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壮族朋友姓韦,,,, 我也姓韦
我是安徽的 我是壮族吗
江浙一带有很多姓韦的,我觉得可能是太平天国将士的后代.
呵呵......
http://www.chinalane.org/peop006/bookstore/name/00000950.html
「韋」姓有五個源頭,最早的一個可追溯到商代,是以封國的名稱做姓的。
以國為姓
「韋」姓的始祖叫元哲。夏朝少康帝時,元哲受封於豕韋(今河南省滑縣),建立了韋國,當時稱為「豕韋氏」。到了商朝,湯王滅了「豕韋氏」國,韋國的王族四處逃難,約定以原來的國名「韋」為姓。這就是「韋」作為姓的開始。
不過,「韋」姓還有其他的源頭,包括:
韓信之子改姓韋
韓信是劉邦的大將,曾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後來他因謀反被斬,誅三族。他的親信蒯通把韓信的兒子藏在南粵(今天的廣東和廣西),並且把「韓」字的左半邊刪去,變成「韋」字,以此為姓,藉以避難。韓信的後人於是成為韋氏的一個源頭。
疏勒國的姓氏
根據《漢書》記載,西漢時中國西北部有個小國,叫做疏勒國(在今新疆省喀什市附近),國民便有姓韋的。
受帝王賜姓為韋
唐中宗的皇后姓韋。她掌握大權,因此「韋」姓成為皇帝賞賜大臣的姓氏之一。受賜大臣的後代沿用「韋」姓,便成為韋氏的另一個分支。
民族成份是根据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来进行辩别的,不是根据姓氏。楼主祖上是有可能是壮族的,但经过多年的同化,已经完全汉化,已不具备壮族的特征,所以不能认定是壮族。
其实汉族也是在漫长的历史中融合了各少数民族而发展壮大的,当然也有汉族到了广西而被少数民族同化的,这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本人的祖上就是在宋朝时从北方汉族地区移居广西的,子孙后代被同化成了壮族,完全具备了壮族人的特征,所以本人也不能算是汉族。
http://www.chinalane.org/peop006/bookstore/name/00000950.html
韓信之子改姓韋
韓信是劉邦的大將,曾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後來他因謀反被斬,誅三族。他的親信蒯通把韓信的兒子藏在南粵(今天的廣東和廣西),並且把「韓」字的左半邊刪去,變成「韋」字,以此為姓,藉以避難。韓信的後人於是成為韋氏的一個源頭。
这条不可信。
这条不可信。
http://www.mfbmclct.edu.hk/~culture/%AA%C0%B7|%B2%DF%ABU/%BA%D9%B8%B9%A9m%A4%F3.html
改姓有出於避禍的,如漢初韓信被呂后所殺,其子逃往南粵,改姓韋;司馬遷受腐刑,其子司馬臨改姓馮、司馬觀改姓同,隱居鄉野。還有避諱改姓的,宋代名臣文彥博,其祖先本姓敬,為了避後晉高祖石敬塘諱,才改姓文;姓敬的人又有改姓苟的。後晉僅十一年而亡,有些敬姓的後代恢復了舊姓,有些則不恢復。
http://www.fzen.com.cn/Fujian_w/news/fjqb/001110t/7_7.html
百家姓索引:【韋】
韋:韋姓由“豕韋”這個復姓變化而來,上古夏朝有大彭國,君主將一個忠元哲的孫子封到“豕韋”,建立了韋國,并以韋為姓,后公族子孫去字,以韋為姓。另一支是秦末劉邦手下大將韓信后代,因韓信曾避難廣西,為掩人耳目,取韓半邊韋姓。歷代先人如:韋應物。
你就算搜索到再多同样的说法,其实也都是同一个来源:某些韦姓家谱。这些家谱之间也是互相抄袭,原本就是靠不住的。
摘自http://www.xslx.com/htm/shgc/wszl/2005-01-05-18077.htm
据我对粤西族谱的调查,粤西的族谱,没有一本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其大体情形是这样:迁来粤西的时间上限是宋代,明代是多数,迁来的地点或说是福建省,或说是南雄玑珠巷……就是没有说是隋唐间的本地土豪大族。
再看看粤西外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情形亦与粤西差不多,宋之前的土著豪族亦找不到踪影。就是那里的蛋民族谱亦说自己是来自于南雄珠玑巷,还笑别人从珠玑巷南下时不像他们那样有船坐,要赶路,因而走到小脚趾分叉,而他们没有。(王鹤鸣、马远良、王世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谱牒研究》中的刘志伟的《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一文)
