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与端午节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 赵一献
“节分端午自难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文秀)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习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人口1700多万。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柳江人”就生活在现在的南岭以西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在岭南的百越人支系的西瓯、骆越,是壮族当时最大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但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生活在楚越地区。也可能生活在岭南的那一部分越人成为了现在两广地区的壮族的祖先,而云南的壮族则可能是庄蹻王滇从楚越地区迁徙来的,后来才发展成为今云南壮族的祖先。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区的壮族都过端午节。这一天壮族人民用糯米包成各式各样的粽子,煮熟后自己食用,有的地方将一些投入江中,以祭奠诗人屈原的英灵。有的地方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例如:这一天不吃肉,只吃凉粽子,表示对屈原的清孝;有的地方则当月不剃头,以示孝敬等。有的把雄黄酒喷洒到房屋的四周,说是可以辟邪;有的则喝雄黄酒,或者用雄黄酒洗澡,表示消灾;有的地区则用艾草、枫叶或茅草插在门口上,说是可以驱邪等等。而靠近江河边的壮族,则举行赛龙舟活动,他们用长竹筏做龙舟,在河面上进行比赛。而居住在文山地区的一部分壮族在端午节这天则杀鸡、宰鸭、鱼等来祭奠伟大的屈大夫,就像祭奠自己的祖先一样供奉。这一习俗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壮族人民一样还在深深的缅怀着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的屈大夫。
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千秦,但遭到楚国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免职,赶出了都城,而且还被流放到了沅、湘流域.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被强秦所破,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外敌侵略,怒愤交加,心如刀割,与五月五日抱石投进汩罗江以身殉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们非常悲痛,都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大夫.渔夫们则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的打捞屈大夫的遗体,有位老人拿出为祭奠屈大夫准备的饭团和鸡蛋等食物,扔进江里,说是为了让水中的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为老医师则拿出一坛黄酒倒在江里,说是让药酒药晕了江中的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的身体.后来又为了怕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那端午节又与壮族有什么关系呢?这我们还得从庄桥说起。首先,屈原和庄蹻都是百越人,也就是我们今天壮族的祖先。公元前299年,庄蹻因不把东地割让给齐国而据地自治,屈原也因反对楚国割让东地给齐国,被认为是庄蹻的同谋,并迁怒了楚顷襄王,被辞官流放。尽管史料中并没有庄蹻和屈原有任何的直接联系,但从屈原死后庄蹻接受楚顷襄王的招安来看,庄蹻是被屈原的思想影响了的。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被秦国攻占,屈原悲愤交加,抱石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也因为屈原的爱国之心打动了庄蹻回归楚国,愿意接受楚顷襄王的招安,誓死保卫楚国。
垂沙战役后,庄蹻据东地反楚自治,与楚为敌,屈原是楚人,非常怀念之前的团结局面,垂沙之战,使楚国四分五裂,这是屈原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屈原才因“忌讳”而不写庄蹻反楚自治之事。屈原在晚年之所以颠沛流离于沅、湘流域,把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社稷之中。但到了最后换回的却是国家的四分五裂,国破家亡。屈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庄蹻的爱国之心,救国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屈原以身殉国后庄桥接受楚顷襄王的招安。
根据史书的记载,楚顷襄王一十九年(公元前276年),时值战国中晚期,庄蹻到达滇池地区,在庄蹻与秦争夺楚巴、黔中郡时,道路被秦所断,只有率众返回滇池故地,灭掉夜郎国,然后王滇,建立滇国,开始了其统治滇池地区的历史。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滇国,设置益州郡,后来因滇国内多次发生内讧,末代滇王被杀。句町国战胜滇国,大部分的滇国民众成为战利品或者战俘,被迫南迁,一部分到达广西西部一带,有一部分则到达云南文山等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或生活在一起,成为了现在壮族的祖先。
现在端午节已经被联合国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百越族的后裔,我们有着更沉重的责任去发扬和继承端午文化和百越文化,让壮族的后代子孙都要记住我们的祖先所留给我们的一切!
