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人所写的古老的书, 其中一部分在
圣经所含有的历史记录追溯到人类的开始, 并且解释我们是怎会活在地上的。 它甚至将我们带到人类受造之前的时期, 向我们提供有关地球形成的若干事实。
圣经或圣经的一部分却有大约1万
此外, 圣经是有史以来流传最广的书。 这本书被译成大约二千种文字, 整本或部分的圣经的销流总数约达三十亿之巨。 据称世上有百分之
圣经是来自上帝的宝贵礼物。 这本书就像慈父写给孩子的信。 圣经告诉我们关于上帝的真理
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booklet6.htm
天主教原委
讀經:「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西2:8)
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什麼分別?有不少人對這個問題不了解。甚至有些人說,天主教是正統(舊教),基督教是叛教(新教)。他們因為不知道歷史,所以把事實顛倒了。為此,我們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使我們不至受迷惑。
基督教是什麼?基督教就是基督。廣義的基督教包括: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因為天主教與東正教都是從原始的基督教走出來的。至於狹義的基督教,一般就是指更正教(新教)說的。天主教不包括基督教(更正教),但是基督教有時是包括天主教的。天主教不是異教,我們只說它是異端;但天主教看我們則是叛教者,因為馬丁路德是從天主教叛脫出來,恢復原有古教會的。其實天主教是變質的基督教。
一、 基督教
聖經沒有「基督教」這三個字。這是外人對我們基督徒的稱呼,以之區別其它各宗教。我們也就用基督教這個名字來區別其它各教吧!
在我們未談基督教之前,讓我們先看看「猶太教」。
加拉太一章十三、十四節說:「你們聽見我從前在猶太教中所行的事,怎樣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我又在猶太教中……。」聖經只有加拉太書提到「猶太教」。
猶太教就是猶太人的宗教。他們相信全部舊約聖經。他們相信耶和華神是創造宇宙萬物獨一的主宰,這也是我們所信的,舊約聖經曾預言一位彌賽亞(基督)要到世上作救主,為我們人類的罪惡被釘在十字架上。可惜猶太人不承認耶穌就是當時的彌賽亞,所以就把祂釘在十字架上。他們信舊約不信新約。但也有一小部分猶太人相信新約,他們就和我們合在一起成了基督的教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基督教。
現在讓我們概括地把基督教介紹給大家:
一千九百多年前,就在猶太國(以色列國)的猶太支派(省)的伯利恆城,耶穌基督從天降世為人。這是公元的起始(耶穌是在公元前四年降生了,直至千多年後,人們才追認這個日子為公元,搞錯了四年,但公元畢竟是耶穌降生的年號)。
耶穌降生後,猶太人還是信舊約,耶穌傳道召了十二個門徒,但耶穌當時還沒建立教會,因為祂未釘十字架。必須要耶穌釘十字架,從死裏復活,作成了救贖之工,祂是復活升天,差聖靈降臨,教會才成立,這就是基督教(會)。聖經沒有「基督教」三個字,只有「基督徒」(徒11:26)。聖經只說「神的教會」、「基督的教會」。教會始於使徒行傳第二章,基督教就從此產生了。基督教的範圍較為廣泛,教會才是真信基督的人,而基督教則指真信徒(教會)與假信徒說的。
凡是真心相信有神、信耶穌釘十字架,流寶血赦免我們的罪,信祂從死裏復活的,就必得救。所有得救的人都是教會的一員。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教產生於基督,但應該說,是要在基督升天、聖靈降臨後才有教會。
公元100-316年間,教會受羅馬十次大逼迫。其中十個羅馬皇大大逼迫教會,成了教會歷史上的大迫害時期。頭一個迫害教會的羅馬皇是一個非常殘酷的尼羅皇Nero. 末一個迫害教會的是代歐盔仙 Diocletian.
代歐盔仙之後,君士坦丁 Constantine 與他的對手爭奪王位。他看見了一個異象,見天上有一個紅色的十字架,旁邊寫著:「靠這記號得勝。」他請教一位主教。主教對他說:「這就是你們羅馬所迫害的耶穌。你若靠這十字架就可以得勝。」於是他下令,叫所有官兵佩帶十字架。結果他戰勝了對手,在公元313年當了羅馬皇。從此,他停止對教會的迫害,寬大了教會,基督徒可以免稅和兵役,加入教會的人,會有衣服和金錢。不久,約有千萬人加入教會,造成「政教合一」。君士坦丁皇通諭臣民信奉基督,守主日、建教堂、傳聖經、供給教會傳道人薪金。公元325年舉行第一次大公議會(尼西亞會議),君士坦丁皇以主教的地位自居,立基督教為國教。這樣,教會開始變質了!
二、 天主教的來歷
公元(主後)三世紀末,教會組織受羅馬政治法律的影響,形成了羅馬大公教,後稱羅馬教、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又稱「羅馬天主教」。羅馬大公教改變了古大公教的信仰和組織。
公元四世紀,漸漸形成了五個教區:羅馬教區、君士坦丁堡教區(君士坦丁皇於330年把羅馬帝國首都從羅馬遷到土耳其的比散田Byzantium,這就是君士坦丁堡,成了東羅馬的首都)、安提阿教區、耶路撒冷教區和亞力山大教區,每教區立一監督(或稱大主教)治理。當時,各教區大主教相爭。唯獨羅馬大主教才智過人,他的教區很興旺。其它教區主教請他主持公道,因而羅馬教會勢力甚大。
天主教創立教皇理論,先由利歐大主教(440-461當大主教)倡立理論。
公元467年,西羅馬滅亡。那時,教會已形成強大的組織,以主教為核心,公認彼得為第一教皇。
第一任教皇:他們認為彼得是聖經中的第一教皇。但天主教教皇則是羅馬教區大主教大格理高里Gregory I,他在公元590年宣佈自己為第一任教皇,以教干政,政教聯合。
除了教皇,他們有很多主教(紅衣主教、黃衣主教)、神甫(神父)Fathers等。
因此,天主教是從君士坦丁以後才興起,正式成立天主教是以大格理高里當教皇開始,590年,換言之,公元590年前是沒有天主教的。以前都是稱為「基督教」。
三、 天主教的教義
天主教教義(教理)或稱天主教信仰,是改變了聖經真理,人為她創立了理論根據。
(1) 教皇為尊
教皇Pope就是「父親」的意思。他們曲解馬太十六章十七至十九節,說彼得是磐石,耶穌要把教會建造在彼得身上;他有權捆綁任何人,也有權釋放任何人。
要知道「彼得」二字,原文是petros,小石的意思,而磐石(大石),原文是petra,就是基督(林前10:4)。耶穌對彼得說,祂要(將要)把教會建立在彼得所承認的基督(磐石)上,而不是要建立在彼得身上。不止彼得有權柄(鑰匙)可以施行捆綁與釋放。眾門徒也有這個權柄(太18:18)。他們把彼得捧出來,說他是第一主教(後來改稱教皇)。但聖經這樣說。聖經說:基督是房角石(為首的基石)(弗2:20)。彼得不是教會,而是長老(彼前5:1)。
他們說,彼得沒有錯誤。但聖經給我們看見,彼得曾經犯過大錯,三次不認主,後來也有犯過。
他們在公元590年才開始有第一位教皇。在這以前是沒有教皇的,「彼得教皇」之說是沒有半點根據的。
教皇的冠冕分三層,表示他是代表神權、管理神權、統治王權。公元847年訂立「教皇上諭」,與聖經權威平等;天主教徒必須服從。教皇還有赦罪權柄。
這是離經叛道的說法。聖經說:只有神才有赦罪權柄。耶穌是神的兒子,所以祂有赦罪的權柄。此外,任何人都沒有赦罪權,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2) 認為馬利亞為中保
中保是中間人,「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耶穌基督。」(提前2:5)
公元1854年,他們說馬利亞(耶穌的母親)無原罪,稱聖母。他們說耶穌是天主;但若沒有馬利亞,怎能有耶穌呢?他們在拜耶穌的同時,也拜馬利亞,甚至認為馬利亞的權高過耶穌基督,人可以求她吩咐耶穌赦人的罪;人可以向她和使徒們禱告,求他們分一些功德。
要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祂從天上降世為人,借童女馬利亞出生。馬利亞是個人,不是神,我們不能拜她。我們只能尊重她,就如我們都尊重孫中山先生的母親,但我們不能把她放在孫中山先生的地位,幹他的工作。況且耶穌是神的兒子,與馬利亞根本不相干,(約2:4)耶穌只稱馬利亞為「婦人」。天主教把馬利亞奉為聖母,高舉聖母,稱她為「天門」、「大衛塔」、「約櫃」、「晨星」、「神秘玫瑰」等神聖名字,這是違反聖經的真理。
(3) 教皇與神甫有赦罪權柄
他們公認彼得為聖經中的教皇,說他有赦罪的權柄。他們的根據就是馬太十六章十九節。神甫(神父)Fathers,由教皇授權與他們,他們也有赦罪權。關於赦罪權柄,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至於「神父」之稱也不合聖經:「也不要稱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太23:9)。這裏不是說肉身關係,而是靈性關係。在靈界我們只有一位父,我們不能稱地上的人為父(神父)。聖經說,只有耶穌為人贖罪,才有赦罪的權柄。
(4) 拜偶像與畫像
天主教堂內有很多石像與畫像。他們最先拜的是馬利亞像,始於公元431年。直到八世紀時,他們開始作聖像。公元1562年,他們在梵蒂岡德蘭特Trent宮殿內明文規定拜聖母及十二使徒的「聖像」。他們把舊約十條誡命更改了,把第二誡(出20:2-6)刪去,因為第二條是禁止拜偶像的;同時為了十條誡命的完整數字,他們把第十誡一分為二(出20:17)。他們為了要拜偶像,就膽敢刪改聖經!
