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分子人类学所见历史上闽越族群的消失》,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9 卷第2 期,2007年3月。
[摘 要] 分子人类学用DNA 材料和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答了很多人类学的问题。对于中国南方和
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所以可以定义为“澳泰族群”。闽越是这个族群历史上重要的一支,曾经是福建的主体民族。通过对现代福建和其他闽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并没有看到闽越的结构。闽语人群基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汉族移民。所以可以确定历史上的闽越族在福建地区基本上已经消失。
[关键词] 分子人类学;闽越; Y染色体;福建; 移民
[中图分类号] C91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3887 (2007) 02 - 0042 - 06
Abscondence of Min2Yue Ethnic Group
Revealed by Molecular Anthropology
L I Hui
(1. Mi nist ry of Ed ucat ion Key L ab of Contem porary A nt hropolog y , S chool of
L i f e S ciences , Fu d an Uni versi t y , S hang hai 200433 , Chi na; 2. Dept. of Genet2
ics , S chool of Medici ne , Yale Uni versi t y , N ew Haven , 06520 CT , US A )
Abstract :Wit h DNA material s and comp utational biological met hods , mo2
lecular ant hropology has given answer s to a lot of ant hropological questions. It is
found t hat t here is a common ancestor of Daic and Malayan , which are the largest
et hnic group s in sout h China and Sout heast Asia. That ancest ry pop ulation“Bai
Yue”and these two modern group s can be defined as“Aust ro2Tai”. Min2Yue
w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 his group , and was once t he major pop ulation of Fu2
jian Province. When modern pop ulations in Fujian and other areas where South2
Fujian was spoken were analyzed wit h molecular ant hropological model , no
st ruct ure of Min2Yue was found. Those Sout h2Fujian2Dialect2speaking pop ula2
tion were mostly Han migrant s f rom nort hern China. Therefore , t he abscond2
ence of Min2Yue et hnic group in history was confirmed by Y chromosome study.
Key Words :molecular anthropology ; Min2Yue ; Y chromosome ; Fujian ;
migrant
