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转]百越族是祖国南疆的最早开发者 [打印本页]

作者: 南粤孤客    时间: 2006-7-30 14:41
标题: [转]百越族是祖国南疆的最早开发者

 

 

作者:张荣芳(《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6319页)

“百越”一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注释家对“百越”的解释,认为是“越有百种”,“百”不是具体的数字,是说越族支系众多的意思。越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地区。关于越族的形成,过去有种种说法,或说越人是“南太平洋人”的后代,或说是“马来人”的后代,或说是由爪哇原人发展而成,或说是“海洋蒙古利亚种”。这些说法都不符合历史实际,因而是错误的。解放后我国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的研究,证明越族主要是由我国东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土著原始居民发展而形成的。在百越地区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如广东的马坝人,广西的柳江人等。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这些土著的原始居民创造了一种文化——几何印纹陶文化,这种文化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自成一个体系。这种文化分布于我国东南和南方地区,有些地区已经找到它的发展序列。这些地区同文献记载百越分布的范围是相符合的。考古学界一般认为这种文化是古越族创造的。因此,越族是我国东南和南方地区土生土长的民族。

从文献记载看,越族根据它分布于不同地区而有不同的名称。几个比较大的支系有:

于越——主要分布于今浙江,春秋时建立越国,都于会稽(今绍兴),后被楚国所灭,其族人或融合于荆楚,或散处于海滨。

东瓯——或称瓯越,主要分布于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西汉惠帝三年封其首领摇为东瓯王,都于东瓯(今温州),后闽越攻打东瓯,东瓯请汉援救,闽越退兵,汉徙东瓯人于江淮之间。

闽越——主要分布于今福建闽江流域。西汉刘邦封其首领无诸为闽越王,都于东冶(今福州)。

南越——主要分布于今广东、广西。秦汉之际,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并以兵威财物役属闽越、西瓯、骆越等,称雄一时。汉武帝时平定南越,南越建国共历五世93年。1983年在广州象岗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一枚铭刻“文帝行玺”的龙钮金印及1000多件文物,为研究南越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瓯——主要分布于桂江、浔江流域,以今广西贵县为中心。其地秦置桂林郡,汉为郁林郡,郡治在布山。1976年在贵县罗泊湾发现一座西汉初期的大型木椁墓,出土漆器有“布山”铭文,正与史籍记载相符。

骆越——主要分布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广东雷州半岛及海南鸟,至越南东北部。骆越以农耕为主,有“骆田”。部落首领称“骆侯”、“骆将”。

越族有许多支系,故称“百越”,但他们有共同的文化特征,现概括如下:

(一)创造了印纹陶文化。这种文化以陶器表面拍印几何形花纹为主要特征,较早的陶器质软,叫“几何印纹软陶”;较晚的陶器质硬,叫“几何印纹硬陶”。

(二)使用的石器主要是有段石锛和双肩石器。

(三)青铜铸造发达,普遍使用铜鼓,善于铸造青铜宝剑。春秋时代,“干(吴)越之剑”和欧冶子的铸剑技术,著名全国。以住的铜器著录中,收录了不少吴越铜剑。解放后经科学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吴越铜剑也不少,如“越王勾践剑”、“越王州句剑”等,这些剑都保存完好,刃薄而锋利。

(四)经济生活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从事渔捞。

(五)“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底部悬空,正脊的两头翘起,屋顶结构作两面坡式。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目的在于防卫毒蛇瘴疠。这与越族分布于山林密布、气候潮湿的地方是相适应的。

(六)流行断发文身和拔齿习俗。越人断发文身,屡见于记载。1982年在广州瑶台柳园岗发掘了一处西汉墓群,其中北柳11号墓出土的护墓木俑,彩绘红、黄色的卷云纹饰,使我们看到了2000年前越人断发文身的实况。拔齿的资料,近年考古亦屡有发现。广东增城金兰寺二号墓墓主是生前拔齿的;广东佛山河宕遗址的77座墓中,有19个成年男女拔齿。

(七)分布于高山地带的越族,其葬俗流行崖葬或悬棺葬和船棺葬。崖葬即把死者葬于悬崖峭壁之上,船棺葬即葬具造成船形。

(八)有自己的语言。古越语保留下来的资料不多,只在汉代刘向《说苑·善说篇》中有关于《越人歌》的故事。最近有人把《越人歌》和现代壮语作比较研究,认为古越语和现代壮语是很少差别的。