(5) 他們封立了很聖人
在他們的日曆裏,每一位聖人分派一日,該日是專向那位聖人祈禱。他們又拜天使。這是聖經所禁止的。(西2:18、啟22:8-9)
(6) 拜聖蹟
公元787年,他們拜遺物及古聖徒。他們盡量搜集「聖物」,如耶穌在馬棚中的遺物,或一塊十字架的朽木。本來耶穌釘十字架只用幾枚釘子,但他們竟然找出了十四枚釘子;刺耶穌肋旁只有一個槍頭,但他們找到了四個槍頭;他們又保存了施浸約翰的兩根骨頭,一根在羅馬,一根在阿米安。他們也盡量搜集古聖徒遺像,(其實耶穌和使徒們沒有留真像給我們,恐怕我們會拿來敬拜)。他們認為這一切都可以護身與降福,所以偽造了很多「遺物」。
(7) 行告解
公元1215年,教皇特別公佈說:凡教徒犯罪,就必須跪在神父面前認罪求赦,並且奉獻金錢,使罪得赦。這就是「告解」。每人每年最少行一次告解。
(8) 洗禮
聖經原文是受浸。洗禮是從天主教來的,公元250年,他們為病人施洗,在頭上點水以代。他們認為一個人若不受洗就不能得救,但病人又不能浸,所以他們想出一個「妙法」,在病人頭上點水三次,表明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給予施洗。為此,他們為嬰兒施洗。有一次,有一個神父將樹枝浸在水中,拿起來向士兵一揚,揚了幾次之後,幾十萬士兵都受了洗了。從五世紀開始,他們就把洗禮看為合法的,不再受浸了。其實水禮不是為赦罪的,試看十字架上的強盜並沒有受浸,但耶穌對他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23:43)
(9) 彌撒(聖餐)
聖經沒有說「聖餐」二字,只是標題標上「聖餐」。聖經只說「晚餐」、「擘餅」。聖經更沒有「彌撒」二字,這都是天主教的「特產」。
他們認為餅與葡萄汁一經祝謝就是變成了耶穌的肉和血,而且餅與葡萄汁本身有賜福的功效,又能幫助人得救。他們認為彌撒是十架犧牲的繼續。但聖經說,基督一次獻上(來7:27,9:11-15,26,28,10:10-14,18,彼前1;18-19)。全世界每24小時就有20萬次彌撒,難道耶穌每24小時再要受20萬次的苦嗎?每一個天主教徒在臨離世前要做最後一次彌撒,但只許吃餅,不能喝葡萄汁。但耶穌不只分餅,也分葡萄汁(路22:17-18)。他們在領「聖體」時,在胸前畫十字。
聖經沒有那麼多的動作。耶穌在吃過餅和喝過葡萄汁之後還說:「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太26:29)祂並沒有說葡萄汁已經變成了祂的血。今天我們不是「守」聖餐,我們更不是「做」彌撒;我們是「領」晚餐、「擘餅」。
(10) 守齋日
每星期五,他們要守小齋一次;復活節前要守大齋一次,計40天。守齋就不能吃肉。自聖經說:「他們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或做叫人戒葷),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謝領受的。」(提前4:3)
(11) 守節期
公元819年,他們開始守聖母升天節。所謂「聖誕節」等都是從天主教遺傳下來的。他們守這些節,極其隆重,有如世人搞關帝誕似的。
聖經沒有說馬利亞升天,只說以諾和以利亞升天,耶穌升天。聖經也沒有說耶穌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降生。聖經禁止我們新約的人守節期(加4:10-11,西2:16-17)。
(12) 念珠
念珠(數珠祈禱):他們在祈禱時要念「聖母馬利亞」若干次。每人有一串數珠,不斷地數念,以修功德,多數則功大,有如佛教徒念佛號似的。這都是沒有聖經根據的。
(13) 婚配
公元1407年開始規定,神甫不許結婚;修女(姑娘)不許出嫁,而要守獨身。聞說近年來,這一點已有改變了。他們的教徒可以和不信的人結婚,但必須由神甫主持。他們所生的兒女必須歸天主教。
聖經沒有禁止嫁娶的事:「因為有生來是閹人,也有被人閹的,並有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這話誰能領受,就可以領受。」(太19:12)聖經教訓我們,信徒應當和信徒結婚。(林後6:14,林前7:39)。兒女信與不信也有自由,父母只能勸勉,不能迫。
(14)贖罪票
七世紀時,教皇因經濟的需要,發行「贖罪票」。誰犯了罪,只要他用錢買贖罪票,他的罪就可以得到赦免。贖罪票分為好幾種,看你的罪多少就買那一號的贖罪票。不過近來已有所改變了。我們在信耶穌前所犯的罪,因信就得赦免(當然是靠耶穌的寶血);我們在信耶穌之後所犯的罪,就是認罪,罪惡才得赦免。絕對沒有用錢贖這回事。如果赦罪要靠贖罪票的話,窮人的罪就沒有辦法可以赦免了。
(15) 煉獄
他們又發明「煉獄說」。公元593年,也就是天主教成立的第三年,他們宣佈「煉獄」。據他們說,煉獄是在天堂和地獄之間。他們說,所有死了的天主教徒,先到煉獄受煉。因為他們有小罪,不能上天堂,又因他們沒有大罪,所以又不用下地獄。他們只得到煉獄裏受火煉。如果他們的親反為他們念經祈禱、獻金錢、做彌撒,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們早些出煉獄;否則他們就要下地獄了。
這不是聖經的真理,而是天主教為了要金錢而發明的。
(16) 禁止教徒讀聖經
自從1229年起,他們禁止教徒讀聖經。因為他們有很多事是脫離聖經真理的,所以他們不願教徒發現他們的不是。神甫隨意選讀合他們口味的章節,他們就可以聽到那些經文。他們還多次燒毀聖經,直到1923年,在羅馬仍有搜查聖經,燒毀聖經的事。
(17) 七跡
公元1215年,教皇宣布,教徒要守七跡(七聖禮)。凡守這七跡的人就可以得賞賜,甚至可以升天。這七跡是:聖禮、聖餐、堅振、告解、終傅(為垂死的人塗抹聖油)、神品(按立、受聖職)與婚配。
(18) 議會
教皇在議會上宣布馬利亞無原罪,馬利亞升天,地是平面塊、太陽繞地球旋轉。現在他們改正了;承認地球是球形、准許教徒讀聖經、取消了贖罪票。
(19) 得救之法
他們要教徒靠克己制欲來修功德,守天主教誡命。這樣,方可以得救。
聖經並沒有叫我們克己制欲,守誡命得救。聖經是說:「因信得救」。不是靠立功:「好在今時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既是這樣,那裏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麼?不是,乃是用信主之法。」(羅3:26:27)
(20) 建築宏大教堂、畫耶穌畫像、懸掛大十字架等
基督徒不論在禮拜堂或在家中,都可以敬拜神。我們不用懸掛耶穌畫像,因為耶穌沒有留下真像給我們,免得我們拜畫像。十字架是在我們心裏,不用懸掛。
以上都是天主教教義、信仰或遺傳等,都與聖經真理相違背。我們不能跟他們去做,免受神的懲治。
四、 天主教的罪惡
現在我們不是故意把天主教貶低,挑其錯處,因為我們各人都有錯誤,也有罪惡。我們所說的,除了他們所犯的罪惡之外,更指出他們教規中的罪,由教規所產生的罪:
(1) 拜偶像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按他們的教規,他們是要拜馬利亞的像,拜耶穌聖像,拜保羅等聖徒的像,他們還要拜天使。
聖經不止禁止我們拜假神的像,甚至耶穌的像也不能拜:「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20:4)。聖經也禁止我們敬拜天使。
(2) 贖罪票
他們規定要教徒買贖罪票來贖他們的罪。但就這件事的本身正是他們的罪惡:為榨取教徒的金錢而發售贖罪票。
(3) 禁止讀經、燒毀聖經
神不止要我們讀經,祂還要我們「查考」聖經。可是天主教為了不讓教徒看出他們的罪惡,所以不許教徒讀經。他們除了刪改十條誡命的第二條之外,他們的聖經又加上了馬革比史。在新舊約之間,夾放馬革比史。從瑪拉基書到馬太福音,中間隔了四百年的歷史。聖經沒有記載,因為這只是歷史,不是神默示人所寫的聖經內容,所以不列入經卷內。但天主教聖經把單純的猶太史也列入他們的聖經裏,把原來的聖經又加又減又改。尤有甚者,他們竟多次燒毀聖經!