在我们近年的研究中,百越族群的调查工作已经开展得非常深入。现代百越族群的遗传结构已经基本厘清。从Y染色体看来,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基本都是百越的后裔。所以遗传结构上,我们把古代的百越族群和现在的后裔都称为“澳泰族群”。Y 染色体DNA 显然是研究较小区域内的族群关系的最佳材料,对于东亚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其他的DNA 区段很难做出清晰的结构。而Y染色体的各个类型(单倍群) 却分布于不同的族群,相互之间又有明确的渊源关系。东亚的主要Y 染色体类型是O 型,其下又有三个亚型(O1 ,O2 ,O3) ,其中O1 是澳泰族群的特征类型。各亚型之下又有次亚型,以及更多的突变类型可以追寻群体之间的遗传轨迹。对于“澳泰族群”的起源地,从Y染色体结构分布看来,应该在两广一带,并以此向四周扩散。福建古代的闽越也是百越的一个分支,在澳泰族群中处于何种地位? 现代的福建人在汉族中也是比较独特的民系,与闽越族到底有什么关系? 本文拟就通过Y染色体的研究结果,来解答福建的群体来源问题。
建的东山岛。南澳岛和东山岛是冰川期台湾陆桥的西端起点,该地的人群如果是原住民,则会对研究史前向台湾的移民事件很有意义。在这几个群体中,泉州、潮州、汕头和南澳都是闽南话的群体,莆田是兴化话的群体。广东的汕头和南澳处于海滨,人群与内陆的潮州又有所不同。闽语支其他几个分支的人群还没有详细的调查。但是到目前为止的调查,闽语支的主体人群的结构基本都已经获得了。 我们所采集的样本按地理位置分为7 类, (1) 南澳:广东和福建之间的海岛; (2) 汕头:广东省沿海地区,包括汕头,潮安,澄海,潮阳,惠来,饶平; (3) 潮州:广东省内陆地区,包括潮州,普宁,揭阳,揭东,揭西,丰顺; (4) 闽南:福建 省南部地区,包括泉州,晋江,惠安,南安,诏安; (5) 闽北:福建省北部地区,包括南平,浦城; (6) 莆田:福建省沿海地区,包括莆田和仙游; (7) 安阳:内陆河南省,汉族样本。地理分布上,这7 种方言有5 种分布于福建的中北部。闽南话的分布最广,以闽南地区为中心,散布到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岛。海南的琼文话也是闽南话的一个变种。福建的西北部,闽语的种类最丰富,所以闽语非常有可能是从西北方向进入的。闽语人群被认为是从中原南下的,起源地在河南东南部,所以我们也增加了河南安阳的人群作为对比。安阳是商代的中心,是古代齐语的分布区。 我们统计了各个群体的Y 染色体SNP 单倍群的频率。所有群体的O3 单倍群频率都非常高。除了广东沿海的两个群体以外,其他闽语人群的O1 单倍群都很低, 图2 闽语支各方言的地理分布示意图 |
帖子附图: |
远远低于东南方汉族人群的平均水平,而与河南安阳的群体处于同一水平。汕头的O1 单倍群达到广东粤语人群的平均水平,南澳人群略高于广东粤语人群。这进一步提示闽越族人已不存在于现代闽语人群中。我们进一步观察全国各地汉族[4 ] (P302~305) 的O1 单倍群频率分布,以了解福建汉族在全国汉族中的特性。图3 中是汉族人群O1 单倍群的频率分布地图。图中我们看到浙江和上海的汉族群体中O1 的频率最高。现在侗傣族群分布集中的西南地区的汉族群体中O1 单倍群频率反而不高。这说明浙江、上海的汉族群体中包含大量被同化的百越成分,而西南地区的百越成分被同化的很少,所以至今还是属于其他民族。浙江、上海的古代於越和扬越族都已经被不同程度的汉化,而被归属于汉族。而西南地区的汉族群体中很少有百越群体被同化的成分,其中的百越成分是通过与现代百越族群通婚交流获得的。同化所能获得的成分当然要远远多于交流获得的成分。在全国的分布图上,福建的O1 频率显得格外低。特别是在南方群体中,与浙江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不是闽越族离开福建,这种现象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自北向南,扬越、於越、瓯越、闽越、南越、雒越各个民族历史记载上唯有 图3 各地汉族群体中Y染色体O1单倍群频率的地理分布图 |
O3e 是汉藏语系人群的高频单倍群, 在其他类群中相对较少。从各地汉族的这一单倍群频率的分布看来,福建汉族和华北汉族的频率最高,浙江汉族最低。这一单倍群在浙江和福建之间又体现出强烈的对比反差,分布方式与O1 正好相反。所以这可能揭示了福建汉族中来自北方汉族的成分要远高于浙江。在之前的研究报道中已经有反映。 图4 各地汉族群体中Y染色体O3e 单倍群频率的地理分布图 O3* 单倍群是南方来源族群的普遍类型,在南方各族中,特别是“濮- 蛮- 羌”系统的高频类型。图5 中显示福建汉族的这一频率是各地汉族中最高的,而甘青内蒙一带则大幅降低。这提示北方阿尔泰系统族群的融入可能是造成北方汉族O3 3 频率降低的原因,而江西、福建一带则是汉族成分比较纯正的地区,特别是福建,很少受到外界影响。所以,在汉族之前,闽越族是福建的隔离群体,闽越之后汉族成为福建特殊地形造成的隔离群体。这可能也是汉语各方言中闽语支发展速度最慢的原因之一。 |
图5 各地汉族群体中Y染色体O3*单倍群频率的地理分布图 |
