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届民歌节每次开幕式都只有一首壮语歌(都是黄春艳唱或领唱的),而到上一届黄春艳没有出场,代替她的是不会壮语的韦唯,所以变得一首壮语歌都没有!如果唯一的一首壮语歌都要分别用壮汉双语唱,那还不如不要壮语歌这个“花瓶”了!
回过头来,每届民歌节开幕式都会有英语歌、韩语歌和西方一些国家的语言歌曲,那些歌曲又有几个人听得懂?他们可没有因为别人听不懂就再用汉语翻唱一次啊!说白了,就是在壮族的土地上借壮族的歌文化为名去开民歌节的,却不能发挥壮语歌的主导地位,连唯一一首壮语歌都想横来插一刀同唱汉语翻译,我看这民歌节拿到北京去开算了!
另外,中央四台广告中宣传南宁民歌节的配题民歌是哪个民族的?那位贝侬能告诉我?
精心策划包装传统民歌 马山民歌浮出“歌海”水面
(2003-09-28 09:23:15)
新桂网-南国早报记者 胡红一
“歌海”觅好歌外人都称广西是“歌海”,广西老百姓心里都感到挺自豪,可音乐圈内人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些清醒者板着指头数了又数,在广西民歌当中能跟《想亲亲》、《走西口》这些西北经典民歌平起平坐的,除了《刘三姐》还是《刘三姐》。大家都心里明白,这部著名电影里那些好听的歌,基本上都是词作家乔羽和曲作家雷振邦“加工”过的,那些荡气回肠的唱段,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原汁原味”,一直是不好说出口的事情。身在“歌海”,有多少本地好民歌没被挖掘出来?这一直是很多广西音乐人心里琢磨的事,他们时常追问:我们究竟是没有好民歌?还是暂时没有发现好民歌?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音乐家协会的有关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不断组织笔会研讨创作的同时,还于2002年6月组织广西首届签约作家赴百色“黑衣壮”村寨采风,创作出《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壮族敬酒歌》、《山歌牵出月亮来》、《夜了天》、《跺跺脚》等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并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这些歌曲还登上了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晚会大舞台,从而显示出“广西歌海”的“海量”。正当以青年歌手黄春艳为代表的“黑衣壮”高腔山歌,正为广大人们所认识喜欢的时候,广西音乐界再次传开了好消息,在有心人的挖掘整理下,马山民歌浮出“歌海”水面。
马山民歌多9月2日,由南宁国际民歌节组委会等单位组织的“广西音乐家采风团”,一行20多人冒雨驱车来到马山县,这些久居城市的广西音乐人,终于有机会近距离亲近马山民歌了。此行目的很明确:为今年民歌节开幕式晚会写歌,像当初推出“黑衣壮”山歌那样,使马山民歌成为第二块“金字招牌”。
不听不知道,一听忘不了。马山民歌源远流长,据《岭南录异》记载,早在汉代土民们在劳作之余,便三五成群唱欢为乐。“欢”者“歌”也,这说明马山人唱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马山民歌分为“东部欢”和“西部欢”。东部欢旋律平缓流畅,抒情悠扬,主要有蛮欢、三顿欢、叹欢、了麻欢等;西部欢粗犷奔放,高亢激昂,主要有雪欢、嘹欢、高腔欢、排欢等。
“好久不打鱼/不知河深浅/好久不上山/不知路哪边/好久不唱歌/嗓子抖又颤/好久不赶街/忘记妹的面……”当晚,马山县有关部门几乎叫来了全县所有的好歌手,面对首府来的采风人开腔亮嗓,那土得掉渣的歌词,那千百年传下来的旋律,虽山野粗拙,却直逼人的内心。尤其是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更是让在座音乐人耳鸣、眼亮、称奇。
马山三声部“奇”在哪里?用一位作曲家的话说就是:“我们一讲到三声部,大家就很自然地想起教科书。千万不要拿现代乐理去套他们,马山祖辈农民哪里懂这些乐理呀,他们在劳作之余唱歌,只是本能地用鼻音哼鸣和音,让歌变得好听而已。如果从专业角度去看,你会发现他们唱的跟书本教的相比,是极不规范的,可正因为此它才显得特别,在有悖乐理的同时也超越了理论束缚,这种声部错位的山野唱法,值得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人学习借鉴!”该听的听了,该看的看了,大家在体验生活中达成共识:接下来写歌时,只能在它的原貌基础上稍作调整,还其精髓特色。
马山民歌会火采风归来,音乐家们经过深入的研讨总结之后,统一思想分头创作。仅短短十来天时间,词作家们便将有感而发的《树脚花》、《赶羊上山坡》、《我爱哥风流》、《妹妹的酒窝》、《山歌要比星星多》等40多首歌词,交给了民歌节组委会。这些歌词一改往日的书面语和套路话,字字句句都沾着马山的微风露滴,显得是那么的朴实自然“无公害”。紧跟着,曲作家们正式拿过“接力棒”,赶在10月8日前为这些歌词插上音乐翅膀。民歌节期间,这批以马山民歌为素材整理创作的歌曲,将专门打造成一台大型演唱会,虚心地接受广大观众的“耳朵考验”。
“(男唱)妹子十七八/像朵芙蓉花/先风流几年咧/紧什么成家;(女唱)该成家不成/还风流什么/十月花枯老咧/拿出种苦瓜……”在广西音乐家通力合作、整理创作马山民歌的同时,今年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晚会导演刘真和音乐总监李海鹰,在南宁认真倾听了由马山歌手演唱的《先风流几年》和《生活美如霞》,感到非常振奋和激动,当即决定将这两首原汤原汁的马山民歌,精心包装重新编曲搬上开幕式舞台。
昨日,谈起这次马山民歌采风创作,民歌节艺术总监陈晓玲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想当初,黑衣壮民歌只亮相两分多种就红遍大江南北,相信在艺术家们的精心策划包装下,今天的马山民歌也会走红!
