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者按: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吗? 壮族的生死恋歌——评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 | |
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突破了解放以来少数民族历史剧多以民族团结、民族融和为“主旋律”的单调的编剧形式,它以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谱写了一首壮民族独具的火热、浓醇、悲壮的爱情史诗。这是它主要的创新,也是它最叫好又叫座的地方。 主人公瓦氏夫人和壮族将军莫古既要抵御外侮、又要对抗奸臣的艰难,他们把个人的爱情与对外拒倭寇,对内斗奸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壮民族忠心报国、爱恨交织的杜鹃啼血般的爱情悲歌。《瓦氏夫人》的剧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三段富有戏剧性的冲突,深刻地表现了上述主题。 剧本以瓦氏夫人和将军莫古的缠绵甜蜜开端,这种甜蜜为汉族朝官的到来打破。莫古因为酒醉而点兵未到,奸臣严华龙以军法为由定要斩首莫古,莫古直面淫威临死不惧。主人公平静浪漫的爱情眼见就要被专横的朝官戕害,戏剧也因此迎来了第一个剧烈的冲突。在优秀的剧本中所有戏剧性的冲突正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瓦氏夫人在爱人的生死关头面对朝官紧逼,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出兵不能斩将”!如果“莫古可斩”那么“出兵暂缓”。应该说这是一个机智的决定!严华龙因为急切地需要壮兵出征所以暂时地强忍怒火,但他说道:“暂且寄下莫古一颗头颅。”瓦氏的爱情虽然由于他们的机智勇敢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更为残酷的考验显然在此刻埋下了伏笔。 戏剧转到第二个冲突——战争。在直接面对倭寇的进攻时,奸臣严华龙又是作为戏剧冲突的导火索出现,严要求瓦氏夫人带领千里赶来的壮族士兵“担当主攻”,马上正面攻击倭军主力——他想借倭寇之手消灭讨厌的瓦氏和莫古。剧中的台词简洁有力:“严大人,瓦氏已有迎敌方略,甘愿立下军令状。”“军令状?瓦总兵,军中无戏言。”“壮人最诚信!此仗不胜,颈上无头!”从此可以看见严华龙的老奸巨滑,但更可以见到瓦氏夫人作为壮民族的勇敢自信和直率。在接下了朝官的军令状之后,瓦氏夫人巧用计谋、将军莫古奋勇杀敌,智勇双全的将军再一次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瓦氏夫人》一剧终的高潮出现在剧末官仓抢粮一出戏里。奸臣严华龙勾结贪官截下军粮意欲中饱私囊,莫古为了众多的壮族兵士不致饿死异乡而决定去官仓截粮,严华龙旋即赶来索要莫古人头。那一夜的生离死别是肝肠寸断,正所谓“风高月黑夜,别情满胸膛”,在剧中莫古与瓦氏夫人悲情地唱道:“一杯酒,手发烫,千言万语难开腔;十年酝酿相思酒,点点滴滴在心房。二杯酒,泪花淌,相知离别情更伤;田州种下相思树,难挡江南风雨狂。三杯酒,情意长,执手相看断肝肠;今生共许白头愿,柔情胜似拜花堂!”在凄婉的壮族情歌中二人深情相拥,一起喝完了那悠长的壮家“交颈酒”,在表达爱情的壮乡情歌里我们听出了滴血的悲情,在至死不逾的交颈之酒里我们看到了永难割舍的别离。 故事结束在夜空中依依难舍的心绪之中,莫古自刎身亡,但分明我们耳里仍然游荡着莫古和瓦氏夫人的恋恋之音:“莫忘了我们的来世之约啊,来世之约!”这是属于壮乡儿女的生死恋情。剧情的推进、矛盾的发展,使我们深切感受了瓦氏夫人与莫古将军的爱之深、别之痛,故事结束以后还留给观众的袅袅余韵,让我们深深沉浸在这首壮民族的火热、浓醇、悲壮的爱情史诗之中。 作者;王绍辉,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所副研究员 王清清,中国传媒大学06级博士生 |
