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http://www.nnwb.com/news/2007/0803/wt/003606.htm
南宁市邕剧团恢复成立
08月03日
邕剧《西河会妻》精彩剧段 南宁晚报讯 (记者 李宗文)传统的艺术迎来发展的春天。为了让邕剧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南宁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南宁市邕剧团。昨天,南宁市邕剧团恢复成立的揭牌仪式在南宁举行,此举被业内专家认为“将更好地推动邕剧艺术的发展,并在实施南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世纪50至60年代,南宁曾经活跃着南宁市邕剧团。该团自1953年8月成立以来,曾为中央领导人及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等东南亚国家元首作过精彩的表演。1969年,由于种种原因,邕剧团正式解散,导致邕剧一度濒临消失。 近年来,南宁市文艺工作者抢救挖掘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邕剧剧目,包括《拦马》《五台会兄》《大闹青竹寺》等一批传统剧目,同时创作了《龙象塔奇缘》《开泰新声》《枣树搬家》等一批新的剧目,并在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的比赛中多次获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为了表彰邕剧在消失了几十年后重新回到舞台这一特殊贡献,特别授予其全国唯一的一个“稀有剧种”保护奖。 昨天的揭牌现场,还举行了包卓金等几名新人拜曾宁等几位老艺术家为师的仪式。新人行磕头大礼,老艺术家开心地拉起弟子,新老邕剧人相视一笑,昭示着传统艺术将后继有人。 相关新闻:邕剧 邕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方剧种之一,因广西首府南宁市的简称是邕和该剧种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而定名,是曾经流传于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以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稀有剧种,是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邕剧的表演艺术: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文武排场有70余种,常用者二三十种,构图优美、场面热闹、舞蹈性极强。武功为南派。武场道具不一定是刀、枪、剑,而是按剧情需要,使用长凳、棒槌、藤牌等等。特技有大过山、跳椅、铲椅等。 邕剧唱、念用邕州官话。它的特点是刚劲爽朗,经过加工美化,非常优美,虽属方言,但能听懂普通话的观众就能听懂。曲词则基本上是七字和十字句,很富诗意。 责编:赵翠玲
邕剧《西河会妻》精彩剧段
南宁晚报讯 (记者 李宗文)传统的艺术迎来发展的春天。为了让邕剧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南宁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南宁市邕剧团。昨天,南宁市邕剧团恢复成立的揭牌仪式在南宁举行,此举被业内专家认为“将更好地推动邕剧艺术的发展,并在实施南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世纪50至60年代,南宁曾经活跃着南宁市邕剧团。该团自1953年8月成立以来,曾为中央领导人及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等东南亚国家元首作过精彩的表演。1969年,由于种种原因,邕剧团正式解散,导致邕剧一度濒临消失。
近年来,南宁市文艺工作者抢救挖掘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邕剧剧目,包括《拦马》《五台会兄》《大闹青竹寺》等一批传统剧目,同时创作了《龙象塔奇缘》《开泰新声》《枣树搬家》等一批新的剧目,并在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的比赛中多次获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为了表彰邕剧在消失了几十年后重新回到舞台这一特殊贡献,特别授予其全国唯一的一个“稀有剧种”保护奖。
昨天的揭牌现场,还举行了包卓金等几名新人拜曾宁等几位老艺术家为师的仪式。新人行磕头大礼,老艺术家开心地拉起弟子,新老邕剧人相视一笑,昭示着传统艺术将后继有人。
相关新闻:邕剧
邕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方剧种之一,因广西首府南宁市的简称是邕和该剧种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而定名,是曾经流传于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以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稀有剧种,是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邕剧的表演艺术: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文武排场有70余种,常用者二三十种,构图优美、场面热闹、舞蹈性极强。武功为南派。武场道具不一定是刀、枪、剑,而是按剧情需要,使用长凳、棒槌、藤牌等等。特技有大过山、跳椅、铲椅等。
