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多元与自主——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人类文化生态 [打印本页]

作者: 爱僚    时间: 2003-11-1 00:56
标题: 多元与自主——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人类文化生态
多元与自主
——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人类文化生态


www.pku.edu.cn/news/xiao_kan/

人类文化从来都是多元的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文化多元受到了质疑和挑战。究竟是文化多元化还是文化全球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与此相关,文化自主也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一、多元的繁荣

经济全球化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发展趋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不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就会被抛在世界进程之外,很难得到发展。但是文化的交融,是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民族文化自主的前提之下;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决不是某种文化挟持其现在看来强势的经济,去侵蚀和消融其他文化,从而建立全球性的同质的文化。也就是说,经济的全球化不应当也不会导致民族文化特色的淡化甚至消亡。假如世界上真的只剩下一种文化,那倒是很可悲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既有求同的趋势,又有存异的要求。我想特别加以强调的是: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一种文化,失去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人类的文化必将停滞下来,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最终走向绝路。

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一步加以分析:

从文化的特质及其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所建立的国家即使灭亡了,只要它的文化还存在,就有重建的希望;如果连文化也灭亡了,这个国家就将万劫不复。因此,要将世界上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千差万别的文化变成一种同质的文化,要将每个民族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伴随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来的文化尊严抹掉,将他们的精神家园踏平,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文化构成的角度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在物质的层面,那些给人类带来方便和幸福的先进科技,容易在全球得到推广。但是在精神和政治的层面,因为涉及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生活风俗等,就必须尊重各个国家或民族自己的选择,不能强加于人。能不能尊重别人,是衡量自身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不尊重别人的文化,必然逐渐丧失其进步性,最终跌入弱势的地位;或者因违背了文化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走向反文化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能力让别的文化屈从于它呢?

那么,能不能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来解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关系呢?我认为是不能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与不同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经济形态。而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在资本主义之外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基础或社会经济形态,而只是随着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金融和贸易活动的迅速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经济全球化既然不是一种经济基础,也就不可能在此之上建立一种所谓全球化的上层建筑。

文化全球化隐藏着一种可能导致的结论,就是西化,或者干脆是美国化。由于西方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强势的地位,西方的文化仰仗其经济的力量以及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作用,对其他文化有更强的渗透力。如果真的实现了文化全球化,最终出现的单一文化只能是西方文化,甚至是美国文化的一统天下。这绝不是人类明智的选择!正如人类已经觉悟到必须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一样,人类也必将清醒地看到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一项影响人类前途的具有战略性的历史使命。

二、文化的馈赠

接下来便出现了另一个严肃的问题,即多元的文化能不能和平共处?塞缪尔·亨廷顿在1996年出版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注意到多元文化的继续存在,这是符合实际的。但他认为,冷战之后世界新格局表现为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之间的冲突。他强调这是“文明”的冲突,是文明之间的“战争”,因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危机。这是带有西方主体色彩的。

我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举办的汉学研究国际会议的开幕词中,提出“文化的馈赠”这种说法,得到许多与会学者的赞同。所谓馈赠是双向的,双方完全平等。馈赠的态度是彼此尊重,尊重对方的选择。馈赠的结果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发展,以形成全球多元文化的高度繁荣。一切有良知的学者,在文化发展方向这个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应率先采取尊重的态度,担负起馈赠的任务,并影响自己的政府千方百计地寻求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

中国的经济正在腾飞,但中国的腾飞和强大不会对别人构成威胁。我是从学者的角度说这句话的,因为据我多年研究所得到的认识,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明,中华文明有能力在外来威胁下保存自己,但没有兴趣威胁别人。这样一种文明对于未来世界的稳定是不可缺少的。

三、走向未来的中华文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中华文明的前途毕竟是我们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应当采取甚么态度应对这种趋势呢?

首先,我们要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交往。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文明善于吸取外来文明丰富自己。从明朝末年以来,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明大量涌入中国,影响着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从来也没有失去自主的地位,到了今天,“中国特色”已成为十分响亮的声音。

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还很不够,但是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1967年出版的名著《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中,详尽而具体地介绍了西方对中国的种种看法,并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由此可见,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与中国的实际有很大的距离。西方对待东方的态度,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只有西方才拥有解释东方的权威。因此,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在世界上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真面目。经济全球化对中华文明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这种形势,把握这个历史机遇,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世界会以惊异和艳羡的目光,面对中华文明的再度辉煌。

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呢?

一、文化的民族特色是因比较而存在的,越是有比较就越能显示特色。因此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就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和其他文化交流。

二、文化的民族特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新的民族特色,有些因素凸现出来,有些因素逐渐淡化乃至消失。应当创造条件促成新的特色的形成。

三、要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要让青年一代看到自己的根之所在,并且自觉地维护它。要自觉地用民族文化的乳汁哺育后代,把优秀民族文化之美充分地展示给他们,使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自豪之感。|

总之:不同的文化需要互相补充,也可以互相补充,但并不互相依存,任何一种文化不会以其他某种文化为自身存在的前提。相反地,文化的民族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价值。当今世界,孤立的民族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单一的全球文化也是不可想象的。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文化的全球化,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化多元的繁荣,以及文化的自主。这种新的文化生态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为作者在“北大论坛”主论坛上的演讲稿)
中文系教授 袁行霈供稿




作者: 森雨    时间: 2003-11-5 16:10
站长办《壮族在线》的宗旨,就是希望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保持民族的多样性。如果世界只剩下单一的文化元素,就会失去很多宝贵的财富,也就是说,世界就会失去它的精彩。
作者: 铜碗豆    时间: 2003-11-5 16:59
文化“血统”单一了,没有“杂交”的多种对象,只能近亲“繁殖”,文化“优生”没有了条件,当然就只好自我灭亡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