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壮文教学的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lannie1013    时间: 2003-8-21 14:04
标题: 壮文教学的建议
多写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小文章

那样我觉得可以减少汉语借词的量

同时还可以壮语最本原的词汇.


作者: 萌萌    时间: 2003-8-22 20:01
希望能看到特色东西多点呵呵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25 13:19
楼主的意见不错。现在似乎有个针对农民的壮语教育广播节目,播的都是跟农民如何种养的技术知识,可以听听。

同时,要注意壮文在使用广度上的问题,因为语言本来就是包罗万象的。


作者: lannie1013    时间: 2003-8-26 18:14
我在家的时候听到过那样一个节目

但很多用桂柳读出借词

与其说是壮语

不如说是柳话和几个壮语词的大烩!

听起来真是恶心到极!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28 09:32
这就是我所讲的目前的壮文资料是“空中楼阁”似的语言文字,令人“敬而远之”,最后“束之高阁”。

我不主张用桂柳话来念壮文,但必须大量使用借词是目前壮文无法避免的,只是在借词的时候,要使借词的读音符合壮语的音系要求。


作者: 勒茂21世纪    时间: 2003-8-28 20:57
下面引用由郁水啸翁2003/08/28 09:32am 发表的内容:
我不主张用桂柳话来念壮文,但必须大量使用借词是目前壮文无法避免的,只是在借词的时候,要使借词的读音符合壮语的音系要求 ...

不知道老翁先生对借词如何去规范才可以符合壮语的音系要求,现在问题是现在的标准壮语里的新借词体系,其实真的也是大部分都按照了壮语的音系啊,如另外一个帖子里所说的 yizbau(日报),完全与大部分壮语方言的新借词实际发音相符,反而是 hizbaoq,在我看来却有点不伦不类了。

当然,“农业”这样词汇,确实不应该规范成为 nungzyez,而应是 nungznez。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29 00:08
关于借词的问题,这里帖一点那里帖一点,不很连贯,多了反而令人糊涂。现把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1、yizbau 不是我家乡老百姓讲的借词,他们讲的是hizbao 或者hizbau,认为我家乡的借词不论不类,我家乡也认为其他地方的借词一样不伦不类。在标准壮语的权威还没有形成之前,笼统地说“大部分都按照壮语音系”转写了,或者其他地方都是那样讲,只有你那里那样讲是难以服人的。得有个令人信服的办法,比如大家都能接受的“整体认读”或者使用方块字,怎么讲都可以,写出来的字却是统一的。

2、加不加q的问题,为了节省起见,借词一般不加q。但有时不加q,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在讨论的时候我自己加上去,以示区别。这个可以理解为我对壮文方案不熟悉,但e有时表示长音,有时表示短音,确实增加了初学者学习的难度,在标写借词也好民族词也好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写法。

3、用韵母ao还是au的问题,在我的母语里没有任何区别,为了孩子们将来学习汉语拼音方便,不应用au,而应该用ao。这个是从壮族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前提条件下提出的。在这样的大前提条件下,是壮族不学汉语是自己整自己。

4、在借词时,要整个概念地借,不要分结构或者分音节借,然后再重新组合,因为壮语当中有大量的新老借词,而且同一个词又有不同的词性,不整体借而是散装借后组装,容易产生歧义而闹笑话。

5、有民族词时要用民族词,壮语里没有的新概念,要按口语语音习惯改装其读音再借进。语法结构也是如此。套用汉语的语法,无论在借词结构转换还是在句子表达方面,有时也会出洋相。


作者: 路漫    时间: 2003-8-29 09:47
壮文已经有了一整套的规范文件了,如果有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到主管部门,要求修改。如果这里的总斑竹或没有其他人来归纳,并向主管部门反映,如此争论毫无意义,且令人对壮文越来越糊涂了。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29 17:09
争论的好处多于害处。即使是所争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争论使人们的思路开阔了,两个本来可能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敞开了,而且通过交流,融入新知。

如果争论引起人们对某件事情认识糊涂而不是思路糊涂,说明争论的技巧还有改进的余地,可能也说明所争论的那件事清本来就比较模糊,有理有据的争论仍不能使它变得更加清晰。
正好,这样的事物,往往是吸引人们去探索、研究和争论的诱因。

跟主管部门反映,要求改进当然是很好的意见。但是,在各种看法还存在分歧之前,主管部门可能不会受理。如果主管部门受理并按照某一方的意见办了,结果也会引起另一方的意见。


作者: 勒茂21世纪    时间: 2003-8-29 23:41
我坚决支持路漫老师的建议。

老翁先生关于争论的好处多于害处的意见不无道理,问题在于,目前懂得壮文、掌握壮文的贝侬实在太少了,如果每个会壮文、接触过壮文的贝侬在本论坛里都以自己的方言标准和个人喜好去应用壮文,那就会引起混乱局面,确实会让不懂壮文的贝侬越来越糊涂。

当然,我认为有意见的话,可以拿出来讨论,但是讨论归讨论,应用归应用,意见可以整理成帖子发表,但是不宜立即应用到“壮文教学”、“僚文平台”里。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30 03:33
我觉得,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是灌输,而是讨论。

曾经有人做过关于学习效率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光用耳听,对于传授的东西,能够记取的信息大约只有10%左右。耳听加眼看,记取的信息大约为18%。要耳听、眼看、手做、讨论和交流,记取的信息才能提高到78%左右。可见,讨论与交流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