(4) 淫亂
本來淫亂是世人所犯的罪,天主教有人犯淫亂,在所難免。但這些淫亂不是個別人所犯的,而是由於他們的教規禁止神甫結婚,不許修女出嫁所造成的。他們的禁欲主義造成不少神甫和修女犯了淫亂,尤其是第九、十四世紀,教皇宮庭幾乎等於娼館。甚至教皇Sergius三世、John十世、John十二、Benedict五世、Innocent八世、Urban八世、Innocent十世等行淫了。教皇Pius二世說:「羅馬是唯一由私生子管理的城。」不只一個教皇因為被捉姦在床而被女人的丈夫所殺。
(5) 以勢逼人
教皇權力很大,連皇帝也聽命於教皇。基督徒,尤其是更正教者受害不小,最明顯的是胡司‧約翰被燒死,馬丁路德受審,被迫害。此外,天主教迫害不少的科學家,以至有些人不分皂白,說基督教迫害科學家。其實這一切都是天主教幹的。中世紀,教皇得到多個國家支持,在各地設有「異端裁判所」,將所有與他們信仰不同的人下在監裏或把他們活活燒死。數百年轄制歐洲,單西班牙就有300萬遭難,其中30萬是被綁在火柱上燒死的。他們認為靈魂也被燒掉,永遠不得救。拿破倫於1808年征服西班牙,發現在Madrid城修道院樓板底下,有一個很大的拷問刑場。許多犯人瘋狂了。古代「異端化的羅馬」殺了許多基督徒和猶太人。凡不按其教導的,處以火刑。主張「日心說」的哥白尼被他們迫害;伽利略於1642年被捕,判處無期徒刑,終於死在獄中;還有,布魯諾等。所有迫害科學家的事,都是他們幹的,天主教徒希特勒很讚賞天主教這樣幹。我們不止不贊同他們這樣幹,我們還大力反對他們這樣幹。
(6) 其他
除了以上所列舉較為明顯的罪惡之外,他們還有其它的錯誤,例如,他們對人民嚴加管理,束縛教徒的心靈,教皇權力大於帝王,以梵蒂岡為天主教中心,指揮全世界天主教。
我們知道,教會只能受神的指揮,不能統一地受某一個地方所指揮。他們既然號稱信奉天父,尊基利斯督(基督)為天主,就當按聖經的教導而行,可是他們偏離了正道,脫離了聖經的原則,犯下了聖經所指責的罪惡。這就是「異端」。
天主教的富有:
主教穿紫色羊毛;紅衣主教穿朱紅色的絲。
天主教以黃金和寶物為裝飾:金十字架、黃金寶石、聖餐金杯(千萬金杯名於世)。耶穌受苦像、金胸針多以寶石鑲嵌。梵蒂岡地下室的珍藏富甲天下。他們的財源是從「異端裁判所」得來,對不同信仰者施以酷刑,分其財物。又以贖罪票得財。為殺人免煉獄之苦而多付金錢給天主教。又洗濯販毒金錢,買賣假証券。多人認為西西里島乃梵蒂岡產業。
五、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世人的稱呼,我們應當說「教會復原」。世人看我們是「宗教」。嚴格地說,我們是「召會」(教會):神從世界各國呼召出來的人,歸祂名下,成了「基督的教會」。基督教會本來不用「改革」,因為我們不是世界團體,我們是屬神,屬天的「召會」,從使徒行傳開始有教會以來,教會(按照聖經教導的)不用人為的改革。可惜的是,直到四、五世紀的時候,那些混進教會裏的人把持了教會,使教會慢慢地變了質,特別在公元509年,天主教掌了權,統治教會,造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長達一千年之久。後來有人而反抗天主教(羅馬教),要把教會恢復到使徒時代的真面貌。這是「宗教改革」的由來。他們為了抗拒羅馬教、更正羅馬教、恢復基督教,所以又叫「抗羅教」(Protestants)、「更正教」、「新教」。我們本不應說「改教」;我們只可以說「更正」。我們沒有改,而是天主教改了,我們只不過「更正」就是了。
在這以前,即1054年,因羅馬遷都,才分出了「東正教」。
許多真正的基督徒看見天主教已背離聖經,就不隨從他們。也有人敢於起來反抗。在正式更正之前,值得提起的是胡司‧約翰。
胡司‧約翰Huss John (1371-1415):他是在馬丁‧路德之前的有名更正教者,他敢於揭露天主教的貪婪、放蕩。1403年被逐出天主教。他大大反對贖罪票;反對教皇為基督的代表,說他是猶太。1415年被天主教判為異端,叫他「悔罪」。但他不從,於是教皇派千兵解他。在執行死刑之前,還叫他「悔改」,但他在火刑前唱詩與講話,後來天主教把他的骨灰撒入萊茵河裏去。
1420年,教皇開始五次派十字軍討伐捷克斯洛伐克的胡司派。
其次要說的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他是更正教者的主將。1483年11月10日生於德國撒克遜境內的埃斯勒本Ersleben。他從小就靠唱詩維持生計。獲得在街唱詩特權。十八歲時入耳弗特大學Erfurt,得了碩士學位,他又是一個虔誠的教徒。
1505年7月16日,他到耳弗特的奧古斯丁修道院,1506年1月正式當了修道士三年,即至1508年止。他在修道院見講壇上用鐵鏈鎖一本聖經,不許任何人看。一天,馬丁路德偷看了聖經,他突然看到羅馬書一章十七節「義人必因信得生」。他開始懷疑天主教所說靠修行得救的理論了。
1509年,他得了神學學士學位。是年秋天得神學碩士。後來他回到威登堡,得了神學博士。
1510-1511年。他被派至羅馬約一個月之久,他素來對羅馬大城十分欽佩,總希望有一天他能到羅馬一行。這回他有機會到羅馬,所以他十分高興。但這次他非常失望,因為他看見羅馬教的罪惡甚大。他到羅馬教堂,看見一鐵梯,凡跪上梯的就可以贖罪,於是路德也沿梯跪上,當他跪到半梯時,他突然想羅馬書一章十七節「義人必因得生」,他馬上不往上跪,而從梯中直下,他知道一切功德都不能叫人得救,只有「因信」。
1517年正式「改教」了。路德終於在1517年10月31日寫了教皇九十五條罪狀,貼在威登堡Wittenberg 教堂門上,大大反對贖罪票等。是日,他還送了一本九十五條和一封信給大主教亞勒伯特Albert.
1518年10月,路德赴奧斯堡會議,在賈雅潭Cajetan前受審。1519年1—6 月,第二次受審,名為「異端審訊」。
1520年12月10日,他焚毀教皇詔令。
1521年1月3日,教皇開除路德教籍。
1521年1月28日,新教皇查理第五在沃木斯首次會議。腓勒德力要他發表意見,路德在4月17日到會。次日開會,這是路德生平最嚴重的一天,他在當日世界最高權威—教皇、德國皇帝等面前受審,但他靠神來戰勝了羅馬教會和神聖羅馬帝國。連德國皇也驚嘆他的膽量呢!