广东省的是这样,如果把眼光再放广一些,去看省外广西的族谱,亦会发现,广西的情形与广东的相似。“农(侬)氏早在唐宋间即是壮族的大姓之一,称侬峒,人多势强。宋皇佑间,族人随其首领侬智高反宋,后为宋将狄青所败,改侬为农,农姓应为正牌壮人无疑,但在某些农氏家谱之中,竟有‘先祖随狄(青)自山东南来’之类的说法。农姓壮人先于狄青‘征蛮’而存在,何以后于狄青而南来?实在谬误离奇。韦姓亦是壮族大姓之一,遍居于桂西各地,然其家谱也和汉代的名将韩信攀亲,说韦姓出于韩信之后,因韩信被他人诬告谋反,为吕后所杀,其族人(或说韩子)出逃至广西落户,为求性命计,遂隐去韩字左边,取韦为姓。‘韦姓韩裔’之说谬误亦多,仅以人口繁衍之速度而言,若以韩信之一二后人,决无可能造成人口如此众多的韦姓壮人。其他如莫、黄等壮族大姓,早在唐宋时期,即分别掘起于桂西北、桂西南一带,人数众多,势力亦盛。然而在后代编就的莫、黄家谱中也多伪称其先祖为来自内地各省者。另外,据正史、野史、方志及家谱、族谱的记载,广西土司官中的岑氏、李氏、许氏、莫氏、黄氏等,竟无一家可列为土著壮人,这当然与史实相左。”(见范宏贵、顾有识编的《壮族论稿•汉人入桂及壮汉人口比例消长考略——兼论壮汉之互为同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岭南是百越人的聚居地,岭南人之中,应有许多人是由古越族人汉化而来的,但两广难找出一本的族谱能反映上面这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呢?
一、全面地了解族谱的发展史
我们要找出岭南族谱出现以上情形的原因,就要先弄清族谱的发展史。
唐代以前,人们讲究门第,族谱的政治作用比较明显,选官、婚姻、人际交往都依据它。为了保证族谱的权威性,族谱由政府纂修,由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谱局)保存,以备必要时查验。
族谱首次受到大的冲击是在唐代,这是因为庶族在唐朝的崛起和唐朝成熟的科举制度所致。
很长时间以来,崔、卢、王、谢是以前的大户,一直被列为一等。在唐初修订氏族志时,崔氏仍是第一,唐太宗看后很生气,认为崔姓早已衰弱,李氏贵为天子还怎还比不上崔姓?于是重修,李氏为第一,皇后望族长孙为第二,崔氏为第三。这一方面体现族谱在唐以前的权威性,其曾连皇帝亦不给面子;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在唐代,族谱受到大的冲击。
宋代以后,族谱的政治作用削弱。这是因为,自唐以来,官员的选拔越来越多地依据科举制,凭门第选官至宋已难以实现。而另一方面,宋代商贾崛起,对人们的婚姻和人际交往的观念产生很大的冲击。于是,族谱的政治作用不再突出,政府对族谱的管理亦随之放松,故宋代的族谱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族谱均由私人修撰,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私家修谱遂自宋代兴起,经元、明的发展,至清朝中期达到鼎盛,入民国后仍延绵不断。
宋代兴起私家修族谱,族谱的政治作用被削弱的同时,封建士大夫的理学思想却在族谱中急增。这一来是宋代理学勃起,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族谱亦难“独善其身”;二来是大批士大夫,如苏轼、欧阳修和王安石等亦参与修族谱的行列中来,这促使士大夫的理学思想在族谱之中占了主导地位。故宋以后的族谱,封建理学思想很浓厚,在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的同时,用理学思想团结约束家族成员,用理学思想教育家族后人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大大增强。
由族谱的发展史我们可知,唐以前私家不能著族谱,宋以后才可,而粤西的则更迟,在明清才较多出现。由此可知,粤西明清以后著的族谱有关宋以前的历史,大都是无谱可依的(因那时私家不能著家谱),他们大多不知自己家族隋唐以前的历史。故岭南族谱,其找寻祖先的上限最多只在宋,不能到唐,其有关隋唐的历史多是编者受理学等士大夫的思想影响而编的,历史的真实性很低。这是岭南族谱的一个普遍现象。
又由于宋之后的家谱的作用很大程度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是为了用理学思想来教育后人,是为了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又加上无政府监管。因此,各族人为达编族谱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和地位这目的,编者在编造自己并不清楚的隋唐以前的历史时,便有了许多附会不当的东西。在民族这内容上,全说自己是中原华胄,这其中,有许多确是不了解自己的古越族历史的,但亦有些是了解而不愿说的。
