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原创]一篇即将发表的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粤西土著    时间: 2007-9-16 16:31
标题: [原创]一篇即将发表的书评

 

谍报战与家国兴衰的恩怨纠葛

          ——读《间书——中国古代第一间谍奇书》

                  

           文/粤西土著

 

我未曾意识到,谍报之争同一个家国的兴衰存亡,关系居然如此密切。自读了《间书——中国古代第一间谍奇书》后,这才幡然领悟。

“间”者,隙也,“空隙”、“缝隙”之意。“谍”者,探也,“探子”、“刺探”之意。《大戴礼记·千乘》云:“以中情出,小曰间,大曰谍。”意思是说,小的窃秘活动称为“间”,大的窃秘活动称为“谍”。后“间”、“谍”二字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复音词,专指窃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情报的谍报人员。古往今来,围绕着情报的窃取与利用,不同国家、不同政治集团、不同军事或文化组织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种用间、反间活动层出不穷,由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谍报战、谋略战。

《间书》为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人士朱蓬甲所著。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了自夏商至清朝以来两千多年中国间谍史的发展历程,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各种间谍活动、反间活动的经验、教训,详载历代著名军事家的用间逸事,旁征博引。《间书》为中国古代军事文献中唯一的一部间谍研究专书,同时也是世界第一部间谍研究专书,其开创性的地位,使其在我国古代军事、谍报、谋略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间书》原文仅一卷,略为单薄,今人杨易唯女士对原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编译,增加了若干中外著名的间谍案例。新《间书》后来得到台湾海鸽文化出版图书有限公司的青睐,率先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后××××出版社与台湾方面交换版权,以《间书——中国古代第一间谍奇书》为名重新在大陆出版。因台版《间书》分量仍显单薄,××××出版社责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又增加了若干经典的间谍案例,补充了四十余幅相关图片。由此,古今中外的间谍理论、方法、趣味故事被包罗与一书之中,图文并茂、蔚然可观。该书的出版,为人们了解古今中外的谍报逸事、增强窃取情报的防范意识、重视对情报的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间书——中国古代第一间谍奇书》以中国间谍史为框架,以间谍活动自身的内涵为纲,试图将各种间谍理论、方法、故事囊括于一体。因本书成书于众人之手,故其体例虽严整,然系统性仍稍显不足。而且,古今中外间谍活动、用间故事何其多也?限于篇幅,许多著名谍报名家及谍报案例仍未能囊括其中。若对该书有更高的期望,则以上两点似可视为其缺憾。

但该书也因成书于众人之手,可博采众长,故不失为集体智慧之结晶。内中详载古今中外著名谍报专家、谍报机构及各种著名用间案例,详细揭示间谍活动及用间故事之神秘面纱,满足了人们对间谍、用间问题的猎奇心理,促进人们增长知识、提高防范窃秘及利用情报资源的意识。

另外,本书之意旨似乎并未仅限于此。间谍活动,其影响之巨大,远远超乎人们之想象。不妨以书中所涉之史实为例:战国末年,秦朝派出大量“细作”,软硬兼施策反各国权臣,为秦国一统六国打下了基础;南北朝时期,前秦符坚倾全国之力南伐东晋,东晋危如累卵,然朱序无意间的谍报活动,却帮助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中国的南北统一与难得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明末,皇太极用反间计除掉明朝大将袁崇焕,此后明朝“边事益无人”,清朝入关的基础得以奠定。国外方面,二战时期,斯大林未充分重视著名“红色间谍”佐尔格关于希特勒即将发动苏德战争的情报,未能阻止德国偷袭成功,苏军一溃千里;同样在二战中,日军重视情报的搜集工作,成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远东战争格局极大改变……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本书话题虽小,主旨却大。一个事件的胜败,常常关乎一场战争之输赢;一场战争之输赢,又往往关乎一个国家之存亡。谍报战与家国兴衰的恩怨纠葛,早已持续了几千年,而且恐怕还将会持续若干个未知的千年。

所以,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本书网罗的古今中外著名谍报专家、谍报机构及各种著名间谍案例,趣味性强、知识丰富,是社科文史、军事、谋略爱好者及相关商界人士不可多得的宝典。而人们应当站在事业成败、家国兴亡的高度来理解、防范和应用间谍及间谍活动,以求得事业和家国的成功与兴旺。

聪明的读者能从本书中领悟到此意旨,则善莫大焉。

                                                                           (2007/9/15)

    按: 在当今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中,情报战和间谍活动无处不在,间谍活动和用间谋略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当今社会,商场如战场,经济活动中的情报战特别盛行。

     我们僚人地区,商业本身就不发达,更遑论情报意识、情报战。但仍然有许多僚人同胞在商业、文化、民族领域从事艰辛的工作。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里,希望各位同胞善于利用各种情报资源、增强防范情报被窃取的意识,注意在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中做到有勇有谋,促进事业兴旺发达。

    今以此书评,与贝侬共勉!