闽南人的主体是北方汉人+一部份苗瑶 O2a 单倍群是中国西南部的特征单倍群,原初的汉族群体可能并没有O2a 单倍群。从图6 中看来,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的闽语和客家人群中这一单倍群尤其高频,这一趋势看似从湖广一带蔓延而来,很有可能来自苗瑶系统的畲族。畲族发源自湖广的苗瑶系统,从广东西北迁到广东东南部,在广东东南和汉族群体发生一定的混合。所以这一地区的汉族群体中有高频的O2a 正可能体现了这一结构。 闽越基本上在福建失踪了,现代闽语支人群并不是闽越人的后代,而主要是北方汉人后代。齐语支可能是更合适的称呼。为了了解齐语支人群的确切来源,即在北方的更为确切的发源地,我们对福建群体的Y - SNP 数据作了主成分分析。对得到的各个主成分作了相关分析,以了解各个主成分之间的关系,找出成对的矛盾主成分。 |
主成分2 以后的各个主成分都是完全独立的,没有任何相关性。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则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且是显著负相关。所以第1 主成分和第2 主成分是一对相反的矛盾主成分。我们进一步观察这两个主成分上各个群体的相对距离关系。 第1 主成分基本上与汉藏群体有正向关系,第2 主成分有反向关系。闽语的各个群体基本上都处于第1 主成分的高端,除了闽东的新数据因为样本太小而偏低以外。这说明这些群体是汉族中较为纯正的群体。特别是闽南的泉州群体,处于最顶端的位置上,几乎与安阳群体重合。所以闽南人从河南东部起源的观点是有较大可信度的。 表3 中进一步分析了各个单倍群与主成分的相关关系。可见各个单倍群之间也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与主成分1 和主成分2 的矛盾对立关系相吻合的正是O3e 单倍群,也就是汉族的主要单倍群。所以也进一步证实了主成分1 是与汉族分布正相关的,同样主成分2 与之负相关。福建闽语群体的确是汉族来源为主。 主成分分析中我们也注意到,南澳岛的群体是各个群体中保留的汉族成分最少的一个群体。他因为处于偏远的海岛上,可能留有更多的闽越成分。《史记·东越列传》记载,余善杀兄降汉之前,曾与宗族密谋;“今杀王以谢天子,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出海逃亡是闽越族的普遍观念,所以南澳岛很可能是闽越的一个避难所。也有可能在岛上保留有更早的澳泰群体东迁过程中留下的成分,因为南澳岛处于台湾陆桥的起点。这一地点的O1 成分到底何种来源,可以进一步分析其STR 结构获知。 群体之间共享STR 单倍型的情况对判断群体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表4 列出了各个单倍群在各群体中发现的个数。南澳岛的多样性并不高,只有两种类型,应该并不是久远的群体扩散年代留下的成分。但是南澳岛的人群由于自然灾害频繁,死亡率高,所以也不能排除古老来源的可能性。南澳的1 个个体与潮阳的一致,其余的4 个个体属于一个东南地区普遍的单倍群。在北部的扬越、瓯越、客家和畲族中都有,台湾西南部的西拉雅族和台湾东南部的排湾族中也有分布。澄海的另一个单倍型也是东越族群的普遍类型,这些成分更有可能是汉族群体在通过北部越人地区时携带下来的。其中几个没有共享关系的单倍型在网络结构中观察其与其他单倍型的关系。这些单倍型与海南的群体有比较明显的关系。看来可能是从广东辗转过来的,但是时间还不能确定。 总体看来,闽语人群中少量的O1 单倍群的STR 多样性都非常低,应该不是闽越族留下的成分,而更可能是从广东和浙江重新流入的成分。那么闽越族到底到哪里去了,是不是真的被迁到了江浙地区,有没有其他流散的闽越后代。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分析。 |
主成分2 以后的各个主成分都是完全独立的,没有任何相关性。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则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且是显著负相关。所以第1 主成分和第2 主成分是一对相反的矛盾主成分。我们进一步观察这两个主成分上各个群体的相对距离关系。 第1 主成分基本上与汉藏群体有正向关系,第2 主成分有反向关系。闽语的各个群体基本上都处于第1 主成分的高端,除了闽东的新数据因为样本太小而偏低以外。这说明这些群体是汉族中较为纯正的群体。特别是闽南的泉州群体,处于最顶端的位置上,几乎与安阳群体重合。所以闽南人从河南东部起源的观点是有较大可信度的。 表3 中进一步分析了各个单倍群与主成分的相关关系。可见各个单倍群之间也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与主成分1 和主成分2 的矛盾对立关系相吻合的正是O3e 单倍群,也就是汉族的主要单倍群。所以也进一步证实了主成分1 是与汉族分布正相关的,同样主成分2 与之负相关。福建闽语群体的确是汉族来源为主。 |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贴出来是否经过了李先生和杂志社的同意,否则有侵犯知识产权之嫌。