民间的民歌要比创作歌曲多得多,但能够直接“艺用”的并不很多。道理大概就跟树叶一样,随手捡起来的树叶还不完全是工艺品或艺术品,稍微剪辑、拼凑、着色以后就成器了。新疆的民歌以及其他民族的民歌在艺术家改编之前默默无闻,只能供老百姓自娱自乐,而在艺术家改编以后,就大放异彩,流行开来,经久不衰,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http://2003songs.newgx.cn/zhibo.htm 图文直播
http://2003songs.newgx.cn/ 2003南宁国际民歌节(网站)
广西电视台文体频道正在现场直播,八点钟开始,在广西的贝侬可以选择看电视。
直播现在还在进行中:)
今天晚上网速还可以,我在网上收看民歌节的重头戏的《东南亚之夜》(现在还正在进行),三位来自马山县农村的壮族老太太的三声部民歌《歌阵·山歌·生命》(据说是当地催生的歌曲)她们唱的歌自然形成三个声部,令我十分感动。
又一个感动是龙州的13名美丽的壮族天琴少女身着素洁的黑衣,唱起《唱天谣》,在铃声与琴声应和中,流传千年的歌谣描述着人与天琴的纯净和美好。她们赤裸的脚丫上系着响着轻脆声音的铃铛,叮叮当当的和弦伴奏。
紧接下来的感动则是龙州天琴之后的越南岱侬族艺术家表演《越北,我的故乡》,服装方面与龙州天琴乐队的少女几乎一模一样,乐器居然也是天琴!而我听到她们演奏的歌曲,和我去年在越南北部高平省茶灵县街头卖到的岱族民间说唱音乐一模一样!将一身黑衣的、弹唱天琴的她们与先前的天琴演奏乐队的龙州黑衣壮族少女放到了一块,如果不是主持人点破了,观众可能还以为她们是一块的呢,呵呵。
我个人觉得,《东南亚之夜》比起民歌节开幕式《2003大地飞歌》来说,还要象真正的民歌节开幕式。不为什么,只为它的“民歌含金量”高,而不象开幕式,纯粹是一个明星“翻唱”民歌的大杂烩。
再过不久,中央电视台应该有转播,届时可以仔细欣赏。网上的民歌节网站也应该会有录象整理,就象去年的民歌节一样可以重复在线收看。
开幕式没有任何新意,与前几届相比,没有什么突破,所以给人一种失望的感觉。特别是那两首壮语歌,安排的时间上很不好,作为东道主,壮族人的母语歌声,应该是在主持人宣布开始之后立即高唱,以表达迎客的盛情。
东南亚之夜还可以,不过,三个马山老太太的歌还是太短了,她们那淳朴而美丽的和声,不应该就这样匆匆忙忙被喧嚣的摇滚鼓乐给冲破了,那是无伴奏多声部民歌,还没有唱完就被喧闹的乐器给打断了,简直是玷污艺术。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题:民歌节唱的还是民歌吗?
新华社记者万一
已经举办五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被当地人称为是除“五一”“十一”、春节外的“第四黄金周”。在与好客的壮族人民共享节日的狂欢之后,一部分游客的感觉是民歌节唱的已不全是民歌,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南宁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随着南宁市在区域经济中重要地位的日益凸现,民歌节被赋予了空前重要的意义,她已经成为南宁市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但一位当地人却说:“文化活动是挺多,但听到的民歌还真不多,尤其是原汁原味的。再说,以往一些脍炙人口的纯正民歌,演出时却加上了流行音乐的伴奏,叫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家住北京的李大爷从小就迷恋民歌,第一次专程赶往南宁就是想过过民歌瘾。他告诉记者:“民歌节上似乎流行歌曲比民歌更火。为能听到更多更好的民歌,我还特意去了附近几个郊县,希望找到点儿‘纯正’的感觉,但是那里的居民却说现在他们几乎都不唱民歌了,只是父辈们偶尔高兴时才唱唱。”
记者的一位同事感慨:“民歌节的举办也许只是一种手段,一个由头,而主要的目的还是发展经济。南宁人称这一节日为‘第四黄金周’,也许就是喜欢它的热闹,喜欢它的气氛,希望它成为一种新的民俗。就像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一样,我们要给传统的民俗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使它源远流长。”
民歌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标志。近些年来,我们只顾追赶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但在飞速前进的同时,许许多多传统的东西在我们不屑的眼神中慢慢地丢失了。
一位文化名人说过:我们在发展中不能丢失传统,离开传统我们的文化建设将无从谈起。(完)
补充一点,整台晚会不用说民歌的量不够,即使是所选的流行歌曲,也是很失败的,没有任何特点。主持人就不说了,晚会的导演可以用一个“土”字来形容。
对于广西原汁原味的民歌,许多广西人还是感到很自卑,事实上,当你真正有了国际化的眼光,你才可能对民歌崇敬得五体投地,你也才可能把民歌的美挖掘出来。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