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牂牁郡名解 [打印本页]

作者: venjiebiao    时间: 2003-2-11 16:52
标题: 牂牁郡名解
[这个贴子最后由沙南曼森在 2003/02/11 10:11pm 编辑]

近读《壮族文化论》,其中提到牂牁郡郡名的由来,汉语文献记载牂牁因水名而来,或说因水边之柱而来,汉语发音为zangguo,用云南壮语解读为jianggwa,JIANG是中间的意思,GWA是根部的意思,意思就是根部的中间。我觉得有一些牵强,用布依语来解读应为JIANG GA,JIANG是中间,GA是桩,柱之意,大家都知道古越民族是亲水民族,船是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工具,水边一定有桩柱等拴船的东西,由于长期拴船使中间部位磨损而现印记,称之为JIANGGA。因为重要,柱被刁成神像或被视为某种崇拜对象也不希奇,因而被当地人所重视,外来者初到,问此为何地,由于语言不通,以为是问次为何物,所以回答JIANGGA,外来者因而以之命名该地,这种误打误撞而来的地名并不少见,说他是根部的中间好象不大通,说是柱的中间更为合理一些。我不是修民族学的也不是修语言学的,没有更多的理论和旁证支持,只是对民族文化有些兴趣,供各位贝侬参考,希望有高人指点。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3-2-11 17:59
两字应为“牂牁”
请使用“拷贝-粘贴”的方法修改原文。
作者: venjiebiao    时间: 2003-2-11 18:14
无法修改,只好重发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3-2-11 18:16
查到一篇文章,可惜由于字库原因,缺字甚多。

牂牁考
(作者:莫與儔)

