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戒嗔师傅的博客上听到一首歌,这首活佛唱的歌,让我有机会欣赏到一位先人的情歌,不忍泪湿衣襟。谁能想到,这情歌,竟然出自六世达赖!这首汉译版全诗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藏学专家曾缄翻译的,是我比较多个版本之后觉得最动人的一个版本。
http://www.rauz.net.cn/yingyin/2007.11/rbyx2007.mp3
(演唱者:日波益西活佛。歌词在诗歌正文当中蓝色字体段落)
http://www.rauz.net.cn/yingyin/2007.11/rbyx2007tibetan.mp3(藏语原版.手动播放收听)
仓央嘉措情歌 ( 古本 - 曾缄译 )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 演唱者日波益西活佛
|
这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的情诗。你很难想象在西藏雪域高原那种粗犷冷酷的环境中能蕴育出这种婉约细腻的诗歌来。
这位六世达赖出生在被称为“西藏的江南”的“山南”地区。山南与林芝地区是指喜马拉雅山脉的东南部。东西方向的喜马拉雅山至此忽然北翘,与高大的伯舒拉岭形成了一个喇叭形的巨大通道,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长驱直入,在此留下来丰沛的降雨,因此这块土地像江南一样温暖湿润,这是西藏惟一能种水稻的地方。
六世达赖仓央嘉错(一六八三-一七四五),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门隅拉沃宇松地方,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错。后被迎至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公元1683年生于藏南门隅地区宇松地方的一户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的农民家庭。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在著名学者桑杰嘉错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二十五岁时,作为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牺牲品的仓央嘉错,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先后周游了青海、甘肃、蒙古、四川、卫藏、印度、尼泊尔等地。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极为艰苦。
仓央嘉措虽然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意缠绵的“情歌”。
一说仓央嘉错被解往北京途中遭害,所写作品为二十五岁以前的东西。 另有传说仓央嘉错并未遇难,而是隐居在五台山,享年60多岁。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神王,是情圣,是诗人。他在人世间逗留过,虽然仅有短短25年。他在人世间短暂逗留,仿佛就为留下这些诗篇。“玛吉阿米”的名称正是从仓氏情诗中借用而来,在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汇集的66首作为篇首:
在那东方山顶,生起洁白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渐渐浮现在我心上
玛吉阿米直译为“未嫁少女”、“未嫁娘”;据说八廓街的黄房子正是诗中这位少女居家之地,或说是微服出行的仓央嘉措以少年宕桑汪波的名义与情人幽会之处。这幢黄颜色的小楼骄傲地存在并成为某种象征,仓央嘉措的诗歌在西藏一直被广为传颂。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由于作者特定的身份,所有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所以神王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怨相会、爱别离的人生苦难和求不得、恨不能的无奈。然而愈是如此,便愈加凸显示出人间情爱的珍贵美好。
如今仓央嘉措的身世遭际已经广为人知,他的情诗被译成20多种文字传遍了全世界,至今仍不乏新的译作出现。仅仅是近百年间的汉语翻译,我所见到的就不下七八个版本:有民歌体的,有五言、七言体的,有现代新诗的。由派生而影响,这些诗作同样给当代画家、音乐家提供着不竭的灵感和创作资源。特别是经由当代优秀作曲家和歌手倾情打造的仓氏情歌格外的具有魅力,经由仓央嘉措鼓励和加持的人间情爱凭添了神性光彩。
[attach]42687[/attach]
惊“艳”。藏族的许多年轻活佛“明星化”,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不由想起以前我贴出的另一个青海藏族活佛的帖子:
《超级偶像活佛·盛噶仁波切》: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7&id=18968
这样的问题不独独壮族人问,汉族人也在问,哈萨克族人在问,蒙古族人在问,似乎不少的中国人都在问。
壮族过去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到了现代社会恐怕更难形成统一的宗教。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宗教是个人
的自由,你可以选择你认同的东西。我认同这样的民族观:如果你在血缘上属于壮族,那无论你信仰什么,无论你说什么样
的语言,你都是壮族。就像美国的黑人,没人因为他们说英语(一种白人的语言)就认为他是白人一样。
与其总是责备自己的民族,不如自己先做个自认为合格的壮族人。要自己先在乎自己,别人才能在乎你。再说,什么叫“在乎”?
