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路壮剧的保护与出路
来源:广西广播网 2008年05月08日
原网址:http://news.gxradio.com/news/2008/0508/gxblzj_nr/105646.htm
近日,第二届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在百色市田林县盛大开幕,绚丽缤纷的开幕式晚会舞美灯光效果,连续三天、原汁原味的北路壮剧擂台赛,给前来参加艺术节的嘉宾、专家学者和当地的老百姓全新的视听冲击和回味无穷的壮民族艺术享受。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秘书长李悦先生认为,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剧种当中,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较广、艺术水准高、有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有众多剧目的剧种。“一个县级政府搞成这么大规模的演出感到非常的震撼,不仅有业余剧团的演出,还有专业性的演出,田林举办这么一个艺术节,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鼓励和支持了民间壮剧的演出,这样对于北路壮剧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希望北路壮剧不仅扎根于百色地区,(还要)走出去,走到广西以外的地区。”
壮剧以南、北方言分为两路,因此有“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之称,主要有生、旦、武、丑等四大行当,伴奏乐器为马骨胡,是壮剧独创的一种乐器。南路壮剧以“平板”为基调,曲势高亢、粗犷、雄劲,类近板腔的联体曲牌,源于靖西、德保等县。北路壮剧以“正调”为基调,高亢嘹亮,清亮而远传,富于魅力,为单腔曲牌,除正腔外,还有卜牙调、升堂调、山歌调、采花调、牧丹调、喊板、哭板等三十多个声腔,源于田林、西林、隆林等县,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和所有的民间剧种一样,北路壮剧也是通过一番热闹的唱跳来祈求生活的平安和风调雨顺。因此,在田林县,逢年过节和婚嫁等重要节庆日时都要演上几场“北路壮剧”,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的歌圩节,全县各个村寨的业余演员们便自发搭起露天的舞台,演上几天几夜,戏台前也总是人山人海的围满了赶来看戏的村民。
观众甲:“对我们壮族来说,这个北路壮剧(是)每逢节假日都要开展的活动,是我们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所以这个壮剧在我们田林来说是源源流长的。”
观众乙:“我最爱看的就是这种啦,我是壮族嘛。”
观众丙:“我们从小到大就是听这个长大,这对当地老百姓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节目。”
正在后台卸妆的丑角小黄告诉记者:“这里的群众基础是比较好的,全部满座,坐的地方都没有了,都站着。”
壮族人迷壮剧,是因为壮剧为他们所熟悉,听起来倍感亲切。在壮剧展演中,我们见到了广西北路壮剧第十代传人闭克坚,73岁高龄的闭老依然活跃在壮剧表演的舞台上。
卸下了彩妆和戏服,闭克坚步履稳健、笑声爽朗,他告诉记者,从12岁开始学戏,他已经表演了近60年,从生、武、丑等各种角色,到正调、卜牙调、山歌调、喊板、哭板等多种声腔的演唱,再到马骨胡等独特乐器的演奏和剧本的改编创作,他样样拿手。
“有台步、扇法、手法、武功、对打。第八代老师留下给我的古老剧本36册,里面包括《太平春》,还有一本是《台符》、还有一本是《侬智高》。一百三十年了。北路壮剧传下来古老曲调9个,比较简单,解放后,我把它发展成36个调,已经录上《北路壮剧古今音乐集》这本书。”
记者:“现在和你一起唱戏的老人还有哪些?”
闭克坚:“没几个了,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没几个了。”
谈到北路壮剧的传承人,老人的眼神暗淡了下来。
闭克坚:(出桂柳话)“我很想把这个传下去,不过现在市场经济冲击得厉害,现在的弟子都不安心壮剧了。演完大家就散了。艺术不是一两晚的问题,台步、扇法、手法、武功,要练很久才能表演,不是容易的。”
记者:您心目中的第十一代传人是什么样的呢?