在我国的课堂里面,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但授课依然保持那种低效率的“灌输”方式。讨论被看作是引起混乱的根源而拒之门外。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际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事实上,在这种教学体制之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大多只有“死记硬背”和“俯首听命”的素质,而创新素质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当有人问起某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大多是相同的,带有不同观点的答案往往被视为异端。

我同意在不同的板块里讨论可以稍微减少“令人糊涂”的可能性,特别是对那些只关心某个具体栏目的网友。但对大多数的网友而言,在哪个栏目里讨论结果都会差不多。原因是讨论的帖子跟应用的帖子同在一个网站,随时可以点及查看不同的内容。

分板块粘贴帖子,无非是便于查阅和管理罢了。


作者: 想家的人    时间: 2003-8-30 09:56
我支持路漫的意见,壮文现在最缺的是统一及有效的推广,而不是争论什么完全没有可能达成100%一致的各种细枝末节,能把壮文应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切都是白忙。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30 11:55
“壮文现在最缺的是统一及有效的推广,而不是争论什么完全没有可能达成100%一致的各种细枝末节,能把壮文应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切都是白忙。”

这话有一定道理。

关于“最缺的是统一”的问题,是因为文字的不统一(其实是标准文字与各地方言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才造成学习和推广上的困难的。通过讨论,可以统一认识。

现在各个板块的壮文,正是在讨论中逐步形成新的“统一”的。这个发生在各个网友眼皮底下的事情,本身是最有说服力的。不过,可能有些网友忽略了或者视而不见,可能有些网友因为习惯于“权威的灌输”而认为原来的壮文没有问题,可能还有些网友不习惯于“研讨式的学习”而认为这种讨论和改动是一种“混乱”。

但从这个讨论中,我看到的和想到的是令一种情景:首先,是红棉树宽广的襟怀---该完善的地方就完善,而且不完全采用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而是经过一番思考后有创造性地加以完善。如果我们的老师、学生以及行政管理人员都有这样的思想素质,那真是壮族的造化呀。

其次,通过讨论,我从红棉树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壮语尽量不用借词的思想和方法,其中,“遨游僚学”栏目重在“僚学”建设的指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遨游”也很重要,只建设而不“遨游”,建设就失去了意义,而且,边建设边“遨游”本身是有效的建设方式)。

通过讨论,我也学会了liuh这个词,虽然在我的母语里没有,但那么广大的区域都这样用,那在我的关于“玩耍”、“娱乐”的壮语词汇里,就在guhcaemz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知”。须知,这种同义词是丰富壮文表达、形成不同书面语言风格必须的语言材料。

关于有效推广的问题,我觉得讨论式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推广办法之一。相反,过去那种“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把有争议的东西强行推广的办法,最后多半以“事与愿违”而告终。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怎样跟农民打交道”的帖子。

关于完全没有可能达成100%一致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凡事都没有100%的绝对性。至于规范壮文的书写形式,与各地的口语有?%的一致性?大家不妨粗略统计一下《壮汉词汇》收录的词条有?%是你母语所用的,?%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民族词汇,?%是对民族词语构成威胁的汉语借词?

如果这种粗略的统计太麻烦,太耗时,那可以考虑怎么把南北两大方言词汇约40%的差异降低下来,因为,要顺利地推广壮文,方言间存在的60%左右的一致性确实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

关于把壮文应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切都是白忙的问题,这是很多壮族人都关心和支持的观点。关于这一点,我只想简单地说这么一些事实:壮文广播、电视新闻、民族报和《三月三》的壮文版以及壮文翻译局每年翻译的大量的壮文资料应该是“壮文应用”的例子,全区各党政机关的门牌大部分都表写壮文也是“壮文应用”的实例,但有不少人认为,这一切也是白忙呀。


作者: 想家的人    时间: 2003-8-30 20:20
下面引用由郁水啸翁2003/08/30 11:55am 发表的内容:
关于把壮文应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切都是白忙的问题,这是很多壮族人都关心和支持的观点。关于这一点,我只想简单地说这么一些事实:壮文广播、电视新闻、民族报和《三月三》的壮文版以及壮文翻译局每年翻译的大量的壮文资料应该是“壮文应用”的例子,全区各党政机关的门牌大部分都表写壮文也是“壮文应用”的实例,但有不少人认为,这一切也是白忙呀。

 对于老翁的积极回应,我深表感谢。老翁的很多话都蛮中肯,但对于上面的话实在不敢苟同。
 凡是有点思考的人都会觉得这更像是在做SHOW。这种规模与层次的应用与广西汉语言的应用那根本就像是大海中的水一滴,没有多大用处。要说壮文在运用得很广的实例,那不用找,每天我们用的人民币上不是都有吗?但能说这就代表什么吗?恐怕不能。
 我认为摆设与应用是有区别的。
 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多多指正。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31 01:01
关于是否做秀的问题,我在这里补充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尽量用第三者的眼光来描述,以示公允。

近20年前,广西自治区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到北京跟壮族学生座谈,鼓励学生们学成后回返回广西,建设家乡。领导的讲话刚刚过半,参加座谈的100多名学生悄悄地走了一大半。(这个事实本事是否就值得讨论?)

