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在缅甸蒲甘的一家泰式餐馆里吃饭,看到菜单上有Tom Yum Goong和Tom Yum两种汤,区别是前者有虾而后者没有,于是恍然明白:泰语中Goong就是虾!与壮语“gungq”(大虾)同出一源。
粤语中虾通常称“虾公”。有句俗话叫“蛤无公,虾无乸,生鱼无死日。”说的是当地方言中有趣的现象:只有“蛤乸”而没有“蛤公”,只有“虾公”而没有“虾乸”,鱼即便死了也还叫“生鱼”。其实“虾公”中“公”并非公母之公,与虾的性别无关,乃是粤语中古代百越语底层的体现,“公”就是虾。如此说来,“虾公”是揉合了汉语和古越语的同义复合词,包括雄虾雌虾。
“蛤乸”是青蛙的意思。俗话说“咁大只蛤乸随街跳”,青蛙在广东人眼中是美味,然而不会有大青蛙在街上跳等人去捉这种好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近似于“天上掉馅饼”。“乸”字读如拿,在字典里给出的词义是“雌的,母的”。但为何只有“蛤乸”而没有“蛤公”呢,难道青蛙都是母的?如果到壮语中去寻找解释,就会发现“goep naz”其实指水田里的青蛙。“naz”是水田的意思,并不是区别青蛙的公母。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雄蛙雌蛙都可以叫做“蛤乸”。
当然,如果抓住“乸”字在汉语中的本义刨根问底,还可以得出另外一种解释:“乸”除了指“雌性”之外,还可引申为“大的”。例如小芋头称“芋仔”,大芋头称“芋乸”。而从“乸”的使用地域来看,仍不离古越人活动的地区,因此恐怕还是古越语的余音。
又,江浙及上海方言中称大芋头为“芋艿”。“艿”字本音同仍,指某种杂草,只在“芋艿”中读如奶字。苏州人黄省曾在他所著的《种芋法》里称之为“芋奶”。可见“芋艿”中的“艿”为古越语记音,与“芋乸”同源。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芋母》:“国朝施可斋《闽襍记》云:‘闽人称芋大者曰芋母,小者为芋子。’……吾乡称为芋艿,当为芋奶之误,奶即嬭字,俗称母为奶,芋奶亦犹母子之义。因芋字从草,并改奶作艿耳。”
叶灵凤《芋乸芋仔》一文中称“上海人所说的芋艿,‘艿’字是‘奶’之讹,这是本地人所说的芋仔。”此说不确,因为芋艿指的是大芋头,不是芋仔。
“奶”字本义指乳房。《康熙字典》关于“奶(嬭)”的解释有:“母也。楚人呼母曰嬭。”可见称母为“奶”是楚地方言。楚地曾有越人,“奶”和“乸”或许原本在古越语中就是同一个字。
有人说壮语“nax”有“女子、雌性、母亲”的意思,但在我家乡的方言中“nax”专指姨母,是否原本泛指女性但后来含义有所收敛呢?待考。
有理,待细读!
不此有理,应该是正确吧。呵
《壮汉词汇》(198401):
nax 舅父[母之弟]
nax 舅母[母弟之妻]
nax 舅母
nax 姨丈[母妹之夫]
nax 姨母[母之妹]
naxbawx 内弟媳
naxgwiz 姨丈[泛称]
(以上词汇除第三个之外均有对应的方言词,在此为简洁明了起见,未予抄录)
lungz ①父母之兄 ②对比自己父母年长的男性的尊称
lungz 伯父
lungz 姨夫[母姐之夫]
lungz 姑丈[父姐之夫]
lungz 舅父[母之兄]
(以上词汇除第一个之外均有对应的方言词,在此为简洁明了起见,未予抄录)
baj 姨母[母之姐]
baj 舅母[母兄之妻]
baj 姑母[父之姐]
baj 伯娘
(母兄之妻、父兄之妻均有方言词,同为muq;mux)
我家乡话有nungxnuax(SC:nuengxnax)、nungxkux(SC:nuengxgoux)、nuaxliuz(SC:nuengxsimj)等词,我因长期不在家乡生活,竟已搞不清nungxnuax和nuaxliuz的具体含义,今天查看词典才确定liuz是“娣”的意思,是嫂对弟媳的对称,而nuax(SC:nax)的含义那么丰富,是我始料未及的。
壮语的nax,应该不是“女子、雌性、母亲”的意思,而是母亲的弟、妹、弟媳、妹夫等的统称。
《广州音字典》(198305):
乸 [na2 那2] <广>用在动物名词后面表示雌性:鸡~(母鸡).牛~(母牛).个别植物也可以用“~”来表示雌性:木瓜~(母木瓜).
不过,我在广西南宁、宾阳、玉林等地听到的骂人话语里,“乸”也用于人类。
壮语的nax,粤语的乸,应可能“原本泛指女性但后来含义有所收敛”。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有待论证。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