,那雷的干栏建筑倒也不是整个德保最好的。

不知道孟屯是否全屯都是干栏呢?如果全屯是纯干栏,或者绝大部分是干栏都好,那价值可就非同一般了。我会找个机会去那边做一次考察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8 21:44:50编辑过]

作者: 323536386899    时间: 2008-8-29 12:18
贫瘠土地上生活着同胞们.
作者: 越色僚人    时间: 2008-9-1 23:52
QUOTE:
以下是引用aqiaoz在2008-8-27 23:58:49的发言:
虽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怎么都觉得有点脏乱差呢。。。。。。

贫穷的面貌自然是脏乱差。我们有必要改善贫穷的面貌,但没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也革除。保留干栏建筑而发展经济,脏乱差还是可以解决的。


作者: 南蛮不蛮人    时间: 2008-9-2 00:00
很好啊
作者: 1250    时间: 2008-10-2 23:36

这个扶苏旭日 僚僚无己 !扶苏是一个村!

我是扶苏人....


作者: 亞松    时间: 2008-10-5 22:38

俺年近60岁,一生居住在香港,那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世界有名,有108层高的楼宇,每一层都有34米高。

依我记忆,约50多年前,俺还是小孩子时,居住的小寮屋(杆栏) 及附近的环景,也是一样,时代进步,社会变迁,人类进化;一切都会变。现在那雷干栏老寨也建新村了!贝侬们团结合作,努力建设我们的家园. 生活及居住定会更美好!

感谢为这贴子出力的朋友们/贝侬们,让俺能看到在大地上另一角落里的各族同胞的文化。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8-10-7 19:17
上个月底(9月27日),南国早报记者蔡立梅和广西壮学会副会长潘其旭教授到了那雷做了考察,随后他们与德保县委书记会面,当面陈述了那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当场就得到县委书记对那雷老寨要进行保护和修缮的承诺。之前我们担心的扶贫活动会顺带拆除那雷这个德保仅存的完整干栏建筑群文化遗产的忧虑已经消除,保护德保已知的最后一座纯干栏壮寨那雷屯的工作也开始步入正轨,尽管我们也很清楚保护那雷的工作其实只是刚刚开始,以后还有前景不可预知的道路要走,但至少目前来说,那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已经得到了德保官方的正面认可了。
作者: 爷左州    时间: 2008-10-7 23:49
大好消息。希望那雷能够得到保护和开发!
作者: 山中伐客    时间: 2008-11-5 23:03

看来是保护容易开发难啊。


作者: 莹丽    时间: 2008-11-22 00:16
这样的环境真美啊,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别样的幸福,让人羡慕!
作者: 僚僚无己    时间: 2008-12-9 11:15

右江日报关于那雷的后续报导


 

右江日报电子版报导关于那雷屯的地址:http://epaper.bsyjrb.com/yjrb/html/2008-11/16/content_16779.htm


作者: 越色僚人    时间: 2008-12-11 23:40

右江日报:http://epaper.bsyjrb.com/yjrb/html/2008-11/16/content_16779.htm

德保那雷——纯干栏建筑原生态博物馆

□赵 超

  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尽管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但却是一个拥有72间瓦房的村庄,没有掺杂一栋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完整地保留着红墙黑瓦的纯土木干栏建筑群。可以说,这是一个壮族聚居纯干栏建筑原生态博物馆。近日,笔者走访了这个村屯,深深地感受了这里的古朴,同时发现保护这一壮族建筑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那雷屯坐落在县城到荣华乡路边的一个土坡上,一般不仔细观察是难以发现这个隐藏在密林里的村庄,走上一个小坡就到了该屯。从远处看,那雷屯有六七排土木干栏房子,依坡而建,逐级往上,也有一些零星的房子不成行,给人总的感觉是错落有致而不凌乱,带有野性之美。而村屯前面就是肥沃的那亮盆地,鉴水河穿插而过,盆地中间及四周有学校、电站和村落,漂亮的楼房群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回头看看那雷的黑瓦土房,仅从建筑来说,让人感到现代与古老在这里交汇得特别的醒目和张扬。为什么没有人在这里建钢筋混凝土楼房,而保存完好无损的纯土木干栏建筑群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屯里的群众。据了解,由于多罗水电站建设征地,占用该屯的部分用地,作为补偿,相关部门就在电站旁边调整土地给该屯。由于上坡来往不方便等原因,屯里的部分群众就搬迁到下面建楼房,而旧房子也不推倒,仍然留在那里。后来,随着中央惠农支农政策不断深入,前两年县里对那雷屯进行了整体搬迁,在离村屯几百米的路边建设了统一规划的新村,现在规划中的新村楼房仍在建设当中。不久群众可以搬进新房。那么红墙黑瓦的纯土木干栏建筑群,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据了解,德保县里已经明确表态,要好好保护这个文化遗产。