法國的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他是一個有名的更正教者。他在1509年7月10日生於畢比加底Picardy的諾陽Noyon城(離巴黎不遠)。他擬定日內瓦改教計劃。他發現「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和「預定」真理。
後來很多國家都有「改教者」興起。他們相繼脫離天主教,成立各宗派—「新教」,其實我們不是新教,而是復原教會。從此,天主教與更正教同時並存,一直到主再來。
現在天主教流行於意、法、比、西、葡、匈、波、美等國;東正教(正教)流行於希臘、塞浦路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基督教流行於德、美、瑞士、英、挪、瑞典、芬蘭等。
天主教的教理是不合聖經的。但這並不是說,天主教就沒有好人。凡真心相信有神,相信耶穌為我們的罪釘十字架,為叫我們得稱義從死裏復活的,就得救。天主教裏不止有得救的人,天主教還有很愛主很屬靈的弟兄姊妹。最顯著的就是寫《馨香的沒藥》的蓋恩夫人,還有棻乃倫弟兄等。不過為數甚少;多半的天主教徒都不知道為什麼要進天主教的,甚至有不少的人連神都不相信,就混進天主教裏幾十年。
或者有人會說:「為什麼要用基督教的標準來測量天主教呢?又為什麼用聖經教訓來要求天主教呢?各教有各教的信仰,我們不要互相攻擊。」
我們不是攻擊天主教,他們可以有自由選擇。但正因為天主教是變質的基督教,而他們反而說我們是異端,是新教、是叛徒;他們以正統自居。為此,我們就要從歷史、從聖經來辨別誰是正統,誰是異端,如果說我們是「新教」倒不如說他們是「新教」,因為基督教在先,天主教在後。不信有神的人說我們迷信、唯心、也不一定是出於惡意的攻擊,只因為他們沒有嘗到我們所嘗的,他們為了辨別是非,怕人受了「欺騙」;所以才用種種理由來說明「沒有神」,因為我們已經嘗到天恩的滋味,我們要把我們所信的神介紹出來,我們也就用很多事實和理由來駁倒他們的「理論」。這不是互相攻擊,而是「辯明福音」。
從前有一位神甫問一位基督徒小女子,說:「你們的教會是從哪裏來的呢?」她風趣地說:「我們的教會是在你們天主教未產生之前而有的,也就是使徒時代的本色教會。」
請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天主教是從基督教變節出來的;公元590年以前它是沒有的。
我們必須用聖經來衡量天主教,要求天主教。
他們不是「異教」,而是基督教中的「異端」。請我們再查聖經,再查考歷史,我們就清楚了。我們應當根據聖經。相信聖經所說的,照著聖經的教導去行,這才是正確的。
http://home.netvigator.com/~jskfung/co/church/c10.html
比較天主教的十誡與聖經的十誡
天主教的十誡 | 聖經的十誡 | |
第一條 | 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 |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
第二條 | 勿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 |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
第三條 | 守瞻禮主日(即:第一日星期日)。 |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
第四條 | 孝敬父母。 | 當記念安息日(即:第七日星期六),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
第五條 | 勿殺人。 |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
第六條 | 勿行邪淫。 | 不可殺人。 |
第七條 | 勿偷盜。 | 不可姦淫。 |
第八條 | 勿妄證。 | 不可偷盜。 |
第九條 | 勿願他人妻。 | 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
第十條 | 勿貪他人財物。 | 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
http://jesus.sign.dolf.org.hk/yanmag/message/messages/2895.htm
Posted by 轉貼 (202.40.137.201) on November 30, 19104 at 18:21:40:
7.悲劇情聖──參孫
舊約故事中,很多都是萬二分精采的戲劇題材(可能根本就是希伯來民族的戲劇文化)。西方電影經常樂意在這方面挖掘題材,拍成瘋魔億萬影迷的電影:例如《十誡》、《賓虛》、《霸王妖姬》等等。
參孫的故事,若以歷史人物視之,讀者一定會有很多地方存疑,甚至懷疑這個人物的真實性。若以宗教人物視之,讀者亦會懷疑,他以甚麼資格成為以色列人的士師?他的行為,以才以德而論,怎可以成為上帝特選的群眾領導呢?亦以甚麼「功績」名列基督教唯一的寶書──聖經──之上呢?
首先,讓讀者重溫參孫先生充滿傳奇一生的故事,然後再作分析。
以色列民族在迦南定居之後,還沒有演進成為君主制度的國家。當約書亞死後,十二支派失去了共同的領袖,各那族分別「自治」,由於失去聯盟的力量,外族的勢力乘機入侵。有一段長時間,以色列人被十種不同的外族入侵、虐待、欺負和統治。
由於外來的力量壓迫,民族中自然產生某一種形式的領袖,率領人民進行反暴的鬥爭。這些領袖,聖經上稱之為「士師」。士師(古希伯來語稱為「肖非亭」,是由動詞「肖發特」衍生而來。「肖發特」即是裁判。)
浪漫的強人
參孫出生之前,已有十二位士師領導過群眾。他在聖經中的地位,可算是以色列人第十三代士師,也是最後的一位士師。
當時欺壓以色列的外族是非利士人。他們從海上入侵迦南,佔據了南方沿岸地帶,並漸漸深入內陸。由於非利士人好戰,以色列人戰鬥力不濟,很容易便淪落在敵人的手上。
參孫就在此時出生。聖經上記載這位士師的出生,照例渲染了傳奇的色彩。(一如中外古今偉人出生或死亡,都會穿鑿附會一點天然或神力的奇蹟)。
參孫的母親久不能生育,上天的使者就顯現在她面前,應許她生下一名出色的兒子。然而,婦人一定要守戒,不可喝酒,不可吃不潔的食物。生下來的孩子,從娘胎開始,已經獻給上帝,接受拯救以色列人的任務。(這段記載,隱約是耶穌降生拯救世人的前奏。不論古今中外,偉人的母親,當必夢熊有兆,否則生下來的孩子,怎會有奇異的力量,足以拯救、領導群眾耶?)
參孫就如此這般下出生了。參孫身體異常強壯、力大無窮,頭腦非常機靈。曾空手撕裂一隻兇猛的獅子,參孫與其他聖經所描述的「聖人」不同之處,乃是他其有濃厚的「人性」。從他對愛情方面的角度來看,這位雄偉的男人,面對心愛的女人時,更顯得柔情似水,浪漫得過了界。
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不幸的就是非利士人。他一見鍾情,愛得如癡如狂。不顧一切障礙,都要娶之為妻。
矛盾就在於這位小姐乃是敵族的姑娘,以他被上帝選為拯救者的身分,以他將作為民族的領袖、裁判者的身分,又怎可以娶異教徒為妻呢?參孫的父母極力反對,多方勸導,但是參孫視愛情為第一生命,堅決的要娶這女人為妻。
各位看官請勿輕率地欣賞參孫先生的感情性格,且看聖經中怎樣描述這回事:士師記十四章四節云:「原來這事是出於主的旨意;祂要藉著這機會對付非利士人,當時他們正在統冶以色列;可是,參孫的父母卻不知道這是主的旨意。」
假定聖經所言的真是上帝的旨意(不是編纂者的作品),則愚見認為上帝這個旨意非常不高明、非常不明智了。人類與禽獸的分別,乃人類有高度的靈性,而能深切發揮自己的感情。參孫對非利士女郎的愛惜,相信乃出於一己的真心,上帝利用這點「真心」來作為對付非利士人的武器,可謂低乘手段,不似全能全知者的所為。尤其間接利用所選的士師行使這條「苦肉計」,與過往選擇領袖所用的神蹟力量,更顯矛盾。故此,我不相信這是上帝的安排。只能推斷這是編纂聖經者一廂情願的想法,以圖「神聖」化參孫反叛民俗常例的藉口而已。
反之,如果聖經中描述參孫愛上異族女人乃是他個人的性格,則我們更佩服參孫先生。以士師的身分,敢於衝破樊籬,敢於忠實於自己的感情,才顯出作為「人」的獨立性、自主性。
參孫的悲劇生命,亦從娶了這位異族女人開始。在新婚宴上,參孫與非利士的外戚打了一個啞謎,聲明七天之內猜中者,即獎三十件襯衣及三十件外袍。參孫的謎語是:「吃者出美點,強者出甘甜。」
這個謎面混亂至極,甚麼聰明人亦難以猜想(看官可能連理解也來不及)。原來他的謎底乃是那隻被撕開的獅子口中,有美味的蜜糖。
非利士外戚想來想去也想不通,於是要挾新娘子為間諜,打聽參孫的謎底。參孫「忍受」不了愛妻的撒嬌、哭啼,把答案告訴了她。非利士外戚從而猜中了謎底。願賭服輸,參孫只好認命──英雄難過美人關──被愛妻「出賣」了。
參孫總有點不忿,於是殺死三十個非利士人,剝下他們的衣服作為賭債清還,繼而拋棄了心愛的太太,離家出走。