最后只有10多名学生(即原来学生人数的1/10)参加关于民族文化和文字发展的专题座谈讨论。有关部门人员简单扼要地介绍了当时壮文推广工作的力量、做法、成效、问题、经验和希望,鼓励学生们毕业后投身壮文事业发展,为壮族人民争光。

在自由发言阶段,有学生说,壮文从50年代开始,又经过80年代的重建,只弄出了那么点东西,而且还搞得不伦不类,给人的感觉是做秀而已,真是壮族的悲哀。(原话基本上是这么说的)

听了这么一说,搞了一辈子壮文推广工作的老先生们可谓百感交集,其动容的情景,不亚于陆放翁听到国破家亡或者自己家人发生车祸的休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辛辛苦苦、扎扎实实地作了大半辈子的秀!(原话基本如此)

以下是我本人的一些思考:到底应该怎么评价一项工作是作秀还是务实呢?它的评判依据应该是什么?是个人或集体的主观愿望,是可以测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是符合某个社会公认的功利目标?抑或还有其他的鉴定标准?

举些大家熟悉的例子,或许可以得到启发:

最近有帖子说,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到广西大学做了精彩的民族文化发展报告,还唱了山歌,这是作秀还是务实?

有作家花了两年时间伏案笔耕,用壮文创作没有多少读者可能也没有多大销路的长篇小说,这是作秀还是务实?

有学者花了6年时间,用壮、汉、英三种文字整理、出版壮族民间故事,所花成本远远超过收益,这是作秀还是务实?

许多人为壮族在线和僚人家园义务劳动,设计改版,管理信息,安全维护,有的人甚至在半夜三更还在写帖子,这是作秀还是务实?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8-31 07:17
正如路漫所说,“壮文已经有了一整套的规范文件了”。我个人认为,不管现行的壮文方案是否需要修改、什么时候修改,我们都应该尽量地去了解它、掌握它,只有这样,关于壮文应用、壮文改良的讨论才不是无源之水。“能把壮文应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我同意“想家的人”贝侬的这个说法,但我不认为“否则一切都是白忙”,因为“各种细枝末节”也有它讨论的余地和讨论的必要。

关于壮文推广和应用是否在“做秀”,我认为郁水啸翁在15楼举的例子比较有说服力——许多人在壮文推广和应用方面一直是很坚韧很务实的;但我还认为,政府主导下的壮文推广和应用不应停留在貌似做秀的阶段,政府的一些做法需要改进,让壮文的应用深入到民间,改变多数壮族人民不知道壮文为何物的尴尬局面,这样才有可能摆脱“做秀”的嫌疑。如何才能让壮文的应用深入到民间呢?我认为,既然现行壮文是新创文字,就有必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壮族人了解、掌握壮文方案,让壮文教材、壮文资料以及各种壮文刊物自由散布到民间,而不是像政府保密文件一样掌握在少数人、少数部门手里。只有让更多的族人了解、掌握现行壮文方案,现行壮文在民间的应用才有可能成为一种风气,现行壮文的推广才不至于被认为是在“做秀”。


作者: lannie1013    时间: 2003-8-31 13:30
我自己觉得在借用汉语词的时候
与其用桂柳语来读音
不如直接用普通话
在泰语广播中
很多汉语借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和最近几年的借词)都直接用的是普通话
比如说:“淮河”这样的词直接读成“menam 淮河”,menam是河的意思。
我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必要读成什么桂柳语。

作者: 想家的人    时间: 2003-8-31 13:45
十分感谢郁水啸翁和沙南曼森贝侬的举例与论证。正如沙南曼森所说的:政府主导下的壮文推广和应用不应停留在貌似做秀的阶段,政府的一些做法需要改进,让壮文的应用深入到民间,改变多数壮族人民不知道壮文为何物的尴尬局面,这样才有可能摆脱“做秀”的嫌疑。

就现阶段而言,“如何把壮文运用起来”是壮文发展的主要症结所在。


作者: 勒茂21世纪    时间: 2003-8-31 16:19
所谓作秀,那恐怕是主管壮文推行的政府部门的真正心态。接管壮文推广工作的各个部门,以及社会上各界人士对壮文推行的努力,那当然是踏踏实实地做实事了——我的观点。

所以,我认为,壮文的推行的症结在于如何促使政府决策部门不再作秀,而是做实事。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31 23:53
请贝侬们回过头去读一读“政府历来大力支持壮文推广工作”的帖子。如果说政府没有“大力支持”或者“大力推广”壮文的话,那么,政府肯定努力把壮文送到了几个试点的壮族民众之中。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如果试点的群众不愿意接受壮文教学,甚至普遍反对壮文教学,那么,政府主导之下的大面积的壮文推广工作肯定得考虑新的策略。现在,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依法行政,不执法扰民的观念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政府做不符合社情民意的事恐怕已经不太可能。

我觉得,经过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试点,政府部门的体会应该说是深刻的,特别是那些被奚落甚至被推到鱼塘里去的工作人员。

僚人家园曾经介绍过一位壮文义务推广员的一些事迹,相信他的体会也不一般。我一直想问,他为什么要以“义务推广员”的身份出现,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推广办法,推广了多少人口,实际结果什么样,但始终没敢提问,原因是担心他的回答可能“令人尴尬”。如果他能把推广的经验跟大家分享,那不失为又一推广之举。

我贴过“推广文字的四大社会力量”这个帖子,其中说到,政府力量最大,社会力量(含其他三种力量)次之。政府已经作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尝试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现在似乎应该到社会力量去尝试的时候了。

