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Blonjliengj怎么译好? [打印本页]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21 21:35
标题: Blonjliengj怎么译好?
blonjliengj 是壮语里常用的词语。 blonj 的意思是“(把)里面的东西往外翻”,liengj是“伞”的意思。 blonjliengj与liengj blonj不同,前者是词语,后者是主谓结构的词组。

常常听吵架的人这么互相威胁:“你再yezge(逞能),我打得你blonjliengj(像雨伞往外翻)去。”

这句话那么讲很有意思,不知讲汉话的人能否听懂? 如果听不懂,那blonjliengj该怎么翻译为好?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3-8-22 00:01
看了老翁先生写的 blonj 这样的词汇,我似乎记起老翁先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出 bl 这样的声母了。在所有的僚语方言里,有 bl 这样声母的地方,只有北僚语的邕北土语、红水河土语,南僚语的邕南土语,泰国语的标准语曼谷话也有这个声母。其他地方的僚语,大部分是以 by 声母来对应的,包括壮语的标准语在内(其实武鸣话是有 bl 这个声母的,只是壮文标准语没有采用)。所以我估计老翁先生的母语应该是属于邕北或红水河或邕南土语,不知有没有猜对。:)

bl→by的例子如下:

   北僚壮语标准语 北僚红水河土语 北僚布依第一土语 南僚德靖土语 泰国语曼谷话
鱼      bya            bla            bya              bya          bla
翻      byonj          blonj           ?              byonj         ?

所以,老翁先生所写的 blonj,在字典里写作 byonj。在我的母语德保话里,有一个词是很常用 byonj 这个字的,叫 byonjmauh(摘帽子),看来原意应该是将帽子翻下来。

Byonjliengj 这样的词汇虽然在我的母语德保话里没有,但是因为有 byonj 这个词,所以很好理解。所以,吸收到标准语的字典里作为一个常用词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至于翻译,我觉得“我打得你blonjliengj(像雨伞往外翻)去”这样的翻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太冗长而不顺口,这样的壮语特殊词汇,可以翻译成其他形象的汉语词汇,如:“Mwngz lij yezge, gou ndoiq mwngz dwk byonjliengj bae!”——“你再逞能,我揍扁你”。虽然说失去了壮语的原有的夸张意味,但这正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不能相互取代的一个体现。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22 00:23
红棉树说得对,说明你对壮语各方言的语音状况很了解。

我去过的地方不少,虽然了解没那么细,但要适应各地的语音还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之所以不用标准文字转写本地的方音,是因为那样做就让老百姓感到委屈了。

在我老家,大人都毫无例外地讲bl,只有哑哑学语的小孩才说by。每当大人们听到广播里讲bl,心里就犯嘀咕,说播音员“linx dinj(舌头短)”,讲话像小孩那样臭青,叫人“ij rueg rumz bae(令人作呕)”。

这是壮文规范必须考虑的心理因素。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3-8-22 01:51
老翁前辈说到的语言心理因素,确实在语言的规范当中得到考虑和照顾。

不过,在僚语文字母形式的设计上,我倾向于音位本位和调类本位,而避免太严格的音素本位和调值本位。既然大部分壮语方言只有 by 而没有 bl,那么标准语的字母规范上是应该采用 by 而不采用 bl,但是有 bl 声母的地方,完全可以看到 by 就去发 bl 音,因为有 bl 声母的地方,不会同时也有 by。

又比如,我的母语里的 s ,与标准语的 s [θ]并不一样,发音的舌位与 [l]一样但要发擦音,这个音按照字母设计应该写为 sl(无法打出这个国际音标)。但是,我觉得标准语里的 sam (三)、seiq(四)、 sa (纸)等词汇,在写成德保话时并没有必要改写成 slam、sleiq、sla,而直接写成 sam 、seiq、 sa 但去发slam、 sleiq、sla的音就行了。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3-8-22 12:32
红棉树贝侬的意见很好,我基本赞同。

关于书写形式的问题,很多有历史的文字都或多或少存在“拼写”与“读音”不完全对等的现象,如英语中的 wh, 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都只发 w 音。又如,right 中,gh 不发音。英国文豪肖伯纳曾倡议文字改革,把不发音的字母去掉,一方面使文与言对应,以便学习使用,另一方面是节省书写和打印篇幅---关于后一点,壮文方案也有过考虑---肖翁还率先垂范,自己先行,写了一部小说,但他的努力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理由跟我在其他的帖子说过的一样,民间的力量很有限,何况他是一个人努力,孤掌难鸣。

在汉语里,si,ci,zi 和 shi, chi, zhi 采用“整体认读”的办法来处理。壮文固然也可以这么处理。问题是,历史地位不同的壮文应该尽量降低初学者的学习难度,不然,学童学起来就很费劲。如果壮族的孩子学习自己的文字有类似于学外语的感觉,我相信,他们会选择学习真正的外语的。在现行的壮文里,e有时用来表示长元音,有时又用来表示短元音,类似这样自相矛盾的规定,确实应该尽量减少,特别是在文字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