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雄
我父亲乳名周日烂,书名周朝珍,道名周玄正。生于1908年,寿终于1989年,享年81岁,巴马县所略乡福屯人,壮族。年幼时读过三年私塾的书。17岁时,在村里从师学壮族民间流传的巫教(俗称道公)。他勤奋好学,能全文背诵《布洛陀诗经》,并有手抄本,视若珍宝,几经沧桑,保存完好。1980年无偿奉献给国家,现存于广西区民族古籍办公室。
《布洛陀诗经》是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研究价值?我父亲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并保存好手抄本?过去,我是一无所知的。到了解1987年,听了专家的介绍,才知道布洛陀是壮族的始祖,《布洛陀诗经》是一本无价之宝的古书,书中全面记载布洛陀造猪、造狗、造牛、造马、教壮族人民种水稻,带领他们与自然抗争,进入农耕文明以及伦理道德的形成,祈祷还愿等记录,对研究壮族史祖、壮族文化史很有价值。至此,我才知道,父亲几经沧桑,保存经诗的手抄本,在国家改革开放大潮到来的1980年,不要报酬献给国家,无疑是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古籍办公室整理注释《布洛陀诗经》提供了宝贵资料,对研究弘扬壮族文化史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他老人家胸怀浓厚的民族情感的无私的高贵品德。
摘自纪念文集《魂系福乡》
声明:本文版权为周汉雄本人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福屯 壮语 Buhfon 布 佛-汉语拼音第四调
该村地处一座土坡,形象一头犀牛,传说犀牛是幸福的化身,故名。
:
《布洛陀诗经》
之
布洛陀造米
周朝珍 口述 罗汉田 何成文 搜集记录 罗汉田 翻译整理
(原文为布碌陀)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传说中一位解百难·造万物的英雄,遵造“忠实记录,谨慎整理”的原则,现整理翻译其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原为壮语五言叙事诗,共计295行。
很古很古时,天地离得近;六合围的紧,八方无息声。
弯腰捡得星,伸手撕得云;舂米碓碰天,劈柴斧碰云。
“轰”一声霹雳,盘古开天地;六合全分开,成如今天地。
六合分了开,欢天又喜地;满山传呼声,遍地飞笑语。
女人拿锄头,男人扛耙犁;山脚修水田,山腰整旱地。
三月木棉开,四月阳雀叫;地已经整平,田已经修好。
地已经整平,田已经修好;秧苗那块要,谷种那块找。
翻过七座坡,渡过八条河;去找我的祖,去问布洛陀。
“秧苗这块长,谷种这块藏;大糯和粳谷,玉米和高梁。
两手伸下地,不赚也够吃;坐吃山也空,舍本才有利。”
翻过七座坡,渡过八条河;玉米得一袋,粳糯得一驮。
木棉花又开,阳雀鸟又叫;水已满秧田,播种时候到。
初一播下种,十五绿满垌;廿五把秧插,廿六把地种。
七月谷子黄,八月弯了头;九月磨镰刀,十月把谷收。
谷穗象马尾,谷粒象卜柚;三人共吃一粒米不完,九人同吃一穗谷也够。
天象锅倒悬,地象悬倒锅;风狂刮倒树,雨满盆倒泼。
七年雨不停,九年雨不断;洪水飘浮云,浊浪拍天边。
七年雨才停,九年雨才断;三年洪水退,五年地才干。
水退地也干,菜绝谷也完;有仓没有米,有锅没有饭。
草子当饭吃,树叶当菜送;娃仔吃了个不长,妹仔吃了脸不红。
妹仔脸不红,娃仔个不长;去找布洛陀,去把办法想。
翻过七座坡,渡过八条河;找到我的祖,找到布洛陀。
“谷种在郎汗,*谷种在坡遨;*到那块去找,到那块去要?”