到心平氣和時,想到娘家接回太太,怎料岳父已把她改嫁。參孫光火了,憤然怒道:「將來我怎樣對付非利士人,你也不能怪我啊!」就是這樣,參孫單人匹馬對付非利士人,為這「戰爭」打開了序幕。
參孫利用「火狐陣」燒毀非利士人的田園,又獨力殺戮一千個非利土人。非利士人沒有勇士可以與之對敵,視參孫為洪水猛獸,不敢冒犯他半分皮毛。暗地裏,非利士人要消除這顆眼中釘,想盡辦法去消滅他,並加緊打探參孫蠻力的來源。
卒之,機會來了。(參孫唯一的弱點,乃是他對女人的感情)參孫又遇上了一名女子,並且墮入她的情網。
愛情陷阱
這位美女名大利拉,也是非利士族人。非利士人收買這位女郎,叫她騙出參孫力大無窮的秘密。
參孫吃過非利士女人的虧(亦相信他看穿大利拉的企圖),只是敷衍的應對過去。果然,非利士人就依大拉利供給的情報,企圖制服參孫。三番四次,非利士人都失敗,大利拉總能拿出藉口以圖掩飾作為間諜的身分。
以參孫的智慧,總不會糊塗至不知大利拉的身分吧?可是,一次又一次,參孫都原諒大利拉,一次又一次,把真相透露到邊緣。
大利拉知道快要得到答案,也清楚參孫對她的感情、慾望已燃到頂點,便加緊催迫,用盡美人之計,誓要獲得參孫最秘密的資料。
愚見以為參孫愛大利拉的程度,已淹蓋了一切理智。參孫心中可能這樣想過:「就算把神力的來源告訴了她,自己大不了是失去神賜的力量,更甚者,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可是人生何求,只要得著大利拉的愛情,這樣的代價也實在值得之至。」
最後,參孫透露了頭髮就是神力泉源的秘密。大利拉得償所願,哄他入睡之後,剃掉了參孫的三千煩惱,把這位可憐的愛情犧牲品送給了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大仇可報,先剜出他的雙眼,然後把他關進監牢,日夜折磨。
為了要大事慶祝擄獲參孫,非利士人在大廟中舉行慶功大會。是時也,參孫的頭髮亦已漸生長出來,力量亦漸加強。參孫亦知道盲了雙眼的力士,再沒有甚麼可為,決心與非利士人同歸於盡。在大廟的支柱下,參孫突然發難,抱看兩條大柱拚命地猛搖。一下之間,整座大廟失了支撐,全屋倒塌,參加慶功的三千非利士人和參孫先生,都被壓死了。
從參孫的故事來看,他並不似是上帝的「忠僕」,他究竟替上帝做過甚麼轟轟烈烈的事跡呢?濫殺異族非利士人嗎?他親手殺的,不外三四千人而已,殺這三四千人,可以拯救當時的以色列人嗎?斷然不會。他替上帝傳揚教訓嗎?聖經內半句這樣的描寫也沒有。他領導過以色列人革命嗎?他似乎主要的生命目標及精神,在於陶醉在愛情生活上。
假使上帝選擇參孫作為士師,責任乃拯救人民於水火,我會認為上帝選錯了人。假使士師記記載的參孫果有其人,果有其神力,我只能認為他是以色列民族中的一名悲劇演員;也只能感覺到聖經記載聖人行為之外,還有胸襟記載「凡人」的行為。
而這位「凡人」,說其愚不可及,不如說他敢於忠實自己,忠實可貴的、崇高的人類感情(決不能說成向上帝效忠)。而單從這點來看,參孫的「人格」,亦值得我們敬仰。
以色列民族把他記載在聖經之中,除了敬重他過人的力量、過人的膽識,敢與強敵鬥爭的勇氣外,似乎亦表示敬重他對愛情的單純、浪漫。這樣的一個人物,極力去粉飾他是上帝所差遣的特使,極力去描寫他的神蹟來源自上帝,愚見以為大可不必了。
參孫力大無窮,敵人唯有用美人計,派出大利拉去誘惑他,大利拉知道他的神力就在頭髮上,趁他熟睡,剪掉他的頭髮,神力全失的參孫馬上就成了階下囚。
參孫還被挖掉雙眼,變成無淚英雄,不過當他頭髮生長之後,回復神力,展開大報復耶。
霸王妖姬 英文片名:SAMSON AND DELILAH
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history/bpple/bpple_262.htm
聖經人物
參孫
SAMSON
大莉拉對參孫說,你既不與我同心,怎麼說你愛我呢;你這三次欺哄我,……大莉拉天天用話催逼他,甚至他心裡煩悶要死。參孫就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了他,對他說,向來人沒有用剃頭刀剃我的頭,因為我自出母胎就歸神作拿細耳人︰若剃了我的頭發,我的力氣就離開我,我便軟弱像別人一樣。大莉拉……就打發人到非利士人的首領那裡,對他們說,他已經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了我,請你們再上來一次。……大莉拉使參孫枕著他的膝睡覺,叫了一個人來剃除他頭上的七條發綹。……他的力氣就離開他了。……參孫從睡中醒來,……他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士十六15─20)
在參孫傳奇性的悲慘歷史中,雖然可以找到不少有關基督的事工之驚人預表,但我們卻很難從他整個人生中,找出什麼道德方面的結論。不過,從他的故事我們可以學到一個明顯的教訓,就是不要跟試探開玩笑。當參孫最後向大莉拉透露他非凡力量的秘密之前,他已撒了三次謊。就算撇開這種不誠實的行為不說,亦足以反映出參孫至少他曾經三度用玩笑、疏忽的態度向大莉拉述說這件事。當他考慮將真相揭露時,他已經走上了失敗之路。所以,我們應該遠避試探,不要跟它開玩笑。
http://www3.sympatico.ca/willing_young/20041111_ot_samson.doc
舊約人物研讀 ―參孫
《士師記》第十三 ~ 十六章
壹﹑歷史背景
一﹑《士師記》的七個循環﹐說出以色列人完全的失敗。
(1)每次循環的「公式」都是﹕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à 耶和華將他們交與外邦人 à 以色列人悔改﹐呼求耶和華 à 耶和華興起士師拯救以色列人 à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à ……
(2)參孫的事跡是這七個循環中的第七個。
二﹑參孫蒙召時以色列人的情形﹕(十三1)
(1)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2) 耶和華把他們交在非利士人手裡40年
貳﹑參孫的出生和長大 (十三)
一﹑神的使者向參孫的父母顯現﹐應許懷孕生子。參孫從母腹裡就被分別為拿細耳人(1~23)
靈 |
感小記﹕[ 1 ] 參孫的父母敬畏神(20﹐22)﹑信神(8﹐23﹐24)﹑會向神禱告求問(8﹐12﹐17)﹑且有心願服事神(7﹐12﹐24)。
[ 2 ] 參孫的父親瑪挪亞(意為“安息”) ﹐他的妻不懷孕﹑不生育﹔是耶和華的使者向她顯現﹐應許生子。參孫的出生是從神起頭﹐從神開始的。一方面﹐神為了祂子民的緣故﹐要興起人來﹐為著神的權益﹔另一方面﹐神也祝福﹐顧到人的需要﹐給這對夫婦孩子。
[ 3 ] 耶和華的使者兩次都是向參孫的母親顯現﹐或許參孫的母親是一個會和神親近﹐並且她與神的關係也密切。但是﹐她沒有自作主張﹑出頭並顯揚。當神的使者第一次向她顯現後﹐她「就回去」(6)告訴她的丈夫﹔神的使者第二次向她顯現時﹐她還是「急忙跑去告訴丈夫」(10)﹐並帶丈夫來見神的使者。參孫的母親是個屬靈的人﹐也是一個守地位的人。夫妻一同在神的面前求問﹐這真是一幅美好的圖畫。
[ 4 ] 參孫的母親對她丈夫轉達神的使者的話﹐說﹕「… 要懷孕生一個兒子,所以清酒濃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潔之物也不可吃;因為這孩子從出胎一直到死,必歸神作拿細耳人。」(7) 這裡的「…一直到死﹐」是她自己加上的﹐這多少說出了她在神面前對這個孩子的心願。當孩子出生以後﹐她又給他起名參孫(意為“日光”) 。在那個人不要神的黑暗世代﹐在以色列人那樣背離神的光景下﹐這個名字是很有意義的。
[ 5 ] 12節裡瑪挪亞問耶和華的使者﹐他們當怎樣對待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將來怎樣時﹐耶和華的使者沒有告訴他們﹐他們當怎樣對待這個孩子﹐也沒有說這個孩子將來怎樣﹐只是再次吩咐參孫的母親要謹慎﹐「葡萄樹所結的都不可吃,清酒濃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潔之物也不可吃。凡我所吩咐的,她(參孫的母親)都當遵守」(14)。母親是孩子的榜樣﹐母親聖別﹐孩子才能聖別。
[ 6 ] 耶和華的使者對瑪挪亞說﹐「你何必問我的名,我名是奇妙的。」(18) 神是奇妙的﹐神的作為也是奇妙的(19)。人總想把神搞清楚﹐弄明白﹐但在這裡﹐神似乎是告訴人﹕這不可能﹐只要相信﹑只要服從﹑只要跟隨就好了﹐因為神是奇妙的。
拿 |
細耳人﹕關於拿細耳人的規條﹐記載在《民數記》第六章。
作拿細耳人就是絕對且徹底的成為聖別歸給神。這樣成為聖別就是不為著神以外的任何事物。…照著豫表,在人類中間獨一的拿細耳人是主耶穌。因此,拿細耳人是基督的豫表。拿細耳人表徵主耶穌在祂的人性裏為神生活。
祭司是神所發起,由神命定;但拿細耳人是自己所發起,藉著許願成為這樣的人。今天我們在主的恢復裏是神發起的,也是我們發起的;這兩方面都需要。
神對拿細耳人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項﹕