作者: 粤西土著    时间: 2007-9-16 21:42
大家对这个话题不是很了解,先自己支持一下。
作者: wenliqan    时间: 2007-9-17 19:23

确实不了解,不过我们僚人纯朴的心态是不可能有这种爱好的。


作者: 粤西土著    时间: 2007-9-17 23:56

常见的书评模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一、介绍性书评。这种书评篇幅比较短小,内容主要是简单介绍某种图书的基本内容,常常带有广告色彩。
二、评介性书评。这种书评是在介绍某种图书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还对其特点、风格、主要成就以及缺陷等给子简明扼要的评论,具有一定的导读性质。
三、专业性书评。这种书评是从所评对象的专业角度来写的,其篇幅要相对长一些,对该书内容的评论、分析和挖掘也要深刻,它尤其注重该书在理论方面的得失,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例如评《宝石学》,就只能从专业角度去写。


四、阐发性书评。此种书评比专业性书评更具学术价值,有时它对所评对象中的某一问题继续作深入的探讨,有时它也对所评对象中的某个论点进行反驳,还有时它以所评对象为引子升发开去,大谈某些个人见解。

 
五、书话。这是一种散文化的书评,它评论书的内容,也评论书的编辑或装帧,更喜欢谈其作者或相关的掌故,篇幅不长,但言之有物、生动活泼、较少拘束,除具备书评的一般功能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作者: zupu    时间: 2007-9-18 23:55
很好。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7-9-19 22:42
散文化的书评可读性较强些
作者: 粤西土著    时间: 2007-9-20 23:16
“名人撰写书评,500元起价。”近日在某知名网站上出现这样一条“销售”广告。只不过发帖子的人销售的是一种不应该成为商品的商品——书评。中国的书评已经“堕落”到给钱就写的地步?谁在背后操控着书评?有多少人还在认真地写书评?记者近日就书评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

    幕后

    一篇书评数百元可搞定

    据悉,仅2003年,我国就有图书出版社570家,出版图书190391种,其中新版图书110812种。按出版的新书以每年10%的增长速,去年国内出版的新书达到了20万种。面对书店里形形色色的书籍,书评显然应提供给读者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但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答案却是令人失望的,与记者熟识的出版社人员说,相当一部分书评是由出版社和图书策划宣传公司控制着。

    拿钱写书评,只能褒不能贬

    一位出版界人士告诉记者,他们手中有一批固定的作者,有高校研究生、博士,也有高校老师,还有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这些人经常靠写书评赚外快。

    “找他们写书评一般给500元至1000元不等。虽然我们给的价钱不高,但他们很乐意配合。因为我们经常找他们,而且我们会把他们的文章发到全国的媒体上,对他本身也是宣传。”花了钱,如何控制书评内容呢?“如果我们不特别说什么的话,写书评的人当然只说好话;但出于宣传的目的,有时我们也愿意要有争议的话题,这种情况直接告诉他们就行。”

    名气大小跟钱的多少有关系

    一位负责图书宣传策划的人士告诉记者,他们请专家写书评,所付费用少则三四百,多则千元。如果图书本身质量不错,可少给点钱;如果图书质量不高,就得多掏钱。此外,作者名气大小也跟钱的多少有关系,名气越大,自然拿的钱越多。当问是否需要事先告诉书评作者,书评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时,她反问记者:“这还用明说吗?你给了他钱,他又不傻。”

    此外,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些“特殊”情况:“如果想找特别有名的人写书评,可以托这个人的好朋友前去游说,一般他们碍于情面,有可能会接受,而且价钱也不会太高。”“如果我们想约的人告诉我们,有事情找某某谈,我们就知道他有经纪人,这种情况下要价就比较高了。”

    书没看完就写书评

    记者在网站上看到的这条“名人撰写书评,500元起价”的帖子中,叫卖者写明1000字书评售价500元;1500字书评售价800元,3000字书评售价1600元。此人还打出了“名人撰写书评”的招牌。根据发帖人在网上的发言,目前他已经收到“货”款了。

    记者还找到一位经常为图书公司撰写书评的人士,他目前的身份是某高校经济专业的博士生。他告诉记者,书评写多了越写越熟练,有的时候非他本专业的图书他也能写出书评。他笑着告诉记者:“时间少,写书评时想完整地把书读一遍是不可能的,一般只是大致翻翻就开始动笔。要书评的人要求的不外乎两点,一是你要夸书好,二是你写的书评媒体愿意用,这样就够了。至于内容他们不太关心。”

    现象

    书评遭遇诚信危机

    不可否认,书评目前是三六九等,什么层次的文章都有。当中固然有文学评论家以严肃的态度创作的书评,但也不乏大量质量低劣的书评。在采访中,记者最大的感受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关注书评。

    “看书评买书?我才不上当”

    军旅作家、原总后创作室主任王宗仁听说网上卖书评的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大笑。他对书评的态度直截了当:“看了书评才买书?我才不上那个当呢。现在好书评太少,就算是一些名家写的我都不敢相信,因为有的人是碍于情面写的,这种文章当然只说好听的。”他目前买书、看书主要依据的是个人判断和朋友的推荐。

    散文家张守仁先生认为,现在一批作家、评论家将兴趣过多地投入到对图书销售中,忽视了对书稿本身的关注。“在当下这样的经济社会中,这些人对文学真善美的追求减弱,对文学的严肃性减弱。甚至有的人只要给钱什么都写。”

