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转帖]壮侗语各族的来源 [打印本页]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10-6 17:20
标题: [转帖]壮侗语各族的来源
壮侗语各族的来源

 
   壮侗语各族同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皆为百越后裔。越南的侬族、岱族、老挝的佬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的族源应与百越有关。

   百越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百越包括许多支系,因而号称百越。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会稽郡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北部。由此可以断定,从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百越民族最集中的分布地区。而与上述地区相近的安徽、江西、贵姓、湖南、云南等地也有百越分布。由于百越各个支系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一,与中原的关系程度也不一样。由此,自秦汉以后,百越民族中,有的支系融合或同化于汉族之中,成为汉族重要的来源之一。有的支系则继续独立发展,形成了我国南部,西南部的壮、布依、侗、黎、傣、水、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百越中最重要的几个支系的发展流向大体如次:句吴,句或写作区,均念钩音。引支分布于今苏南、皖南和浙北一带。春秋时期,句吴境内有吴国,参与春秋争霸。于越,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今宁(波)绍(兴)平、杭(州)嘉(兴)湖(州)平原和金(华)衢(州)丘陵是其分布区域。春秋战国时期,于越境内有越国,参与列国争霸。东瓯,分布在淅江南部瓯江流域,温州一带是其分布中心。闽越,分布在今福建省,旁及今江西东部。南越,分布在今广东。秦末汉初,秦将赵佗在南越境内建立越国,以广州番禺为国都,势及今广西地。战国、秦、汉数百年间,句吴、于越、东瓯、南越等几支百越中的大族,先后与中原的华厦族融合,成为东南、岭南汉族最重要的来源。而百越中靠近西部和西南部的几个支系,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别的原因,他们没有与华夏族融合,而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分化,形成了后来的壮侗语各族。期中西瓯和骆越两支分布在岭南西部一云贵高原东部边沿的广大范围内。今广西和海南两省区全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毗邻结合部,越南北部都是西瓯和骆越的分布范围。壮、布依、侗、黎、水、仫佬、毛南等7个世族和越南的侬、岱、高栏等民族都渊源于西瓯或骆越。滇越一支,与百越各支相距最远,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傣族源于滇越。另外,老挝、泰国、缅甸、印度境内的佬、泰、掸、阿洪姆等民族是否与我国古代百越特别是西瓯、骆越、滇越支系有渊源关系,这一课题已引起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极大兴趣。近年来,泰国学者多次广西壮族地区寻找泰族的根。

   由于壮侗语各族源于百越,有故壮侗语各族文化的底层根基是百越文化。其主要特征有:善种植水稻;制造和使用铜鼓;住干栏式楼房;善歌唱;语言与古百越语一脉相承;文身染齿;崇信巫鬼、尚鸡卜等。直至当代,不述不少特征仍为壮侗语各族所承袭。

   秦代以前的西瓯、骆越,汉代以后为俚、乌浒等称呼所取代。隋唐两代出了僚这一称谓。除傣族以外的壮侗族其他7个民族都是从俚、僚中分化演变而形成的。唐代,黎人之称在海南出现并沿用至今。“俚”与“黎”同音,黎是最早从俚、僚中分化出来的族称。广西的俚僚,宋代分化出僮和茆滩两个族称,明、清分化出姆佬。解放后分别以壮、毛南、仫佬为族称。贵州僚人,元代分化出仲家族称,仲家人自称布依,解放后以布依为族名。明代,贵州僚人又分化出水家族称并沿用至今。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处的僚人,明代分化出峒(或洞)人族称,解放后以侗为族称。汉代时滇越,唐宋时称黑齿、金齿、雕题、茫蛮,元、明、清、民国时称为白衣、百夷、僰夷、摆夷。解放后以其自称傣为族名。


资料来源: http://mys98.myrice.com/zhuangdongyu.htm 民族学苑>>>民族研究
--------------------------
声明:本文仅供学术参考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10-6 18:00
相关链接: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5&ID=2932 [转帖]百越族称源流新探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6&ID=2488 [转载]百越各群体的遗传关系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6&ID=2501 中国民族史(百越节选)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6&ID=2493 百越的共同特征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6&ID=2507 [文摘]侗台语汉语的接触及其语源关系

[修改了这几个帖子的链接地址。2004.07.0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8 21:35:57编辑过]

作者: 夜郎    时间: 2003-10-6 18:55
吴人的来源

   最早进入东南亚的另一支先民从缅甸到了南亚,形成了百濮民族,之后又进入云
南,约在1.2万年前,这部分人跨过长江,来到两湖地区,他们是吴人的先祖。约
3000年前,吴人从楚地沿长江向东迁徙到安徽、南京地区,又在周朝时到了苏州和上
海的青浦一带。吴人一来就与当地的越人发生冲突,由于越人没有政府国家,也就根
本没有办法阻止军队抵抗外来入侵,吴人得以在苏州、上海一带扎下了根。
  吴人的侵略促使越人改变了原来的无政府状态,于是,在春秋时就有了越国。吴
越两国一直纷争不断,而上海就处在吴越之争的焦点上,当时苏州河以南住的是越
人,苏州河北住着吴人。
  到了唐朝,苏州一带人口增长迅速,很多人便搬到了上海的浦东地区,以及崇
明、南汇、金山等地,所以现在这一片的本地人都是吴人的后裔。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10-6 19:43
一般的观点认为,吴国和越国的国民多数同属于百越族群。吴、越之争应为兄弟之争。


http://zhenyuan.sdedu.net/RESOURCE/GZ/GZLS/LSBL/ZGMZS/16924_SR.htm
汪仲翰《中国民族史》“南蛮”部分