不愿说自己的家族来源于隋唐时的古越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二点。
第一,在思想文化上,古越人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状态,民族意识受到严重的扭曲,不自觉地产生对本民族的自悲感。
一直以年,封建王朝对古越族实行羁縻政策,这些官职均由古越族的豪酋担任,并得以世袭其位。但宋之后,随着汉人在古越族地区的人口增多,中央政府相继实行改土官为流官的统治政策,州县的长官多从外省调入。一般来说,在改土归流前,进入古越族地区的汉人基本上同化于古越族之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南朝梁代的冯业一家,他的子孙冯盎至隋和杨广谈话时,已被杨广称作“蛮夷”,冯智戴在未央宫吟诗时,已被唐太宗称作“越”,(见《新唐书•冯盎传》)唐宰相许敬宗嫁女给冯子游时,已被认为嫁女给“蛮夷”(见《新唐书•许敬宗传》。改土归流后,入居的汉人亦有部分越化,但大的趋势是古越族人被汉化。这是因为,改土官为流官前,地方上的社会力量是越强汉弱,中央对古越族的征剿镇压,汉人所起的作用有限,很大程度上,这种征剿镇压是古越族人之间的争夺战,对越人的文化思想和风俗没有实质的冲击,只是另换一位首领罢了。改土官为流官后,地方上的社会力量已是汉强越弱了,中央对古越族的征剿镇压,很大程度上,是汉人对古越族人的征剿镇压,这对越人的文化思想和风俗有了实质性的冲击,古越人自此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状态,民族意识受到严重的扭曲。这在许多方面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封建统治者在对古越人的种种称谓均一律加上犬旁,称古越人的语言为“鸟言兽语”,侮其人为“人如禽兽”,古越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多被历代统治者斥为“伤风败俗”之东西。这严重阻碍了古越族人的民族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隔阂,渐渐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耻,于是产生对本民族的自卑感,对封建思想产生仰慕之情。这为编造“遥遥华胄”家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在经济上,明代在体现经济地位的差役等方面的不平等,也是造成冼氏等许多岭南族谱出现以上情况的重要原因。
当时岭南汉人称民户,古越族人称军户,军户“承担的差役负担沉重,社会地位也相对低下,故明人一般以脱离军籍为幸。”(王鹤鸣、马远良、王世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谱牒研究》中的刘志伟的《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一文),这在广东省各地方志所记录的战争多有“狼猺兵”或“狼兵”可证。海南的苗族便是明代大陆苗兵的后裔。明代浙江一带有倭患,调去那里支援的军队却是千里之外的广西“狼兵”。这差役等体现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也使古越族人在族谱上不愿说自己是土著,因而说自己来自于“中原华胄”。
第三,在教育制度上,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严格规定岭南少数民族的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从教育制度角度排诉岭南少数民族。于是,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岭南古越人的上层人士便把自己的族谱依附于汉人编造的族谱上,以求获得科举入士的资格。这样,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岭南族谱几乎都说自己是“中原华胄”了。