在别的帖子里,我建议有识之士每人包一个村,而且是包自己的村,先试试看是怎么状况,懂得社情民意的深浅。如果广西各地的壮族老百姓愿意学习壮文,急需教材或其他方面的服务,我相信政府会给以支持的。如果有人愿意那么做,我极力推荐先学习“参与式快速评估技术”(见“怎么跟农民打交道”帖子)再行动。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3-9-1 05:00
根据我所了解的事实,我依然认为,广西政府在壮文推广工作的失败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府肯定努力把壮文送到了几个试点的壮族民众之中。”——这句话我想深入解释一下,政府在80年代恢复推行壮文(五、六十年代那次另当别论)的时候,是做了不少实事,如在各个试点开设了壮文小学班,个别县还开办了针对壮文社会教育的壮文学校,在经费和教材上也曾经给予了颇多的款项。但是,作为政府推行壮文的工作一环,是必须这样做的,如果不这样做,那还谈什么推行壮文?所以没有必要为这个而去赞扬政府做了太多的努力,相反,在壮文推广工作上,这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的努力,也牵扯到了一个问题——是否就可以说政府就把壮文送到了试点的壮族民众手中?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如果但从接受了壮文教育的群众是事实存在的情况来看,这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从这些试点县份接受壮文教育的人口比例来看,这却是否定的,就拿南部方言区最重点试点县德保的当时情况来看,接受壮文教育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的,在县城和近郊一带,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壮文为何物。所以,政府将壮文送到了试点地方的民众手中,但是并不是普遍的,这与当地汉文的普遍使用情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种事实不争地说明了试点县份也都没有真正普遍推广壮文教学,政府只是把壮文送到了少数民众的手中。

◆“我觉得,经过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试点,政府部门的体会应该说是深刻的,特别是那些被奚落甚至被推到鱼塘里去的工作人员”、“如果试点的群众不愿意接受壮文教学,甚至普遍反对壮文教学,那么,政府主导之下的大面积的壮文推广工作肯定得考虑新的策略”、“要政府做不符合社情民意的事恐怕已经不太可能“。

试点的群众是否真的不愿意接受壮文教学,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从所谓的被奚落甚至推下鱼塘去的官员这样的“典型事例”就能够说明得了的。 郁水啸翁 先生喜欢用这个例子去说明壮文的推行在老百姓当中是不受欢迎的,暂且不论这种“反壮文”的事例的背景(其实我们也有讨论过,缺乏壮文推行的社会配套工作是症结所在),就从更多的事例中就可以看到,壮文试点县的壮文推行工作,即使是在缺乏经费的情况下去推广,在民间也曾经起到过积极响应的作用,民众并非象这些片面的事例所说的那样普遍反对壮文的推行。

其实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作为香港来的沛贝侬的个人向导整个7月份都呆在了德保、靖西一带(其中也有去了那坡、富宁、广南、百色),与阿沛贝侬曾经多次采访了原德保县民语办主任刘汉琨先生、原德保县壮文学校校长·原德保县山歌协会会长何仕雄先生,就80年代初壮文推广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探讨。

我们了解到,作为南部方言区的壮文推广试点县,德保县壮文推广工作曾经有过一段外人不太知晓的辉煌时期,壮文推广工作,是结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文艺宣传三大方式去进行,尤其是第三者文艺宣传,是在上面经费不足、自筹经费的情况下,德保县壮文工作队利用德保当地的山歌、壮剧、末伦等民间文艺演出到各个远郊乡镇甚至村屯进行了广泛宣传,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村民乡民都纷纷报名参加壮文学习,在办学习班的过程里,教学方式更是绝妙,不拘泥于课本的教学条条,而是利用山歌、诗歌、末伦等文艺手段绘声绘色进行,效果极佳。两位先生在不同的采访时间里都分别提到,到了86年,以远郊乡镇为主,德保县壮文脱盲突破10万人口。在只有三十多万人口的德保县,这是多么一个辉煌的数字。

当我们提问到为什么后来壮文推广工作会失败,甚至出现了壮文学校倒闭、壮文推广办公室室关闭的情况,是否与民间反对壮文推行有关的时候,回答与 郁水啸翁 先生多次举例的情况大相径庭,要说是民间阻力,最多是县城或近郊一带民众由于汉语文单一教学模式而带来了壮文教学是否适应社会竞争的担心之外,事实上民间阻力基本上很小,这是我所料不到的。

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何仕雄先生激动地回答:上面不给钱,壮文如何推行下去?!归根到底就是个钱的问题!

在刘汉琨先生那里,我们又听到了这样一番回答:从84年开始,壮文经费就逐年减缩,到了86年,壮文在民间推行达到辉煌高峰的时候,壮校却因经费问题濒临倒闭,88年完全瘫痪。壮文的推广效果很好,但是推广工作却是举步为艰,完全是因为壮文工作得不到上面的拨款,社会上得不到应用,逐渐使得已经脱盲的大批群众很快就复盲,导致出现了对壮文丧失信心的风气,到了88年之后,壮文推广工作在上无拨款、下无信心的情况下,陷入了瘫痪。

相信了解事实的人,都不会得出“如果试点的群众不愿意接受壮文教学,甚至普遍反对壮文教学”这样的假设,这样的假设,我认为是以表现现象去度量了壮文推广的工作。因为政府推广工作不利而导致了壮文推广的失败,是不能拿来做“政府主导之下的大面积的壮文推广工作肯定得考虑新的策略”的借口的。

■ 郁水啸翁 先生还提到了壮文义务推行员覃怀升先生,说“相信他的体会也不一般”,还巧妙地提出了本来不好意思问的问题。在这里,我不是代覃先生回答问题,但是因为自己也曾多次采访过他本人,所以想把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告诉大家。

首先覃怀升老人并非80年代初参与壮文推行工作的人士,不过他却是在那次推行壮文的时候学会了壮文。在壮文的推行上,他确实有过体会,这个体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壮文推行的失败就是没有立法的保护”。