不管别人说什么,做自己认为该作的吧。
藏族是不是让人提心敬畏,我好像没有感受到,但是藏族的确有很鲜明的特色。要知道50年代以前的西藏一直都有自己的社会结构,
而我们壮族不同。
…… 藏族是不是让人提心敬畏,我好像没有感受到,但是藏族的确有很鲜明的特色。要知道50年代以前的西藏一直都有自己的社会结构,
而我们壮族不同。
壮族地区某些地域50年代之前,还残存着土司制度,所以不能说完全没有自己的社会结构。土司制度在清朝中期由中央朝廷主导的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前,曾经是整个桂西和滇东南、黔南僚人区的基本社会制度,可以说,将近千年历史的土司制度,是壮族用其杰出的军事才能维系并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制度,它使得壮族民族的完整性保存到近代,但土司制度的分封割据和相互蚕食、相互吞并、相互拉锯与僵持的特征同时也是造成近现代壮族一盘散沙的一个历史主因之一。同时,壮族的文化还有一种性别制度的支撑,女性在壮族社会当中的作用和汉族是迥然不同的,至今仍然发挥着影响力。
对于壮族历史上这样独特的社会制度,一个叫做“Jeffrey Barlow”的美国人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写了一本《The Zhuang: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壮族:历史与文化的纵向研究)的书详细地研究了它,并提出他颇有见解的观点。在对壮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回溯、梳理与构建中,巴洛突出了军事与女性两个要素:“壮族人民的历史大部分是一部军事战争史,他们作为汉族和越南军队的雇佣兵服役了两千多年。壮族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族群持续生存下来,一个重要的解释就是他们的军事战争文化,这种文化使他们有力地抵制了汉族的同化,而这也正是许多其他民族没能做到的。”“他们的文化一直受到一种性别制度的支撑,在这种性别制度中,性别的作用,特别是女性的作用和汉族是迥然不同的。这种性别体系,就像壮族所有的文化,不断被对歌这一壮文化的主要艺术巩固下来。壮文化就是以歌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地一直流传下来。”
今年七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壮学·第三辑》上的《审视壮族历史的异域眼光——读杰弗里·巴洛〈壮族:历史与文化的纵向研究〉》一文介绍了这本书,广西民族大学的硕士生导师金丽副教授正在组织人翻译它,计划出版中文版。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会对国内壮族历史与社会的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
谢谢越色僚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了解。谢谢!
骆越达妮
宗教的感染力与对人心灵的涤荡作用,真的是不可小觑。
不知怎的,仔细听歌者唱的汉语歌词,发现原来藏族人初学汉语,居然也和壮族北部方言人一样有“夹壮”的口音,如“轻轻”唱成“静静”、“出”唱成“珠”、“清明”唱成“精明”、“春自去”唱成“谆自聚”等,顿时倍感亲切,呵呵。
让人倍感幸福的是内心的坚定的信念。如果贝侬们能把我们自己民族的信仰用歌声来演绎,不也很美吗?
这首歌我在四川做工作的时候就听过了,不过我在藏族读书的朋友告诉我,创作这首歌的人老是拿一把琴背着个音相到处卖唱,他还给了他十块钱.可见这首歌的创作者不是活佛本人,
藏被称为高原,神圣就有点夸张了(只是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如同我在高原时听到一句话:
佛有抚慰部分人心的作用,但对于经济发展科学发展,创新突破等等上却毫无意义,如果每个人都去信佛了那谁来做经济谁来搞科学?谁来创新,佛总是不敢做这不敢做那,害怕上天的抱应,这是佛的一大缺点.你看李敖他信佛吗?
