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当年黄婉秋为何没能为《刘三姐》配音? [打印本页]

作者: 古榕    时间: 2006-5-26 17:03
标题: 当年黄婉秋为何没能为《刘三姐》配音?
看电影《刘三姐》时最纳闷的就是刘三姐竟然是傅锦华配音的,越想越不明白,黄婉秋的声音不是也很好吗?为什么非要让别人来配音呢?是不是当时历史原因呢?
作者: 浪人    时间: 2006-5-26 20:05

听说当年电影《刘三姐》选定的并不是黄婉秋。所以连录音都做好了。但由于傅锦华不知何故下来了。看过黄婉秋在CCTV《艺术人生》中,自述电影《刘三姐》导演苏里推荐了原来打算演舟妹的黄婉秋。可见机遇和有贵人相助是多么的重要啊!

但偶以为:黄婉秋扮相不错,但嗓音应该没有傅锦华有特色。当年如何就不知道了,但以现代都是老年人的角度来听。至今傅锦华还是比黄婉秋明显超出许多。


作者: 朱六六    时间: 2006-5-26 21:27

记得是因为傅当年是被批斗对象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6-5-27 16:24

《刘三姐》:山歌唱不尽漓江美
http://harbin.northeast.cn   2005-06-04 15:00:07



1959年,苏里和乔羽在广西用 12天时间,完成《刘三姐》的文学本和分镜头本,当时的名字叫《刘三妹》,苏里觉得用这个名字很亲切。

1960年的夏天,在漓江边上,《刘三妹》剧组正在准备拍摄刘三姐对歌的戏,苏里的腿被开水烫伤,只好躺在担架上,完成了这部电影作品的创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原来拍摄的女一号叫傅锦华,是桂林市彩调剧团的台柱子。在《刘三妹》开拍之前,苏里先约请傅锦华等人在录音棚录制完了这部电影中的所有歌曲,然后才开赴广西桂林拍摄。但是广西方面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一是要求电影不能用《刘三妹》这个名字,二是要求换掉女一号,理由是傅锦华的长相不是很适合刘三姐这个人物。苏里说,改就改吧。

我们现在在电影中的一些地方还能看出来,有些演员的口形与声音不是很对应,就是因为当时第一次用傅锦华的声音录制的时候,唱的说的都是刘三妹,后来我们看电影听到的是刘三姐。

就是这样,黄婉秋阴差阳错的走上了女一号的位子。而傅锦华这位优秀的彩调剧演员则让人遗憾的离开了剧组,但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这部电影里所有的刘三姐的歌声都是她唱的。影片《刘三姐》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景美、歌美、人美的完美境界,乔羽为本片精心创作了数百句富有诗情画意的歌词,既讲究韵律又明白晓畅,朗朗上口。如:“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作曲家雷振邦在创作中深入生活,广泛搜集了广西壮族民歌曲调,创作出一首首与歌词,与人物身份、情感十分贴切的,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优美旋律,为影片中的音乐增添了光彩。摄影充分运用漓江的有利环境,把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婀娜多姿,鬼斧神工,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拍得美不胜收,使观众融化于那美人、美景、美乐之中。

《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影片后来在港、澳及东南亚放映时,被誉为“山歌片王”。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最佳摄影、最佳音乐等4项大奖。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6-5-27 16:26

没有苏里就没有“刘三姐”

徐俊泰 蒙雄强 徐孝远

--------------------------------------------------------------------------------

  著名电影导演苏里不幸于5月2日在长春寓所旧病猝发,溘然辞世。噩耗传来,我们这些与他分别尚不到一个月的新朋旧友,无不为之愕然,悲痛万分。

  就在4月6日,苏里夫妇在广西的东道主杨春海总经理夫妇,为他俩举办了饯行晚宴。席间苏导精神饱满,心情愉快,他一再感谢大家的热情款待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使他在
广西的5个月中哮喘病从未发作,身心愉快。当时他动情地说,广西的冬天温暖宜人,广西朋友的热情更暖人心。我们大家期盼苏导在结束“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庆典活动的各项工作后,待北方初寒时,再来南宁相会。可没想到,他却永远离开我们了。

  艺术和人格的魅力,是苏里的作品和他为人的鲜明特点,这是他长期从事党的文艺工作所形成的。1961年,苏里导演的影片《刘三姐》一经上演,即蜚声中外,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它不仅在银幕上展示了代表壮族人民智慧、勤劳、善良、幽默、泼辣性格和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特点的歌仙刘三姐的形象,使广大观众为之倾倒;而且从最美、最神奇的角度把“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之成为世人神往的地方。经过40多年的历史考验,《刘三姐》已经成为广西最著名的文化品牌,然而苏导却一直低调地呆在耀眼的光芒之外。不过,对于当年摄制组的全体成员来说,苏导在艺术上的严格追求,工作上的兢兢业业,生活上的艰苦朴素,以及因烫伤而躺在担架上指导拍摄的图景,仍是历历在目,永远难忘。

  当年,广西彩调表演艺术家傅锦华本来是《刘三姐》主演的第一人选,由于角色样片送自治区党委审看时,觉得她唱歌时的口形太大,要求换人。当时有人推荐过杨丽坤,但苏导经过仔细观察,决定启用原来扮演舟妹的黄婉秋担任刘三姐一角。黄婉秋当年只有16岁,还是桂林戏剧学院的学员,又是第一次拍电影,怎样把刘三姐的聪明、智慧、大胆、泼辣的性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是个很大的难题。所以开始时,黄婉秋很不适应,苏导只好耐心地一点点地教,逐场逐段地讲。有时达不到要求,苏里也不能生气,憋不住说了句气话,随后又马上向黄婉秋道歉。尽管当时拍摄任务紧迫,苏导仍以极大的耐心,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讲戏试戏。黄婉秋最终能把刘三姐这个人物圆满呈现在银幕上,除了剧本提供的良好基础和她本人的基本条件外,导演苏里所付出的心血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人们所说,“没有苏里就没有刘三姐”,此话绝非夸张。

  为了使刘三姐的形象更完美,苏导要求当时最好的女配音演员张桂兰为她配对白,傅锦华和蔡秀英配唱段。苏里后来说,其实任何一个演员的艺术潜质,不在乎发现者的名气有多大,而是他(她)本人要不断开拓自己,丰富自己,不断创造新的形象。苏导还说,记得张瑜当年创造一个角色成功后,有人请著名电影艺术理论家钟惦棐先生评述,钟先生说还要看一看她一系列角色的创造。苏导说,演员应是创造性格的大师,不断地创造新的形象,才能真正达到艺术的高层次。艺海无涯,不进则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7 16:27:40编辑过]

作者: 古榕    时间: 2006-5-29 01:07
谢谢说明.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6-5-29 08:09
增长了见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