那些图没发上来很可惜!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贴出来是否经过了李先生和杂志社的同意,否则有侵犯知识产权之嫌。
李辉先生也是“僚人家园”的注册用户,而且对“越僚史地”这个版块比较关注,因此转贴过来的文章他应该会看到。
如果他本人明确表示不同意转贴这篇文章到僚人家园,我们会尊重他的意见。
我本人不保留版权,这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事情,我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政策。应该没什么问题。
图1 汉语的系属结构示意图
闽语支各方言的地理分布示意图
[attach]28055[/attach]想问一下李先生,在福州的闽江上还生活着一种船民,我们叫他们蛋(音)民,不知道是不是古越遗留下来的
福建人:父系上显然和中原汉人非常接近,甚至比中原汉人更纯粹,没有太多北方民族的影响。母系上面,很大成分是与中原汉人有关系的,参照我的论文73 http://li-hui.net/documents/1publication.htm 。不一致的地方也不能排除来自山东土著,而不一定是福建土著成分。我对福建闽越土著在福建的遗传成分保留非常怀疑。
回族:各地的回族遗传结构都不同,基本上和当地其他民族差异不大。没有明显的西亚群体结构。
请教李辉先生:
在你们的研究上,福建汉族与苗瑶系统有多大关系?尤其是跟畲族。谢谢了!
网友中就有人提出"闽越有可能不是以O1为主体的民族",虽然文化上被划给百越。
请问李辉先生,有没有可能之前闽越人就是华夏部族的一支?毕竟闽越人有一支是从江浙迁来的
请问李辉先生,有没有可能之前闽越人就是华夏部族的一支?毕竟闽越人有一支是从江浙迁来的
闽越有一支是从江浙迁来?从哪里得到的结论?就算闽越是从江浙迁来,就是华夏部族的一支?当时华夏部族分布在江浙?
请问李辉先生,有没有可能之前闽越人就是华夏部族的一支?毕竟闽越人有一支是从江浙迁来的
闽越有一支是从江浙迁来?从哪里得到的结论?就算闽越是从江浙迁来,就是华夏部族的一支?当时华夏部族分布在江浙?
闽越建立就是在江浙的越国被楚国灭掉之后,越国公子率越国移民进入福建所建
闽越国的大体范畴包括今天的福建+潮汕,在东瓯越国内迁江淮之后,北部更扩大到浙南一带
勾践是夏禹之后,今天的浙江会稽山大禹陵附近还有很多姒姓村庄,据称是当年为大禹守陵留下的
在下看报纸,读文章,别人写的,考证的,看见的,我没亲眼见过,我引用一下当然是据称
在下看报纸,读文章,别人写的,考证的,看见的,我没亲眼见过,我引用一下当然是据称
守陵四千年的大禹后裔
在绍兴城东南6公里的禹陵村,生存着一个古老的氏族,他们世代为大禹守陵,至今已延续了近4000年。日前,这个氏族以其宗族纯洁性引起了人类学研究者的关注,被中科院的课题组作为对研究华夏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对象,这引发了媒体对大禹守陵后裔姒氏的生存状态的注意。几天前,记者探访了这个古老而又带有神话般色彩的宗族。
一部我国最古老的家谱记录了一个奇迹——一个宗族,只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历尽千难万劫,始终不离不弃;虽经灭族之灾,不曾更改姓氏;哪怕只剩下三个人,也固守着他们的职责,一守就是四千年。
这个宗族姓姒,一个在百家姓中都难觅其踪的姓氏。姒姓虽为名门,却非旺族,至今不过千人,自大禹至今已传至146世,辈份最高的为141世。......
http://xk.cn.yahoo.com/articles/070913/1/3pgc.html
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位于绍兴市东南郊会稽山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
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586068.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586068.htm
大禹守陵姒氏家族弥漫上古遗风--浙江在线-浙江网视http://www.zjol.com.cn/05iptv/system/2007/04/10/008322880.shtml
震惊:守陵四千年的神秘大禹后裔仍存于世- 龙江社区----Hljr.com
http://www.hljr.com/7958/ShowPost.aspx
大禹是历史传说还是已经有考古证明真有其人?