越族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南方辽阔地区,历史绵延数千年。从远古的时候起,它就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密切的交往,进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在新石器时代,越族分布地区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与中原地区的文物有惊人的相似。商周朝代,越族逐步参予了中原王朝的政治活动。秦统一越族地区之后,中原地区的劳动人民大量迁来“与越杂处”,形成了一定范围的越族与汉族相互杂居的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东汉以后,史籍上对越族的称谓及其活动的记载消失了,这是越族融合于汉族的明证。百越不仅是我国统一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而且对汉族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百越是祖国南疆的最早开发者,它创造了我国南方灿烂的文化,开拓祖国美丽富饶的南大门,使越族地区成为我国版图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载《中国历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原题为《为什么说百越族是祖国南疆的最早开发者》。)

  作者简介:张荣芳,男,1940生于广东廉江。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1996—2002年任秦汉史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有《秦汉史论集》、《南越国史》,发表论文60余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30 14:43:24编辑过]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6-7-30 15:39
这帖子非补发不可,太重要了.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6-7-30 15:41

东汉以后,史籍上对越族的称谓及其活动的记载消失了,这是越族融合于汉族的明证。

西瓯、骆越汉化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6-7-31 10:24

還有揚越及東海外越呢?

百越只是一個統稱,就好像古希臘人稱塞爾特人一樣耶。

百越有海洋及山地兩個系統,山地系統就是壯侗語族先民,而海洋系統就是南島語系民族耶。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6-7-31 18:22

http://www.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73

越南人  
有不同的看法 

所謂的越族,應該是以操壯侗-南島語為主,因為南島與壯侗語的親緣關係也被中國的一些學者所確認,簡單地說,壯侗族是山越系統,而南島族是海越系統,從這個角度看,臺灣的原住民,不論高山族或平埔族,只要是操南島語的,都是海越系統.
古代的日本民族也與越族有密切關係,因為他們有山幸海幸的傳說,同樣的傳說在我們越南也有.我們越南人,不是山越,也不是海越系統,而是另外一支受到百越文化深厚影響,從而產生了濃厚的越族認同意識的,發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南亞語族人,但有趣的是,就是我們這一支被越化的南亞語人,反而成為最為一批仍堅持越族認同,並以越族為國號.

臺灣人現在大搞越族說,如果能說服得了中國的原越族血統人,還可,但只怕連仍操壯侗語的純越族後裔都沒辦法相信你們的話了.又如果真的要以越族來訴求並號召南中國的人們,一起來幫助你們抵抗北京,那恐怕你們得先釋出誠意,提供南中國的人們無條件到臺灣去打工發財的機會,請問你們辦得到嗎?

這又引起了我的疑問,如果臺灣人都是越族,請問對同屬越族的泰國,跟我們越南人,何以不能當作同胞來看待?不但要申請入境難上加難,來打工的,又不能拿到你們的國籍,這樣大喊什麼越族說,請問有什麼意義呢?

還有一點要批判的是,阿爾泰語系不是白種人的語言,而是純種黃種人的語言,例如日韓與蒙古等族系.所謂單音節複音節之說,早被學者所否定了,不能再拘泥於舊說.因為漢藏語並非純粹的單音節語言,只能說是曲折語與膠著語外另一種語言形式,何況漢藏語詞彙中非單音節者比比皆是.

另外,東夷的語言並非壯侗系,而是古亞洲族混合阿爾泰語而成,許多漢字的字根也是發源於東夷語的.
 
====================

壯侗-南島語言存在很多共通的語根,但由於壯侗語簡化後,引入了聲調系統,兩者的區別就越來越大.而且壯侗與南島語族兩者間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對於海洋事物的詞彙,這就為我們越南古代的大越史記所記載的百越子孫分向深山及沿海發展之傳說符合.

====================

吳越文化我認為都是壯侗族先民的文化,因為吳王夫差,夫差二字在現代泰國話中意為”男人”,故古人使用夫差二字作為表記,即明其意又能表其音也.

