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歌经红棉树兄弟指教和帮助才上传上来,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越人歌(汉英版)
亘古美丽的壮族情曲
词曲:卢 岱
midi:莫军生
演唱:陈春艳(汉语)程露影(英语)
伴唱: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歌舞团、南宁艺术剧院、广西民族歌手班部分演员、师生
1=F 深情、古雅、稍慢
蒙若迷若?(Mwngz rox mij rox?)…………
今日何日兮,百舸争流。
今宵何宵兮,与王子同舟,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阳春拂柳。
绵歌不绝兮,王子知否? 绵歌不绝兮,王子知否?王子知否?
山青水秀兮,浪涌沙洲。
山环水绕兮,花醉枝头,花醉枝头。
言不同语兮,桑菊知秋。
寒香如玉兮,王子知否?寒香如玉兮,王子知否?王子知否?
蒙若迷若?(Mwngz rox mij rox?)…………
[ 风调雨顺兮,恩垂北斗。
江山锦绣兮,光照千秋。
斗转星移兮,日月依旧。
志不时移兮,王子知否?]
Winds and clouds are my singing, more and more I will bring.
You are my only hero, I am determined to follow, to follow wherever you go.
Sunshine drives away heavy rains, healing all my pain.
Hold me in your arms, and never do me harm.
Take me in your heart, may we never part, may we never part.
蒙若迷若?(Mwngz rox mij rox?)…………
感谢啸翁贝侬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歌。
越人歌本是壮汉英三语歌,可惜从啸翁贝侬那里得知壮语部分没有人唱,现在将壮语歌词的部分转载如下,希望能够有歌手来协助完成壮语部分:
Ngoenz neix ngoenz guhmaz, ruz doxbonq gwnz dah.
Haemh neix haemh guhmaz, caeuq lwg vuengz dab mbaq.
Lwg vuengz insik yah, naj gou hai dauzva.
Eu fwen raq dem raq, cojgvaq lwg vunzbaz.
晓浏兄弟张贴的画面跟越人歌演唱的历史背景非常接近----百舸争流。非常感谢。
过去演唱/演奏的越人歌,特别是汉族作曲家谱写的歌曲,大多过于哀怨和悲戚。这大概跟汉族作曲家对“越人”的社会地位和感情际遇片面理解有关。然而,当面唱给王子听的歌曲可以缠绵悱恻,动人心扉,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凄凄惨惨戚戚的。须知,王子正在游兴之上呐,对他示爱的女子怎么会过于忧郁而低吟哭诉?----男子更不会如此这般了。
专家对该歌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即使致关重要的意见也是相互矛盾的。有的专家认为该歌使人们对古代壮族的音乐,特别是2500年前楚越交往频繁而形成的音乐概貌有了个形象的概念;有的专家则认为,要是不限定或指明是壮族的歌曲,那就是一首没有争议的好歌了。
倘若认为是好歌,却又不能指定是壮族的,那对壮族而言至少是个损失。至于美声唱法,那是为国际场景专门制作的。试想,假若自己不喜欢别人喜爱的美声唱法,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别人喜欢自己喜爱的民族唱法呢?
壮族歌曲确实应该有壮族的音乐特点,但壮族的音乐特点是什么?纵听壮族各地的山歌,曲调主要以低沉、悲郁为主。这种阴柔的格调有助于表达山涧水湄的爱情,却不利于在大场合使用。加上这些特点后如果有助于歌曲的流行,那当然是个好事。但是,若然不是这样,那么,所谓的民族音乐特点应该有所修整。
越人歌(转自男风)
作为中国最老的古诗,越人歌,解释各有不同,且看这篇如何分析:
这是个中国故事了。据说原载在"说苑。善说"。奇特的是故事里套着另一个故
事。
春秋战国的时候,楚国有一天册封了一个贵族襄成君。册封仪式过后,襄成君
非常的高兴,站在水边凝视着水色,一个人出神。这时候有一个大夫,名叫庄莘的,
从襄成君的身边走过。庄莘看襄成君衣抉飘飘地站在水边,心生爱慕。
庄莘终于没忍住,走上前去跟襄成君说:"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本来正
在独个儿沉醉,听见这话生气非常,没理庄莘。庄莘是大夫,比"君"的爵位要低,
可是他此时没有胆怯,给襄成君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楚国的王子,名叫子皙,爵位是鄂君。鄂君也生得十分俊秀。有一
次他穿了华丽的衣服,就在这片水面上泛舟游玩。为他划船的是个越国来的奴隶。
突然这越人开始唱歌,歌声非常缠绵动听。鄂君回过神来,看着这个越人,命他从
新用楚国话翻译一遍歌词的意思。这个越国俘虏也不是平常人,迟疑了一下,终于
把歌词说了出来:
今夕何夕兮挚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殚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就是后来传世的"越人歌"。这位越人高才,鄂君听了,觉出了他的情义,非
常感动。子皙也是很直率的人,于是跟这位越国俘虏"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
讲完这个故事,庄莘更加理直气壮。他跟襄成君说:"鄂君是王子,官至令尹,
爵位至高,一个撑船的越人都可以跟他交欢尽意。你的地位不如子皙,我难道还不
如那越国奴隶?想拉你的手,有什么不可以?!!"