在以上三方面的情形下,以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和声誉为目的,以“脱离军籍”为幸,以求获得科举入士资格的冼氏等岭南古越族后裔的族谱,编族谱者在编自己并不清楚,无谱可依的隋唐以前的历史时,在别人都编说自己来自于中原大族的情况下(这已是当时文人的积习),便说自己也是中原大族了。试想,当时哪村编本说自己是“人如禽兽”,没有科举资格的古越族后裔的族谱,那是多么羞愧之事。所以,对编族谱一事,要么便不编,要编就是“遥遥华胄”。这最终使岭南没一家的族谱说自己是古越族人,这是岭南族谱的一大通病。
当时的情形大致这样——在宋代,修族谱开禁,符合条件的达官显贵为提高本族的地位,私家修了族谱,如苏轼、欧阳修等人。一百几十年后,又有许多后起的苏姓、欧姓大族,其“发达”后,为使自己家族“合法化”,亦要修族谱,在并不清楚自己家史的情况下,在富人喜欢炫耀的虚荣心的作崇下,便与一些名人家族攀亲,已衰弱的名人家族无论承认与否,几十年后,这事便成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修族谱之风越来越盛,攀亲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弱势家族,为不被欺负,使自己“合法化”,亦加入名人后裔之后(如高州大坡谢氏等),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出现天下同姓者大多是宋之前历史名人的后裔的现象。如王姓大多与王安石有关,苏姓大多与苏轼有关,而周姓大多与周敦儒有关等等。而与这些名人同时代的千百万的人,似乎都绝了后。而事实上,这些人之中,许多并不是名人后裔,有不少实是汉化的古越人后裔。而没有现成族谱可攀亲的广东冼姓和广西农姓等岭南大姓,也曲曲折折地与中原华胄攀亲。冼姓说其来源于沈姓(其错误我下文有分析),没有族谱承认自己与隋朝俚族英雄冼夫人有关系;农姓不承认自己与北宋壮族英雄侬智高有关系,去掉单人旁说自己姓“农”不是姓“侬”,来自于山东,祖先是随耿青平定侬智高而来广西的;广西壮族大姓韦姓亦不甘心落后,说自己是汉名将韩信之后,避难到广西而去掉“韩”字一半改姓为韦。
其实,对族谱为了达到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为“脱离军籍”,为求获得科举入士资格这目的而造假的现像,早在南宋末年,文天祥就很明确地指出过,其说家谱“凿凿精实,百无二三”。(见文天祥的《庐陵文丞相全集·卷八·跋李氏谱》),钱大昕亦说“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见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卷二六·钜鹿姚氏族谱序》)谭其骧更是偏激,其在《湖南人由来考·近代湖南人之蛮族血统·长水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一书中亦不信湖南人没有土著民族的后裔,总是中原血统,认为族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
摘自《寻根认祖——姓氏总论》(气象出版社1999年版,李吉编著):
在壮语中,将姓称为“栏”,即房屋的意思。表明壮族“姓”的本义是指生活在同一间大房屋里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称号。
壮族早期的先民没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秦末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陀,虽然已有赵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迁入壮区的中原人士。另据多种姓氏辞典对“韦姓”的解释,有一支韦姓出自韩姓,是汉代功臣韩信被杀后,萧何暗中将其子孙送往南粤(今广西、广东一带),韩信子孙为避祸,以韩字半边“韦”字为姓。这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迁居壮区的又一例证,说明壮族与汉族交往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壮族姓氏是《新唐书》中的“列传·南蛮”:“西原蛮(即壮族古代称谓),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天宝初,黄氏疆(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可见当时已有黄氏、宁氏、韦氏、周氏、侬氏等大姓。习惯上把这些大姓聚族而居的区域,以“洞”命名,分别称作“黄洞”、“侬洞”、“吴洞”等等。反映了这些姓氏与氏族部落组织的密切关系。