我想借此机会简单地重申壮文立法的重要性,不管是五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壮文的推行工作都是靠政府的政策去执行,每次推行都是一阵风刮起,又悄悄刮走,而不是依照具体的法律法规去一步步塌实地进行。

背景:五十年代末开始推行的壮文,其规模要比八十年代那次要大得多,推行高峰的时候,达到几百万人学习壮文,但是,其失败的原因直接来自于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和文革,壮文的推行工作作为地方民族主义而被强行镇压。有很多人士都指出,如果当年的壮文工作不中断的话,现在壮文的普及就不会是今天这样一个局面了。所以,五十、六十年代的壮文推广工作的失败,绝对不能苟同于 郁水啸翁 先生所说的“政府已经作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尝试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当时吃力不讨好的是民众而不是政府。至于八十年代那次,我们已经讨论很多了,政府是做过试点推行工作,但仍旧不能同意政府是做过大规模的尝试。

在此,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两次壮文的推行工作,都缺乏立法,这必然使得壮文推行工作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五十年代那次离我们年轻一代比较久远了,但说八十年代那次吧,就是因为缺乏立法,热情洋溢地推行工作,在韦纯束主席之后就陷入了瘫痪。80年代壮文的推行工作,当时的自治区主席韦纯束功不可没,在政策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政策不等于法律,换了人,政令就有可能不一样,所以,壮文推广工作缺乏一个法律保障,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政府行为。一语以弊之,那就是人治的恶果。覃怀升老人在退休之后,毅然站出来为壮文的立法而鼓与呼,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运动是毫不过分的。

覃怀升老人的“壮文义务推行员”的身份,不是白安的,在每次到南宁想拜访他的时候,我都要事先打电话到他家里问他在不在南宁,因为,这两年来,除了自费到各地去进行壮文立法万人签名活动之外,他每年都会安排几个月的时间到他的环江老家去进行义务的壮文教学活动,他采用的方式与当年德保县用文艺推行壮文的方式有点不谋而合,不同的是,覃怀升老人是以70多岁的高龄、一个人从自己腰包掏钱义务去做这样的事情,而当年德保县是一边领政府经费、一边自筹经费的壮文工作队,在民间文艺界威望极高的何仕雄先生的带领下大规模地走村串屯去进行的。所以,影响力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覃怀升老人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他从方言文字入手、以山歌教学为工具的方式,使得很多一辈子不识字的乡下歌手终于可以拿起笔来记录自己唱了一生的山歌。目前,覃怀升老人还在热情地全身心投入在这个工作上。在这个推广过程里,民间的阻力是没有的,唯一遇到的困难还是经费以及壮文的社会应用层面。

覃怀升老人的行动,也可以说是社会力量的一个例子吧。这种社会力量,无庸讳言影响力还是很微小的,但是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
----------------------------------------------------------------------------
综上所述,我认为,壮文的推广普及工作,仍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进行立法,依靠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共同协作去进行,在壮族聚居的地方就要真正大规模地去普遍进行,要不然壮文就永远无法实现普及的愿望。


作者: 勒茂21世纪    时间: 2003-9-1 16:02
多谢红棉树贝侬给我们提供如此翔实的壮文推广历史资料。这种铁的事实,我想可以告诉我们三个信息:

1.足以告诉那些对壮文持疑惑甚至反对态度的人们,壮文在壮族的聚居区内,受群众欢迎是远远大于所谓的阻力的。

2.壮文是以武鸣音为标准音并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的,但是在南部方言区的推行也是可行的,所谓壮族百姓不接受标准音,那显然是主观上的想法(更为莫名其妙的是,绝大多数壮族百姓都没有听过壮语标准音,何以能够断定他们就不接受?)。

2.而事实也说明了壮文的推行工作,是在时光大好的情况之下,却在政府的放弃之下走向沉没。政府的“大力推行”显然是个假象,声称政府大力推行过壮文的人,不知道其用意何在?

最后,我还想提出我的一个疑惑:老翁先生所说的“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依法行政,不执法扰民的观念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政府做不符合社情民意的事恐怕已经不太可能”,这样的结论,是根据什么东西得出的。因为,从目前的社会显示上来看,整个壮乡、整个广西、整个中国,距离“依法行政”“不执法扰民”实在还是太远了。远的不说,就拿壮乡的日益严重的苛捐杂税、乌烟瘴气的官场腐败、时有发生的官欺平民的现象,是如何个符合社情民意法?

别的不说,就拿壮文的推广这个利族利民的大事来说,有的人一直站在为政府辩护的立场上,甚至不惜举出个别事例(不看这些事例之所以发生的社会背景),来证明壮族的百姓是极其憎恶和普遍反对壮文的推广的,以达到政府已经是“吃力不讨好”的宣传目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突然之间,我想到了这样的极力为政府辩护,似乎更象政府的宣传工作而不是个人的行为……哦!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9-1 22:55
七月份红棉树和阿沛在德保、百色的访问我也参加了一部分,壮文推广的情形确实如红棉树所说。

现在依靠政府来推行壮文看来是越来越难了,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依靠民间的力量,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这个现代的工具,积极地推广和应用壮文。

另外,我还有个想法——不要拘泥于壮文扫盲的模式,壮文完全可以先在初中以上文化层次的壮族年轻人里推广,这些人普遍学过汉语拼音和英语国际音标,容易接受拼音壮文,学习掌握壮文方案也比较快捷,如果能够先学会应用壮文方案拼写自己的家乡话,效果则更好。如果多数的壮族年轻人都学会了拼音壮文,壮文是否还用于扫除中青年文盲就不会那么重要了,在普通中小学推行壮文教学也就不会遇到什么来自民间的阻力了。