  走进那雷屯,只见每座瓦房都是石土木合一的框架结构。奠基的石柱大都有成人的高度,木梁框架就稳稳地架在石柱上,四周用泥土夯起来,这样就建成了纯土木干栏房子。房子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放粮食等东西,中层住人,下层住牲口,戏称为畜牧人事粮食局合一的房子。每个房子面前还有一个晒台,是用来晒东西的,过去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晒台用木头支撑起来,但也有一些农户用经过加工的石头作石柱,这样就经久耐用了,更巧的是有人充分利用房前的树木搭建晒台。还有几户或更多的把晒台连接起来,做到资源共享。据了解,该屯最古老的房子有近200年的历史,铁木框架结构,虫蛀少,耐用。最新的也有二三十年历史。

  那雷屯临近河流,群众生产生活跟河石有很大的关联,从人们使用石器中就知道生活变迁的过程。屯里的道路大部分由石头铺设而成,走的人多了,石头被磨得光滑光滑的,有的油光可鉴。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大小不一的石臼,在当时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一种女儿出嫁的陪嫁品。现在由于小家电的普及,好多石臼光荣“下岗”,只好摆设在门口,让人回味其沧桑的历史。家家户户都用经过加工的石条垒成台阶,一般做了十余个台阶,就可以通往到人居的地方。部分人家还用石条来制作门框,实用美观,经久耐用。

  那雷这个壮族的纯干栏建筑原生态博物馆,如果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修缮,那么它将来也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也可以作为一个原生态的景点来开发。


作者: 越色僚人    时间: 2008-12-11 23:42
右江日报的这个报道“纯干栏建筑原生态博物馆”这种提法,显然是抄袭本帖的。

作者: Mfm1992    时间: 2008-12-12 09:58
人家是把这个帖子当通稿了吧?这是好事啊。俺们没空诉讼维权,指望稿子内容真实可信总还是可以的。
作者: amber2008    时间: 2008-12-22 01:43
我出生的地方~
作者: luomaren    时间: 2008-12-24 23:51
很亲切的老房,我幼年时就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爬上爬下~
作者: 快乐凡人    时间: 2009-1-21 21:53

小时候有见,可不知道什么叫干栏。原来是这样的房子。


作者: 山中伐客    时间: 2009-1-22 11:25
前天去了那雷屯,除了纯干栏建筑,还惊奇地发现周边的森林峡谷群非常的美妙绝伦,简直是惊艳。
作者: 半兽人    时间: 2009-2-4 15:56

那雷真美!特别是村子和峡谷!还有那雷的贝侬!


作者: 半兽人    时间: 2009-2-4 15:56
第一场歌会在那雷举办真是选对地方了。
作者: 这里还有鱼    时间: 2009-3-21 17:59
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来广东佛山好多年了..老家(村子)的样子早已模糊,但今天偶然在这看到那一幅幅曾经熟悉的照片...真的感触好多...只是,我以前的家(旧屯里的干栏)早已在我6岁的时后因年久失修一场大雨把屋子后面的一堵墙给冲倒了(瓦片也掉了一大片)为了安全而拆掉了..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脏乱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不难理解..因为重修要与异地再建的成本要高得多,而且还麻烦..所以请大家还是多理解...那里不是大都市旅游胜地,只是中国的一个小山村..但也欢迎大家有空是游玩..减压..
作者: 必胜    时间: 2009-4-18 18:13

我是在那长大的觉得不稀奇.那亮村六翁屯更原史 .那里公路不通住在那的人对外面的新闻一无所知.只是莫莫的早出晚归干农活.小孩子读书要走1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到那亮.那个地方政府很少过问,真是苦呀.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9-4-22 07:47
都需要好好保护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9-4-23 08:15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卫生状况差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