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本土化”的边防民警 (nnrb.gxnews.com.cn 左江日报 2006年05月19日17:01:00) |
||
□ 本报记者 农志宏 邓敏 5月9日上午10时许,我们披着灿烂的阳光走进宁明县公安局峙浪边防派出所,听见几位老人正与值班民警叽哩咕噜地谈话。很明显,他们说的是峙浪本地方言。 在派出所里的这几位老人,是峙浪乡峙浪村那迈屯80岁的卢任田、洞迈屯80多岁的刘显华和那迈屯63岁的刘振英,他们来到派出所,是要补办一些五保户户口的手续。当问起这些既热情又操一口流利本地话的民警是不是他们村里的人时,这几位老人直摇头:“他们都是外地人。” 带着几分疑惑,在所长吴定志、副所长唐初文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所长办公室。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峙浪边防派出所本地方言学习资料》,主编就是所长吴定志。这本教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我们派出所民警学习本地方言的教材。”吴定志解释道。 在这本教材里,分为本地方言基本词汇、日常生活用语、生产农活用语、办案问讯用语等4个部分,比如“洗衣服”、“过河”、“你昨晚去哪了”、“我家有4头牛”、“儿子到广东打工去了”等等。在这些词句的上方,标注着一些手写的汉语拼音字母以及一些特定的符号,这应当就是本地方言的发音代号。 “为什么要编写这本教材?” 吴定志憨厚地回答道:这是“逼”出来的—— 去年7月,公安部边防局决定在基层派出所开展“三访四见”活动,“三访”即访贫问苦、访疾问难、访外(外来人口)问弱(弱势群体)。“四见”即通过“三访”,使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看(得)见、愿见、敢见、想见,从而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峙浪边防派出所离边境线6公里,所里10位民警来自山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辖区内有9个行政村66个自然屯23000多人,绝大部分群众说的是本地壮话。因此,“三访四见”活动刚开始时,他们遇到了严重的语言障碍。民警说的普通话老百姓听不懂,老百姓说的方言民警更是听不懂,一些群众见了民警就躲起来。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无法沟通,工作很难开展,警民关系也不是很好。 “必须突破语言障碍!”看到民警一个个焦急万分,吴定志决定开全国先河:在派出所民警中推广本地方言,使全所民警“本土化”。 于是,吴定志亲自上阵,夜以继日编写教材。 于是,每个民警分到了一本本地方言教材和一部复读机。 于是,学习、推广本地方言的措施相继出台:在峙浪乡本地聘请方言教师;每天早餐前上课30分钟,把老师教的方言录下,下班时间和晚上再自学;民警之间也要用本地方言交流;每个月底所里进行本地方言比赛,第一名奖励100元;学习3个月后要能基本用本地方言对话,6个月后可根据方言做笔录,9个月后要会讲一口流利的本地方言。 于是,从去年7月起,峙浪边防派出所掀起了学习本地方言的热潮。现在,所里除有一个民警讲本地方言还不太流利外,其余的民警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本地方言,李雪峰、梁嘉鑫等5个民警还可以用本地方言与当地群众对唱山歌。今年4月21日至22日,峙浪乡举行壮乡传统山歌比赛,派出所也派出民警前去参赛,结果李雪峰获得第4名,梁嘉鑫获得第6名。 “我们学会讲本地方言后,警民关系比以前密切多了,群众有什么事,发现什么情况,都主动向我们民警反映,各项工作也好开展了。”吴定志所长的话,把记者的思绪从热闹的山歌比赛现场拉了回来。 峙浪边防派出所在全国首开先河,通过推广本地方言密切警民关系,做好“三访四见”工作,进一步巩固“爱民固边”成果的事迹,“惊动”了上级有关领导。去年8月,宁明县公安边防大队及时推广了峙浪边防派出所的做法;去年9月,崇左市公安边防支队、广西公安边防总队先后在崇左市和广西推广峙浪边防派出所的经验;去年10月,公安部边防局在全国公安边防派出所推广峙浪边防派出所的做法和经验。“峙浪边防派出所”这一名称,在全国各地叫响了。 今年,至记者采访时,峙浪边防派出所荣获区(省)级以上的荣誉称号已达6项,其中,被公安部边防局授予集体三等功;被评为广西“三访四见”活动先进单位;吴定志所长被评为广西“三访四见”活动先进个人……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见到了峙浪边防派出所专门聘为方言教师的冼敏芝女士。当谈到给民警上课如何计算报酬时,她爽朗地笑着说:“民警学本地话是为了更好地给群众办事,我怎么好意思收他们的钱,我全是免费上课。” 这,不就是推广本地方言更加密切警民关系的一个例子吗?
责编:刘华峰 |
这里用错了一词,那就是方言,需知壮语不是方言。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