  漢武帝元鼎六年,置牂牁郡。郡所以名,《華陽國志》謂:「楚威王(原注:「《漢書》注引作楚襄王。」此下凡引原注,皆加括弧與引號。)遣將莊蹻泝沅水,出且蘭以伐夜郎。植牂柯繫船,留王滇池。以繫船,因名且蘭為牂牁國。」《後漢‧;西南夷傳》云:「楚頃襄王遣莊豪泝沅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船于岸而步戰。以且蘭有椓船牂牁處,乃改其名為牂牁。」而說在二家以前者,《漢志‧;牂牁郡》注引應劭曰:「牂柯江也。」攷《史》、《漢》《西南夷傳》,謂「牂牁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又謂:「夜郎者,臨牂牁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又謂:「夜郎精兵可得十萬。浮船牂牁,出不意,此制越一奇。」《漢書‧;武帝紀》謂:「元鼎五年,遣馳義侯遺別將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牁江,咸會番禺。」是牂牁江實在夜郎,而椓船牂牁名國者乃且蘭。其可疑者一。且馬、班並言莊蹻循江。常、范乃云泝沅。可疑者二。而酈道元《水經注‧;溫水》云:「豚水東逕牂牁郡且蘭縣,謂之牂牁水。水廣數里。縣臨江上,故且蘭侯國也。一名頭蘭,牂牁郡治也。楚將莊蹻泝沅伐夜郎,椓牂牁繫船,因名且蘭為牂牁。」蓋已不得其解,姑主常、范,而移班、馬夜郎之牂牁江以就之,非有實據。既讀管子書,乃知常、范並誤。酈氏改班、馬以就常、范,又誤中生誤。《小匡篇》云:「桓公曰:余乘車之會九,兵車之會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南至吳、越、巴、牂牁、●、不庾、雕題、黑齒、荊夷之國,莫違寡人之命。」注:「皆南夷國號。」然則桓公定霸時,南夷已有牂柯矣。莊蹻在後約四百年,安得其時始改名?常氏蓋漫記傳聞之辭,范氏固未深攷,不知即與《史》、《漢》乖異也。意牂柯有國之始,必猶不自齊桓時,當與雕題、黑齒,周初即著號荒服。且以吳、越、巴、荊並稱,其國必大。今其疆宇大略已不可得聞。而據《史》、《漢》「牂柯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及「夜郎臨牂柯江,廣百餘步」推之,首尾二千餘里皆得牂柯之名,則其國當自夜郎、且蘭直接南海,能約束群小國,如秦西嘔(同甌)、漢南越之比,恐漢牂牁一郡不足以盡其地也。春秋以後,此國遂微,而西嘔、夜郎、滇爭相雄長。故《史》、《漢》言西南諸君以什數者,皆不及牂牁。蓋已降於夜郎「旁小邑」中,惟江水于舊國之名無所改稱耳。逮約置吏夜郎,又誅且蘭,平南夷以立郡,而不取最大之夜郎為名,豈不以牂牁為最古且大之國歟?惟牂牁本繫船之稱,師古以釋郡名。《說文》:「弋,橛也。」《爾雅》:「樴,謂之杙。」《三國志常林傳》注引《魏略》云:「遣船兵於峴山東斫牂牁材。」《太平御覽》引《潯陽記》,載陶桓公牂牁成楊樹。又引《豫章記》載聶友用樟木作牂柯,遂成樹。又引《異物志》云:「牂牁者,繫船筏皆是也。」其取以名國者,《水經注》又云:「牂柯,亦江中兩山名也。」引左思《吳都賦》云:「吐浪牂柯」者。……(「今左賦無此文,豈在初稿刪削中邪?」)《通鑑》注引《後漢志》注亦云:「牂柯,江中名(石)山。」(「今《後漢志》注亦無」。)意:國境內江中必有其山,似繫船之牂柯,故取之。特今未詳所在耳。《北堂書鈔》引《異物志》云:「有一山在海內,小而高,似繫船筏,俗人謂之越王牂柯。遠望甚小而高,不似山,近望之高數丈,名為牂柯,在海中。」是其類矣。至牂柯二字,《漢書》凡數十見,牂並從爿、柯並從木。《唐書‧;志》、《元和郡縣志》同。牁有從爿作牁者,《史記》、《後漢書》及《補漢志》、《三國志》也。《三國志》牂從牛,作;。《隋志》同。晉、宋、齊三書志二字並從牛也,作;;。《華陽國志》;亦從牛。船杙之名,或用戕●(當作●●,原刻訛)。《玉篇》弋部云:「●,子郎切,繫船大弋也。」又「●;郡,亦作;。」「●,各何切。」●●即;;也。《廣韻》七歌云「牁,所以繫舟。」又「牂;,郡名。●,陸云上同。」(「●,本作牂,誤。」)十一唐云:「●,●牁。亦作牂。」(「●,本並作戕,誤。」)「●,又或作;。」《廣雅‧;釋宮》云:「●●,杙也。」●,又或書作●。《佩觿》云:「●,各何翻,地名。」校者曰「《玉篇》作●。又作●。●●,即;;也。」今按:船杙、郡名,並當以《漢書》牂柯為正。牁因牂從爿而別。;;愈不知所從。蓋同爿而誤牛。●●又因杙增製。●、●,筆小異。●又●之別。皆嚮壁虛造之書也。牂讀如《詩》「其葉牂牂」,《爾雅》「太歲在午曰敦牂」之牂。柯,讀如《記‧;禮器》「不改柯易葉」之柯。牂有壯大之義。柯猶大木枝之謂。牂柯者,言杙牂樣壯大如枝柯也。劉球《隸韻》,婁機《漢隸字源》,唐、歌兩韻並有牂柯字,云出《李翊碑》。考洪适《隸釋》載《翊碑》,有云:「牂柯太守曾孫。」是二韻即以郡名兩字分入。據漢人所書,亦作牂柯為正之一徵。而《廣韻》、《集韻》以繫舟專屬之牁,而以柯為「通作」。婁氏於柯下更列牁文,而以柯繫其下,云「即牁」,皆已不知柯為正字也(注)。 

(錄自莫氏文集。標點分段)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2-11 22:57
“牂牁”二字已编辑在venjiebiao贝侬的帖子中。

季人贝侬所引《牂牁考》中,列出了历代文人关于牂牁郡名的解释,有“椓牂牁繫船//牂牁者,繫船筏皆是也”、“牂柯江也”、“牂柯,亦江中兩山名也”、“牂柯者,言杙牂樣壯大如枝柯也”等几种说法。以“牂牁者,繫船筏皆是也”一说最为流行。

我曾在某处见过将“牂牁”释为“古代岭南水边常见的图腾柱”的说法,那个说法认为“牂牁”并非专用于栓系船筏的柱子,而是百越民族立于水滨的图腾柱,当然,也不否认它们有栓系船筏的功能。


作者: venjiebiao    时间: 2003-2-12 14:04
谢谢沙南曼森帮我修改.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