端午节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和百越人的习俗有关。因此壮族和端午节的关系无需绕“屈原-楚国-庄蹻-滇国-壮族”这么大一个圈子来讨论。
请问,端午节怎么会说在屈原之前就有了呢?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屈原活的好好的,何需去纪念啊?古诗中都认为的“节分端午自难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文秀)当然了,也有许多关于端午的来源,但我认为的是关于屈原,所以我还是认为端午与一定历史一定人物有关!
端午节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和百越人的习俗有关。因此壮族和端午节的关系无需绕“屈原-楚国-庄蹻-滇国-壮族”这么大一个圈子来讨论。
所以,越人比赛划船,不宜在端午节进行.
请问,端午节怎么会说在屈原之前就有了呢?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屈原活的好好的,何需去纪念啊?古诗中都认为的“节分端午自难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文秀)当然了,也有许多关于端午的来源,但我认为的是关于屈原,所以我还是认为端午与一定历史一定人物有关!
端午早于屈原。
铜鼓上的羽人划舟图,似乎就是啊!
还买弄了哦
有什么信息还不拿来一起分享
要是铜鼓上的图安真的有赛龙舟的话
那端午,粽子和屈原就真的没有关系了
汉人的每个节日都有故事,我认为大有可能很多都是看别人(抄袭)的
要是铜鼓上的图安真的有赛龙舟的话
那端午,粽子和屈原就真的没有关系了
汉人的每个节日都有故事,我认为大有可能很多都是看别人(抄袭)的
哈哈,干脆说都是你的好了!什么人不好学,学考里丝米达!
要是铜鼓上的图安真的有赛龙舟的话
那端午,粽子和屈原就真的没有关系了
汉人的每个节日都有故事,我认为大有可能很多都是看别人(抄袭)的
哈哈,干脆说都是你的好了!什么人不好学,学考里丝米达!
你来僚人家园就是来哈哈的
哦?汉字记载后汉人就看作自己的了?可否举一两例?并且拿出自己的证据来,好么,丝米达?
哈哈!
哦?汉字记载后汉人就看作自己的了?可否举一两例?并且拿出自己的证据来,好么,丝米达?
哈哈!
就说《越人歌》吧!难道还不算汉文化?我根本不用拿出自己的证据,你们很多汉人专家早就证实了!
另外“丝米达”是什么意思?安徽方言?!
原来韩国人是跟安徽人学的?
哈哈,这就叫“明知故问”!明明晓得丝米达是什么!
其实我有些担心,安徽的九华山有位被我们称为地藏菩萨化身的金乔觉,我们用汉字记载是新罗国王子,不知道丝米达们以后会不会说九华山是丝米达的。看丝米达们画的地图,上海、江苏、浙江以及我们安徽的一部分都成了新罗国的了,还真有点晕。
不过,这里又有墙头草说浙江人的越就是他们的越,也说是他们的,丝米达们跟墙头草们干上啦!
这家伙一定是韩剧看多上脑了。告诉你这个北捞,广府人很少有喜欢看韩剧的,又长又臭又俗套。
真是“傻不过北捞”,一面猛追韩剧韩星,一面猛骂韩国~~~!
在珠三角,韩国车就是低档车的代表,当然还有比韩国车更低档的“民族民营企业”的车,比亚迪、吉利、奇瑞之类的垃圾,几乎没有本地人买。
韩国也不像北捞乱传的“抵制日货”,人家韩国仔连夜排队买PSP呢~~!
这家伙一定是韩剧看多上脑了。告诉你这个北捞,广府人很少有喜欢看韩剧的,又长又臭又俗套。
真是“傻不过北捞”,一面猛追韩剧韩星,一面猛骂韩国~~~!
呵呵,建议你这个尚可喜的同类查查自己的智商吧!
端午节早于屈原。这是早就有定论的。
看看查查闻一多等学者的考证。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