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人的民族意识不强,没有多少民族观念.在城市,一般称"汉族"(桂柳音).在农村,主要以语言来称呼人.比如"人杨梅"(音译,就是说讲"杨梅",即讲蔗园话的人)\"人刚客"(讲客家话的人)\,等等.有的壮族人自称"人土",即讲土话的人.
桂西“卜哈”
桂西“卜哈”
靖西。德保一带也把汉人叫“哈”!
布 zhen2
壮族对汉人的的概念,因地域和支系而异,而且对汉族不同方言(支系)的人群的称呼也不同。
如桂中、桂东的邕北土语区、红水何土语区一带,将操桂柳话的汉人称为 Bouxgun(布衮),其中Gun的词源是古汉语借词“军”,估计当地与历史上屯田的汉族军人有关。壮语标准语采用武鸣口音为标准语音,所以也就把Bouxgun当成是壮文当中“汉族”的规范词汇。
桂西北的巴马、凤山、东兰以及河池地级市的其他部分地区习惯将操西南官话的汉族称为Bouxgyaem,其中Gyaem一词本意是“口音不清楚、口齿不清、口音完全听不懂”等,这应该与历史上西南官话迁入时当地土著的壮人对汉语的陌生有关。
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如桂西南和桂西的左江流域、德靖台地、右江河谷、三林凌乐(田林、西林、隆林、凌云、乐业),以及越南北部的岱侬语、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州壮族各支系,还有整个贵州的布依族,大都把汉族统称为 Hak(有的方言因长音的舌根入声弱化、丢失而变成Haq),这个对汉族的统一称呼是横跨南北僚语区的,一般人会认为这与粤音的“客”[ha:k]有关,但鉴于这些地区的壮语、布依语都将汉语借词的“客”发为kek或hek,与Hak作为汉族的专称是不同的,所以这个词的词源应该重新考证。个人认为Hak是僚人对汉族的最统一和最古老的称呼。
另外,象我家乡德靖地区,Hak一般都是指代操汉语官话方言(包括桂柳话、普通话等)的人,而把操粤语的汉族则统称为 Guengj,词源是两广的“广”,所以Gangj Guengj即“广话”。
在我的家乡,壮人称汉人为“布衮”、“哈”、“衮戎”(意思是山弄里的汉族人。在本地,壮人住平原,汉人住深山);此外,还有一种十分普遍的叫法,就是“yongh”、“衮yongh”,这个说法与前几种说法相比,除了用于称呼汉人外,同时还带有相当强烈的歧视意味。而在壮人之间的生活与交往中,在取笑或歧视对方时,常常用这个说法来形容或映射对方。记得在读初中时,我们才开始接触到少量的汉人,大家都称汉族学生为“yongh”、“衮yongh”,带有明显的歧视意味。
又再说这个,哈哈
布衮-汉人(不尊敬的说法)
布hek-客人(客气的说法)
布秦-广府人,客家人的统称
我家乡群众基本没有民族概念,只有语言概念、族群概念。我家乡人通常把周边的人群按照方位分成几个部分,“上方”(gok kunz)一般是指北部方言壮族,“下方”(gok daij)一般是指钦廉方言汉族,“内方”(gok ndeih)一般是指南部方言壮族,对于自己,则称“僚”(gok laeuz,voenz laeuz)或“三乡”(slam yiang)。同样是壮族人,我家乡一般区分“仲”(cungh,包括上方gok kunz、内方gok ndeih)和“僚”(laeuz,又称雅依yaej、三乡slam yiang)。对于汉族人,则是按其语言进行区分,通常分为白话人(pegx vuah)、平话人(peingz vuah)、官话人(gangj gun)、蔼话人(gangj ngaij)、涅尼人(naek nayq)等。
另外,军、官、客等字,我家乡的用法如下:
hak [ha:k24] 官员
hek [he:k24] 客人
hekj [he:k55] “客”字的读音
goun [kon53] “军”字的读音
gun [kun53] “官”字的读音
kug hak [khuk21 ha:k24] 做官
kug hek [khuk21 he:k24] 做客
dang being [ta:η53 peη53] 当兵
being ye [beη53 je53] 兵卒,士兵
meiz hek [mei31 he:k24](家中)有客人
meiz hekj [mei31 he:k55](店中)有顾客,(车上)有乘客
aeu hekj [au53 he:k55] 要客,兜客
泰语的人应该是 kon 。所谓的“布”,是壮语的boux,并非“人”的意思,而是人的量词,或者表示某个族群或者地方的“……人”,如Bouxcuengh(壮族),标准壮语的“人”是vunz。
其实,在古代,民族观念并不存在,更多的是以族群(地理上比较近的),语言(互相听得懂的),等来相互识别。象我的家乡话——黟县话,一种汉语方言——根本没有“汉人,汉语,汉族”这些词汇,表达相近意思的也没有,不说古代,即使是今天,大部分教育程度不高的黟县人,都没有多深的汉族观念,更多的是按地方和地方语言的区别,形成的甲地人,乙地人等等。至于民族——一种更大的认同群体——民族观念的原始存在和生成,表现在另一个差别更大(包括外表,生活方式,语言,宗教信仰等)的族群或民族,对本族群或民族的压迫或屠杀时,和本族群或民族的集体对抗时,才表现出来。
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民族热情,他总是不管你什么民族,汉族也好,壮族也好,只要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这样来看,我有点理解今天全国的疯狂学英语这样的行为了.
各地情况不一样吧,不同民族聚居的地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别的民族,体味到民族之间的差别。
但我还是觉得,对老百姓来说,他们歧视或者羡慕一个人群,更多的是从经济发达程度这个角度来判断,而不是以民族身份为标准。如城市人对乡下人的歧视,沿海地方的人,对内地地方的人的歧视。广西是什么情况,我不好说,不知道是否有这样的民族间的歧视,如果有,我想,原因还是经济发达程度这一基础,是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其实,在古代,民族观念并不存在,更多的是以族群(地理上比较近的),语言(互相听得懂的),等来相互识别。象我的家乡话——黟县话,一种汉语方言——根本没有“汉人,汉语,汉族”这些词汇,表达相近意思的也没有,不说古代,即使是今天,大部分教育程度不高的黟县人,都没有多深的汉族观念,更多的是按地方和地方语言的区别,形成的甲地人,乙地人等等。至于民族——一种更大的认同群体——民族观念的原始存在和生成,表现在另一个差别更大(包括外表,生活方式,语言,宗教信仰等)的族群或民族,对本族群或民族的压迫或屠杀时,和本族群或民族的集体对抗时,才表现出来。
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民族热情,他总是不管你什么民族,汉族也好,壮族也好,只要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这样来看,我有点理解今天全国的疯狂学英语这样的行为了.
那你为什么有着强烈的汉族意识呢?因为你在学校受到的有关民族、国家的教育,以及你在网络上受到的汉民族主义的熏陶。
那你为什么有着强烈的汉族意识呢?因为你在学校受到的有关民族、国家的教育,以及你在网络上受到的汉民族主义的熏陶。
我想,这里面肯定有教育的原因和网络的影响。
最初的表现:只是受到漫天飞的辫子戏的刺激,以及极度不满社会上对成吉思汗这样的千古第一屠夫的不止廉耻的歌颂。
呵呵,自我感觉在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受到了压迫,也就兴起了汉族意识;压迫愈强,反抗愈强。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