邕剧唱、念用邕州官话。它的特点是刚劲爽朗,经过加工美化,非常优美,虽属方言,但能听懂普通话的观众就能听懂。曲词则基本上是七字和十字句,很富诗意。
责编:赵翠玲
腾讯网 http://news.qq.com/a/20070802/002660.htm
保护“稀有剧种” 南宁市邕剧团今日恢复成立(图)
2007年08月02日15:00 广西新闻网
挂牌仪式现常
拜师仪式上,弟子给师父敬茶。
广西新闻网南宁8月2日讯(记者黄振瑛)8月2日上午,南宁市邕剧团恢复成立挂牌仪式在邕举行。
在挂牌仪式现场,南宁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肖莺子和南宁市政协副主席袁曼虹为南宁市邕剧团挂牌仪式揭幕。为了让这一古老稀有剧种得到传承和发展,现场还举行了古朴的拜师仪式。
据南宁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晓玲介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南宁市邕剧团曾一度频临消失的边缘。54年后再回首,有些献身于邕剧艺术的老艺人,有的已经过世,尚存的也已年近古希为了复兴邕剧,更好地保护这一稀有剧种,保护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得到继承和发展,南宁市政府今年批准成立邕剧团,与南宁市粤剧团实行“一团两牌”制。
据了解,邕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方剧种之一,因广西首府南宁市的简称是“邕”和该剧种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而定名,是曾经流传于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以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稀有剧种,是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近年来,南宁市粤剧团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南宁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抢救挖掘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邕剧剧目,包括《拦马》、《五台会兄》、《大闹青竹寺》等一批传统剧目,同时创作了《龙象塔奇缘》、《开泰新声》、《枣树搬家》等一批新的邕剧剧目,并在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的比赛中多次获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为了表彰邕剧在消失了几十年后重新回到舞台这一特殊贡献,特别授予全国唯一的一个“稀有剧种”保护奖。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7/28/content_2575491_2.htm
邕剧:传统文化的奇葩 日渐衰微还得几回闻
“正规军”唱响邕剧辉煌
1949年,全国解放,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南宁市邕剧团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成立的。1951年元月,南宁市有关部门把街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邕剧团,洪高明任团长,并修建邕剧院(现南宁影剧院)作为剧团固定的练功和表演场所。如果说以前的“本地班”、“南宁班”是杂牌军的话,那么此时的邕剧团就是正规军了。
冯杏元,现为南宁市粤剧团团长,可他与邕剧有着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解放后培养出来的第一代邕剧科班弟子。虽然在他之前的1951年,南宁市邕剧团招过一批弟子,但1959年他们那一批才是真正由区文化局组织招考进去的。冯杏元自14岁进入剧团随师父练功学艺,边学边演,既经历过观众如潮邕剧兴盛的时期,也目睹了剧团解散师徒分离的悲剧时刻,可谓见证了邕剧这半个世纪以来的沉浮。
说起剧团当年的事情,冯杏元如数家珍。他感慨地说,剧团成立给邕剧的发展带来了新际遇,因为组织专人整理以前各戏班的剧目,使保存下来的剧目达到300多个,还有一整套音乐和唱腔,这些都是邕剧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同时,剧团还经常组织出外演出,扩大了邕剧的影响。邕剧老演员曾宁颇为自豪地跟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1952年9月,邕剧团许少康等参加广西省代表团出席中南区首届戏曲会演大会,演出了《拦马过关》、《李槐卖箭》两个剧目,许少康获得优秀表演奖。随后许少康作为邕剧观摩代表参加全国首届戏曲会演大会,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李济深亲自接见了他,并赠送给他一套“列宁装”。曾宁告诉记者,当年他还拿此事开过许少康的玩笑,说他穿的那套“列宁装”是当时广西最好的一套衣服。可见邕剧在当时的戏曲界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邕剧还是南宁招待来访的东南亚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团的“特色菜”之一,深受外国朋友们喜爱。不过在冯杏元看来,邕剧最兴盛的时期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邕剧院是不少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去处。一个星期7天,剧团就要演出7场。除了星期一休息,星期天中午、晚上各一场外,其余每天晚上固定一场,剧团每月的收入有好几千,好的时候有近万元。近万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剧院戏票最贵的是0.4元牞便宜的才0.15元,收入万元即意味着那拥有1100个座位的剧院每场都要坐满,且天天如此!可见当时市民对邕剧的热捧程度。