| |||||||
一个激情四射的女英雄——观大型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 | |
瓦氏夫人,明代田州女土官,抗倭名将,广西壮族第一个走入正史的女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位在华夏浩如烟瀚悠远的历史中少见的少数民族女英雄,却被厚重的历史烟尘所湮没。凭着艺术家的良心,《瓦氏夫人》的创作者以他们的热情、胆识和智慧,抹开了蒙在瓦氏夫人身上的历史烟尘,让英雄绽放光辉耀后人。正是他们的努力,今天我们有幸看到一出雄浑悲壮、颇具振憾力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大型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 将历史真实演绎为艺术真实,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一出戏如果没有以精心设计的许多情境为主要基础,是不可思议的。”《瓦氏夫人》的创作者们就是凭借着奇异性、特殊性与不落俗套的情境来感染刺激和震动观众,并通过瓦氏夫人与朝廷钦命抗倭总监军严华龙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独特的、非常有个性的、鲜活丰满的壮族女英雄的艺术形象。且看,瓦氏夫人的出场就格外新鲜刺激:随着一声“你呀,就是一头犟牛!”的娇嗔之声,瓦氏于舞台侧幕边的木楼出现,她正将其相好莫古将军推出木楼,将其衣物扔出。这衣物又正好打在前来检查俍兵抗倭出征前准备工作的客兵提调刘文启身上。通过他说出了“好一个厉害的壮家婆娘!”这一出场极富戏剧性,让观众初略了瓦氏这个极普通的、但个性十足“厉害”的壮家女人的性格。使观众充满了期待。正是这个十足的壮家女人,在统领俍兵抗击倭寇出征之前,出其不意借助天神,从钦命抗倭总监军严华龙刀下救出俍兵第一猛将莫古将军的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智慧胆魄、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女统军将领。江南抗倭,更显瓦氏英雄本色。恶战之前立下军令状:“此仗不胜,颈上无头!”铿锵豪迈,掷地有声。她运筹帷幄,将计就计,大开营门,瓮中捉鳖全歼倭敌。舞台上演绎的“瓦氏阵法”神奇精彩,俍兵与倭寇战斗,“铜鼓阵”对阵“蝴蝶阵”,俍兵推着的铜鼓在一瞬间就变化成倭寇推着的骷髅鼓,一瞬间又变化成俍兵推着的铜鼓,变化莫测,让人惊叹!它强有力地渲染了瓦氏的军事才能,并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
装点之间 品格自出——评《瓦氏夫人》的舞蹈创作 | |
舞蹈是独立于戏剧之外的艺术门类,但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舞蹈并非是独立其中的,起霸、趟马、走边、剑舞、扇舞这些典型的舞蹈艺术都化为戏曲的表演程式,人们理所当然地视之为戏曲艺术的一部分。在现代中国戏曲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在戏曲表演程式之外把舞蹈的独蹈、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情节舞等舞蹈形式融入剧中,既烘托、映衬、推动剧情的发展,又能保持舞蹈独立的艺术品格,成为艺术家们探索的艺术途径之一。壮剧《瓦氏夫人》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场,军情紧急,朝廷急调田州俍兵赴江浙战场低御倭寇,三天后就要出征。看不见整军备马,听不到兵动声啸,瓦氏夫人一声号令:“凡出征将士,尚未完婚者,抓紧成亲,把种留下。”拉开了动人的夜幕:月色清凉,山风习习,一对对壮家男女散坐在山坡上、花丛中,柔婉轻缓的歌声随风飘来“你们要去赴死,必须留下种子,我们留下种子,就不怕去赴死!