襄成君听完庄莘的故事,脸色缓和了下来。他向庄莘伸出了手,由他拉着,并
且说道:"我小时侯,曾经因为美色被很多年长的男子喜欢,从来没遇见过你这样能
说话打动人心的。自此以后,愿意做你的少弟。"
就是这样,庄莘和襄成君成了以"少壮之礼"结合的一对。
http://www.fengyunms.cn/bbs/printpage.asp?BoardID=2&ID=846
四、谁予我如此复杂的心情——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如果没有翻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对这首越语歌一头雾水。其实即使翻译过来,估计看过的人头只会更大。
歌中唱述的是一位舟子见到鄂君子皙心生爱慕要求与其握手拥抱所歌。而让千古学者侧目的是其中描述的是男人之间肢体接触和感情交流的故事。大意应该是:今夜是怎样美好的夜晚啊,我能够与王子同舟,而王子又这么喜欢我,使我感到难为情;我并不在乎旁人的议论,而对您始终不谕的思恋,将永远藏在我心底。
汗……两千多年后我们的梁启超先生,还假装不知道《越人歌》出自“襄成君始封之日”篇,而声称歌唱者是一位越女,以坚持性取向的正确性。
但不管如何,其歌声的铿锵坚定和用词的优美构成了古诗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此人(不管是男是女)对一见钟情的感情竟能坦然处之然后暗藏心底,也不得不令人佩服不已。
http://www.yuanct.com/newbbs/read_post.php?bid=95&id=4615&pos=86&way=0
这首歌一听来就是非常学院派的感觉,但是不土不洋,不民族也不现代,好多元素被牵强地放到了一起,到最后是不伦不类!搞壮族音乐还是多深入民间向一些民间艺人学习,在他们那里,你会发现整个壮族艺术的博大精深。相反,以“科班出身”自居,关门搞创作是不行的!我本人更喜欢家园里的原创歌曲和歌手,例如思乡僚人、凹凸乐队等等,他们都是业余在搞音乐创作,但是他们的作品不论从词曲、制作演唱上,有很多都已经达到了相当专业的水准,足以让很多所谓的“专业人士”汗颜!
支持楼上的观点。广西文艺界和老百姓大概也是这个看法。有关部门还组织“专业人士”到各地采风,打造“真土”的民歌。然而,南宁国际民歌节或者说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并不一定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开着门”的不是纯粹的文化,而是有商品意识或市场意识的文化。
听到女声唱“蒙若迷若???”,然后紧接的男声居然是唱“迷若”,真要晕倒了!!!!
这个笑话估计要和所谓的“蚂蚁组合”把“贝侬”唱成“贝依”可以相媲美了,我怀疑编曲的肯定不是壮族人,否则不至于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哎!!
这样的笑话不要再次在明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上出现了哎!!
作壮族音乐还是要真正对自己的民族有发自心底的热爱&自豪,有人头上带着硕大的绣球帽,打着壮族人大代表的招牌混政治的饭吃,被红豆的玉林梧州网友讥讽得一塌糊涂,打着壮族的牌子捞好处就也不容易哎??连外族人都要笑话,两头不是人哎!!
