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请教一个历史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固山额真宁    时间: 2003-8-29 16: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3-8-29 17:10
摘自http://www.baoshan-yunnan.com/html/09.htm

白话哀牢古国


  在滇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哀牢古国。 这个疆域辽阔、特产丰富、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大约形成于公元前300多年的战国中前期, 其开国之王为九隆。经若干代后传至柳貌,公元69年,柳貌父子率众归附东汉,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
  哀牢古国最鼎盛时期,疆域十分辽阔, 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 其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 即东起洱海区域,西止于伊洛佤底江; 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玛拉雅山南麓。
  哀牢古国的中心地保山, 是云南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 在该地区的羊邑清水沟煤矿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颌骨化石, 经鉴定迄今约400到800万年。 化石颌骨形态从齿弓到齿类都具有从猿向人转化的显著特征。 此外,考古专家还发掘了蒲缥塘子沟旧石器遗址, 找到了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 蒲缥人距今约8000年,属于云南发现的早期智人。
  哀牢国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发展而成的。随着哀牢王国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哀牢国内杂居了许多民族,哀牢民族就不再单指原来的哀牢部族,而包括了哀牢部落在内的所有“国民”。据考哀牢民族除濮系民族外,还杂居有氐羌和百越两大系。汉化以后,又有中原汉族迁入哀牢境内,与家产牢土著民族杂居,相互学习,相互融汇,使哀牢古国形成了以土著民族为主外来汉族为辅的多民族杂居的历史国度。
  哀牢古国鼎盛之时究竟有多少人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仅从有史记载的两次内附人口看,就达到了54660户,571370人,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人口数字。
  哀牢古国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宜人,矿产丰富,林木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发展农、林、牧、矿产和各种手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等史籍都记载说,这是“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尤多珍奇宝货和黄金、 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玛瑙……并有孔雀、犀、象等珍禽异兽。勤劳、勇敢、善良的哀牢民族,能歌善舞, 富于创造,用自己的智慧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 从考古发扬成果看,哀牢古国无论是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还是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姻俗丧葬文化和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都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
  哀牢古国由于历史久远,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 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隐约透出点远古岁月的信息——值得庆幸的是,保山市对哀牢文化研究工作非常重视,省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支持。目前,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专著、专论相继问世,哀牢文化作为以保山为中心的广大哀牢故地的历史文化的源头,已透过岁月的沉沙,初露出远古的辉煌。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3-8-29 17:12
摘自http://www.baoshan-yunnan.com/html/09-2.htm

“哀牢文化”之谜

  距今约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中下流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他们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创立了存续数百年之久的王权酋邦——哀牢国,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哀牢文化”。两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开疆拓土、经略西南,哀牢王柳貌“内附”,永昌郡设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经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便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渐次稀释直至湮灭了,以致后人往往只能透过某些典籍留下的关于哀牢夷和哀牢国的只言片语发古之幽思,去想见那个确曾风光过的神秘古国的万般风情了。
  “哀牢文化”——一个悠远而诱人的历史之谜。
  最早被“哀牢文化”之谜“迷”住了的人大约是浪迹“绝域”的新都状元杨升庵。这位“赅博渊通”的学界通才曾满腔热情地与故郡名士张含同访哀牢陈迹,共探九隆遗踪,并编纂了包括九隆世族“起灭之颠末”在内的《滇载记》。此后,深情而执着的钓古钩沉者亦代不乏人。然而数百年过去了,引人遐思的“哀牢文化”依然云遮雾罩,难现真容——不是我们的古今学人缺乏才情抑或未尽心力,实在是因为历史之河太过悠远,而岁月的沉沙常常会将某些辉煌深埋于地底。
  80年代后,这种局面渐渐地得到改观:1986年底,以考古学家张兴永为首的考古队成功发掘了旧时器时代的“蒲漂人”遗址;1992年1月,古人类学家徐庆华于羊邑煤矿发现了距今约800万年---400 万年的早期人类祖先“羊邑古猿”化石。在此期间,还有数以百计的新石器遗址被发现或发掘,数以百计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青铜文化遗物纷纷出土……这一切,为人们切实破译“哀牢文化”这一历史之谜提供了新线索。“哀牢文化”,从此进入了实质性的研究阶段。而本地学人、地区文馆所副研究员耿德铭先生的《哀牢文化研究》 一书,则堪称是探察“哀牢文化”这一历史断层的第一孔隧道。 该书集作者十余年考古发掘及文物研究之所得, 把“哀牢文化”纳入全省、 全国的历史发展总体进程中加以考察, 大胆立论, 科学求证,就文化内涵、 发展脉络、类型特征、 族属渊源、地域环境及物产民风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拓荒性的探讨, 初步构建了“哀牢文化”这一古代区域文化的研究框架, 同时较为明晰地勾勒出了这一文化的大体风貌。 由于作者几乎亲身参加了哀牢故地里几乎所有重要的考古发掘及文物清理工作, 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材料, 并在不倦的钻研中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因而,《哀牢文化研究》一书之于“哀牢文化” 研究的价值及意义也就不唯在于它是“第一部”, 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奠基的一部。
  当然,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哀牢文化”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队伍总体实力还十分薄弱,故以《哀牢文化研究》为代表的研究成果无论从其开凿的广度、深度及影响范围而言,离真正破译“哀牢文化”之谜无疑还是相当大的距离,但它们至少已为我们掀动了历史遮蔽在“哀牢文化”之上的神秘而严实的“盖头”的一角。正在酝酿中的“哀牢文化研究会”将为这一研究提供新的动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曾经辉煌的“哀牢文化”终会抖尽岁月的风尘。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3-8-29 17:17
摘自http://www.no1190.com/minzu/gudaiminzu/nanfang/ailaoyi.htm