闭克坚:“我们选第十一代的传承人,第一要品质,一定要热爱这个壮剧,一心一意专心壮剧,这个最关键了;第二要艺术,生旦净丑武,这几个行当你都要懂得演懂得导懂得做;创新是第三方面,现在你找这样的一个人很难了。”
闭克坚老人的忧虑,让我们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剧目,北路壮剧怎样才能得到妥善的保护,怎样才能使北路壮剧既保持原有的特色,又有新的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参加本届艺术节研讨会的有关专家。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廖明君认为:“壮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现在由于现代化的冲击面临一种传承的危机。我觉得要保护好壮剧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要非常重视,把它纳入工作日程里,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要关注这个,为壮剧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和支持。最根本的还是把壮族的群众,把壮族老百姓的文化自觉调动起来,这样壮剧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潘其旭提出要活态保护壮剧。“活态保护壮剧作为一个保护的手断,不是把它封存起来,而是使它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有一个活态的问题就是民族语言问题。壮剧壮剧,就是用壮语的演出,它是从壮族民间成长起来的,它的受众,它的观众主要是壮族老百姓,欣赏习惯的问题。另外,继承与创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德保一些年轻人,做壮语新歌,通过演绎注入新的元素,甚至摇滚。如哈瞭,原声态的东西,加上乐器,哦,那么漂亮!保护还要创新才能使它的生命力延续下来,打造壮剧的品牌才能够使它有更大的生命力。”
潘其旭教授提到的哈僚乐队,就是广西平果县的5个年轻人,他们从家乡的僚歌(即壮剧的一种)中汲取了营养,加入现代流行素,组建了哈僚乐队,去年年底受邀到悉尼歌剧院音乐大厅表演,受到国外媒体好评。在今年的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也获得了民族流行音乐组的较好名次。
哈僚乐队主唱赵羽告诉记者:“像僚歌壮剧这种很纯的原汁原味的东西,它跟普通的流行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都完全不一样,它的确可以很完整的保留下原生态文化,但是之前在我们平果县年轻人根本都不懂什么叫平果僚歌。我们也是在偶然的机会下听到这种元素,就深深的被它这种独特的旋律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吸引了,我们在大篇幅的流行音乐里面点缀,让它成为我们歌里面的精华,慢慢的这样别人越来越感兴趣,想去探求它,从而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僚歌。这就是我们的音乐理念。”
象哈僚乐队这样致力于保护、弘扬壮剧的壮族青年一代,为了同一个继承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走到了一起,且越聚越多。这里不得不提壮族在线网站站长廖汉波。这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不仅为自己是壮族人自豪,而且深深地陶醉于本民族的源生态文化中,他大学毕业后,自掏腰包创立了壮族在线网站,推广壮民族文化,现在网站注册会员已经有近万人,其中有不少专家学者。而他组织改编的一首首壮语新歌不仅在当地大街小巷传唱,还开始打造专辑对外界销售。目前,年纪轻轻的廖汉波已担任广西壮学会副秘书长,是本次北路壮剧艺术节的专家组最年轻的一个。
廖汉波说: “我建立网站出于个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与担忧。网站有壮语新歌,还有壮学成果的推荐。”
打开廖汉波的博客,我们看到了他创办网站的一段心里话: “作为全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僚人(壮族1800万,布依族280万)的网上家园比别的很多少数民族开得都迟,作为一个壮族年轻人,我深感焦急和无奈。……现在很少有年轻人知道自己民歌真正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一些壮族青年甚至忽视自己的母语……我有义务来尽一个壮族新一代年轻人的责任,去维护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06年壮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剧目,田林县也加大了对壮剧的保护和扶持。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北路壮剧保持与发展思路。为开展好对北路壮剧的普查工作,田林县成立专门普查小组,及时掌握北路壮剧濒危的原因;加大对北路壮剧传承人闭克坚及老一代艺术的扶持;培养并挖掘新一代艺术接班人。目前,田林县已有40多个业余剧团。从2007年起,连续举办了两届北路壮剧艺术节,并开展对北路壮剧继承与发展的学术研讨。
田林县委书记龙宗福在艺术节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田林县是北路壮剧的发源地,传承发展北路壮剧义不容辞:
“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北路壮剧的精髓和内涵,加大和保护北路壮剧,培养北路壮剧的传承人,使北路壮剧深入人心,以北路壮剧为载体,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广西电台记者 杨青、廖虹晖、易建涛)
在田林参加北路壮剧艺术节的时候这个报道的几个作者曾经采访过我,这个报道总体上我感觉很不错。不过有些讯息有误,澄清如下:
1、“他们从家乡的僚歌(即壮剧的一种)中汲取了营养,加入现代流行素,组建了哈僚乐队”——这句话当中有关僚歌的注解,显然错了,僚歌从文学上来说是壮族歌谣(诗歌)的一种,从音乐上来说属于民歌,具体来说就是山歌,而非壮剧。壮族真正的民间大戏只有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云南壮剧等几种,桂中一带的壮族师公戏严格来说还不是成熟的戏曲。
2、“这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不仅为自己是壮族人自豪,而且深深地陶醉于本民族的源生态文化中,他大学毕业后,自掏腰包创立了壮族在线网站,推广壮民族文化,现在网站注册会员已经有近万人……”——廖汉波已经不止30岁了,所以并不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壮族在线一开始是廖汉波自掏腰包来开办的,但近几年的空间费和维护费用已经是由理事会成员和不少热心的贝侬来一起分担了,而网站的升级、数据库管理等工作由bill多年来默默无闻地负担着,季人贝侬在每次网站、论坛升级或改版时都做了版面的设计工作,而整个网站和论坛的管理更由众多版主贝侬来一起分担,并非廖汉波一个人来维持;网站注册会员(注册ID)已经不止2万了,而不只是近万人。
哦,支持,能够听到就好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