关于壮族姓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① 集会赐姓
据壮族民间传说,其先民原来没有姓氏,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的地方集会,商定姓氏。因主持人势力强大,被推为首领,以“黄”(皇帝)为姓。其余养黄牛的,就以“莫”(黄牛)为姓;会猎鸟的以“陆”(鸟)为姓。大家都因有了姓而高兴。但当时为大家杀牛做饭之人,却因未得姓而发怒,以刀担击砧板愤愤不平。主持人见状,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
② 以居地为姓
壮族部分姓氏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农姓,汉语是指农耕种植,而壮语却是森林或树林浓密的意思;即指住在森林里的人;甘姓,汉语是甜的意思,壮语却是岩洞的意思,谭姓,汉语中是谈的意思,壮语却是指水塘,意指住在水边的人们。
③ 以职业技艺为姓
前述“莫”,汉语中是“无”,“不”的意思,而壮语中却指黄牛,意为养牛人。蓝姓,汉语中指颜色,壮语中却指用竹或藤编织的篮子,可能其祖先擅长于篮筐纺织。巫姓,可能与为人驱邪祈祷的巫术有关。
④ 以原始的图腾崇拜为姓
壮族先民与其它民族一样,也曾经经历过原始的氏族社会,故而部分姓氏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如龙姓,即源于对古代蛟龙(鳄鱼)的崇拜;麻姓,在壮语中是狗的意思,源于对狗图腾的敬仰。狗在古代壮族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能与西南各族传说中的神犬盘瓠有关。此外如陆姓,壮语中为鸟,与鸟 的崇拜相关。
⑤ 受外族特别是吴越和汉族影响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壮族统属于“百越”,秦汉时期,就有汉族移民迁居壮族地区。如前述南越王赵佗,即因战乱入居壮族地区,必然会对壮族姓氏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现今壮族中的部分汉姓,即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有些壮族姓氏与汉姓相同,但从读音和词义上考察,却有很大差别。如前述“莫姓”(黄牛)、“陆姓”(鸟)、“麻姓”(狗)、“黄姓”(皇帝)等,即是成例。
当今壮族,以黄、韦、侬、莫、岑为大姓,多为历代部落首领土官世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免遭世人对“蛮夷”的歧视,在其所修族谱、家谱或其它传记中,多攀附内地迁来的汉族或功臣名将为自己的祖先。将祖籍说成是来自中原内地。如泗城岑氏,称其先祖岑仲淑是浙江余杭人,宋时随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其地。再如南丹州莫氏土官,在唐开宝七年(974年)即自称节度使。遣牙校陈绍现奉表修贡,请求内附。《宋史》、《明史》、《舆地胜纪》中,均有明确记载,但南丹莫氏土官家谱、碑刻与传说中,却称自己的始祖是莫伟勋,为宋代狄青部将,随来广西。
李吉的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壮族姓氏的来源,但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
1. 所谓“集会赐姓”不过是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传说中提到的“莫”(黄牛)、“陆”(鸟)、“岑”(砧板)等姓氏来源实际上可以归到后文中的“以原始图腾为姓”或“以职业技艺为姓”。
2. 文章末尾提到了黄、韦、侬、莫、岑等壮族大姓在家谱中“攀附内地迁来的汉族或功臣名将,将祖籍说成是来自中原内地”的情况,前文提到韦姓源自韩信时却认为“这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迁居壮区的又一例证,说明壮族与汉族交往由来已久。”这是自相矛盾的。
其实文中引用的《新唐书》已经说明韦姓是兴起于广容之南,邕桂之西的“西原蛮”。
就壮族韦姓的来源而言,恐怕“生殖崇拜说”更有说服力。
你就算搜索到再多同样的说法,其实也都是同一个来源:某些韦姓家谱。这些家谱之间也是互相抄袭,原本就是靠不住的。
有哪些族譜是絕對可靠的呢?姓氏源流不也是靠流傳的乎?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