而你們臺灣的閩南人也確實是百越共同體的一份子,例如閩南語中的腳”ka”漂亮”sui”均與泰語完全相同.而閩南語中的丈夫妻子孩子之發音均與越南話類似.據我比較研究中國南方數種語言之結果,認為閩南話保存的古越風最多,與我們在文化上同質性最高.

====================

以壯侗語與南島語兩個原本同系的語言來看,原先壯侗語應該也是複音節的屈折語,但受到漢語的影響,逐漸將壯侗-南島共同語根去頭去尾,而形成有聲調的孤立語.

====================

最近一時興起,來此討論,但此後沒有時間再消磨在這裡了,我可能會考量架設一個民族與各國語言文化的研究及討論站,有志者一同交換心得.如果設立後,會來此告訴大家.我雖然是越南裔人(因父輩曾有中華民國國籍,最近剛辦好手續取得臺灣籍),但關心臺灣與各位並無二致,希望臺灣能越來越好,越來越國際化.

====================

我認為壯侗語的原型應該很接近南島語,而南島語是一種屈折語.苗瑤族系開發東亞大陸的歷史比漢藏族久,所以它們與漢藏語的類似性可能來自於借用關係,而非同源關係.語言的改變是日積月累的,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江南的壯侗與長期與漢語接觸,引進了大量的上古及中古漢語成份,而上古漢語即呈現複雜的聲調化發展趨勢,如果我記的沒有錯,廣韻中所呈現的聲調結構好像也蠻複雜的.

====================

越南語屬於猛-吉蔑語族的一支,與柬埔寨語及印度的門達語等為近親.但越南語是其中受到漢語影響最多的一種,這是越南北屬(受中國統治)兩千年帶來的文化遺產.越南語與泰國語一樣,都是百越的語言,但泰國語被歸入漢藏語系,而越南語尚未被歸入漢藏語系.其主因在於數詞的差異,泰語數詞已多數漢化,而越南語則仍保持原貌.
就學界來說,劃分一種語言屬於何種語系,其主要關鍵在於數詞身體詞親屬詞基本自然現象詞彙的比較研究,如果這四種基本詞彙的類同性,或經分析音韻規則變化的分析後,得出高度同質性的結論,則可據以審慎推論何種語言屬於何屬語系.

越南民族屬於猛-吉蔑語族之一支,根源在印度,但後來發展到中國揚子江一帶,我們傳說中的雄王以及雒將都是立足於中國江南的百越族領導者,所以我們不排斥越南文化與中國江南文化的關聯性,我們同樣也將立國於廣東的古南越國,視為我們正史上第一個王朝.

當然,如今在越南的土地上,也是我們越南民族(或稱京族)的生息與發展之固有空間.因為自從南越被漢朝消滅後,我們京族的重心就不斷向現在的印度支那半島轉移,越南史上無數王朝興衰,但在民族與文化上都維持了同質性.甚至古代立國於南藩地區的林邑國,也是猛-吉蔑族所建立的,所以在越南,與中國江南的文化關聯性與土本文化發展,兩者存在著建設性的辯證統一關係,是沒有矛盾,不像中國人對待”中國文化西來說”那些敏感,與欠缺自信.

====================

prp,建議你將東夷語(以日韓語為代表)修正為”具有古亞洲語底層與阿爾泰語上層之系統不明語言”,如你所說的東夷族確實才是構成漢族主體的民族,因為中國人多數的姓氏起源於堯舜,而堯舜都是傳說中的東夷族,現代漢語與東夷語不同,顯示在古代華北仍有文化勢力強大的漢藏族(即甲骨文中的羌族)活動,他們用文化同化了東夷,兩者共同構成今日北方漢族的骨幹.

====================

從語言學上的研究,越南語所屬的南亞(猛-吉蔑)語族原始發源地確實在印度次大陸,在印度的猛-吉蔑諸語保持的結構較為原初,從而審慎推斷出這個結論.南亞語族原先分佈的區域比現在廣得多從印度次大陸->印度支那半島->中國揚子江流域,但後來因苗瑤壯侗以及漢藏諸族的南遷,逐漸使南亞語族被同化的被同化,成為孤島的成為孤島,形成今日居住地未相連接的斷續狀態.
有位朋友以我稱”閩南語”即詢問我的統獨傾向,其實既然是歸化臺灣的人,當然會認為自己所屬的國家是個獨立國家,否則為何辦歸化?只是我個人覺得問題在於,國際社會如何認同與接納臺灣的問題,臺灣的問題主要是所處外在的國際環境,應該設法如何突破,如果以國內爭端為重,那是於事無補的.如果一味地只想把國內的政敵打倒,那政敵倒了,外敵也進來了,越南的南藩當初就是犯了今天臺灣同樣的毛病,才會被統一.雖然我也支持越南統一,但過程中人民付出的代價太高了.