(1) 禁絕酒和一切與酒來源有關之物 ― 表徵禁絕屬地的享受與歡樂。
(2) 不可剃頭 ― 表徵不可棄絕主的主權。(參林前十一3,6。)
(3) 不可接觸死,免得受玷污 ― 在神眼中最可恨的是死,拿細耳人不可被死玷污。
(4) 必須勝過對血親天然的情感 ― 指對母親、父親、妻子與兒女一切天然的情感。
神命定一個家族(亞倫家族)作祭司,這命定將其他的人都排除在這機會之外。但是拿細耳人的願開了門,給所有神的子民同等的機會。拿細耳人的願在於我們的發起,不在於神的發起。這在於我們的願意。只要我們願意,門就是敞開的。
撒母耳不是生為祭司;他是拿細耳人,至終完成了祭司的職責。撒母耳補滿了因以利的缺欠所造成的間隙;以利是照著神的命定作祭司的。自願的人補滿了憑神命定作祭司之人的缺欠。
(以上摘自民數記生命讀經第8﹑9﹑10篇)
二﹑參孫長大﹐耶和華的靈感動他 (24~25)
靈 |
感小記﹕[ 1 ] 24節說﹕「孩子長大,耶和華賜福與他。」接著就是耶和華的靈感動他。耶和華的靈﹑神的靈﹐就是神賜給人最大的祝福。基甸出來帶領以色列人和米甸人爭戰時﹐也是神的靈降在他身上﹐他就有能力﹑有權柄。
[ 2 ] 25節說﹕「在瑪哈尼但(意為“軍營”),就是瑣拉(意為“黃蜂”)和以實陶(意為“求問”)中間,耶和華的靈才感動他。」當我們在“軍營” 裡﹐預備好為主爭戰﹔外面有動力﹑有勞苦(像“黃蜂” 一樣)﹐裡面有禱告﹑有求問﹐神的靈就會感動我們。
參﹑參孫所作的事(十四 ~ 十五)
一﹑參孫到亭拿娶非利士人的女子為妻﹐因其中的恩怨﹐參孫大大擊殺非利士人(十四1~十五8)
靈 |
感小記﹕[ 1 ] 亭拿的意思是“派定﹑指定的分”。 參孫下到亭拿﹐娶這位非利士人的女子為妻﹐似乎是神派定的。第4節說「因為祂(耶和華神) 找機會攻擊非利士人。那時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耶和華神為了祂的子民的緣故﹐要攻擊轄制以色列人的非利士人﹐就揀選參孫借著婚姻進入非利士人中間﹐去攪亂他們﹐又借著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用參孫的手繫殺非利士人。
[ 2 ] 士師記說到以色列人失敗的歷史﹐有七個循環﹐以色列人是越來越失敗﹐越來越敗壞﹐越來越遠離神。到了參孫的世代﹐已經是第七個循環了﹐這時候﹐耶和華神把以色列人交在非利士人手裡四十年﹐這裡沒有記載以色列人起來呼求耶和華﹐要耶和華神解救他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比較四3﹐六7﹐十10)﹐也沒有記載以色列人求耶和華神攻擊轄制他們的仇敵﹐這或許說出(1) 以色列人對神的見證沒有感覺﹔(2) 有感覺也沒有能力﹔(3) 沒有人信靠耶和華神﹐來求告祂。倒是耶和華神自己『找機會攻擊非利士人』(十四4) 。由此可見以色列人的失敗到了什麼地步。
二﹑參孫擊敗前來攻擊以色列人的非利士人﹐用驢腮骨殺了他們一千人﹔參孫向耶和華求水﹔參孫作以色列人的士師二十年。(十五9~20)
靈 |
感小記﹕[ 1 ] 參孫沒有同伴﹐沒有同行的﹐是一個人孤軍奮戰﹐不象基甸一樣可以召集一班人和他一同爭戰。而且﹐以色列人不但不能和參孫一起與非利士人爭戰﹐反而把他捆綁﹐要交給非利士人﹐甚至參孫還祈求他們不要殺他。可見﹐當時以色列人真是人心渙散﹐大家各顧自家﹐根本沒有爭戰的能力。
[ 2 ] 『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這句話出現了3次﹕(1) 參孫手無器械撕裂獅子(十四6) ﹔(2) 參孫殺三十個非利士人(19) ﹔(3) 參孫用驢腮骨殺了一千非利士人(十五14) 。
[ 3 ] 參孫作以色列人的士師二十年。但聖經沒有記載以色列『國中太平…年』(參八28) 因為轄制以色列人的非利士人根本沒有被完全制伏﹐像基甸當時所作的。可見這個時候的以色列人失敗到一個地步﹐叫神似乎也「無能為力」。因為神在以色列人中好像找不到一個人可以信托﹐讓這個人可以把神的子民從仇敵的轄制裡釋放出來﹐從而把以色列人從這個世界分別出來﹐叫以色列―神的選民得享平安。
肆﹑參孫的失敗和他的死(十六)
一﹑參孫到了迦薩﹐和妓女親近(十六1~3)
靈 |
感小記﹕迦薩的意思是“強壯” ﹐非利士人居住的地。迦薩在海邊﹐豫表靠近世界的地方。在大小申言者書裡多次提到這個城﹐都是說到這個城是受咒詛的(耶二五20﹐耶四七1~5﹐摩一6﹐摩一7﹐番二4﹐亞九5)。我們要小心﹐不要隨便到“迦薩” 這種地方﹐免得失腳。
二﹑參孫喜愛婦人大利拉﹐被逼將自己有能力的秘密告訴她﹐結果被非利士人拿住(十六4~22)
靈 |
感小記﹕[ 1 ] 參孫在大利拉這件事上的失敗﹐是因為他放縱情慾﹐不能自拔﹔而大利拉“克制” 參孫的辦法是(1) 利用參孫要滿足情慾的願望﹔(2) 「天天用話摧逼他」﹐使參孫「心裡煩悶要死」﹐只好將自己有能力的秘密說出來。撒但也是要借著世界﹐用同樣的辦法消磨我們﹐要我們失去奉獻的立場和心志。
[ 2 ] 大利拉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無生氣﹐因渴望而煩惱﹐使緩慢﹐使微弱” ﹐這就是大利拉所作的。我們若在神以外貪戀這世界上的某樣東西﹐牠就要成為“大利拉” ﹐就要像“大利拉” 對參孫一樣的「摧逼」我們﹐使我們追求主的步伐「緩慢」﹐使我們愛主的心「微弱」﹐至終「克制」(十六19)我們﹐將我們交給撒但。
[ 3 ] 參孫在梭烈谷喜愛上大利拉﹐「梭烈」這個地名的意思是“葡萄樹” 。所以﹐梭烈谷應該是產葡萄﹐出葡萄酒的地方。和上面的「迦薩」一樣﹐這「梭烈谷」也是參孫這個拿細耳人所不該去的地方。
[ 4 ] 參孫原是拿細耳人﹐但他的生活卻處處違反拿細耳人的原則。神也借著非利士人的手管教他。「剜了他的眼睛」― 對付他眼目的情慾﹔「用銅鏈拘索他」― 審判和限制他的放縱﹔「在監裡推磨」― 用苦難磨練他。
[ 5 ] 經過這三件事以後﹐參孫的頭髮「又漸漸長起來了」。他頭髮的漸長﹐象征他對神順服的恢復﹑與神同在的恢復﹐以及奉獻的拿細耳人的地位的恢復。他頭髮的漸長﹐是說出他裡面的更新和變化。
三﹑參孫的死 ― 被仇敵戲耍﹑求告神﹑與非利士人同死(十六23~31)
靈 |
感小記﹕[ 1 ] 參孫被神厲害的製作﹐借著非利士人管教審判後﹐似乎是經過了一個死而復活的過程﹐這以後的參孫好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這以後就沒有講「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像在這之前3次說到一樣。可見這時的參孫實在是有神的同在﹐而不是需要的時候﹐神才來感動他。
[ 2 ] 非利士人戲耍參孫的時候﹐他們一再的提到他們的神(god)﹕要給他們的神獻祭﹐要讚美他們的神…在那裡的三千男女﹐都是沒有神(God)的人﹐人人都在黑暗裡。只有參孫一個人在那裡求告神。在這幅圖畫裡的參孫實在是“參孫” ﹕日光﹐就像他的名字所說的一樣。
[ 3 ] 在士師記參孫故事的記載裡﹐有兩次提到參孫求告神。第一次是參孫繫殺一千非利士人後﹐向神求告﹐要水喝免得渴死﹔第二次是在這裡向神求告﹐要力量和仇敵同死。兩次求告﹐一次是求生﹐一次是求死﹐耶和華神都答應他。
[ 4 ] 「參孫死時所殺的人﹐比活著所殺的還多。」(十六30) 我們在死而復活的原則裡所作的﹐要遠比我們這個人在沒有被管教﹑對付和製作以前所作的多。
編 |
後記﹕倪弟兄在《聖經提要》裡說到參孫﹕
「參孫每一次的失敗﹐都是在大得勝﹑大成功之後。他從小就是一個拿細耳人﹐可是﹐拿細耳人的禁例﹐條條都被他破壞無遺 ― 離俗歸耶和華﹐他偏偏親近妓女﹔不可喝清酒﹑濃酒﹑葡萄汁﹐他偏偏到葡萄園裡去﹔不可剃頭﹐他偏把長頭髮的秘密告訴人﹔不可挨近死屍﹐他偏在死獅之內取蜜。他頂勇敢去戰勝仇敵﹐他卻是頂軟弱去對付自己。他的結局是何等的慘﹗」
「然而﹐他在那背道和不信的世代中﹐對神始終有信心﹐所以他仍列入信心的見證人中。(來十一32)」
參孫出現的世代﹐以色列人是非常軟弱﹑可憐﹐活在黑暗的光景裡﹐外面有仇敵轄制他們40年﹐裡面是沒有神﹐不求告神。在那個時候﹐似乎沒有人挂念神的子民以色列人是在仇敵的轄制下﹐沒有人關心神的見證出不來﹐似乎只有耶和華神自己起來作一些事。但是﹐因著地上沒有合適的人可以和祂配合﹐祂所能作的也就有限。
神指定參孫生為拿細耳人﹐盼望他能承但託付﹐但參孫還是有各方面的軟弱。神是照著參孫的所是來做事﹐可見我們這個器皿怎樣﹐就直接影響到神能借著我們作多少﹐因為神的運作不能離開人。
當我們讀參孫故事的時候﹐特別是參孫被非利士人拿住(十六21)之前﹐看到參孫的放縱情慾﹑淫亂﹑欺騙﹑殘忍……等等﹐但就是這樣的人﹐主也能用。主似乎不看這些﹐只看參孫裡面那對耶和華神的信﹐雖然說不上是大信﹐但在那個時代﹐在那種黑暗沒有神的環境裡﹐這就是非常寶貝的。
所以﹐新約的使徒保羅在希伯來書的第十一章說到參孫的時候﹐把他列在大衛﹑撒母耳等許多信心的見證人中間。
註﹕ 根據渥太華召會幾位聖徒的追求記錄整理﹐僅供讀經和追求時作參考。2004/11/11 於渥太華召會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各有长短、各有所爱.