我们留下种子,去打仗,不怕死!”伴着歌声,一束玫瑰色的灯光里一段双人舞翩翩展开,托那是男人力量,抱那是女人的缠绵,俯仰是生命的涌动,旋转是激情的飞扬……轻柔的歌声,舒曼的舞姿,却给人以“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之美。这舞蹈、这音乐、这画面、这场景似乎都在阐释着壮家人对生命、对战争、对族群繁衍的独特的态度。 第三场,初到江南。官员歧视,借口拒之门外;遭遇倭寇,迎头痛击,救村民于水火中。民众的心有一杆秤,善恶分明,真诚相待,于是就有了一个表现民族和睦相处的女子群舞。一群江南秀女,一群壮家女兵,你见我迤俪可人赞叹不已,我见你矫健婀娜惊羡于心。江南民歌柔软如水,江南女子柔软如水,歌柔舞婉如水环绕;壮族山歌清新如风,壮家姑娘灵俏如风,歌清舞俏如风吹佛。民情、民意、军心、民心在歌舞中展现。这是取壮族民间对歌形式而编排的歌舞,它以江南民众的真心、壮族俍兵的实意化解了一个刚刚萌生的信任危机。 第四场,用两段男子群舞“醉酒舞”、“战阵舞”表现了将计就计、设伏歼敌剧情。“醉酒舞”是诱敌之舞,它要舞得率真、豪放、机智。橙红色的灯光,巨大的酒缸,营造了酒气熏人的氛围。男人们绕酒缸而舞,长长的吸酒竹管在壮家汉子手中挥舞,酒液四溅,酒态百出,猜码声如浪,东倒西歪的身姿里蕴藏着随时暴起攻击的力量。 “战争舞”是战争之舞,是力量之舞,是俍兵“铜鼓阵”与倭寇“蝴蝶阵”对决之舞,也是一个融情绪情节于一体之舞。舞蹈在阳刚与阴柔的对比中展开。没有用传统戏曲把子功,而是将一个个活动的木架组成阵式,俍兵威猛,铜鼓阵大开大合,倭寇阴狠,蝴碟阵大小多变,阵式队形的变化是舞蹈的主要构图,动与静都在这个图式里。色调明朗与阴暗的对比,俍兵雄壮与倭寇阴狠的对比,爱国将士磅礴大气与侵略者猥亵狡诈的对比,这些都把握在阴与阳的对比之中。在这里,舞蹈不仅凸显情节的发展逻辑,似乎还隐约地透露出导演的审美理念。 《瓦》剧的舞蹈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剧情的发展,舞蹈的作用已不是戏曲身段所能代替的,虽然它在此情此景中是戏曲的一部分,但它独立的艺术品格是显然易见的,人们在解读它的时候必定能感受到两者的差异,尤其是壮族的风格给人回味。 |
转自文化部网站 少数民族戏剧创作的亮点与开掘点 | |
07-08-02 | |
| |
编辑:朱宽 | |
反对!
爱情不是不可以写,关键是一个将近60岁的老太太,怎么可能还有一个情人?而且,瓦氏夫人是芩猛的老婆,《瓦》剧作者不是不知道吧?如今又要安一个所谓的“莫古”来和瓦氏夫人相好,那也太假了吧?
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为了迎合某种心理,歪曲历史。一个老太太还安个情人,无论如何都要反对!
骗外人还可以,千万别骗自己壮族人啊
楼主有精力收集这么多狗屁评论粘贴上来,怎么不花同等的精力把剧本粘贴上来?如果您会说,“嘿嘿,我手头上没有剧本”,那你没剧本没看过原稿在此胡搅蛮缠干什么?!想要发表你的观点和达到你的目的,先花精力把剧本全文贴上来,大家会一条条的和你评论和理论。你不就是在这里欺负我们手头没有原始资料和没钱看戏,即没有对等的条件,才敢在这里胡说八道吗?论坛的贝侬如果掌握资料和机会看过戏,写的文章绝对比那些商用评论家要厉害不知多少倍,谁还会看那些臭评论?
(接受11楼的意见,改换个口气。同义):
这些用美丽词噪包裹着的评论,无非是用高级白面包着狗屎的包子。如果给一只包着狗屎馅的白面包子给你,你咽得下吗?——所以对这些文章连看都不用看,听也不用听。
转帖者按:能听听不同的声音吗? | |
包着狗屎馅的白面包子,能吃吗?
土佬贝侬有些过激了,呵呵。还是继续理性地讨论问题,以理服人。
呵呵。还是继续理性地讨论问题,以理服人。
有些时候是没法理性地讨论问题滴。人家有钱去看戏,所以能写出大文章,你穷得连张海报都见不着,怎么讨论?没话说?好,那惟有赞同我的的说法!8楼说的没有错嘛,条件不对等,是没办法讨论滴。它侮辱你老祖宗的亲戚,你还跟它座下来说客套话?壮人不会懦弱到这种地步吧?
8楼的跟贴句句封喉,针针见血!顶一下!