有一次金庸跑去跟李敖说他信佛了,不看重财产了等等,李敖就反问他,那你的钱有没有捐出来啊,按照佛经讲的,你的钱要捐出去,金庸无话可说,因为他当然没有捐出去.
这首歌我在四川做工作的时候就听过了,不过我在藏族读书的朋友告诉我,创作这首歌的人老是拿一把琴背着个音相到处卖唱,他还给了他十块钱.可见这首歌的创作者不是活佛本人,
藏被称为高原,神圣就有点夸张了(只是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如同我在高原时听到一句话:
佛有抚慰部分人心的作用,但对于经济发展科学发展,创新突破等等上却毫无意义,如果每个人都去信佛了那谁来做经济谁来搞科学?谁来创新,佛总是不敢做这不敢做那,害怕上天的抱应,这是佛的一大缺点.你看李敖他信佛吗?
有一次金庸跑去跟李敖说他信佛了,不看重财产了等等,李敖就反问他,那你的钱有没有捐出来啊,按照佛经讲的,你的钱要捐出去,金庸无话可说,因为他当然没有捐出去.
“在藏族读书”应该是“在西藏读书”之误吧?后牛贝侬此话都是传言,而且有些不对题。第一本帖没有人说过这首歌的原创是谁,不必质疑,第二没有人说要谁看了这个帖子听了这首歌就要去信佛吧?你这么喜欢的泰国,佛教还是他们的国教呢,怎么不见你发表过类似言论?
金庸和李敖的对话,还是传闻而已吧,呵呵。
不管怎么说,西藏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神圣的,令人向往的。
如果想听宗教音乐,这里有一个网站
http://www.musicsky.org/Special/24.Html
宗教音乐总是那么的动听!
红棉老表什么时候也去找些年轻蚂蚁出来唱末伦啊 ?!呵呵 !
这正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宗教音乐总是那么的动听!
红棉老表什么时候也去找些年轻蚂蚁出来唱末伦啊 ?!呵呵 !
有同感!我们民族的宗教仪式专家“蚂蚁”,比起活佛来说更贴近我们族人的生活,她们是我们民族语言和音乐艺术的最高典范,如果有人包装,肯定不比西藏的时尚活佛差。
楼主说的歌者日波益西“他没准就是六世的转世”,按照藏传佛教的理论来说是不成立的。因为每个达赖都是上一世达赖的转世,现在达赖还活着,当世就不可能有一个人同时是任何一世达赖的转世了。
宗教音乐总是那么的动听!
红棉老表什么时候也去找些年轻蚂蚁出来唱末伦啊 ?!呵呵 !
以前在晋江文学城上也看过相关内容,帖子标题叫做“好帅的西藏活佛啊”,有人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日波益西活佛,很贴切。
仓央嘉措的情诗真的很优美动人,当时我在电话里还给一位同学念过几句: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吟着这些诗句,不由令人低回不已。
但是我们这些红尘俗世中人,看着这些诗歌,觉得是情诗,修行人则说,他看到的是道诗,也有人对此进行纠正:http://www.myfo.org/showfile.html?articleid=4328A298D509461F82F517FBC2ADA2ED&projectid=1&username=xiule#
诗歌,还是要分行写,重贴一下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听过他的歌,不知道是一位达赖呢
佩服呀
听过他的歌,不知道是一位达赖呢
佩服呀
演唱者:日波益西活佛。
当世达赖只有一个。而藏传佛教活佛有很多。
好好听,发视频咯
http://www.56.com/n_v198_/c49_/28_/27_/ahang7681_/126613446727hd_/237480_/0_/49552401.swf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1683~1706)的作品《仓央嘉措诗歌》,广泛流传,驰名中外。仓央嘉措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
《情歌》藏文原著,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见流传之广,藏族读者喜爱之深。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法、日、俄、印地等文字译本。
仓央嘉措,公元1683年生于藏南门隅地区宇松地方的一户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的农民家庭。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在此之前,仓央嘉措生活在民间,虽然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意缠绵的“情歌”。
《情歌》表现了出家修佛与追求爱情生活的矛盾。如:
若随美丽姑娘心,
