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秦汉时期的“濮”、“僚”[书摘] [打印本页]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2-11-28 00:46
标题: 秦汉时期的“濮”、“僚”[书摘]
《云南民族史》(尤中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
第一节  “西南夷”中的民族群体
一、属于氐羌系统的民族
1.僰(bó)族
2.昆明族
3.叟族
4.摩沙族
二、属于百越系统的民族
1.僚(lǎo)族
2.濮(pú)族
3.鸠僚
三、属于“百濮”(孟高棉)系统的民族
1.苞满
2.闽濮


[以下是详细内容摘抄]

二、属于百越系统的民族
   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的记载,属于百越系统的民族群体,分布在自南越(今广东、广西)往西至交趾(今越南北方)、夜郎、桐师(今云南省保山)以南地带;名称有越、西瓯、雒越、夜郎、句町、漏卧、滇越等等。大部分的名称看来都是部落名称,不是民族名称。而且,秦、汉时期,原属于百越系统的民族群体,名称上都逐渐不再缀之以“越”,而是另有不同的名称了。

1.僚族

   《后汉书·西南夷·夜郎传》说:“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僚咸以竹王(按,夜郎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可见,夜郎王统治区以“夷僚”即僚族为主。夜郎的主体民族是僚族。“僚”与“雒”同音,“僚”即是“雒”。“雒”是百越中的一部分,所以又称“雒越”。西汉武帝时平夜郎设牂牁郡,则牂牁郡便是夜郎僚人这个民族群体的分布区域。牂牁郡十七个县,依《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地域包括今贵州省的黄平县以西地带,云南省的曲靖地区东部、红河州的东北部和东南部、文山州,广西的百色市以西地带。在这个广阔的区域范围内,普遍有夜郎僚人的部落与其他的部落杂居在一起。直到晋朝时期,仍以“僚”的族名称呼出现在相同的地域之内,而且分布区域依旧往东与秦末、汉初的百越的聚居的中心——南越之地相连。《广志》即说:“僚在牂牁、兴古(今云南文山州和红河州南部)、郁林(今广西柳州地区、河池地区、南宁地区)、苍梧(今广东肇庆以西与广西梧州地区)、交趾(今越南北方),皆以朱漆皮为兜鍪。”夜郎僚人区域的西部,直抵东汉初设置的永昌郡南部地带(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临沧地区、德宏州),秦末、汉初的滇越等部落,也都称之为“僚”。《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即说,东汉初年设永昌郡之时,其地“有兰干细布。兰干,僚言{糸宁}也”。即永昌郡内的兰干细布是当地的僚人织造的。
秦、汉之际,夜郎这个僚人群体,与其他地区原属百越系统的其他群体,已经是有所区别,但区别不是那么明显,而且相互之间也仍然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至近代则原为夜郎的僚人群体,形成仡佬、侗、水和壮族的一部分。东汉时期永昌郡内的僚,后来则成为傣族。

2.濮族

   汉代牂牁郡内出自百越系统的民族群体,除有一部分称之为“僚”之外,另有一部分却称之为“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汉武帝时设牂牁郡杀夜郎竹王之事说:“后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同样的一件事情,这里所说的“夷濮”,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却说成“夷僚”。可见,“濮”与“僚”是一个民族群体中开始产生了差别的不同部分。他们仍然居住在同一区域之内,甚至仍然传统地共同拥护夜郎竹王,夜郎竹王被杀害之后,他们共同去向汉官吏请求为之“立后嗣”。夜郎这个民族群体内部的“僚”和“濮”,已经开始了分化,但还没有完全分开。《后汉书·西南夷·夜郎传》着重记录了称为“僚”的部分,《华阳国志·南中志》却突出濮族。濮族在牂牁郡内的绝大部分地区与僚族共同杂居在一起,除夜郎王统治的中心地带(今贵州)而外,西部如谈稿县(今云南富源、陆良二县以东与贵州省连接地带),《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其地“有濮、僚”;在某些地方则以濮族为主,如句町县(今云南省广南、富宁二县和广西的右江上游地带),《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故句町王国,其置自(汉武帝时)濮王姓毋。”这当然以濮族为主。濮族的分布,更自句町县往西,延伸至“仆水”(濮水)中、下游地带。“仆水”(“仆”繁体为“僕”——抄者注)即今红河。红河当时之所以被称之为“仆水”,是因其在将入交趾(今越南北方)的中、下游地段多有濮族居住的缘故。“仆水”中、下游地段的濮族即分布在今云南文山州西部和红河州南部一带。近代贵州省和云南省的布依族、云南壮族中的“布依”、“布雅依”、“布雄”等,在名称上都仍然带有“濮”(“布”)的遗留。布依族和壮族中的一部分便是由秦、汉时期的濮族发展演变而来的。

3.鸠僚
    鸠僚是从僚族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其最早的渊源亦出自百越。所以,东部从牂牁郡中分出的兴古郡内的鸠僚与同出自百越的僚、濮杂居在一起;西部的鸠僚在西汉初年仍有一部分称为“滇越”,即因其为百越的一部分。
   《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兴古郡,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属县十一,……多鸠僚、濮,……。”兴古郡(今云南文山州、红河州南部)虽然是蜀汉初年设置的,而鸠僚与濮族等共同杂居于当地,无疑是东汉时期已如此。也就是说,东汉时期,牂牁郡的西南部(蜀汉兴古郡)的僚族中已分化出来了一部分,称为“鸠僚”。蜀汉分汉代牂牁、益州二郡连接地带设兴古郡,这一带地方在汉代为僚、濮族的共同杂居区,及至分设兴古郡时,僚族和濮族依旧存在,新出现的“鸠僚”显然是从僚族中分化出来的。所以名称上仍然带有“僚”。这部分“鸠僚”只能是今文山州、红河州境内傣族的先民。
   鸠僚的分布区更往西延伸至东汉初年设置的永昌郡南部地带,西汉初年的“滇越”(在今德宏州一带)也成为了“鸠僚”中的一部分。《华阳国志·南中志》说,东汉初年设置永昌郡时,当地的民族既有“鸠僚”也有“僚”。说明东汉初年之时,永昌郡内的“鸠僚”,同时仍然被称为僚。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置的永昌郡,……设郡之初,鸠僚即随哀牢一齐内附。……。
   当西部的“鸠僚”随哀牢内附,纳入了永昌郡的管辖范围之后,境外的“掸国”即于永元九年(公元97年)、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先后两次遣使通过永昌郡向东汉王朝“入贡”。这个“掸国”显然即在今缅甸掸邦境内。又另有“掸国”即另一些掸人部落,则于元初中(公元114-119年)、永建六年(公元131年)亦先后两次遣使由日南郡向东汉王朝“贡献”。日南郡驻今越南广治。由日南郡向东汉王朝“贡献”的“掸国”,即在今老挝北部至泰国北部一带。“掸国”的掸人与鸠僚是同一语言系统的民族,但鸠僚已经是我国境内的兄弟民族,而“掸国”的掸人却在境外。国家的分界线从来就不是以民族的自然分界线来划分的。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