我之所以仍使用”閩南語”一詞,主要根據在於學理,與統獨意識無涉.因為臺灣的閩南語,其音韻結構以及基本詞彙,仍與福建的閩南語差異不大,在聲調上也仍是所謂的”漳泉濫”,還不構成可歸入與閩南話不同範疇語言的程度,不像同屬閩南語的潮州話和海南島話一樣,已可用獨立之名稱.何況在臺灣內部,好像各族群間,對哪種語言可以獨佔”臺灣話”名稱,似乎還有爭議,如果不加區別地使用”臺灣話”一詞,原住民及客家族群也可以提出抗議,不是嗎?

除非各族群都有共識,將臺灣的閩南話逕簡稱為”臺灣話”,使這個詞彙不再存在爭議性,那樣我也會考慮順應潮流改用.否則,我現在仍然會用”臺灣的閩南話”一詞來與臺灣其他族群的語言以及福建省的閩南話加以區別.

====================

南亞語的形成很古老,但文獻資料不足,所以還有許多問題待決.但從語形音韻及語根等多重要素來看,似乎不太可能是漢藏壯侗及苗瑤等其他亞洲族系之語言母型.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6-8-1 16:06

http://www.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73

吳越兩族的語言和風俗有著不小的差異, 「吳越春秋」裡就有著蠻詳盡的介紹, 此外, 古代的華南原住民, 並不是個純然的「農業社會」, 有不少的人仍是靠著漁獵為生, 原因無他, 因為當時的農耕技術還遠遠落後.

古人定義的「越」字其實是一個很偷懶的稱呼, 因為「大漢沙文主義」的優越意識作祟, 使得他們對這陌生茫昧的一切不願意去正視和了解, 最方便最直接的方式, 就是統統都冠上一個很籠統的稱呼來一以蔽之, 那就是你我所知的「越」或「百越」.

語言風俗的情感依據是除了政治立場的差異偏好之外, 能維繫族群認同情感的另一法門, 這遠比證實了是同一血緣的兩個民族之間還要有效! 畢竟現代人, 只會跟想法相近的人在一起, 不會去為了是不是同血緣而去跟想法差異很多的人一起.

更何況, 其實血緣也是後天的, 譬如說移民, 譬如說通婚等等....

所以, 免疫球蛋白的資料能看出什麼? 老實說我不認為那就算成立了又能說明什麼意義?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6-8-12 17:03
秦统一越族地区之后,中原地区的劳动人民大量迁来“与越杂处”,形成了一定范围的越族与汉族相互杂居的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我认为有部分人不是一般的"迁来",而是有政治和军事目的的"迁来"!对于越族与汉族相互杂居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还要看到越文化的消失等等.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6-8-14 16:05

越文化的概念本身也很籠統耶,至少包括山地系統的壯侗語系文化與及海洋系統的南島文化,不少已經消失了耶。

壯侗語系之中,泰/傣/老系又印度化,而中國的又漢化耶。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6-9-9 21:17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6-7-31 10:24:00的发言:

還有揚越及東海外越呢?

百越只是一個統稱,就好像古希臘人稱塞爾特人一樣耶。

百越有海洋及山地兩個系統,山地系統就是壯侗語族先民,而海洋系統就是南島語系民族耶。

骆越也是壯侗語族先民,骆越也是海洋系統。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6-9-11 11:05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著虎尾在2006-9-9 21:17:00的发言:

骆越也是壯侗語族先民,骆越也是海洋系統。

駱越應該是雒越耶,分佈於交趾、九真、合浦,與及儋州(海南)耶,就是李輝所說的北部灣耶,屬於南島語族耶。

形成僚人先民的應該就是合浦的耶,不過後來壯侗化之後,已經喪失海洋民族的特徵耶,只是後來俚僚渡海,也把南島語系的黎人先民也壯侗化耶。

而廣西沿海的,即欽廉地區的俚僚,後來也化成粵人耶,僚人變成內陸民族耶。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6-9-11 22:01
後來也化成粵人是明清时期的事,从历史上说骆越也是海洋系統的.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6-9-12 10:00