例如,壮剧《瓦氏夫人》中俍兵出征前的“留种”情节的表演,既反映了壮族在征战前夕的习俗,也情趣盎然。
别的民族有类似的描写否?请写文章的人帮忙找找;壮族人有这样的风俗否?如果有论证的专家,请出来说说。
华美的词藻掩盖的,是部分人猎奇的心理,是部分人戏弄别人的祖先来哗众取宠的心态,是把少数民族当成未开化之民。对于壮族以外的人,这分明带着很深的民族歧视;对于部分附合的族人,则是已经丧失了自尊,量自已的祖宗以结喜好猎奇之人的欢心。这些人,潜意识里自觉不自觉地将壮族人依旧当作獞族,可悲乎!周总理等开国元勋为壮族正名这么多年了,却有这么多不肖子孙自践祖坟。
须知,有自尊才有自强,以奴才心讨好他人,最终还是奴才!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不是不可做,但一定要持有民族平等的之心!!!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绝不可假艺术创造之名,实轻慢之心。因为这样的作品不是一出仅仅表现给其他民族看的戏说剧,对于特定的少数民族来说,这是他们心中为祖先立的碑。
既然是讨论,为什么不能把对方的观点放出来供大家批判?
我并不同意转贴的观点。
但是看到你的无力抗议号召,没有看到真正象样的理性批判文章。
而且,该剧从地方到中央一路得奖,这些现象说明了我们要维护壮族文化图腾人物的工作是艰巨的,是需要大家认清这一点,而不是你号召的去杀作者去游行就可以的,壮族文化之所以屡屡被当局歪曲,被一些文人践踏。除了愤怒,我们更要付出极其认真的努力,特别是深刻揭露这类作品的错误观点,呼吁有关部门善待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
壮学会有很多专家,我们壮族在线许多理事也参加了壮学会,正是通过批判这类伤害民族感情作品,提高族人的理论水平,认清宏杨民族文化的艰巨和需要的勇气。
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这场讨论对壮民族、壮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我搜集对方的资料作为不同声音供大家研究和批判,就叫“狗屁”?
有理不在声高嘛。
另外我想告诉14楼和土佬贝侬,这里不光你们是壮族。
“但是看到你的无力抗议号召,没有看到真正象样的理性批判文章。”——这楼主真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绕着弯在骂人哩。本人已经在8楼中说明,我们一是条件不平等:你老人家有钱上北京看戏,有钱与剧作家喝酒,所以拥有正反两面的资料(目前话语权还在少数人手中),爱说啥便说啥;但我们连海报也看不到,我们用什么力气去和那些戏剧评论家理论?二是我们既然从反面材料上获悉了别人侮辱了我们民族的英雄,大骂两声是很自然的心理条件反射。不欢迎您的转贴是因为您提供的材料时间太晚太晚了,“田阳百姓”贝侬早在一个多月前已经把消息上论坛专贴了,大家对这类文章都已经非常非常清楚了;您现在再把这些东西放上来,并非是提供教材,而是故意再次向别人的伤口上撒一把盐。现在我们不愿意再次受到伤害了,所以楼上的多位网友反对您的转贴就是这个原因。三、壮学专家和网站的年轻理论家都是治学严谨的学者,他们不是商用或御用文人,不会象那些收取了会议红包就胡说八道的不良戏剧评论家那样,随便发表质量低劣的理论文章。您在这里要求“真正象样的理性批判文章”,却又不提供剧本原文,无疑是让我们把包着狗屎馅的白面包子吞下,用您转载的第二手材料去与那些混蛋论战,其用心何其毒也。
“既然是讨论,为什么不能把对方的观点放出来供大家批判?”重申8楼的观点,目前论坛缺的是剧本原文,不是“对方的观点”。所谓打着提供“对方的观点”旗号的贴友,你把一只空碗递给别人叫人吃饱肚子,却又不装上米饭,无疑是叫人出门先当乞丐,是用笑脸绕着弯对别人的一种侮辱!希望您不要再侮辱我们了!
14楼把流毒形容为向空气中散布的一种流动的毒气,在此比喻为“狗屁”,也别无不当。
我们是壮族人,所以方才对伤害民族感情的任何一点小事无不义愤填膺;即使是他人的无意,眼睛里也容不下一粒沙子。
(欢迎楼主的反驳意见,老子打工去了,晚上下班再回看您的高见。)
“无知”、“无意识”比什么都可怕!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