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民能歌能舞,在漫长的生活劳动中创造了属于自已的娱乐竞技活动,打扁担和竞板鞋便是典型代表。
打扁担
“正月春堂闹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恂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春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刳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丁杵,男女立以春稻粱,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春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春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春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春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春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喝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鬓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已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劳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新米尝新等。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必将生命长青。
板鞋竞技
壮族的体育竞技活动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射击、踩风车、打棍、陀螺、跳桌、板鞋竞技等,它们或比勇敢、赛智慧、赛力量,或培养协作的精神。板鞋竞技就属于后者。
桥鞋竞技始创于明嘉靖年间,为瓦氏夫人所提倡的练兵方法。瓦夫人是广西最早的女总兵,是明代广西田州土司岑猛的妻子。她聪慧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具有爱国思想和军事才干。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我江浙沿海,兵部尚书张经想到瓦氏夫人有胆略、有威望,便授予她“女官参将总兵”衔,命她率兵抗倭,她不负众望,带领6000良兵前往江浙,历时半载,战胜了倭寇,被诏封为“二品”夫人。
板鞋竞技是瓦氏夫人当年为了培养士兵的集体观念,以求步调一致,而命人根据壮人的木履样子做成的长木鞋。她让士兵3人一组或6人一组地共容一双长木鞋,练习赛跑,要想跑得快,必须团结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的练兵方法,使壮兵团结一致,无畏勇敢。瓦氏夫人指挥的阵法有:“一字毒蛇拦路阵”、“两路相辅相成阵”、“三才求成阵”、“四象循对阵”、“五行相克阵”。每一个壮兵都严守阵法,把平日在板鞋竞技中练就的本领用于阵法训练,终于练就了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过硬本领,被誉为“粤石良兵鸷悍,天下称最。”(《峤南琐记》)壮兵作战之勇敢,明人邝露在《赤雅》中记载如下:“临敌比偶而前,执枪者乍前乍却以卫弩。执弩者口街刀两手援矢,矢尽,投弩挟刀,与枪具奋。”短短数语,便把壮兵的英勇强悍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壮人喜穿木展,徐霞客在〈粤西游日记〉中记载:“男子着木屐,木片为底,端绊皮二条,交于巨趾间。”后来这一生活习俗用于健体强身、无论在节日还是在平时,都深受壮家儿女的喜爱。再加上权鞋竞技在平倭历史上有过光辉的一页,更加得到发扬光大。它不仅是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民间体育运动,而且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来源:中国民俗网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