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方案使用问题
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作一点说明:如果仅指真正意义文字推行而言,本报告就只能讨论国务院批准推行的壮文(下称新壮文)的问题,而实际上,目前云南的壮文推行不仅只涉及到新壮文,还涉及到其它壮文方案(暂且这么定)。因此,必须同时论及。亦即,云南在开展壮文推行工作中,不仅推行着新壮文,而且还试行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创制的《文山壮语拼音方案》(下称「文山方案」)和邱北县使用的方案(下称「邱北方案」),因而是不可回避的。这三种文字方案不同时间,有各自的使用范围(推行或试行区域):新壮文主要在富宁(1984-1986年邱北县也开展过);「文山方案」在富宁、砚山、马关、麻粟坡、文山等县试行;「邱北方案」使用范围在邱北县。从时间来看,最早推行的是新壮文,从1984年开始;「文山方案」和「邱北方案」均是1986年开始试行,但延续最长的是「文山方案」。
那么,是甚么原因造成云南壮文推行中使用三种方案呢?应该说主要还是文字方案本身的原因。新壮文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广西武鸣话为标准音,云南壮语既有北部方言,也有南部方言,语音特点与标准音都有一定差异,尤其南部方言差异更大一些,即使是北部方言,有些音位如舌面、舌尖等,是标准音所没有的,新壮文方案中就没有表示这些音位的字母。这样,云南壮族在学习本民族文字中,不管是南部方言区的还是北部方言区的,都觉得不方便。因此,就产生了另行创制或变通使用的想法。出于这种考虑,文山州民委于1986年正式试行了《文山壮语拼音方案》,该方案也以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设计者认为可以照顾云南(主要是文山州)各方言土语的需要,在拼写方面比新壮文更能准确地反映各方言土语的需要,因而,这套方案经文山州民委公布后,即开始推行,主要在文山州内五个县试验推行工作,既搞学前班试点,也进行社会扫盲,还在小学一年进行双语文教学试验,并且曾经不定期编印过报纸。
从文山州来看,试行范围比新壮文还广,影响面也稍大。当然,无庸讳言,这套方案的设计者由于是在管理民族语文推行工作的机构工作,在推广工作中,自然有可能对这套方案给予人力和经费方面的倾斜。「邱北方案」是邱北县在1986年以后举办的师资培训班、扫盲和学前教育时,印在自行油印的教材中,方案体系大部份采用了布依文方案,极个别声、韵母使用新壮文,这样既看不出是壮文,也全不是布依文,但其名称又称为「壮文」或「壮语拼音方案」,而且也是壮人壮族地区使用。这个方案严格说不算正式的文字方案,因为没有经任何一级组织正式公布,而且比较相比较而言,其体系是不完整、不成熟的。「邱北方案」产生的原因,据了解,是由于新壮文不太适合表现邱北土语,而邱北土语语言特征大部份与布依语相同,用布依文比用新壮文更能准确地描写邱北土语,因而觉得学习布依文比新壮文容易,但布依文毕竟是外民族的文字,潜意识认为放弃本民族文字而学习使用其它少数民族文字,似不妥当,所以就采取这样一种方式。
正因为三种方案并行的局面,围绕着方案的选择就有了三种意见:一是主张使用新壮文,理由是由于新壮文是在50年代少数民族语言普查的基础上创制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推行的文字,具有合法性和一定的科学性。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的角度来讲,壮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也应该使用一种本民族统一的方案;二是主张使用「文山方案」,理由是新壮文以北部方言基础方言,以广西武鸣话为标准音,而云南壮语土语与标准音还有一定的差异,新壮文不能完全描写云南壮语的语音特征,而「文山方案」则考虑了云南壮语的语音特点(至少设计者是这么认为的),无论是北部方言还是南部方言,都可以记录,比较直观。因此,在云南是适合使用的;第三种意见是「折衷」,即在维持新壮文作为全国壮族统一的本民族文字的权威性的前提下,考虑云南壮语各土语的语音特点,为便于在云南推行,可在新壮文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声、韵母和声调,以便能记录云南壮语各土语独有的语音特征。这三种意见都只是部份干部、知识分子的意见,没有公开表现,省和有关地州也没有正式组织讨论过。当然还有部份人认为,既然这么难处理,还不如就只学习汉文算了,这样更能体现先进性。
还有一问题与文字密切相关,即标准音问题。现行新壮文标准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话,属北部方言;「文山方案」未确定标准音;「邱北方案」自然是以邱北土语作为标准音。标准音问题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因为方案的问题还没有展开讨论,一旦要解决方案问题标准音必然是不得不考虑的。一种成熟的、完整的文字,特别是在有方言土语差别的文字的民族中,如果与标准音隔离开来,那它就不会有生命力,因为没有「支点」。拼音文字尤其如此。因此,云南的壮文推行工作,不管如何解决方案问题,标准音问题是不能忽视的。
各位贝侬,知道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什么要书同文吗?知道历代的封建皇朝对我们僚人为什么要分而治之吗?难道我们自己要达成别人达不到的目的?醒醒吧,贝侬们!!!
最近我因工作需要學了基本的藏文拼讀。藏語分三大方言,即衛藏、安多、康。三大方言分歧頗大,未經訓練很難互相聽懂。藏文拼音文字,卻能在三個地方通用。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是為甚麼,最近學了拼讀法,才恍然大悟,原來就是簡單的「音位學」道理。打個假設說,可能本來有/ky/一個音,在不同方言分化如下:
A方言 /ky/ > /k/
B方言 /ky/ > /ts/
C方言 /ky/ > /ky/
按書面的拼寫,這個音的字的確是字母k下面加個y,但各地拼讀時,會按自身語音演變唸出來,而且有口訣,如一個地區是是「k下加y變成ts」,另一地區卻是「k下加y變成k」。
另外,同一套字母,三大方言的讀音都是有分別的。有些方言裏會把若干字母唸作同音,但另一個方言卻依然唸作不同的音。
其實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當前蘇聯的語言學家為境內少數民族創製文字時,即已掌握了「音位」在創製文字應用的技術,但不知怎的當蘇聯專家來華指導我國為少數民族創製文字時,並未有很好的把這套技術傳進來。
如果按這思路,要創製一套「泛台」的文字是有可能的,只是這套文字的語音不會以任何地方的語音為標準,而只能以歷史語言學家構擬出來的原始台語為基礎。而各地讀起來,都難免要忍受一定程度的「文字和口語不統一」的痛苦。
當然,以上所說單就語音而言,尚未論詞彙和語法問題。如果要論詞彙和語法,就很難運用以上方法,而必須有一「標準參照點」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