我们来到僚人家园参加交流讨论的贝侬,多数是没有时间下乡进村去推广壮文的。因此,来到壮族在线及僚人家园的壮族贝侬应该积极学习、应用壮文,并介绍更多的贝侬来学习,使学习壮文、应用壮文成为一种风气,逐渐造成社会影响,带动非网民的壮文学习与应用。现在,壮族在线的“壮语文讲座” http://www.pouchoong.com/hagsawcuengh.htm 创意很好,希望能够尽快充实起来,推动壮语文的网络教学,继而推动壮文的应用。


作者: luomaren    时间: 2003-9-2 01:13

东兰县民族中学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简论壮文教育定位提高壮汉双语教学质量

壮族教育的回顾和展望

壮汉语的关系及如何利用这种关系促进双语教学

强化双语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论壮汉双语及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

壮促英效果好  

相关文章链接http://www.kam-tai.org/languages/index.asp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9-2 02:12
谢谢红棉树贝侬凌晨回帖,并且提供了大量详实可信的信息。我完全同意关于遇到的困难是经费不足以及壮文的社会应用层面的观点。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 我以前有机会到过广西的绝大多数贫困县、贵州的平塘、贞丰、独山等县,以及云南的师宗、富源、富宁等县。像平远、罗平、锣甸(?)那样的地方也去过,只是记不全也搞不清是云南还是贵州的了。

每到那些县,休息时间,我就到菜市或者有人下棋的地方跟那里的人(主要是农民)闲聊,尽量用壮话跟他们交谈,到彼此有了几分信任时才不经意地绕到他们对推行使用壮文的看法上。我用这种办法调查了解到的结果,跟红棉树所说的没有民间阻力确实是大相径庭。

在广西境内,我曾经到一些县的贫困山村蹲点,如大化七百(山/弄)的偏远壮乡、瑶寨,就算是搞扶贫攻坚吧。在跟当地的老百姓座谈,用“参与式快速评估技术”评估村里的资源状况、项目计划和项目意向的时候,我就把壮(瑶)文教学的内容融到扶贫项目当中,看看老百姓对这些项目的需求度。其中还运用了“交叉印证”的技术,判断老百姓对有壮(瑶)文教学的项目以及没有壮(瑶)文教学的项目的真实态度。得到的结果跟红棉树的总体判断也不一样。

我曾经跟县一级的民族中学教师、自治区一级的民族中转教师和学校领导、广西民族学院、自治区民语委、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教委的机关人员、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包括壮文研究生)以及国家民委的领导干部等等私下交谈,了解他们对推广使用壮文的意见和看法。甚至到美国,也跟那里的壮文专家学者讨论这个问题。在这些单位和部门当中,人们的看法不一而足,对壮文如何推广应用的问题感到头疼与苦恼的占大多数。

以上信息,是对我以前有关壮文推行工作帖子的补充。以下是我对有关陈述的看法和有关问题的解答。

1、贝侬们对壮文的热爱以及对壮文推广工作的热忱一直是我赞扬和肯定的。这一贯的观点可以从以前的帖子里看到。但我主张,在对问题和状况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有更大帮助的是理智而不是感情。感情用事往往会导致判断失真或者失误。

2、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因采访的对象、范围、目的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调查方法不同对调查结果产生巨大影响。我觉得“参与式快速评估技术”是全面调查了解真实情况的有用工具,所以极力推荐贝侬们学习使用。由于贝侬们对“参与式快速评估技术”可能比较陌生,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在调查了解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主要的决策力量是什么时,利用传统调查方法得到的结果是“领导”或者“自己”,但通过“参与式快速评估技术”,会发现“习惯”、“做梦”也是举足轻重的决策力量。

3、对壮文立法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从上面的补充材料看,仅仅立法也不能解决壮文推广中固有的问题。因为,壮文推广工作遇到的最大最根本的困难是经费不足以及壮文的社会应用层面有限。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经济才是第一要务。

4、把壮文推广工作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政府的做法有失公平、公正,实际存在的民间阻力也有责任,经费不足和其他因素又雪上加霜。80年代初期,整个中国的民族政策普遍得到恢复,壮文推广工作主要得力于这个大环境,而当时的领导人主要忙于“处理‘文革’遗留问题”,以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其他省区。此外,其他少数民族也要求行驶推广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权利。

5、目前,政府机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苛捐杂税正在改革之中,行政审批事项在清减了56%之后仍在进一步清减。综合行政执法是将来的必由之路。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职能转变以后,政府不再是无限责任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公共事务进行宏观管理,如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等等,其他具体事务由社会中介组织和民众依法办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壮文推广工作可能将由过去的政府包办转向主要由社会力量承担。(这一趋势只是我个人的见解)

6、我“极力为政府辩护”,主要“用意”在于让贝侬们客观地认识政府的力量与作为,不要把政府说得一无是处。能够客观地认识政府的力量与作为,对客观认识壮族社会力量有帮助。我在“文字推广的四大社会力量”的帖子后面说过,“谁能赢得这四大力量,谁就有可能胜出”。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红棉树坛主在21楼有一段总结性的文字,也包含这层意思,转录如下,以飨同仁:

壮文的推广普及工作,仍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进行立法,依靠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共同协作去进行,在壮族聚居的地方就要真正大规模地去普遍进行,要不然壮文就永远无法实现普及的愿望。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3-9-2 22:33
郁水啸翁 先生亲自到民众当中去以交谈的方式去咨询壮族的群众,还用“参与式快速评估技术”的方式去评估种种东西,这个精神值得钦佩。