錯了,合浦的雒越,即駱越,一早已經脫離海洋而壯侗化耶。

隋唐的俚僚,就是以駱越血統為主的耶,部份渡海海南,把南島語的黎人同化,部份成為粵西的粵人,而部份則跟閩南人融合成雷州半島的黎人耶。

而欽廉的俚僚,也在儂智高失敗之後,化成粵人耶,僚人變成內陸民族耶。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6-10-14 16:51
顶住,不沉!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6-10-16 12:06

百越不是一個族耶,應該是南島人先進入嶺南,把矮黑人同化耶。

而百越除南島人之外,還有其他的種族成份耶。


作者: 胡作非为    时间: 2006-10-19 10:33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6-9-12 10:00:00的发言:

錯了,合浦的雒越,即駱越,一早已經脫離海洋而壯侗化耶。

隋唐的俚僚,就是以駱越血統為主的耶,部份渡海海南,把南島語的黎人同化,部份成為粵西的粵人,而部份則跟閩南人融合成雷州半島的黎人耶。

而欽廉的俚僚,也在儂智高失敗之後,化成粵人耶,僚人變成內陸民族耶。

钦廉不是侬智高的地盘,是宁氏、庞氏、黄氏、陈氏、冼氏、冯氏交错统治的地盘,这里的汉化应在地方势力逐渐消退的唐末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闽南语民系,应当有许多俚僚的成份

骆越应该是壮侗加入了海洋化的成份,而不是它原来是南岛语族


作者: 胡作非为    时间: 2006-10-19 10:43
QUOTE:
北姑,我有些看法:
QUOTE:
1、吴语是楚语与越语、汉语的混合物
QUOTE:
2、台湾少数民族部分是百越民族、部分是南岛民族
QUOTE:
3、东夷也是混合产物,其中有百越的成份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6-7-31 18:22:00的发言:

http://www.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73

越南人  
有不同的看法 

所謂的越族,應該是以操壯侗-南島語為主,因為南島與壯侗語的親緣關係也被中國的一些學者所確認,簡單地說,壯侗族是山越系統,而南島族是海越系統,從這個角度看,臺灣的原住民,不論高山族或平埔族,只要是操南島語的,都是海越系統.
古代的日本民族也與越族有密切關係,因為他們有山幸海幸的傳說,同樣的傳說在我們越南也有.我們越南人,不是山越,也不是海越系統,而是另外一支受到百越文化深厚影響,從而產生了濃厚的越族認同意識的,發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南亞語族人,但有趣的是,就是我們這一支被越化的南亞語人,反而成為最為一批仍堅持越族認同,並以越族為國號.

臺灣人現在大搞越族說,如果能說服得了中國的原越族血統人,還可,但只怕連仍操壯侗語的純越族後裔都沒辦法相信你們的話了.又如果真的要以越族來訴求並號召南中國的人們,一起來幫助你們抵抗北京,那恐怕你們得先釋出誠意,提供南中國的人們無條件到臺灣去打工發財的機會,請問你們辦得到嗎?

這又引起了我的疑問,如果臺灣人都是越族,請問對同屬越族的泰國,跟我們越南人,何以不能當作同胞來看待?不但要申請入境難上加難,來打工的,又不能拿到你們的國籍,這樣大喊什麼越族說,請問有什麼意義呢?

還有一點要批判的是,阿爾泰語系不是白種人的語言,而是純種黃種人的語言,例如日韓與蒙古等族系.所謂單音節複音節之說,早被學者所否定了,不能再拘泥於舊說.因為漢藏語並非純粹的單音節語言,只能說是曲折語與膠著語外另一種語言形式,何況漢藏語詞彙中非單音節者比比皆是.

另外,東夷的語言並非壯侗系,而是古亞洲族混合阿爾泰語而成,許多漢字的字根也是發源於東夷語的.
 
