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百越民族皮鼓与黎族“独木皮鼓”的比较 [打印本页]

作者: liu-dynasty    时间: 2003-1-27 09:23
标题: 百越民族皮鼓与黎族“独木皮鼓”的比较
转载《人类地理学概论》 作者不详
 
黎族独木皮鼓和越南北部民族独木皮鼓相似。越南北部古称“骆越”,而海南人在2000年前汉代也称为“骆越之人”①,故独木皮鼓的相似性,可由族源相同来说明。作者在1939年在河内博物馆看到一面皮鼓,形制即和黎族木鼓相似,即腹大而两端略小,非用绳吊起,而是用筐座放置,筐座是用藤条编织而成的,击鼓时不至于使木鼓摇动起来。

海南黎族的独木皮鼓未见于台湾高山族中,虽然高山族在裤式、文面、口琴等都和黎族相似,但在头人家中未见有悬木鼓之俗。作者1948年上八仙山、大雪山、阿里山考察泰雅族、布农族、曹族时,均未见有独木皮鼓,反而见竹鼓②和木桕等敲击乐器,作为鼓的代用品。高山族不见有独木皮鼓的记载,这可能是高山族和黎族族源不相同的缘故。

黎族皮鼓和南越皮鼓有相似之处。目前珠江三角洲流行的狮鼓(舞狮时用的皮大鼓),即可反映南越古代皮鼓的一些特征,如有两面皮鼓面,鼓面中心有一圆晕(黑色),腹部稍宽,牛皮在鼓的边缘用钉钉紧,鼓身油黑色等等。当然由于南越鼓式已受中原汉族影响,已呈变式,如鼓身呈扁球状,即显受华北土鼓影响,不用独木制造表示工艺上的先进性,鼓身有各种花纹也表示文化已脱离原始状态。

在文化比较落后的百越(广义的)民族中,仍可见独木皮鼓的踪迹。如云南景颇族亦有独木皮鼓制作,亦凿空大树干作鼓胫,两端蒙以牛皮。但是由于他们用的是生牛皮,故鼓音较为低沉,浑重。从他们不会处理牛皮来看,和他们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有关。而黎族已进入梯田水稻耕作阶段。用木鼓的民族还有佤族,他们亦能制造独木皮鼓,按记载当有战争时,用来鼓舞士气之用。在壮族的支系中,使用铜鼓时也配以皮鼓,据覃圣敏调查③,在广西天峨县云峨一带,在祭蚂拐(当地春节称蚂拐节)时即铜鼓与皮鼓并用,原文称:“花楼的正前方,悬吊两面大铜鼓,由锣鼓手和唢呐手组成的乐队分列于铜鼓两边。在大铜鼓的前方数米,还有两面大皮鼓。铜鼓和皮鼓之间约8平方米的平地,即为表演“蚂拐舞”的场地。”舞蹈即由皮鼓鼓声开始。在上林、马山、圻城一带还有“赛鼓”习俗,亦用大独木皮鼓进行。皮鼓高1米多,腹径1米,鼓面略小也近1米,要几人才能抬起,声传十里。


--------------------------------------------------------------------------------

① 《后汉书·马援传》称:“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又《汉书·贾捐之传》称:“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
②  此种竹鼓亦见于菲律宾中部山民中。
③  覃圣敏:壮族春节习俗研究,广西民俗研究,1989年,第三期,广西民族研究所出版。按“蚂拐”可译为“蛙婆”或“青蛙”。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