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主人公“安迪.杜弗瑞”本来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因被陷杀害了妻子与她的情夫,等待他的将是两次终身监禁。这意味着主人公的后半生将不得不在监狱里苟延残喘。跟同类作品中疑犯与主控官唇枪舌剑、斗智斗勇所不同的是,在影片的引领部分,导演并未对法庭辩论着墨太多,而是采取了低调处理,其不仅回避对主人公刻意的同情并且淡化了“冤案”这一重要事件。使观众感到安迪的入狱只不过是他人生旅途中一次必然的际遇。
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影片开头采用的“白描”手法所蕴涵的寓意才慢慢的浮出水面。从安迪进入肖申克监狱起,影片就再也没有用安迪的视角观察世界。而代之以另一位主人公瑞德冷静、平和的旁白来推进剧情。这种别具匠心的叙事风格既避免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陷阱,又凸显了影片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在肖申克服刑二十年的老囚犯,瑞德的旁白代表了大多数囚犯的价值取向。由于数次假释被驳回,使得瑞德对监狱通过扼杀人性换来的所谓“改造”有了洞若观火的认识。“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正是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改造”使本来向往自由的心灵“习惯”了牢笼的禁锢。也让曾经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少年被岁月冲刷成“圆滑、世故”半点不敢出格的“成熟”老头。而最可悲的是,“习惯”,这副已牢牢锁住个性头颅的枷锁,正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双手。
如果说,习惯是扼杀自由,蚕食个性的凶手,那么,对希望的不离不弃则是与之抗衡的唯一武器。因为典狱长的暴政,更出于对自身无罪的认定,促使安迪在入狱后较短的时间里开始反省自己的人生,并默默铺垫着通往自由的道路.
与同类影片中刻意渲染主人公与狱警的激烈冲突所不同的是,安迪在服刑的大多数时间内,都处在一种蛰伏状态。为数不多的几次反抗也只是更多的体现出他的坚韧与智慧。因为安迪明白,希望本身并不需要热情,包含热情的希望只是绽放于灵魂深处的一次火花,绚丽却很短暂!希望的价值在于坚持,表现为一种不张扬、不炫耀只是“存在”的状态,并在内心营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天空。
监狱日复一日,枯燥刻板的生活,就象安迪打磨石头的砂纸,将人性中一切棱角打磨干净,为了维系内心那盈弱不堪的希望之火,他寻求图书馆的资助连续七年每周写一封信给州议会、用两周禁闭的代价换来狱友欣赏片刻音乐以此唤醒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帮助年轻囚犯拿到高中文凭……安迪正是用这种使别人感受生活真谛的方式,走完了一条长达二十年的自我救赎之路,并最终叩响了通往自由的大门。
而瑞德,这个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搞到很多违禁品的强者,却对希望有着深深的恐惧。“希望是危险的,是一切痛苦的源泉”。面对生活的打击,和永无止境的“改造”一切美好的向往似乎都是奢侈品。在监狱里,瑞德的主流看法很有市场。而正是这种对习惯行尸走肉般的麻木,使“改造”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当他们终于拿到假释令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喜悦,而是恐惧、不安。甚至期盼重回监狱,这是因为,已折断双翼的鸟不可能再翱翔于蓝天,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自我毁灭。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到影片最后,真正需要拯救的人恰恰是一直在努力拯救别人的瑞德。然而,同样面对命运的不公,安迪却能表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与典狱长的较量中,默默构建属于自身的未来。当别人还在为如何打发狱中无聊时间而终日生活在蝇营狗苟中时。安迪已经开始展望属于自己的另一种生活。当他爬过那条象征着生活中一切龌龊与不公的下水道,最终投入到阔别二十载的自由时,相信每个观众都被这终于战胜了“习惯”的“希望”所震动。
监狱里的安迪成功了,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呢?
影片中充满睿智与警世意味的对白摘录:
典狱长:这里只有两种东西,纪律、圣经,把你的灵魂交给上帝,把你自己交给我。
瑞德:“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我无时不刻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也不是讨好你们,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哪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的面对过去,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小子,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盖你的章吧,我没什么可说的了。”
安迪:说来真是好笑,我以前诚实的近乎迂腐,进了监狱却成了个大骗子。
“经常审视自己,上帝随时会降临在你身旁”
“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