====================

壯侗-南島語言存在很多共通的語根,但由於壯侗語簡化後,引入了聲調系統,兩者的區別就越來越大.而且壯侗與南島語族兩者間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對於海洋事物的詞彙,這就為我們越南古代的大越史記所記載的百越子孫分向深山及沿海發展之傳說符合.

====================

吳越文化我認為都是壯侗族先民的文化,因為吳王夫差,夫差二字在現代泰國話中意為”男人”,故古人使用夫差二字作為表記,即明其意又能表其音也.

而你們臺灣的閩南人也確實是百越共同體的一份子,例如閩南語中的腳”ka”漂亮”sui”均與泰語完全相同.而閩南語中的丈夫妻子孩子之發音均與越南話類似.據我比較研究中國南方數種語言之結果,認為閩南話保存的古越風最多,與我們在文化上同質性最高.

====================

以壯侗語與南島語兩個原本同系的語言來看,原先壯侗語應該也是複音節的屈折語,但受到漢語的影響,逐漸將壯侗-南島共同語根去頭去尾,而形成有聲調的孤立語.

====================

最近一時興起,來此討論,但此後沒有時間再消磨在這裡了,我可能會考量架設一個民族與各國語言文化的研究及討論站,有志者一同交換心得.如果設立後,會來此告訴大家.我雖然是越南裔人(因父輩曾有中華民國國籍,最近剛辦好手續取得臺灣籍),但關心臺灣與各位並無二致,希望臺灣能越來越好,越來越國際化.

====================

我認為壯侗語的原型應該很接近南島語,而南島語是一種屈折語.苗瑤族系開發東亞大陸的歷史比漢藏族久,所以它們與漢藏語的類似性可能來自於借用關係,而非同源關係.語言的改變是日積月累的,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江南的壯侗與長期與漢語接觸,引進了大量的上古及中古漢語成份,而上古漢語即呈現複雜的聲調化發展趨勢,如果我記的沒有錯,廣韻中所呈現的聲調結構好像也蠻複雜的.

====================

越南語屬於猛-吉蔑語族的一支,與柬埔寨語及印度的門達語等為近親.但越南語是其中受到漢語影響最多的一種,這是越南北屬(受中國統治)兩千年帶來的文化遺產.越南語與泰國語一樣,都是百越的語言,但泰國語被歸入漢藏語系,而越南語尚未被歸入漢藏語系.其主因在於數詞的差異,泰語數詞已多數漢化,而越南語則仍保持原貌.
就學界來說,劃分一種語言屬於何種語系,其主要關鍵在於數詞身體詞親屬詞基本自然現象詞彙的比較研究,如果這四種基本詞彙的類同性,或經分析音韻規則變化的分析後,得出高度同質性的結論,則可據以審慎推論何種語言屬於何屬語系.

越南民族屬於猛-吉蔑語族之一支,根源在印度,但後來發展到中國揚子江一帶,我們傳說中的雄王以及雒將都是立足於中國江南的百越族領導者,所以我們不排斥越南文化與中國江南文化的關聯性,我們同樣也將立國於廣東的古南越國,視為我們正史上第一個王朝.

當然,如今在越南的土地上,也是我們越南民族(或稱京族)的生息與發展之固有空間.因為自從南越被漢朝消滅後,我們京族的重心就不斷向現在的印度支那半島轉移,越南史上無數王朝興衰,但在民族與文化上都維持了同質性.甚至古代立國於南藩地區的林邑國,也是猛-吉蔑族所建立的,所以在越南,與中國江南的文化關聯性與土本文化發展,兩者存在著建設性的辯證統一關係,是沒有矛盾,不像中國人對待”中國文化西來說”那些敏感,與欠缺自信.

====================

prp,建議你將東夷語(以日韓語為代表)修正為”具有古亞洲語底層與阿爾泰語上層之系統不明語言”,如你所說的東夷族確實才是構成漢族主體的民族,因為中國人多數的姓氏起源於堯舜,而堯舜都是傳說中的東夷族,現代漢語與東夷語不同,顯示在古代華北仍有文化勢力強大的漢藏族(即甲骨文中的羌族)活動,他們用文化同化了東夷,兩者共同構成今日北方漢族的骨幹.