邕剧为什么能如此吸引观众的眼球呢?冯杏元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它有诸多的独到之处。邕剧与其他剧种的区别主要在于音乐唱腔、表演程式和武功特技上的差异。说到武功特技,冯杏元禁不住手舞足蹈地比划着给记者描述起当年的“绝技”。他说戏剧武功分“南派”与“北派”,邕剧武功属“南派”,与“北派”武打轻快灵巧不同,邕剧武打沉稳勇敢,大打“五色真军器”,用明晃晃的真刀真枪在舞台上对练,短兵相接,没有过硬的武功底子,是表演不了的,而当时最为吸引观众的绝招有如下几样:
第一,李名扬的“变脸”。第三任团长李名扬有自己的“镇山之宝”。在邕剧《李槐卖箭》中,他扮演的角色李槐遭到公孙赞戏弄,怒发冲冠,脸色瞬间突变:由青变红,再由红泛青,红时红得透顶,青要青得吓人。李名扬的变脸不像川剧那样借助脸谱表现,而是运用气功,这可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第二为“耍獠牙”,这是老艺人蒋明甫的绝技。獠牙乃取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扮演花脸的蒋明甫为了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凶狠,需要在嘴里含上四根长长的獠牙。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得事先在獠牙里灌满铅,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不需要时,把四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需要时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的搅动,将四根獠牙推出做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为老艺人刘三的“砸烂台”。刘三其时已年过花甲,可表演起“砸烂台”一点不含糊。在舞台中央把三张桌子叠放在一起,再在上面加一把椅子,旁边放好一张桌子。刘三爬上高椅,一个跟头翻下来,背部砸在旁边的桌子上,把桌子砸个粉碎,而人却安然无恙,此乃当时武戏表演中的压轴戏。
诸如此类的武功绝技令无数观众如痴如醉,叹为观止,这也正是邕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可惜绝技多是不轻易相传的,即使师父愿传,要修炼成功亦非朝夕之功,所以到今天许多绝技已经失传,后人只能在老艺人的描述中去想像当年的神奇了。
老演员见证邕剧兴衰
若邕剧能沿着此路一路发展,发扬光大自不必说。可世事哪有如此简单,冯杏元说,自1964年10月1日起,全国禁演古装戏,所有古戏服装全部被封存起来。这对于主要以演出古装戏的邕剧团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可剧团成员们并没有放弃,他们排练出了《刘胡兰》、《阮文追》、《春满柜台》等现代戏,坚持演出,并且仍然受到观众的欢迎。可批判“文艺黑线”的调门越来越高,邕剧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严酷。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只允许保留八个样板戏,邕剧团从此陷入瘫痪状态。
被人们称为最后一位“杨八姐”的邕剧著名演员,第一代邕剧团团长洪高明的女儿洪琪见证了邕剧的衰亡。1959年,14岁的洪琪报考了邕剧团随团戏班,并迅速成长为剧团的骨干演员,出演了《杨八姐搬兵》、《春草闯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目。但她仅仅度过十年美好的日光。1969年9月,邕剧团正式解散。团长李名扬、副团长蒋细增、编导洪高明等剧团主要成员被投入“牛棚”。洪家被抄,洪琪的剧照、书籍等资料皆在此次抄家中被毁,洪琪被分配到制革厂工作。而父亲1972年出来后也郁郁不得志,不久便因病去世了。其他演员则下放的下放,进工厂的进工厂,生活工作基本与艺术无缘。至此,成立不到20年邕剧团消亡了。
直到1981年,在邕剧团解散十几年后,邕剧老演员蒋细增组织建立的新城区业余邕剧团,但以前邕剧的辉煌已不能重现,宾客满座的邕剧院也不复存在。“文革”结束后至今,邕剧的仅有三次(算上此次《开泰新声》)在众人面前亮相的机会。其一是1977年市粤剧团编演独幕邕剧《忙季钟声》,参加全区文艺调演,这是邕剧在“文革”后的首次亮相。其二是在1978年纪念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央领导人点名要看邕剧,南宁粤剧团仓促上阵,演出了《拦马过关》、《李槐卖箭》两个剧目,这些剧目的顺利演出,还归功于“文革”后以不同方式进入南宁市粤剧团的洪琪、冯杏元等老邕剧演员。然而,几个演员怎能扭转邕剧的命运?尽管邕剧的每一次亮相都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可最终却都如昙花一现。此次《开泰新声》的影响远非前两次可比,可它会是绿城奇葩重新绽放的开始吗?
