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求助}壮族蓝姓的起源? [打印本页]
作者: 舟仁 时间: 2003-11-16 21:13
标题: {求助}壮族蓝姓的起源?
传说中的畲族始祖盘瓠(龙麒)因为平番有功受到高辛帝的褒奖。"龙麒平番立大功,招为驸马第三宫;封其忠勇大王位,王府造落在广东。"(《高皇歌》)后来三公主生了三男一女,高辛帝为男儿和女婿亲赐姓氏,还封其爵号授其领地:
长男盘自能,封武骑侯,处南阳郡(在河南);
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在河南);
三男雷巨祐,封立国侯,处冯翊郡(在陕西);
女婿钟志深,封敌国侯,处颍川郡(在河南)。
以上说的是畲族蓝姓的的起源,而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里蓝姓是一个大姓,同时瑶族、侗族、苗族、仫佬族等民族也有大量蓝姓族群,这些民族的蓝姓与壮族的蓝姓不知有何联系?与汉族的蓝姓又是何种关系?以上各族蓝姓不知是否同宗同源、是否都从闽潮畲族的蓝姓迁徒演变过来的?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3-11-16 21:36
[这个贴子最后由季人在 2003/11/16 09:38pm 编辑]
《布洛陀》中记载:那时的人们无名无姓,叫起来不便,认起来不清,"父找不到子,子找不到孙。"布洛陀便派卜黄来给大家分姓。卜黄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结果还想成了一场大病。大家对他很关心,有的送来吃的,有的送来用的。看到这情形,卜黄突然有了灵感,想出了分姓的方法:他根据大家所送的东西给人们安姓,送来李子果的就安他姓李;送来黄牛的就安他姓莫(壮语"牛"发音作"莫");送来鸟的就安他姓"陆"(壮语中"鸟"与"陆"同音);送空篮者姓蓝,送砧板者姓覃……"从此天下人,分成百家姓。"
作者: liu-dynasty 时间: 2003-11-16 21:52
蓝,在壮语里也有“竹笋”的意思,是壮族的一支大姓。似乎在江水河一带较为聚居,其中忻城县尤为突出。
作者: Lajmbwn 时间: 2003-11-17 10:01
下面引用由liu-dynasty在 2003/11/16 09:52pm 发表的内容:
蓝,在壮语里也有“竹笋”的意思,是壮族的一支大姓。
似乎在江水河一带较为聚居,其中忻城县尤为突出。
我持怀疑的态度。壮语里的竹笋是 rangz,而蓝姓则是 Lamz(老借音)或 Lanz(新借音),不太一样。
作者: 舟仁 时间: 2003-11-17 13:20
据《今晚网》的“百家姓”介绍:“蓝姓现在多写做“兰”,其实“蓝”与“兰”本不一宗。史料记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封邑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称蓝氏。而兰姓则出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名兰,他的一支后人以王父名为姓氏。蓝姓望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
作者: LOOK顶公 时间: 2003-11-23 00:10
偶姓蓝,客家人。
作者: 右江水红河岸 时间: 2003-11-23 12:51
下面引用由Lajmbwn在 2003/11/17 10:01am 发表的内容:
我持怀疑的态度。壮语里的竹笋是 rangz,而蓝姓则是 Lamz(老借音)或 Lanz(新借音),不太一样。
标准语的竹笋是RANGZ,但在我的老家百色龙川乡(属于右江土语系或者桂北土语系)则是发LANGZ,:)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11-23 13:09
邕东南僚语(那楼话)“竹笋”一词为“nangz”。据我接触的情况,广西蓝姓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带较常见,我觉得这个姓氏可能是瑶族带来的,相邻的部分壮族(古时有名无姓是正常现象)后来采用了这一姓氏。
作者: Lajmbwn 时间: 2003-11-24 15:10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相当一部分瑶族,其族属问题很大,当属壮族被误划为瑶族,而后来为了某种切身利益的需要而保持了“瑶族”的身份。其实他们与瑶族是没有关系的。
作者: 舟仁 时间: 2003-11-24 21:44
龙川畲民
据考查,龙川的畲族,原是从福建省上杭县迁徙到广东省龙川县甘陂村定居的,然后再从甘陂分迁到莲塘、大江、东瑶、枫树坪、洋田、虎口等地。根据中央有关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通知精神,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1987年11月19日下发18号文件批准,龙川县蓝姓人民恢复畲族成份。
(1)畲族名称的来由
早在春秋时候《易.无妄》就有“不耕获,不灾畲”之句。汉前史籍上的“畲”意为刀耕火种。《集韵》有“畲,火种也”。唐朝文学家刘禹锡的《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以诗来描绘畲民的劳动生活。“畲”字被作为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史书的记载,于1956年正式把畲族确定为这一民族的名称。
(2)历史概况和民族来源