郎汗这么遥,坡遨这么远;道路长无尽,江河宽无边。
车也走不到,船也划不到;怎么过去要,怎么过去找。
“办法我有了!”一位老者道:“喊鸟去帮衔,叫鼠去帮要。”
第2天蒙亮,鸟、鼠就出发;翻山又过坳,来到坡遨下。
鸟在上面啄,鼠在下面啮;鸟啄”铁铁”响,鼠啮响“铁铁”。
鸟得谷十粒,鼠得谷十颗;颗颗衔在嘴,拿回自己窝。
人们等啊等,人们盼啊盼;等哪鸟儿转,盼那鼠儿还。
等了五天整,又等十天半;不见鸟回转,不见鼠回还。
又翻七座坡,又渡八条河;去问我的祖,去问布洛陀。
“麻绳结大网,路口上摆笼;鸟飞过就抓,鼠跑过就捉。”
依布洛陀话,上山忙割麻;女人把网结,男人把笼扎。
山上摆十五,山下摆十六;鸟飞过就抓,鼠跑过就捉。
早上太阳出,等到日当午;捉得一对鼠,抓到两鹊鸪。
脚踏下嘴唇,手撑上门牙;用力往外扒,得谷种四粒。
阳雀鸟欢叫,木棉花满枝;初一种落地,十五满垌绿。
廿五同扯秧,廿六同插田;五月耘了田,六月耘二遍。
七月禾抽穗,八月谷变黄;九月寒露过,十月收谷忙。
老布磨镰刀,老牙整箩筐;日盼夜也盼,盼米粮满仓。
哪知到田里,大家都叹气;苗长穗不抽,抽穗不结粒。
大家叹了气,去找布洛陀;翻过七座坡,渡过八条河。
“黄牛粪是金,水牛粪是银;田里堆满粪,仓里堆仓银。”
布的话是金,布的话是银;过河又翻坡,回来步盈盈。
田边围篱笆,田里关养牛;田头粪成堆,田尾肥水流。
木棉还没开,阳雀还没叫;谷种已落地,秧田已长苗。
廿五扯完秧,廿六插完田;五月耘头遍,八月就开镰。
谷穗象马尾,谷粒象卜柚;两人抬一穗,一步两摇头。
抬也抬不起,挑也挑不动;夫妻田里吵,婆媳路上争。
回到木楼下,棒捶椿杆打;一棒两椿杆,谷粒四下撒。
有的落旱地,变玉米高粱;有的落水田,成糯谷粳米。
仓里满白银,地里满黄金;煮粥不论两,煮饭不论斤。
全天下百姓,太平又欢乐;托福我的祖,拉坎布洛陀。*
*郎汗、坡遨 均为山名
*拉坎 壮语,意为光洞下,传说布洛陀的家在光洞下。
摘自《巴马文艺》1979年第二期
《布洛陀诗经》是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研究价值?我父亲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并保存好手抄本?过去,我是一无所知的。到了解1987年,听了专家的介绍,才知道布洛陀是壮族的始祖,《布洛陀诗经》是一本无价之宝的古书。
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这样的消失的!
此经内容与我们流传的有点差别,但总的意思几乎相同。
此经文所表明的是我们民族向耕种型民族“习得”耕种技术的过程。早期我们民族的祖先在“习得”的过程中,汉民族等耕种型民族是不会办“耕种技术学校”让我们的祖先去学习耕种技术的,只能是模仿先汉民族“女人拿锄头,男人扛耙犁;山脚修水田,山腰整旱地。”而后再讨论“秧苗那块要,谷种那块找”,再后来,当发现“哪知到田里,大家都叹气;苗长穗不抽,抽穗不结粒。”等这些具体的耕作技术问题时,经观察总结,才有“黄牛粪是金,水牛粪是银;田里堆满粪,仓里堆仓银”,再后来,通过与汉民族的交往,才“习得”历法的用途“阳雀鸟欢叫,木棉花满枝;初一种落地,十五满垌绿。 廿五同扯秧,廿六同插田;五月耘了田,六月耘二遍。 七月禾抽穗,八月谷变黄;九月寒露过,十月收谷忙”。所不同的,经文中的布洛陀不是代表汉民族,而是在“习得”的过程中,当发现问题后的集体讨论智慧的抽象化身。
在这一经文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远古我民族祖先在描述天地起源“很古很古时,天地离得近;六合围的紧,八方无息声”时,就已有“舂米碓碰天,劈柴斧碰云”的内容存在,而这一内容,特别是“舂米碓碰天”的内容,说明先祖们已经发现有“米”这一食物可以让他们存活下来,也就是说,他们已经知道,可以用耕种的方法来解决狩猎食物不足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他们知道有这样一类人群,不需要用狩猎获取食物的方法也能存活下来。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祖先发现狩猎不能全部满足其食物来源时,已经存在耕种型民族的耕种生存方式。但是,如何耕种呢?问耕种型民族,他们是不会告诉你的,只有问布洛陀——民族的集体智慧,这才有了后面的经文内容。
在这经文中,还有“六合围的紧,八方无息声”的描述,实际上是所狩猎动物的大量猎食造成的动物稀少的情景,而不是人类群居之初的与非人类动物竞争生存的繁荣情景,这与耕种型民族的神文化是不同的。
要进行这方面的对比,资历料实在太多了,贝侬们自己去自己考证吧。
综上认识,本人认为,与早期耕种型民族诸如汉民族相比,我们的耕种技术肯定滞后于他们,这是因为,这一技术不是我们人类群群居之初就开始使用的生存方式,不是因为我们的知商低于他们或者人种劣于他们,而是生存条件的不同而已。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认为我们是与他们同步进行耕种生存的,那么,他们也就有理由说他们是优秀人种,而我们是劣等人种了,这是因为,同一起跑线上发展的农业技术,你为什么差这样多?不是劣种是什么?但是,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耕种技术滞后的事实与原因后,我们就会说,就狩猎所形成的劳动组合生存习惯,使使我们的学习、组合研究,推陈出新的速度远比耕种型民族的来得快,这就是本民族文化能快速接受新事物,能容纳所有不同意见,能自我快速创新的文化根源!而这一点,恰是所有耕种型民族所缺乏的,也就是从中世纪以来,耕种型民族组成的国家经济积弱与累受狩猎型民族文化、国家打击的根本原因!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