  勾吴,于越,虽然在春秋晚叶争霸于中原,但无论中原还是吴、越都仍然认为吴越是蛮夷,前576年(鲁成公十五年、吴寿梦十年),寿梦朝周,路过鲁国,与鲁成公会于钟离。寿梦非常羡慕中原文明,“成公悉为陈前王之礼乐,因咏歌三代之风。寿梦曰:‘孤在蛮夷,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在中原华夏的观念里,不仅吴、越是蛮夷,甚至连中原诸侯之不能维护华夏尊严的都是“新夷狄”。而吴越地域相连,语言相通,衣食习俗相同,虽为敌国,却是同一族类。

  吴越保持着与百越其它各支共同的文化特征,经济生活属水田农耕民族,目前所知最早的经过种植的水稻是在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越所住干栏式住房也已在河姆渡文化中出现,而越人发达的葛麻纺织及丝织业,在吴越地区也起源甚早。青铜文化发现与中原同步而发达晚于中原,可是到春秋时期,吴、越的铸剑技术闻名天下,至今传世的“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举世叹为观止,文献记载的欧冶子铸剑的技术,得到了考古文物发现的证明。前已述及青铜时代的几何纹印陶,是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吴、越文化也不例外,在精神文明方面,吴越的语言特点、断发文身,拔牙凿齿等,也都具有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和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等因素,吴、越都表现积极向中原和楚学习、吸收的特点,吴越兴起时所任用的巫臣、孙武、伍子胥、伯丕、范蠡、文种等都是从齐、楚等国来到吴越的,而季札出访中原,在鲁国论证各国礼乐的博识精论,使中原诸侯与士大夫都大为叹服,经过春秋晚叶到战国时期,虽然《荀子·荣辱篇》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仍强调越与楚、与华夏还存在民族差别,实际上勾吴已基本上华化,而于越分散、有的华化,有的在秦汉之际仍为越人。百越其它各支,如秦汉之际的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瓯等,各有区域,种姓不一,其中多有于越苗裔。


现将其中能说明问题的几句摘录如下:
(1)“……而吴越地域相连,语言相通,衣食习俗相同,虽为敌国,却是同一族类。”
(2)“吴越保持着与百越其它各支共同的文化特征,经济生活属水田农耕民族,……前已述及青铜时代的几何纹印陶,是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吴、越文化也不例外,在精神文明方面,吴越的语言特点、断发文身,拔牙凿齿等,也都具有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


作者: 夜郎    时间: 2003-10-6 20:21
[这个贴子最后由夜郎在 2003/10/06 08:25pm 编辑]

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36&topic=118&show=0#lastviewpost
“吴人的来源”是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10-7 09:26
[这个贴子最后由沙南曼森在 2003/10/07 10:34am 编辑]

挑出关键一句:“李辉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分布于上海9个郊区(县)、13个乡镇的本地人群的体质和姓氏进行分析,发现上海本地人主要可以分为3个类群———越人、吴人和北方移民的后裔。”

怎么说好呢?李辉先生研究“分子人类学”,“利用DNA遗传信息来分析人类起源、民族演化、古代社会文化结构等等,为现代人类的起源和迁徙提供证据”,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根据现代上海人的遗传类群推断二千年前的古代吴、越不属于同一种群,明显存在逻辑问题。这关键一句存在逻辑问题了,再往下所有那些推想就更加有问题了。

如果根据“分子人类学”上海本地人确实可以明显地分为“3各类群”,那么,这三个类群的名称值得商榷。想当然地把这三个类群命名为“越人、吴人和北方移民的后裔”,这是存在一系列逻辑问题的根源。如果说这“3个类群”的遗传信息分别指向古代的百越、百濮、氐羌(或华夏)三个族群,那也不能推定吴、越分属百濮、百越族群。

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1)活动于长江中上游及西南地区的百濮族群与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百越族群,曾有较大规模的交融,可能一部分百濮人集体融入百越(血统未乱),然后辗转来到上海一带,致使上海附近的现代人能分出百濮和百越两个族群的遗传特征;(2)百濮族群的一些群体在长江中上游(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一带)被华夏同化,然后部分人集体迁居上海一带,致使上海附近的现代人可以划分出百濮和华夏两个族群的遗传特征;(3)百濮族群的一些群体在长江中上游及西南地区分别融入百越和华夏两个文化体,由于群体人口基数较具规模,百濮遗传特征得以维持,在一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渐次移居上海一带,致使上海附近的现代人可以划分出百濮、百越、华夏三个族群的遗传特征。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