====================

從語言學上的研究,越南語所屬的南亞(猛-吉蔑)語族原始發源地確實在印度次大陸,在印度的猛-吉蔑諸語保持的結構較為原初,從而審慎推斷出這個結論.南亞語族原先分佈的區域比現在廣得多從印度次大陸->印度支那半島->中國揚子江流域,但後來因苗瑤壯侗以及漢藏諸族的南遷,逐漸使南亞語族被同化的被同化,成為孤島的成為孤島,形成今日居住地未相連接的斷續狀態.
有位朋友以我稱”閩南語”即詢問我的統獨傾向,其實既然是歸化臺灣的人,當然會認為自己所屬的國家是個獨立國家,否則為何辦歸化?只是我個人覺得問題在於,國際社會如何認同與接納臺灣的問題,臺灣的問題主要是所處外在的國際環境,應該設法如何突破,如果以國內爭端為重,那是於事無補的.如果一味地只想把國內的政敵打倒,那政敵倒了,外敵也進來了,越南的南藩當初就是犯了今天臺灣同樣的毛病,才會被統一.雖然我也支持越南統一,但過程中人民付出的代價太高了.

我之所以仍使用”閩南語”一詞,主要根據在於學理,與統獨意識無涉.因為臺灣的閩南語,其音韻結構以及基本詞彙,仍與福建的閩南語差異不大,在聲調上也仍是所謂的”漳泉濫”,還不構成可歸入與閩南話不同範疇語言的程度,不像同屬閩南語的潮州話和海南島話一樣,已可用獨立之名稱.何況在臺灣內部,好像各族群間,對哪種語言可以獨佔”臺灣話”名稱,似乎還有爭議,如果不加區別地使用”臺灣話”一詞,原住民及客家族群也可以提出抗議,不是嗎?

除非各族群都有共識,將臺灣的閩南話逕簡稱為”臺灣話”,使這個詞彙不再存在爭議性,那樣我也會考慮順應潮流改用.否則,我現在仍然會用”臺灣的閩南話”一詞來與臺灣其他族群的語言以及福建省的閩南話加以區別.

====================

南亞語的形成很古老,但文獻資料不足,所以還有許多問題待決.但從語形音韻及語根等多重要素來看,似乎不太可能是漢藏壯侗及苗瑤等其他亞洲族系之語言母型.



作者: 路    时间: 2006-10-20 11:49
把壮侗语民族看作是山地越人系统我觉得并不准确。壮侗语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居住于山区,山区的自然条件怎么可能孕育得出壮侗语民族的“那文化”?壮侗语民族原先应该是居住于西江中下游至南海这一片广大的平原上,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兴起,他们逐渐放弃了渔猎生活,从而与南岛人渐渐分化,并发展成越系民族。在战国以前,岭南越人建立的政权就已经通过航海与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国家进了了贸易,并把越人的文化传播至东南亚各地。当时的楚国和蜀国亦通过岭南利用越人的航海技术向外输出物品,并因些打通了楚至岭南和蜀至岭南的通道。秦侵岭南,使越人的海上贸易中断,直到汉时,为与身毒、大夏国进行贸易,汉人重新启用了岭南的航海通道。而蜀到岭南的通道,则晚至唐时才重新开通,并使柳州成为当时桂中地区的政治及经济中心!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6-10-20 12:01

壯侗語系民族先民應該不只是山地民族,不過於形成壯侗語系族群時,就變成山地族群耶,跟南島族群走向海洋已經分道揚鑣耶。

”那文化”只是分化之後遺留下來的共同特徵而已,所以壯侗語系跟南島語系都有共同之處耶。


作者: 冰川天女    时间: 2006-10-28 21:55

向百越族致敬


作者: 依俺    时间: 2006-11-10 21:37
内容很多,很重要。
作者: zdz0615    时间: 2007-5-27 17:33

这我同意,百越也是我们汉族的来源之一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8-7-20 10:03
现在,百越族后裔仍在南疆开发。
作者: 广西覃    时间: 2010-10-23 08: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覃仁德    时间: 2010-11-24 18:47
QUOTE:
以下是引用广西覃在2010-10-23 8:44:00的发言:
可惜我们壮族不是百越哦!我们壮族是僚人!我们是广西广东等地的土人!百越民族的消亡,我们僚人民族间永远不会消亡 !呵呵呵!我们会继续发展!

此说有一理。百越或越族并不能等同于壮族或僚人。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