俗话说各花入各眼.
从书中能学到内在的和谐与坦诚是件好事.
THANK YOU
偶手头上的《新旧约全书》是1994年中国基督教协会版。
我族人有谁能参考一下基督教完善我族麽教(布洛陀教)教经教义,来重振我族天教.岂不妙哉!
天主教的本意是把基督教各派系統一,由教廷管理耶,不過東正教首先跟教廷決裂耶。
而教廷權力過大,歐洲王室不滿連王室事務也被干涉,好像拒絕英王亨利八世離婚再娶,故趁著馬丁路德事件而發難耶。
新教英文乃 Protestant,又稱保皇教,不過因為各國派系之見未能統一耶,德國的為路德會,北歐的為循道會及浸信會,而英國因為瑪麗王后跟歐洲不和的關係而成為聖公會耶。
即使仍然是天主教的國家,教廷的影響力不大耶,好像法國仍然是天主教,拿破崙在登基時,急不及待從教皇手上搶去皇冠替自己加冕耶。
教廷後來只是保有意大利部份的土地,即 Papal States,後來薩丁尼亞王統一意大利,其後的意大利政府奪走教廷的領地,而教廷則被安置到羅馬城內的梵蒂岡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0%E6%95%99&variant=zh-cn
新教(指基督新教或更正教),是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之一。
基督新教是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新宗派,或其中不断分化出的派系的统称。也称作抗罗宗或更正宗。词源来自德文的Protestanten。原指1529年神圣罗马帝国举行的帝国议会中的少数反对派,该派诸侯对于会议通过支持天主教压制宗教改革运动各派的决议提出了严正的抗议,后即以其泛称宗教改革各新教派。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共有新教徒有3.6亿,而三分之二集中在欧洲与北美。
中国的基督新教各教会则自称耶稣教或基督教而不称为新教。一般华人称呼的基督教,即专指基督新教。
15世纪的西欧,封建体制开始瓦解。随著城市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确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教会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新兴的中产阶级起而反抗旧有的封建神权统治。也随著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新观念,人们开始怀疑以神为本位的旧思想。人文主义者大胆的揭发教会内部的腐败,这样的矛盾下悄悄的埋下了中世纪封建体制的崩溃以及宗教改革的铺路。
基督新教三大主要宗派,即马丁·路德的信义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以及英国国教派的圣公宗。
新教的抗议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纪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国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意大利的萨伏那洛拉的信徒,把思想改革的种子散播在欧洲广大的地区。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德国。在瑞士,加尔文的归正运动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因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的推动宗教改革,以脱离教皇的管辖。到了16世纪中叶,三个主要宗派都以可以与天主教抗衡。因著教权与王权的权利争夺,新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民族国家或世俗政权的支持与保护。在宗教战争后,根据随之而签订的合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立的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新教在欧洲的布局,信义宗分布于德国以及北欧诸国;归正宗为德国、瑞士、荷兰以及苏格兰;圣公宗主要在英格兰。三大教派为当时新教信仰的绝大多数,引此也被称为新教三大主流教派。
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在教会的组织与崇拜仪式上已有基本雏形。对于教义的认定上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成为体系。新教的神学家编写了大量的神学著作,但其内容多以繁琐的争辩以及考证为主,失去了改教初期那种富有抗议精神的活力。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圣公宗教会,结果把新教运动又推进了一步,产生了脱离圣公宗的新教派,如英格兰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等。随著移民美洲,新教也成为美洲宗派的大宗。
18世纪资产阶级在欧洲得到全面胜利,在思想方面表现是崇尚理性、自由。对一切旧观念、旧思想提出批判。启蒙运动时新教出了一批哲学家。
一旦罪人为自己懊悔,倚靠基督和基督的救赎,这人便得称为义,即在上帝面前被宣布为义。称义的解释:这是上帝从信徒身上移除因罪而背负的审判,使人得释放,并将耶稣基督的功劳归与此罪人。“本乎恩典”、“因基督的缘故”和“借信”等名词都使人的一切行为(无论在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排除了。简单来说,得以称义是不需要任何善行,只在乎信。
此教义建基于彼得前书2:9“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故此,基督徒可以用耶稣基督的血,在主面前坦然无惧地事奉祂。
此新教教条指神所默示的圣经是基督教最高的权威,有别于天主教和正教的教条,指教会传统(例如仪式)在今日基督教的运作也占一席位.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B1%E6%AD%A3%E6%95%99&variant=zh-cn
东正教或称东方正教是基督宗教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宗教传统的教会。是与天主公教﹑基督新教并立的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Orthodxia)意思是正统。
如果以“东部正统派”的主要的和狭义的定义来分,“东部”教会里人数最多的教会是俄罗斯正教会和罗马正教会。而欧洲正教会(不分东西边)最古老的则是希腊正教会。若是以英语系国家的西方人惯用的用法来分,"东部正统派"有较广的定义,也包含了“东方正统教会”(“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东正教一样,但两者是不同的教会)。
早期的基督宗教在公元1054年发生了基督宗教大分裂,教会从这里分成东部和西部两个教会。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教会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开创的最原始的教会,并且都不让对方拥有这头衔。东部教会在自己的名称里头加上了“正”(正统)所表示的是他们认为东正教会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导和崇敬的教会传统。有些人认为罗马天主教会代表的是“西部传统”,然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罗马教会已经背离传统。
所有的东正教派教会都可以回溯他们的脉系直至五个早期的基督教会中心:罗马教会、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亚历山大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虽然所有的东正教教会都承认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最高领袖(正式头衔为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会之间并不是完全一体,而是在彼此承认的状态下相互独立。
歧见和教会传教活动在和日后的罗马教会完全分裂之前已经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公元11世纪发生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间的大分裂导致位于西边的罗马天主教会和位于东边的教会完全分离。分裂的原因有对教条的不同见解和教宗的权力,但是加剧最后分裂的是文化和语言的不同(东边是希腊文化和希腊语,西边是拉丁文化和拉丁语)。
最后的分裂一般是认为在于公元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的结果。西边的拉丁教会直接参与了这次的攻打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正教宗主教所在地)的十字军东征。这次的战役所导致的东西边教会间的敌意一直持续至今。在2004年,罗马天主教会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对于发生在公元1204年的此事件展开正式道歉;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巴多罗买正式的接受了道歉。
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在此之时,有正教派教会分布的埃及受到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木路克的控制,但是正教派教会在俄国却是很强大;所以当时称为第三罗马(新罗马)的莫斯科就成了当时的新的正教派教会中心。
正教派并没有经历宗教改革,而且新教派教会对正教派的态度从开始就一直不明确。两边开始时维持著一种热忱和友善的关系,但是基本的教条神学歧见仍是突显了出来,尤其是关于神圣传统,圣灵/圣神由父子分出、自由意志、神圣预定、称义(释罪)、圣礼/圣事的数目、洗礼(正教派的“全部浸在水里”相对于马丁·路德的“用撒或是淋水”)以及是否要如同正教派的“在洗礼后马上施行圣油礼和圣餐礼/圣体圣事”,圣餐礼变动的意义以及使用未发酵的面包,教会和大公会议的无错误,崇敬,盛宴,对圣者、圣者塑像和遗物的祈祷,斋戒和其他教会的传统。由于这些歧见,最终导致两者停止来往。