郁水啸翁 先生有关壮文的推行,在民间咨询之后,得出的结果是“跟红棉树所说的没有民间阻力确实是大相径庭”,“(用参与式快速评估技术去评估后)得到的结果跟红棉树的总体判断也不一样”,但我觉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定论,以下是我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

由于历史原因,壮族社会发展到了现代,已经普遍崇尚汉文化,大部分壮族人作为中国人的意识很强烈,相反,作为壮族人的民族意识却普遍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本民族,从来没有一个能够在经济、政治、语言文化等方面统一整个民族的方言区的形成,这也使得壮族人民乐于接受汉语文并以之为主要社会书面交际语。

与壮族意识正在逐渐被各地壮族支系所熟悉并慢慢接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地方的壮族人对于“壮文”这个概念是很陌生的。在“壮族”这个族称成为法定族称之后,各地壮人也在行政力量的引导之下,逐渐普遍意识到了自己是“壮族”,但是,即使是有了壮族意识,然而很多地方的壮人至今仍没有自己的语言也叫“壮语”的概念。这种情况在距离自称为“布壮”的桂中一带比较远的桂西南地区、桂西北地区、云南文山州等地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很多大新人都知道自己是壮族人,但是当问他们(以大新壮语为母语的人)会不会说壮语的时候,他们却经常回答说不会,因为他们把他们的母语称为“土(其实是南部壮语的左江土语)”,与壮语无关或者不能称得上是壮语。我也曾经多次去问德保人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大都比较模糊——会,但我们不会说正宗的壮语。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正宗”的壮语就是80年代曾经在德保有过相当规模推行过的壮文。

这样的民族语言文字意识,决定了许多地方的壮族人对“壮文”是没有太多亲近感的,他们多数人顶多只是知道自己的语言与壮语有关系,但是没有意识到壮文就是自己本族的文字,壮文可以成为自己母语的载体。这样一来,去问他们接受壮文的推行与否,得出的结论不言而喻。我想,这就是 郁水啸翁 先生所描述的“民间阻力”的具体表现,也正是 郁水啸翁 先生得出壮族群众“不愿意接受壮文教学,甚至普遍反对壮文教学”这样一个推论的来因。

但是,我在21楼所陈列的,是德保县壮文推行过程当中在民间的反映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这样一个事实,这有别于 郁水啸翁 先生所描述的表面现象(称呼之为表面想象是一个中性词)。我相信,壮文在德保县推行的时候,德保人也不可能就比别的县份有更高的觉悟,自动热烈地去接受壮文的推行。按照我们实际调查的结果,也了解到,大多数接受壮文教育的德保人都是从完全不知情到开始接触并持观望态度,在接受宣传、了解何谓壮文之后,在远郊的村屯,出现了争先恐后报名学壮文的热闹局面。壮文推行之初,政府的政令和拨款,起到了领导壮文推行的作用,而壮文推行工作队利用的种种壮文教育宣传的手段(如结合民间文艺汇演),则是消除所谓“民间阻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事实上,不管是什么样的手段,最终达到的统一结果都是——群众了解到了自己说的语言叫壮语,而自己的母语可以用文字写出来,这种文字叫壮文,而壮文可以帮人们做太多的事情——于是,才会出现了德保在86年用壮文扫盲突破10万人的辉煌局面。说白了,就是说当壮族人了解平时自己所不了解的民族语文真相以后,“民间阻力”完全可以变成“民间动力”。

我之所以不把 郁水啸翁 先生所说的一些事例和他亲自调查的结果看成是壮文推行的“民间阻力”,那是因为,我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个表象,这种表象是绝大多数壮族群众在不了解什么叫“壮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不能将之看成是推广壮文的一个难于逾越的鸿沟,而事实上大多数壮族人是乐于看到自己的母语是可以用文字去表示的。而我们在德保县进行壮文推行工作调查和评估的时候,很多当年参与壮文推广工作的人,问到他们是否在民间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他们都给了否定的答案,而在壮文推行最终走向沉寂的原因上,他们都一致给了一个答案——经费不到位,社会不应用,导致了本已成为壮文使用者的百姓最终复盲并放弃(这个情况势必给日后的壮文普及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这似乎是我们没有探讨过的一个新话题)——这个答案却是在不同的采访场合达到不谋而合的。
--------------------------------------------------------------------------------

郁水啸翁 先生说“‘极力为政府辩护’的主要‘用意’在于让贝侬们客观地认识政府的力量与作为,不要把政府说得一无是处”,我想这似乎有点敏感了。我们在讨论壮文的推广工作的失败上,说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时候,那是一个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并没有以此来说明政府是“一无是处”的,反而,作为我来说,我一直很重视政府在壮文推行工作上的决定力量,也一直很希望能够以批评政府在这个工作上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来促使政府真正去反省当年的壮文推行工作,我认为按照宪法和法律,我们有行使批评的权利。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9-3 01:06
“壮族”、“壮语”、“壮文”这三个名词的历史都不长。这三个名词的确立及推广,都离不开学术界及政界、教育界的努力——这类似于新词术语推广的情形。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一般的壮族群众已经知道自己的民族身份是“壮族”,但还有大量的群众不知道自己的语言可以叫做“壮语”或“壮话”,他们更加不知道自己的语言还有书面形式被称为“壮文”。某些汉族知识分子,就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象来否认“壮族”及“壮语”之存在的,由此也否认了“壮文”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历史上壮族没有统一的族称,这一点被某些汉族知识分子抓住不放,屡屡用于推断“壮族是生造的民族”、“历史上不存在壮族”、“壮族是从汉族分出来的新民族”、“壮族是汉族之一支”,甚至有人想当然地推断“壮语是汉语的方言”,其中的谬误,我就不想多说了,相信诸位贝侬有足够的分辨能力。某些事物没有名称,或者没有规范的名称,并不等于这些事物不存在、不曾存在;某些事物的名称不为民众所熟知,更不能成为否认其存在、反对其延续的理由。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9-3 19:14
贝侬们对“壮族”等概念对老百姓的意味讲得非常透彻。在这里我补充一个具体的事例。