龙川古为百越地。自秦汉以后,大批汉族移民迁入,随着民族融合与迁徙,到了唐宋以后,龙川再不见有少数民族的记载。但到明代,据姚虞的《岭海舆图.惠州府图序》载:“龙川之瑶,皆别地来者,听调输租,方之以土官,可无虞矣。”清嘉庆胡王春主编的《龙川县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夏五月指挥同知花茂......剿平阳春等县叛贼及清远、英德、翁源、博罗、东莞、增城、龙川......等处山寨瑶蛮......。”由此可见,大约在14世纪下半叶(元末明初),已有相当数量的瑶族从邻县迁入龙川,以致须设土官加以统治,而且瑶族中亦有姓蓝的。今天龙川县的蓝姓居民,可能是当时瑶族(畲)族的后代。因为粤东一带,过去称瑶、畲、 是相通的,“粤人以林中结竹木障居息为 ,故称瑶所址曰畲。”“土人称瑶居为 ”。
根据甘陂村蓝姓居民珍藏的《蓝氏族谱》记载,始祖蓝仲清公原居福建汀洲上杭县的庐丰乡,“因战乱移来广东龙川甘陂村创基立业”。到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修《蓝氏族谱》时,已传至十七世(若按20年一代计算,已有340年)。蓝姓始祖迁移龙川至今,已有466年之久,入粤时间约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
(3)畲民分布状况
据《蓝氏族谱》记载:蓝仲清公从福建上杭迁徙龙川甘陂村定基后,主要从事农业。随着生产发展,人丁逐渐兴旺。后来,蓝仲清公的子孙从甘陂分到莲塘、大江、东瑶、枫树坪、洋田、虎口等地。据1989年统计,龙川县的畲族蓝姓居民420多户、2300人左右,其中分布在田心镇甘陂村245户、1310多人;附城镇莲塘村63户、400多人;涧洞24户,110多人;联亨10户、45人;佗城镇大江村15户、83人;东瑶15户、38人;西山4户、18人;黎咀镇虎口村12户、65人;龙母镇洋田、藕塘共8户、68人;丰稔镇枫树坪村18户、94人;此外,麻布岗镇阁前村、上坪镇、枫树坝镇宜坑村共有5户、20人左右。
(4)风俗习惯
龙川的畲民人数不多,居住分散,每个村落都同汉族杂居。由于漫长岁月的演变,无论生活习俗、婚丧嫁娶,还是服饰穿戴或语言歌曲,都同汉族逐渐融合一体,但仍遗留下一些痕迹。其主要是:
[祭祖]据甘陂村蓝姓老人介绍:过去每年的大年初二,蓝姓男人都要聚集在祠堂里举行祭祀活动。甚至分散到外乡的各支系男子也要到原祖地祠堂祭祀。主持祭祖仪式的是保存“龙犬祖图”的族长。仪式开始前,先把祖图挂在祠堂中央,全体男子排列在祖公像前,奉上猪、鸡、鸭、酒菜(不放在桌子上,而放在地上),三跪九叩,祭拜祖先“狗头王”。
[招兵]据甘陂村蓝姓老人回忆:过去他们有“招兵”活动。“招兵”的由来,是为纪念祖先“狗头王”过海打番兵时得兵马相助而举行的祭祀活动。甘陂村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远近支系的弟兄后裔都赶回来参加。解放前,主持仪式的是长者和法师。“招兵”活动在祠堂门口进行,用桌子围成圈,插上五幡旗,先向旷野跪拜,请祖先“狗头王”回来。
[舂米]甘陂村蓝姓群众舂米不用碓,一直使用木杵、石臼(也有木臼)舂米。传说是:由于他们的祖先是“狗头王”,而山区碓形似狗,为忌讳“狗踏碓”,故此。
[死后的谥字]据畲民传说:畲族雷姓之祠堂有香炉5只,蓝姓之祠堂有香炉6只,雷姓分大、小、百、千、万的行次为死后谥字,蓝姓则分大、小、百、千、万念的行次,较雷姓多一字。行次列序以此周而复始。在龙川甘陂村《蓝氏族谱》中,虽然见不到完整的“大、小、百、千、万、念”字行次的清楚列序,但依稀有“千、万、大、百、念”之字。如在“蓝百十三郎”之上有“蓝大一郎”之称,而在“百十三郎”之下有“蓝千三郎”之称。
[悬棺葬的传说]相传,他们的祖先“狗头王”在凤凰山打猎时,不慎被山羊斗落在山谷树丫上,其子孙望着树丫上的遗体,守尸三天三夜,忽然“狗头王”的遗体飘落到白玉棺材里,说是天上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入土,以后便用车轮和绳索把玉石棺吊在凤凰山悬崖峭壁悬空安葬。后来世代沿袭,祖先逝世后都以悬棺葬。象这样的传说,在福建的周宁、福鼎、福安、屏南等县畲族地区都有流传。
(资料来源:《龙川县志》)
作者: 舟仁 时间: 2004-4-12 19:10
据说广西都安和上林的蓝姓同胞于一九九二年编写了一本《蓝姓传略》,说我们广西的蓝姓是从福建省迁移过来的。
作者: 胡屠虫 时间: 2004-5-31 14:21
又是附会……
壮族蓝形来自古代的竹部部落,(竹部子孙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下游)《布洛陀》中说,布洛陀派卜黄给天下颁姓,一人提空篮而来,遂赐姓蓝。蓝壮话念Lamz,有竹篮之意,与原意蓝色无关。
竹部曾建立夜郎国,是战国至西汉时西南最大的邦国,唐蒙曾经向汉武帝上书,说夜郎可得精兵十万。竹部子孙主要为布依族,也是红水河中游一带壮族的先民。
所以,说蓝姓与“竹”有关并不为过。
作者: 浪人 时间: 2004-6-2 13:19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问过一个壮族老人,族谱称自己从北方山东的什么什么地方来,甚至整个村庄都是同一地方来的,可问为什么不说汉话而说壮话,他们自己有解释不清了。说是因为被壮化了吧,可想想附近就有汉族的村庄,人家怎么就不被“化”了?
我个人的看法是,有可能有部分汉族真的是壮化了,但绝大多数的壮族人是土著的。要知道,汉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而壮族没有统一的文字,千年来一直都采用汉文。只要读过书的壮族人都会说汉语用汉文,而壮族人和别的民族打交道是往往也是借用汉语。因此汉族人(特别是团体移居)来到壮族地区后,要保持汉文化是非常正常而容易的事情,壮化的可能性非常的小啊。
说到这里,壮族人所谓的族谱、家谱有多少水分?壮族人的姓是不是真的和北方的同姓有什么关系,很值得怀疑了。em05]
[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