哀牢夷

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名。汉代分布在今云南西部。汉武帝时,渡兰沧水以取哀牢地,置□唐、不韦2县,属益州郡。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哀牢王贤栗(一作扈栗)内属,光武帝封贤栗为君长。永平十二年(公元69)哀牢王柳貌遣其子内属,其所属77邑王,55万余口属汉,汉增设哀牢、博南2县,合原益州西部都尉所领不韦、□唐等6县,置永昌郡,开创了西汉益州郡设置以来云南郡县的新局面。
  哀牢王所辖地区,史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为多民族杂居区,有穿胸、儋耳、闽濮、□濮、鸠僚、□越、身毒之民,族称繁多,族类非一,大抵是云南藏、□、壮、傣各族以及佤、崩各族的先民。其中□越和身毒之民,当是沿川滇缅印古道入居永昌的古代缅印侨商。著名哀牢王,除贤栗、柳貌之外,还有类牢等人。类牢曾率众起义,反抗东汉地方官吏的苛政。
  哀牢区域有比较发达的经济。这里土地沃美,五谷丰盈,桑植繁盛,矿藏极富。著名的织品有帛叠、兰干细布和桐华布;著名的矿产有铜、铁、铅、锡、金;著名的宝货有水精、琉璃、光珠、琥珀;著名的动物有孔雀、犀象、猩猩、貊兽等。
  哀牢人穿鼻儋耳,镂身文身,以龙为图腾,有著名的九隆神话。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29 18:28
这是个题外话,跟历史关系不很密切。

多年前我看过一本关于哀牢山区森林保护调查的书,是云南和泰国科学家联合撰写的。书中有这么一个观点,即哀牢山区的少数民族对森林保护有独到之处,其森林保护观念和技术跟那里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历来没有出现乱砍滥伐现象。


作者: 勒茂21世纪    时间: 2003-8-30 00:35
在某个资料上见过“哀劳”是老挝的祖先。不过,2000年前的老挝先人,是否已经和壮族(主要是南壮)分离并迁徙到了云南西部,我持怀疑态度。

不过,用僚语去解释的话,“哀劳”一词倒是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Yaexraeuz(我们越人、我们依人)。:)


作者: 固山额真宁    时间: 2003-8-30 17: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固山额真宁    时间: 2003-8-30 17: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满洲雄鹰    时间: 2003-8-30 17:50
壮族政权我只听说过侬智高的南天国,但不久就被狄青镇压。
作者: 小肥羊    时间: 2003-12-5 02:43
那时候的鲜卑还不是很强大,谁又能想到他们以后会有那么大的作为呢。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