在一些自称是“布板”、“布土”的壮族地区,特别是居住的地方地形地貌稍微平缓的地区,人们对“布壮”有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看法。在这些地方的壮人心目中,“布壮”经常是民间笑话揶揄的主要对象,甚至在小孩哭闹的时候,大人(包括其父母)常常这么训诫,说:“别哭闹了,再哭闹,把你卖给‘布壮’!”在这一部分壮人看来,“布壮”是挑着 boengxloengx 从事贩卖活动的奸商,其心理形象接近于 yahvaz (野人)。

诚然,文化心理的认同是壮文顺利推行的精神力量。民众对壮文缺乏这种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是壮文推行工作的一只拦路虎,如果说不是阻力的话。

“参与式快速评估技术”是文绉绉的学名,在具体运用当中,它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甚至可以跨越语言文化障碍跟文盲“对话”。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社会普遍推崇的原因所在。据我所知,目前从事扶贫工作的国际援助组织机构,没有不掌握和运用这套技术的。其中,有一套工具是协助参与讨论的人们正确区分问题的本质和现象,以便人们能够从纷繁的现象中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不要把政府说得一无是处”的说法确实有些绝对化,但在25楼帖子里那么写,明眼人一看便知它指的是什么。此外,我说“客观地认识政府的力量与作为”的时候,没有否认谁的宪法权利的意思,相反,我的意思是说:

客观来讲,政府的力量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力量有多大或者有多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政府的力量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和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所有的愿望和要求,那政府都有哪些作为?这些作为是不是以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目标?运作状况怎么样?应该如何改进?等等。

同样的道理,我说“能够客观地认识政府的力量与作为,对客观认识壮族社会力量有帮助”的时候,我指的是人民在要求政府这样那样的时候,是否也这样那样要求过自己?我粘贴过一个叫做“归因:······”的帖子,讲的是人们通常是什么归因的,应该怎么归因才合乎情理。可惜没有多少人点击浏览,甚至没有一个人发表支持或者反对的意见。


作者: bbc    时间: 2004-9-18 17:14

历史需要开创者,我们有壮民族文学奠基人吗?

如何牵起壮民族语的文学狂飙巨浪!

真剑需多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8 17:18:07编辑过]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4-9-18 19:27

一种语言要优美丰富需要出几个大师级的文豪,语言要严谨需要哲学家,


作者: 越色僚人    时间: 2004-9-20 13:30
如果连本族母语的文字都不能掌握的话,那根本无从谈母语文学创作啊,何来的大师?
作者: 特田栏钟    时间: 2005-2-14 14:16
Mbaw  diep  baenzlai  ndei, mbouj  miz  vunz  daeuj  dingx, hojsik  lo! Gou  dingx  de  mbat  ndeu .
作者: Duhhenj    时间: 2005-2-14 18:28

naiq lai!


作者: 特田栏钟    时间: 2005-2-14 19:21
Gou  maqmuengh  miz  engq  lai  vunz  yawj  raen  mbaw  diep  neix.
作者: AAAAAyingj    时间: 2005-2-22 10:50

It aen minzcuz dang souh daengz aen minzcuz wnq aeu gij vwnzvaq de yawj ngawz ,ak bik( souh Vwnzvaq cai nanh ) seiz ,aen minzcuz haenx cij rox gij minzcuz vwnz vaq bonj faenh dij .Dangh naeuz Vunzgun mbouj yawj ngawz Vunzcuengh , aen minzcuz raeuz caemh mbouj rox nyinh hag yungh gij vwnzvaq vunzgun naj mong ! Vunzgun yawj ngawz caeuq ak bik Vunzcuengh raeuz raen hamq youq giz law ? Gij haenx cij fat seng youq Vunzgun caeuq Vunzcuengh daj guh caeuq daj rox ,diegcuengh caeuq dieggei Vunzgun aen mbanj aen singz dox beij , cij ndaej gig cingcuj yawj raen gij ca ! Seiqseiq beij hwnj daeuj engq lai !


作者: 信天先生    时间: 2005-4-24 04:22
没有读者,那有文豪?疑问中。。。。
作者: AUBINH    时间: 2005-8-28 20:04
什么叫"桂柳话"?桂柳话是真正的百分之百的夹壮的汉语土话--汉语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南官话的变种.
作者: Jack-Ennis    时间: 2006-3-13 13:16
以下是引用郁水啸翁在2003-8-29 0:08:20的发言:

2、加不加q的问题,为了节省起见,借词一般不加q。但有时不加q,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在讨论的时候我自己加上去,以示区别。这个可以理解为我对壮文方案不熟悉,但e有时表示长音,有时表示短音,确实增加了初学者学习的难度,在标写借词也好民族词也好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写法。

不加q的话,别的地方的人会以为这个词是第一调的,而加q后则知道它是第五调的,不能不加啊!!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