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原创]大明山下发现古代歌圩遗址 [打印本页]
作者: 山哥 时间: 2007-8-14 16:06
标题: [原创]大明山下发现古代歌圩遗址
清代“歌圩”遗风
谢志开
位于大明山脚下的马头镇六户村,清朝光绪年间,这里曾经建造一座“圩务”(壮语为新圩),听说这里的集市只有一个戏台、一座庙宇和十二户商铺。到了文革初期,虽然它被人为地拆除,但是对于“圩务”的传说,在老人们的印象当中还是每年的演戏求雨、唱山歌等欢乐的场面。
石柱是古戏台的柱子
四月的某一天,我从土地承包开发老板那里得到一条好消息,听说在马头六户村板务屯的南面的小山坡上挖出了一根大石柱,大石柱上还刻划着文字。我想那里一定有古迹,于是,我就准备了相机,骑上摩托,急急忙忙赶往目的地。
发现大石柱的地方是一座小山坡,位于六户村通往敬三村的便道中间,当我驱车到达了那里,在老板的指引下,在便道西面的半山腰一片小平地上,我看到了横躺在那里的大石柱,当我走近一看,大石柱已经断成了两节,也许是埋在土层时间太久,石柱表面风化不太严重,一眼看上去好象是新作的大工艺品。石柱上雕刻有“神明若临鉴报施公”的字样,让人一看就感觉到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我的到来也让那些过路的群众感到好奇,板务屯刘乃实老人说,民国时期马头分为上、中、下三个乡,现在的敬三村、六户村、灵坡村划为马头下乡。过去的马头下乡乡分所就是在这里了,到了一九六九年,这里的建筑才被拆除,那根石柱是戏台的柱子。
这里原来是清代的“圩务”
从出土的大石柱来看,以前这里的建筑群一定很雄伟。为了能证明我有猜想,我驱车来到了六户村板务屯,在村子里我找到了能见证拆迁“圩务”经过的刘乃实老人,他今年已经77岁了。刘乃实老人说“1956年我在六雅(六户-雅家)高级社 任会计,当时高级社是在新圩那里办公的……”
刘乃实回忆说,“新圩”建设年限我也不知道了,小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这里有个“圩务”。“圩务”不算很大,到解放后拆迁时,“圩务”上只有十二户人家在那里经营。“圩务”的布局是这样的,中间是一个球场大小的露天集市,集市南面是一个面对北面的戏台,东南面是那十二户街民的铺面,围成7字形,东面是通往敬三村雅家屯的大路,集市北面是三进瓦房组成的不院子,小院子的大门是正对着戏台打开,门槛两边摆设一对大石鼓,进到小院子的第二进瓦房,这里是供奉神灵的庙宇,庙宇建筑相当不错,中间有供奉神灵的塑像,庙堂两侧有两根雕刻精美的石柱。小院子第三进是三间瓦房连接而成的学堂,这里以前曾经是学校。也许是场地太小的缘故,这三进房子的西头是用围墙、东头用附房来围成的小院子。到了1969年,六户、敬三分开建立大队,“圩务”的公共设施才拆迁,按各村人口的比例分配处理财产,当时六户人口较少,仅仅分配得三分这一的份额。
“圩务”遗留的宝贝
老刘介绍了“圩务”的概貌,走到村子前面的板务祠堂,指着祠堂前面小水沟的四方石条说,这就是“圩务”庙宇堂前两侧的石柱,石柱的棱角有精细的边线。我蹲下来用树枝扫清石条上面的泥沙,石条上面的字迹呈现在眼前,“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季春月”,这就是建造圩务的时间了吧。石条上面还记载了板零“沐恩信士”捐资建设庙宇的时间和姓名。在石柱的另一面,雕刻着“豪杰好斯乃圣人”,我断定这是庙堂前的一副对联,是下联!我向老刘打听了另外一根石柱的下落,他说,另一根应当是在敬三村那里吧。我向老刘道谢后就迫不急待地赶往敬三村韦硕屯,我在人群经常聚集活动的场所看到了一对石鼓,现在村子里的人们将它安放在路口两边当作景观。在那里休闲的老人们说,那就是从“圩务”搬回来的。就在石鼓的旁边,那另外的一条石柱被我找到了,哈哈!上面雕刻着“英雄几见称夫子”,庙宇堂前的上联终于找到了。
“圩务”曾是壮乡古代歌圩
找到了几件宝贝之后我还不能罢手,我在想“圩务”从清朝建立至今为什么才有十二个商铺?为什么不能繁荣壮大?“圩务”的庙宇是供俸什么神灵,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信士出资大兴土木?“圩务”那么小,为什么要建有这么个大戏台?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只有向当地老人打听才能找到答案了。
听说六户村百淡屯79岁的韦方老人对那个“圩务”记忆犹新,常常对人讲起“圩务”的故事,我来到他家,只见他虽然年老花甲,但是听力、思维却依然与年轻人一样没有差别。他说,过去的“圩务”三天为圩天,是附近的荣庞、敬三、灵坡、六户等村农户赶集的地方,圩天常有外地人来聚众赌博。“圩务”上的庙宇有专人管理香火,保持每天上香和打扫卫生,人们称之为“庙祝”,“庙祝”是雅家屯的人(已故),生活来源是由当时附近的灵坡、敬三、六户一起捐出“庙祝”田地来维持。
韦方老人回忆说,“圩务”的热闹不在于集市交易,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四举行的文娱活动,我从小到大一直都能看到群众集资邀请武鸣桂剧来这里演出。请桂剧团来演出的时间一般为两三天,演出结束的那一天,趁着来“圩务”演出活动之机进行赌博的人们又重新集资来延长演出时间,延长时间最长的有半月之久。每天晚上演出结束,来看戏的年轻人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到各村屯去听山歌对唱,有的则在“圩务”附近的松树林里摆开了山歌对阵,形成了以“圩务”为核心的壮乡歌圩,当时有好多年轻人是通过山歌传情而结为夫妻的。可惜到了解放初期剿匪那时,盘踞在大明山的土匪曾经占用了“圩务”一段时间,后来就是土改、合作社、大搞钢铁、文革等等,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人们再没有心思去举办这些活动了。不过解放后不久,每年的四月初三晚上,敬三村韦硕屯就举行山歌对唱、演戏等活动,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因为“圩务”的位置是在山坡上,生活用水要从几百米的河里挑上山来,所以就很少有人到搬来这里定居经商,虽然“圩务”从清朝就建立,但是集市规模却无法扩大,听附近的群众议论,“圩务”每年的唱戏大多是为了求雨,每年天气干旱了,人们就唱戏求雨,下雨才能够耕田种田。听说一唱完戏,老天真的感动了,下雨给农家耕作,怪不得那戏台的石柱子会提到“神”字,听说附近的敬三村伏朋屯的河边,民间传说那是一块葫芦倒水之地,原来那里也有个戏台,也是专门唱戏求雨之用的。因此在大明山脚下的马头镇,有好几个地方都有唱戏求雨之历史传说。
如果“圩务”能保存至今,我想,这个壮乡歌圩一定会越办越有民族族特色,可惜呀,后人为了建设大队办公场所而毁坏了祖先宝贵的文化资源。
[attach]29071[/attach]
古庙大门石鼓
[attach]29072[/attach]
古庙石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4 18:53:58编辑过]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7-8-14 18:22
真是翔实而宝贵的田野调查资料!
作者: 度莫 时间: 2007-8-14 20:29
值得一赞!
作者: wenliqan 时间: 2007-8-16 19:57
总是好东西嘛。顶顶。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