    学者、独立书评人止庵去年应《中国图书年鉴》之邀,为年鉴选择21篇书评代表作。在看完发表在专业图书媒体上的数千篇书评后,他感觉“就现实情形而言,书评人多半不值得信赖”。“我现在也会翻看书评,但不会依据书评买书,只是为了获悉一些新书信息。”

    延伸

    书评应是作者和读者的引领

    如果说学者可以将个人判断和朋友推荐作为买书的依据,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书评可能是他们能依赖的不多的方式之一。

    但鱼目混珠的书评显然让这些人更加困惑,什么样的书评可以信赖,什么样的书评不能相信?著名评论家王干说,有人在炒作,自然就有人在上当。

    除了读者的信任,书评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指点文学创作。但对于很多作家而言,能得到有价值的评论是较难的事情。

    作家曹文轩对此颇感苦恼,他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纯正的文学批评,可惜太少。“很多评论家谈到我的作品,不谈或者很少谈到小说的艺术性,而是借此谈一些他个人喜欢的文化问题。你不谈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这个书评的意义何在?”

    作家王海令鸟也对书评的发展表示了忧虑,“你夸我要夸到点儿上,我才能舒服;反过来你批评我,也要批评到点儿上,我才能接受。我看到过这种恰当的书评,但不多。”

    她认为,“如果说编辑是作者的保姆,那么评论家应是作者的引领。如果书评的发展滞后,对于作者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我个人非常希望能看到那种对我作品客观、真实的分析,能引起我共鸣的书评才是好书评。”

    作家蒋丽萍对低劣书评泛滥的现象也是深恶痛绝。她认为,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者“信口开河”,不少书评都夸大其词,这样的误导对读者和作者本人都是极其有害的。

    追问

    谁来为书评评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权威学术刊物4年前同时取消各自书评栏目的举动曾引起不少议论。当时负责人介绍,优秀书评的匮乏使学界乃至整个书界出现了批评的真空,“我们取消书评栏目的本意就是为了提醒学术界注意这个问题。”

    现在买房子买汽车都有专门的评估机构,在现在书评表面一片“繁荣”的背后,谁来为目前混乱的书评评估?谁来为受到伤害的读者和作家负责?

    没有成熟的书评环境

    国内某书评版的编辑经常联系的评论家有100人左右,她认为其中小部分人较有原则,不会因为是编辑推荐的书就随便写,遭遇他们的拒绝是经常的事情。虽然他们不会牺牲自己的声誉随便表扬别人,但他们也有问题,由于现实的原因,他们也不轻易批评别人。

    学者止庵认为,评论界要建立“准批评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批评环境。健全的批评环境迄今尚不存在,而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被评论的书的作者来说,往往不能接受任何批评,尤其是书评这种公开的、诉诸文字的批评;从书评作者来说,也不大愿意说人家可能不喜欢听的话。在这种情形下,自然书评大多以正面的肯定为主。借用一句讲得滥俗的话,书评作者、被评论的书的作者,以及读者都该有点儿“平常心”。

    中国缺乏权威评估机构

    王干认为,书评带有广告的性质是正常的,有责任感的评论家的目的就是通过书评让优秀的图书留在市场中,将不好的图书赶出市场。但现在是一片混乱,谁都可以写书评,谁的书评都能发,什么书都可以评。在这种状况下,谁来评估书评就成为关键的问题;但他也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过程,当书评混乱到一定的程度,也正是书评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开始。

    止庵表示,“书评要摆脱目前的窘境,先要断绝它与图书销售的这种关系。当然光这样还不够,但是无论如何要从这里起步。书评还要写得有见识,有文采,本身是好文章。”止庵还表示,“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恐怕有赖于读者。对读者来说,假广告不起作用了,同时真广告效果不错,出版社也就不得不舍此而取彼了。这么一来,真正的书评就有出头之日了。

    书评应走职业化道路

    究竟书评应该朝哪个方向?王干认为,“现在经常有人呼吁应有独立书评人,但单方面要求评价家去如何做并不现实,因为书评的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我建议能否设立一个书评奖,并且成立专门的评论机构,由他们完成职业书评人的工作。”

    作家陈村也提出,书评应走职业化道路,从机制上保证书评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信誉。这些职业书评人应在各自熟悉的书评领域,以专家身份写出令人信服的书评。

    陈村说:“书评的职业化应该有一定标准,如评论者自己花钱买书来评,以确保其判断的独立、客观;图书行业将书评作为出版产业的一部分进行扶持,以一定的投入确保书评达到应有的职业水准。”(记者 赵明宇)


作者: yiersan    时间: 2007-9-27 21:50

冗长罗嗦 懒得看完 一拖而过  日 谁说壮族人纯朴


作者: 天地浪人    时间: 2007-9-29 20:30
QUOTE:
以下是引用yiersan在2007-9-27 21:50:00的发言:

冗长罗嗦 得看完 一拖而过  谁说壮族人纯朴

我说的!壮族人比某些族人的确纯朴!起码从你语言中可以看到一些某些族的特性了,哈哈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