许多地方戏曲都在“文革”后死而复生了,包括南宁的粤剧。可为什么作为南宁传统文化的代表,邕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呢?广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麻先德认为,没有得到主管部门重视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老艺人曾宁、冯杏元、洪淇等的看法亦与其不谋而合,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其它一些看法:剧团解散后,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断层;有关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扶持,缺乏经费;原来的邕剧院已另作他用,没有了表演场所,这些都是导致邕剧日渐衰微的原因。可邕剧本身是否也存在问题呢?老艺人们认为,缺乏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的参与,长期处于低品位运作,没有创作出优秀的剧本,这可能是邕剧日渐衰微的主要原因。
复兴,戏里戏外仍需努力
复兴邕剧,复兴南宁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品牌,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一位南宁人的责任。老艺人们的执着追求让人感动,正如洪淇说的那样,他们那一代演员如今都已年过花甲,若再不抓紧培养后辈人才,待到他们都走了的时候,邕剧将永远随之而去了。现在重要的是“抢救”,把一些邕剧剧目排练出来,保留下来,至于改革,或许要留待后人去做了。
邕剧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扶持,可喜的是南宁市文化局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支持邕剧的发展,如划拨了部分经费给南宁市粤剧团用于抢救和恢复邕剧,剧团利用这些经费排练出了《开泰新声》、《西河会妻》、《杨八姐搬兵》、《龙象塔奇缘》等几个传统和新编邕剧剧目。然而要让邕剧重放异彩,这些远远不够。冯杏元说,由于邕剧没有剧团设制,所有的工作只能由粤剧团出面做。而粤剧团本身就没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训练条件也不够,演员们只能在水泥地板上练习翻跟斗。他建议恢复邕剧团,与粤剧团实行“一团两牌”制,改善训练环境,每年给剧团一定的演出时间……然而艺人们这些愿望能实现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去无觅处。”难道洪高明病中常吟的这首诗真的将成为邕剧的宿命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冯杏元的这句话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记者文萍 实习生赵本高 卢海杰)
有眼光!
邕州官话是南宁白话?南宁平话?
经济不发展,人们也消费不起。即使像北京这样的城市,相比西方也没几个剧院
第一次回你帖子,呵呵~说实话,不看你帖子还不知道有邕剧.
单纯的保护还不行,还要注意改革\发展\壮大!
邕州官话是南宁白话?南宁平话?
经济不发展,人们也消费不起。即使像北京这样的城市,相比西方也没几个剧院
据说在上个世纪初,南宁市区的方言有官、平、土、白四种,“官”即西南官话,“平”即桂南平话,“土”即近郊及邕宁、武鸣的壮语,“白”即桂南粤语。南宁官话又称下廓街官话,它兼具西南官话和粤语的语音,还夹杂平话和壮语的词汇,是比较特殊的一种西南官话,现在使用者已经很少。下廓街,即临江街从与南国街交叉处起至桃源路口段,这一带现在成了南宁市江北大道的一部分。
第一次回你帖子,呵呵~说实话,不看你帖子还不知道有邕剧.
谢谢顶帖。我早就知道有邕剧,但我一直没注意邕剧有什么特点,更不知道邕剧团早就解散了。粤剧、邕剧、壮剧三样,我小时候接触过的只有粤剧,呵呵。
我说呢,怎么会用“官话”来称呼平话、白话
我小时候接触的,只有“师公戏”,也叫“师公剧”,我们村就有人演,当然是用平话啦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