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又译: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在佛教观念中,“佛、法、僧”被称为“三宝”。就是说,佛、教义和僧人在佛教中,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别是对向自己传授法经典的喇嘛(佛的代言人),更要毕恭毕敬。但是,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佛法和喇嘛的淡漠,而对于人世生活却是热烈追求。如:
我修习的喇嘛的脸面,
不能在心中显现,
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
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不能在心中显现,
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
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情歌》在赞美对忠贞爱情的追求的同时,也描绘了整个爱情生活中,各种复杂曲折的情景和惟纱惟肖的心理状态。
描写初恋的如:
在那众人之中,
莫露我俩真情;
你若心中有意,
请用眉眼传递。
莫露我俩真情;
你若心中有意,
请用眉眼传递。
表达爱情欢乐的如:
杜鹃来自门地,
带来春的气息;
我和情人相会,
身心无限欢喜。
带来春的气息;
我和情人相会,
身心无限欢喜。
抒发思念之情的如: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情歌》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一方面是由于思想内容活泼生动,一扫过去文人凡有著作必有宗教内容的习气,有进步意义;另一方面艺术上也有独到的成就。在格律结构上,《情歌》采用民歌的形式,除少数六句、八句外,多数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即四句六音节三顿。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还可配上民歌曲调演唱,民歌味很浓。有些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如:
一个把帽子戴在头,
一个把辫子甩背后,
一个说请你慢慢走,
一个说请把步儿留,
一个说心儿莫难受,
一个说很快会聚首。
一个把辫子甩背后,
一个说请你慢慢走,
一个说请把步儿留,
一个说心儿莫难受,
一个说很快会聚首。
短短六句诗,写动作,男女有别;写对话,言短意长;景中有情,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真切,细腻,充满生活气息。
诗人所处的时代,文人多受“年阿”诗体的影响,崇尚典雅深奥、讲求词藻堆砌之风盛行,而诗人仓央嘉措却坚持将通俗语言写入诗篇,使《情歌》语言活泼生动,清新明快乐,通俗易懂,独树一帜,一新当时文坛耳目,在藏族诗歌中别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所以二百多年来一直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神王,是情圣,是诗人。他在人世间逗留过,虽然仅有短短25年。他在人世间短暂逗留,仿佛就为留下这些诗篇。“玛吉阿米”的名称正是从仓氏情诗中借用而来,在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汇集的66首作为篇首:
在那东方山顶,
升起洁白的月亮,
玛吉阿米的脸庞,
渐渐浮现在我心上。
玛吉阿米直译为“未嫁少女”、“未嫁娘”;据说八廓街的黄房子正是诗中这位少女居家之地,或说是微服出行的仓央嘉措以少年宕桑汪波的名义与情人幽会之处。这幢黄颜色的小楼骄傲地存在并成为某种象征,仓央嘉措的诗歌在西藏一直被广为传颂。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由于作者特定的身份,所有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所以神王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怨憎会、爱别离的人生苦难和求不得、恨不能的无奈。然而愈是如此,便愈加凸显示出人间情爱的珍贵美好。
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如今仓央嘉措的身世遭际已经广为人知,他的情诗被译成20多种文字传遍了全世界,至今仍不乏新的译作出现。仅仅是近百年间的汉语翻译,我所见到的就不下七八个版本:有民歌体的,有五言、七言体的,有现代新诗的。由派生而影响,这些诗作同样给当代画家、音乐家提供着不竭的灵感和创作资源。特别是经由当代优秀作曲家和歌手倾情打造的仓氏情歌格外的具有魅力,经由仓央嘉措鼓励和加持的人间情爱平添了神性光彩。
仓央嘉措的身世为他的情诗增添了浪漫而神秘的色彩。而在民间,有仓央嘉措的情诗达200多首。在今天的西藏,很多人都会唱以他的诗改编的歌,如: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