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贴图]2006靖西春天表情 [打印本页]

作者: 蓝莲花    时间: 2006-2-24 01:34
标题: [贴图]2006靖西春天表情





覃乃昌(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
壮族新歌是一种新生事物。刘三姐是歌圩的女儿,是壮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碰撞的产物。现在的流行新歌会也是一种碰撞的结果,它用新的形式来唱流行的东西,用现代的手段来传播僚歌。不管是自己原创的歌曲,还是翻译成壮语的流行歌曲,都有它特定的价值,将会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满足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是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壮语新歌首先在打工族中出现,这绝非偶然。它说明壮族的民俗文化已经上升到精英阶层,本土的精英人士已经成长并逐渐成熟,这对保护民间壮剧等壮族传统文化,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能不能成为一个新的音乐流派?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我们要在广泛性上加以推广,推动创新,并找出一条和市场结合的新路子。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能把壮族新歌打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潘其旭(广西壮学会副会长):
我从小就听壮剧,为家乡创作壮剧。现在根据壮剧曲调改编的新歌,经过演唱者的重新演绎,用现代的音乐元素重新编排,歌词更加简洁,旋律也更加优美,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心理,所以能在网上流行开来。
过去我们只能在民间听山歌,原生态的只有老年人才会唱,而且很多媒体传播的都是流行的歌曲,现在能在舞台上听到时尚的壮族新歌,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能满足民族地区的文化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歌和歌手,层次还比较低,唱法上存在缺陷,能产生影响的作品比较少。今后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提高,还要加强创作。




谢寿球(壮族在线总顾问):
壮语流行歌曲,是对传统山歌的传扬与创新,它取代了传统歌圩的一些表现形式。它首先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壮族打工群体中,在网上刮起了新旋风,估计也会刮进现代歌坛。从它产生的土壤来看,它将来是可以和民歌节叫板的,尽管现在还有人对它不屑一顾。
但是,它是自发性的,毕竟专业训练不足,有待提高。比如,舞台应该增加字幕,加强伴唱、伴舞等。不管如何,经过一年的发展,它已经从一棵幼芽,发展成为一股不可抑制的力量。












陆登(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
这台壮族新歌会的水平出乎我的意料。那些年轻的歌手都不是歌舞团的,但表现已经比较成熟。他们能自己组建乐队,推出原创壮语歌,很有朝气。相对于传统的壮族歌圩活动,这种形式很新颖,所以现场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
现在壮族的歌圩已经疲软,一个艺术形式如果没有年轻人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但希望以后我们的新歌会能增加一些宽容度,把一些老的歌王也请来,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地探索、创新,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不懂壮语的人听了也喜欢。

僚人老怪(《中国商人》首席营运官、壮族在线总顾问):
我们应该鼓励这些年轻人,但如果要把太多的历史承载搁到他们身上,让他们不堪重负。
他们这些在网络上玩音乐的年轻人,本身就是草根文化,本身就有非常浓厚的壮族特色,他们都有“明天的基础”,这非常让人欣慰。
现在比较现实也比较迫切的问题是,广西特别缺乏文化经纪人。在政府不可能支持这些民间团体的情况下,支持、推动一两个文化经纪人的产生,来包装他们,带领他们走向市场,这尤为重要。







松本光太郎(日本东京经济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
“民族语言是活的化石,活的文化。从这台新歌会来看,年轻人用自己喜欢的现代方式,用本民族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感觉,非常难得,非常宝贵,壮族认同感的复兴是很有希望的。”

作者: 勒修    时间: 2006-2-24 03:59

"小潘""老怪"实在的人...


作者: 浪花朵朵    时间: 2006-2-24 09:37


作者: 骆越子孙    时间: 2006-2-24 11:00

春节初六,

得来“靖西在线”小陆麻帮助,

我与家人有幸进入现场,

与上面各位嘉宾共同排座下,

欣赏了那场空前的壮族新歌会,

兴奋无比。

闭幕后,侬冒廖汉波叫我上台合影,

心想,自己没有什么贡献而愧去。

今天想来,心中十分遗憾。

我想,目前,如何建设和发展“壮族在线”,相信贝侬一定有很多谋划,

在当前各位基础上,

我应该能做些工作。

建议配合政府建设文化广西的思想,

以建设发展“壮族在线”为目的,

以科研项目的形式,

向政府申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

提升壮族在线的品位。

希望各位贝侬集思广益,

随后我将集成各位意见并与站长、老潘、老覃等

进一步商议对策。

Q:152590073


作者: 鉴河杨柳    时间: 2006-2-24 15:15

<<谢寿球(壮族在线总顾问):
壮语流行歌曲,是对传统山歌的传扬与创新,它取代了传统歌圩的一些表现形式。它首先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壮族打工群体中,在网上刮起了新旋风,估计也会刮进现代歌坛。从它产生的土壤来看,它将来是可以和民歌节叫板的,尽管现在还有人对它不屑一顾。>>

谁会不屑一顾呢,大凡壮族人一打开‘壮族在线’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哪怕不是壮族人,只要他是在壮乡长大他不会瞧不起自己的母亲,哪怕是外族人他应该会认可壮族的音乐,毕竟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如我不是纯粹的壮族人,但喜爱这些僚歌。

我认为, 没有贝侬领导们的指导和支持,‘壮族在线’不会这样地发展壮大。在这感谢谢寿球总顾问!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