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转帖]一个人的马骨胡齐奏 [打印本页]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6-3-24 20:47
标题: [转帖]一个人的马骨胡齐奏
一个人的马骨胡齐奏

【2006年3月24日10时20分】【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蔡立梅
      
       他叼着一根烟,站在德保县民间剧团天保壮剧团的前面,指挥排练一出新的壮剧器乐演奏。乐声停下,他两手一伸,一个标准的拉胡姿势,一边哼着乐谱节奏,一边随着节奏摇头晃脑,两只手很自然地跟随节奏做出拉胡动作——事实上,他的手中根本没有胡,那把马骨胡刚才他已随手摆放在桌上。逆着光,依然能看得见他的神情,是那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陶醉。
      一旁的桌上,摆放着马骨胡、田螺笛、牛角胡,这些壮族特有的民族乐器,还有三弦、二胡等;屋子里,摆着电脑、麦克风等简单的录制设备,角落里的茶几上,摆着功夫茶茶具,几杯咖啡冒着浓香;他背后的柜子上,挂着一张放大的照片,照片里,灰暗的背景中,他怀抱马骨胡,一边脸沉默在灯光的阴影中,目光清澈、明亮、坚定——这就是德保民间艺人黄广扩,天保壮剧团的团长,“小P孩”尊敬地喊他“叔扩”,“粉丝”私底下则一般用“那个非常多才多艺的会玩电脑的老小子”来指代。
                                        “胡妻琴子”的壮族曲艺奇才
       之所以用“胡妻琴子”来作他的定语,是因为他对马骨胡、牛角胡、月琴的感情,一点也不比对妻儿的薄。壮族在线网站上的“僚人新音乐推荐”专区,有“黄广扩·壮族曲艺新篇”专栏。听过叔扩演奏壮族民族音乐的人,没有不折服的。
       听了叔扩的创新作品《南路壮剧音乐改革欣赏》,网友天保武士如此描述:“半夜听曲,眼前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盛夏图景:咚咚木鱼如同朝阳初升时鸟儿敲啄竹子,引出了欢快的音乐篇章;田螺笛就像午后的蝉鸣一般吱吱吟唱,似乎在抒发着无比的喜悦之情;马骨胡的袅袅之音始终浮现在整个乐章之上,好像红蜻蜓一般布满田峒的半空;牛角胡的深沉烘托着乐章的底气,宛如傍晚的夕照一般斜照着晚霞辉映下的大地……听完这首曲子,让人意犹未尽,还想再次聆听,实在是南路壮剧音乐的盛宴。
       这个南路壮剧音乐的改革作品,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配器方面,选择的马骨胡、牛角胡和田螺笛都是我们壮族特有民族乐器,而且主奏乐器就是马骨胡,另外几种乐器也配合得恰到好处。更不用说这些乐器都是他一个人演奏的,实乃人间奇才啊。”
      让人惊叹的不止是音乐之美,更有演奏之奇妙:这首民族器乐合奏,所用乐器有马骨胡、田螺笛、木鱼、牛角胡、二胡、三弦、月琴等,从整理编曲、配器到每一种乐器的演奏和录音制作,都是黄广扩一个人完成的。各种乐器的演奏其实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完成的,而是在不同时间内分别演奏——能够在不同时间内将各种器乐的节奏把握得如此整齐和准确,若非亲眼所见,还真有些匪夷所思。
       如此“炮制”出惊喜效果的,还有那曲马骨胡齐奏《罗贝摩》。《罗贝摩》是黄广扩于1983年参加广西首届青年音乐会的时候,右江民族歌舞团作曲家李上先生专门为他创作的马骨胡演奏曲,“罗贝摩”在壮语里是“迎新娘”的意思,黄广扩在不同时段里,用6把马骨胡分别演奏了6次,然后在电脑上用多轨合成,制作为齐奏版。大气的演奏,比唢呐还明亮,让你听着听着,仿佛已置身于壮家婚礼的喜庆、欢快现场。不过,更绝的是,这6把用于“齐奏”的马骨胡,都出自黄广扩之手。
                                                   