而且我也看不出引文中有“越国人是华夏的一支”的说法?
难道浙江是越人故地,4000年后的浙江人就一定是越人。按照先生一贯的证明,连今日之语言文化与汉语言文化都不相同的壮族,大都是北方汉人,那么长江流域还有越人后裔吗?
另外,闽人请不要乱讲,闽人根本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河洛人跟福州莆田等不是一回事,福州人据他们自己流传下来的传说,有唐家人番家娘之说,是当地驻军抢土著女人繁殖的,莆田也是驻军文化,在之前莆田应该是河洛文化区,但是蒙古人南下,屠兴化城(今莆田),今天的莆田人都是后来移民来的
闽西的客家仔跟我们河洛人更是大相径庭--
-福州人好歹跟闽南话(或河洛话)在元代以前是相同的,莆田话,就没多少关系,当然,河洛地区之间差异很大了,闽南的漳州话还好说,泉州话很多都听不懂,海南话更是几乎听不懂几句,汕尾的陆丰一带跟我们潮语很接近,但海丰话就不大懂,陆河一带还凑合,雷州话也大多听不懂
闽人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来源不同,我们河洛人是中原来的,其他福建人迁来的时期、来源地不同,河洛人在明代以来分散到海南、雷州、海陆丰等地,之间差别当然就有一些了,但说实话,真正讲慢一些,今天的河洛话基本还大致可以交流,差别跟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差别差不多
欧阳子燕先生,抑或女士,首先在僚人家园,按照客随主便的原则,我应该提醒你,你极有可能不是勾践的后裔!家谱都不可靠,姓氏如何靠得住!你极有可能是其他姓氏改姓!
畲族入闽并不晚,至少不会晚过唐朝汉人。
唐朝的时候,福建南部、潮汕地区的少数民族多被称为僚,这个僚就是畲族。
《建阳县志》卷八说:“汉武帝时,迁闽越民虚其他,有匿于深山而迁之未尽者曰余民。” 1960年以来,在广东梅州市和梅县出士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其出土地点多以“畲”名,其铭文中亦有多件带有“畲”字①
二次葬怎么可能是百越习俗,现在比较能够确定的百越后裔,除了壮、布依、黎族外,台湾的高山、京族等都是土葬的。再根据考古结果,越王陵是土葬的(独墓葬),河姆渡是瓮棺葬(大型瓮棺,非二次葬),南越国也是土葬。
倒是相反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二次葬来源于仰韶文化,位于中原地带,而闽南人、客家人都号称是从这个地方跑出去的,所以也可能是从中原带来的习俗。
至于畲族,人家是信盘彀的,显然是苗瑶系民族和客家人混居多了的结果。
《建阳县志》卷八说:“汉武帝时,迁闽越民虚其他,有匿于深山而迁之未尽者曰余民。” 1960年以来,在广东梅州市和梅县出士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其出土地点多以“畲”名,其铭文中亦有多件带有“畲”字①
这批匿于深山的后来又叫做山越,三国时期被招安了。。。至于畲被称为僚,汉族一贯搞不清少数民族那个是那个是很经常的事情。。
欧阳子燕
得推荐你本书叫做《羌在汉藏之间》主要探讨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异化
虽然我承认南方沿海汉族是有百越血统
就好像壮族也有北方汉族及其它氐羌民族的血统一样
不能成为主流
我希望大家可以好好探讨历史
不要为了所谓的历史融合而胡编乱造历史
另外二次葬最早出现于我国仰韶文化遗址,良渚早期同样发现二次葬的痕迹,现在保留二次葬习俗的有客家人,闽南人(包括你所认为的浙江那几处遗址)、苗瑶系列民族、壮族、黎族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