从最早的基督教会开始,教会(教堂)就散布到不同的地方,每个地方的教会领导者就成了“主教”。其他受派的“长老”就成了“神父/牧师”,然后受派的“仆人”就成了“执事”。一个地区的最重要城市的主教有时候被称为“大主教”,其他小一点的地方教会就会向大城市里的教会寻求领导。东方教派教会(东正教,东方正统教会,和东方礼天主教会)一直都允许结过婚的神父/牧师和执事,只是婚礼要在上任前完成。如果离婚或是成了鳏夫,神父/牧师和执事不能再婚,除非他们不再当神父/牧师和执事。主教一直都是不能结婚因为他们是从僧侣中选出来的。主教,神父/牧师和执事一直都是由男性担任。
不同的正教派教会间可以说是以共同的信仰和各种仪式联系起来,但是却没有政治上的从属关系。他们没有如同罗马天主教宗般的教宗,也没有常设的主教大会议。
一般来说,东正教派的神学和对于经卷的解释都是遵循基督教兴起初期所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继续和延续基督传给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传给早期教会僧侣的神学和信仰。神学上的创新往往带来质疑;如果一个意见真的和最初的教会所教导的不同的话,那麽这意见很可能就是异端邪说。然而进一步的详细解说传统神学是可以被接受的。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4%B8%BB%E6%95%99&variant=zh-cn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一个分支。虽然最接近原文的名称是“公教会”,但是自明朝时就沿用的名称“天主教”(因其将不使用上帝、神等词汇称呼唯一的主,而仅使用天主一词)却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词。基督教教派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全世界人数有11亿,因此“公教会”(天主教)一词往往指的是与罗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会。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里头最为庞大的教会。
“公教会”的“公”原文的意思相同于“天下为公”的“公”,所指的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众的”,寓意在于最开始的教会是开放给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种族,阶级,或是宗教信仰。“公教会”一词最早出现在使徒信经:“神圣的公(全世界的、大众的)教会”;以及尼西亚信经里面一句:“我们坚信唯一的神圣且公的(全世界的、大众的)以及耶稣使徒所传下的教会”。
“公”的原文意思虽然平常,但是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却有许多教派与教会想要拥有这个头衔,到了最后,“公教会”一词在法理上已经由罗马天主教会所拥有,这就如同正教派的“正”,其字面意思也是平常,但是后来则是由正统教会所拥有。虽然如此,仍是有不隶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在名称上使用或是保有“公教会”(天主教会),比如旧公教会,古公教会,宽宏公教会与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五世纪东、西罗马分裂以后,东罗马帝国奉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正宗,并演变成日后的东正教;而保留在原首都罗马的教廷,则成为了分裂后西罗马帝国的正宗,是为“罗马天主教会”这名称的源由。他们相信,天主教会一系才是源自耶稣基督的正宗。他们的论据来自 玛窦福音第十六章18节,耶稣对圣伯铎(又译“伯多禄”,基督新教翻译为彼得)说的这句话:“你是伯多禄(磐石),我要将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伯多禄于玛窦福音的名字﹐在巴勒斯坦的亚拉美语﹐是作“刻法”(Cepha)﹐基督新教翻译为矶法﹐在亚拉美语正是磐石之意﹐因而他们相信圣伯多禄是罗马第一位主教,一直承袭至现在。而伯多禄的继承者们,就是被称为教宗的人,是全球天主教会的最高领袖,也是曾经的教宗国,以及当今的梵蒂冈城国的元首。
除了罗马天主教会外,在东欧有东仪天主教会(流行于乌克兰、白俄罗斯,在苏联时代曾被迫并入东正教会),在黎巴嫩有马龙派天主教会。它们与其他教会不同,承认教宗的地位,与罗马有共融的关系。
天主教的教义﹐都可以在他们官方的 [[Catechism of Catholic Church]http://www.vatican.va/archive/ENG0015/_INDEX.HTM] 找到。
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项圣事(Seven Sacraments),即圣洗圣事、坚振圣事、和好圣事、圣体圣事、婚配圣事、圣秩圣事、病人傅油圣事(基督新教则仅保留洗礼和圣体圣血作为正式的圣礼)。在这其中,弥撒(圣体圣事为其主题)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诵经也是天主教信徒经常进行的活动。这些经文大都是一些经过编排好的重要经文的连祷,例如天主经﹐宗徒信经和《玫瑰经》。
天主教的节日很多,在基督宗教三大派别中仅少于东正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圣诞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
在埃及出现了最早奉行与世俗隔离的,禁食、祈祷的信仰团体。经过圣本笃的改革,在欧洲各地出现了许多男、女修道院。
参加这种团体的,男的称修士,女的称修女。他们都不是神父(虽然修士可以晋铎甚至被选为教宗),不施行圣事,但辅助神父进行其他工作。他们都信守神贫、服从、贞洁的三个许诺。
为不同目的而设立的修道团体,称为修会。天主教中著名的修会有本笃会、方济各会(面向贫穷人)、多明我会(面向城市居民)、奥斯定会、耶稣会(从事学术)和慈幼会 (面向青少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人误将修会说成教会,这是一种误解。修院虽然不属任何教区,但都服从教宗。
天主教在元朝首次传入中国。方济各会会士孟高维诺来华,任北京主教。不过未能打入汉人社会,并随元亡而终。
天主教在明朝由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再次带来中国,并导引了徐光启成为中国第一位天主教徒,此后天主教逐渐在中国茁壮成长。虽然明、清两朝都有不少教徒受过逼害,但也在中国产生了几位圣品和真福品。需要提到的是,公元2000年教会册封的几位中国籍圣人,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不满与抗议。后者认为前者是采用宗教的方法,试图干涉中国内政,篡改历史。
天主教的圣经本来用文言文来书写,并按照明朝时的官话翻译各地和人物的名称。这些名称和以广东话来翻译的基督新教圣经不同;而且从翻译原本上说,天主教采用的是拉丁文版,基督新教采用英文版(英王钦定本)。所以直到现在,中国的天主教会和基督新教教会都没有一本共同的圣经版本(但有四部福音的合译本,但人名与地名各自保留原有的名称)。但由于中国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参与者有不少新教徒,所以形成基督新教译名在中国比较普遍和流行。以下为一些译名的比较:
英文名 | 天主教译名 | 基督新教普遍译名 |
David | 达味 | 大卫 |
Jeremy (Jeremiah) | 耶肋米亚 | 耶利米 |
Messiah | 默西亚 | 弥赛亚 |
Moses | 梅瑟 | 摩西 |
Matthew | 玛窦 | 马太 |
Mark (Marco) | 马尔谷 | 马可 |
Abraham | 亚巴郎 | 亚伯拉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天主教会成立“中国天主教爱国会”,逐渐脱离梵蒂冈的直接领导。20世纪末,中国天主教会没有依照教会传统和教会法,“自圣”主教,遭到梵蒂冈的反对和谴责。但在礼仪及祈祷上仍然是延续天主公教会的一切仪式。
香港教区与澳门教区在一国两制下,仍受罗马的领导,而非爱国会。
等俺向你学好日语先
我族人有谁能参考一下基督教完善我族麽教(布洛陀教)教经教义,来重振我族天教.岂不妙哉!
圣经是一本启示救恩的书
说的是造物主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上帝对人类的救赎
你学到的应该更多的是救恩
这才是圣经的主题
不可象某些宗教那样,强调自身修行和自身感受。
不过我不是很明白,耶和华见证人的圣经,和基督新教的圣经,到底有没有区别
建议你自己去查考一下。
圣经是一本启示救恩的书
说的是造物主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上帝对人类的救赎
阊У降挠Ω酶嗟氖蔷榷?/p>
这才是圣经的主题
不可象某些宗教那样,强调自身修行和自身感受。
不过我不是很明白,耶和华见证人的圣经,和基督新教的圣经,到底有没有区别
建议你自己去查考一下。
当你身在美国 当你亲自深入查考或与耶和华见证人会話一下,你就明白了,谢谢!
多看看北姑的贴子吧
没有看过新世界译本的《圣经》。请教一个问题,在新世界译本的《圣经》里,希伯来书 1:1-8 是如何翻译的?
希伯来书 (中文和合本《圣经》)
1:1 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
1:2 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
1:3 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
1:4 他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贵,就远超过天使。
1:5 所有的天使,神从来对那一个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又指着那一个说,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
1:6 再者,神使长子到世上来的时候,(或作神再使长子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神的使者都要拜他。
1:7 论到使者,又说,神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
1:8 论到子却说,神阿,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
耶稣是自有永有的,他是永生上帝的独生儿子,他降世为人,为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升天。
凡信靠耶稣的人,上帝就赐给他们权柄,做上帝的儿女,罪得赦免,享有永生。
如果否定耶稣是从上帝而来的上帝,就是在传播另一种福音,成了有祸的。
你悔改吧!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