                                                        一手玩转一个团的乐器
      胡能拉,琴能弹,笛能吹——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电器修理、机械修理、木工,每样都拿得起放得下。简直让人忍不住要怀疑:老天爷是否额外宠爱他?对此,叔扩一点也不谦虚地说,这是天赋。“天赋”其实是父亲无意中培养的:父亲爱听戏、演戏,逢年过节演戏时,父亲就抱着他去,把他往乐队里一放就不理他了。虽然小小年纪听不懂那些戏,但耳濡目染,他从小就迷上壮剧。看到壮剧老艺人的拉弦乐器,他自己弄来青蛙皮、蛇皮,模仿制作。
      全国恢复高考后,黄广扩两度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一次是艺术师范系,一次是二胡本科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没能去读,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开始学木工、电器修理等等,为日后制作民族乐器打功底。
     退休后,想起自己在县壮剧团13年,作为马骨胡演奏首席,竟然没有用过一把好胡、好琴,叔扩心有不甘。他找来制作马骨胡和牛角胡的材料,翻来覆去琢磨,苦苦研究了一年,终于摸出了一些制作的门道,制作出了第一把马骨胡。
如今,叔扩已是广西为数不多的马骨胡、牛角胡专家。曾有一位民乐爱好者,为了买一把他制作的马骨胡,专门从北海开车到德保去找他。近两年来,广西壮剧团由于剧目需要,也向他定制过马骨胡和牛角胡。在2005年5月“上海之春 “国际音乐节上,南宁白沙路学校的马骨胡乐队荣获“民族之花”少儿专场一等奖,这些马骨胡的制作者就是叔扩。去年田阳县精心打造的布洛陀圣乐,大部分民族乐器如马骨胡、牛角胡、大胡等,都是叔扩一个人配置并亲手制作的。
在叔扩家一楼,堆放着电锯、木锉等木工工具。说起马骨胡、牛角胡等民族乐器的制作,他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乐器的声音,只能靠耳朵去听,因此制作马骨胡,必须要有乐感,懂音准。根据音质,马骨胡分伴奏琴和演奏琴,也分拼式和圆筒式;一把马骨胡由琴杆、琴轴、琴头、琴筒、琴弓等部分构成,每部分都和整把琴的共鸣相关,如马头大小会影响音量。要雕刻一个合适的马头,一般人至少要花一星期,而且刻出来是否能用都难说,而叔扩一天可以刻4个!马骨头的挑选也很讲究,要先拿起来听声音,看声音是否洪亮;一截骨头,要根据它的口径、大小、长短等确定胡的尺寸、音色、音阶、音量等。使用的蛇皮也很讲究,太厚或太薄都不行;为了制作一把好琴,有时叔扩要跑到越南去买蛇皮。
对牛角胡的研究制作,差点没让叔扩“钻牛角尖”——牛角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但叔扩制作出来的牛角胡,都是圆形的,这里面的特殊制作工艺,是他花费了许多心血才琢磨出来的。
       田螺笛是叔扩演奏民族器乐时很喜欢用的一种,他说,这是一种很另类的壮族乐器,非常独特:在螺壳上开个小洞,关键是洞不能太大,大了吹起来费劲;也不能太小,小了音量不足,音色欠佳。用保鲜袋薄膜蒙住,就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效,可以仿广东的乐器喉管,还可模仿小号、长号、圆号等声音,穿透力很强,又可以仿人声,但田螺笛差点被湮没在民间,把它挖掘出来、让它重新返回壮族舞台的,也是叔扩。他最早大胆地在器乐合奏上加入了民间玩乐用的田螺笛,如今田螺笛已经成了壮族乐器里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乐器。在《鹧鸪岭上鹧鸪啼》这首器乐演奏中,田螺笛模拟的鹧鸪啼叫,活灵活现,使整首曲子意趣横生。
                                                   “不能离开本民族音乐”
       在叔扩那间演奏室、录音室兼茶室,玩起音乐来他时常熬通宵,搞起民族音乐整理和音乐制作来,他比年轻人还搏命。他说,“我不能离开本民族文化,如果没有民族音乐,那人生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他要把壮族南路壮剧的几十个曲牌整理、修补、改革,用民族乐器重新编排演奏,做一个壮族民间戏剧音乐集成,“要不心里好像有一件事没做完,很不踏实”。
       不踏实的原因,是担心民族音乐的失传。叔扩退休前是审计局干部,离开文艺本行数年,重操旧业后,他发现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艺几乎濒临灭绝。为此,他组织了一个团队下乡演出,结果大受欢迎。看他们表演的壮剧《28天》和《姆蹬吃卡绔》,一些老人家从哭到笑,又从笑到哭,演了几场,观众看了都不愿散场。这引起了他的反思:为什么群众那么喜欢?后来终于悟到:本民族文艺,是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所以他们喜欢。这更坚定了叔扩要把传统民族文艺恢复起来并坚持下去的决心。
       “德保县委和县政府的几代领导人都比较重视本民族文化,特别是主管文化部门的领导都支持本民族文化的开展,他们对壮剧的发展,给予了各种支持,这样才有了德保民间壮剧乃至壮族新音乐和新生代音乐人朝气蓬勃发展的现状。”黄广扩说,他很欣慰,很喜欢凹凸乐队、突围乐队这样的青年人,可是,要宏扬,就要先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样才能代代传承。目前,小青年仅仅只是刚开始认识,他们对本民族的音乐了解得还比较少,认识还不够深,他们用壮语翻唱流行歌曲,或创作有本民族山歌风味的原创歌曲,都还不成熟,但是希望在他们身上。所以,每次伊升、伊东他们来求艺,叔扩都会不厌其烦地教他们。
       “为什么要苦苦追寻?为什么要急着整理民族音乐集成?就是为了能传给下一代。他们很认真地来学习,敢唱、敢演、敢表现,有这样一种精神,我怎能不喜欢?我巴不得他们一个晚上就能学会,那样我就可以翘起二郎腿喝酒了。我们要鼓励他们,总有一天,他们会寻找到或者创造出新的音乐。”
       在今年春节的靖西歌会上,原本有一个编排:在凹凸乐队演奏摇滚乐的时候,黄广扩在中场拉着牛角胡缓缓而出,但因礼堂的灯光和音响限制,这个编排取消了。也许,这一编排,不久就能实现。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