我怎么没看明白这话啊,既然说是相互矛盾,后面的两派意见似乎针对的侧重点不同,何来的“相互矛盾”?那些前者的专家,还真令人汗颜的,难道2500年前“楚越交往频繁而行成的音乐概貌”会是这样子吗?后者的专家更是令人困惑,就算不将越人限定在壮族上,那这首歌真的是没有争议了么?我个人就有很不少异议了。
我个人认为,在唱法上,既然说“假若自己不喜欢别人喜爱的美声唱法,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别人喜欢自己喜爱的民族唱法”,那么请问这首歌为什么一定要迎合别人的喜欢呢?如果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喜好而做出来的音乐,那还算什么有个性的民族音乐呢。难道别人真的喜欢这种冠于“越人歌”的头衔却与“越人”毫无瓜葛的唱腔么?恐怕不然,我不敢说越人就是壮族,但越人是壮侗语族是没有争议的。退一步说,用美声唱法是为了流行,但美声真的能够流行么?现实当中我没有看到,反而是带有民族唱法的流行音乐倒是可以流行。换个角度,如果是为了在国际场景上唱,那么我只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似乎很多人还是没有明白,国人要唱美声,还真的远远比不上西方。
壮族各地的山歌和音乐,真的全都是“低沉、悲郁为主”吗?君不见那坡过山腔的高亢豪迈吗?没听过德保山歌的悠扬大气吗?南路壮剧音乐的很多曲牌更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啊。
说到“蒙若迷若”这句话,更是让我眼镜大跌啊。须知古代人是很讲究礼节的,现代壮语里很多方言都保留敬称和歉称的区别的,如果一个年轻人直接称呼老人为“蒙”,那么只能说这个年青人毫无教养,就连是平辈,如果是陌生人,直接对着他说“蒙”都是不礼貌的,何况一个古代越人平民直接称呼王子为“蒙”?唉,异议越说越多了,算了,我还是听年轻人的歌去。
哦,原来是啸翁先生的作品啊,失敬了。
我知道唱汉语部分的陈春艳是瑶族歌手,壮语部分为什么不唱呢,难道没有会壮语的壮族歌手了?
首先对越人歌作为歌曲在家园上发表表示祝贺。
看了楼上许多贝侬的评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这首歌给人的期望值很高,所以贝侬对歌曲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也是正常的,正是应了古人一句话“爱之切,责之切”,郁水啸翁付出的努力与精力大家有目共暏,用哪种唱法来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难就难在歌曲通过什么来表现这是越人唱的歌,古越人给我们留下哪些独特的音乐素材,该怎么去表现越人。这首歌作者使用了楚乐的一些素材,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做为僚人听来本民族的特点不鲜明是必然的。不管怎么说,歌曲作者的出发点是好的,单单这点就值得让人佩服了。
这首歌曲是来自广西不同民族(壮族、汉族、瑶族、京族、仫佬族等)朋友义务劳动,悉心协作的结晶。目前大家听到的只不过是歌曲的小样,还不是最后的成品。在制作这个小样时,各路朋友来自四面八方,不吃不喝,一鼓作气,用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大壮音乐室”制作完成的。制作小样之前曾经考虑过采用铜鼓、木叶、笛子、角号和泥鸟(可能是窨的前身)之类的乐器给该歌作伴奏,但最后只能采用电脑代劳。个中原因,包括小样为什么没变成“大样”,为什么没有壮族歌手演唱壮文歌词,相信大家摸一摸自己的腰包就不难理解了。
诚然,正如南粤孤客版主所言,“蒙若迷若”这句唱词很有代表性。它可以变成其他民族跟壮族沟通的“问候语”。迄今,已经有两部民族音乐作品引用了这句唱词,对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听过此歌的汉族朋友,喜欢用“蒙若迷若”来指称越人歌,这跟词曲作者最初想以“蒙若迷若”作为歌名的想法不谋而合。
把越人歌的小样上传到本望站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鼓励大家争鸣和批评,继而尝试创作更多的风格各异的有流行可能的壮族歌曲---这个年代,不流行就很难发扬光大,就可能面临“抢救”的危险,而事实证明,凡是发展到“抢救”地步的事物,都注定要活来死去的。
这首歌曲是来自广西不同民族(壮族、汉族、瑶族、京族、仫佬族等)朋友义务劳动,悉心协作的结晶。目前大家听到的只不过是歌曲的小样,还不是最后的成品。在制作这个小样时,各路朋友来自四面八方,不吃不喝,一鼓作气,用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大壮音乐室”制作完成的。制作小样之前曾经考虑过采用铜鼓、木叶、笛子、角号和泥鸟(可能是窨的前身)之类的乐器给该歌作伴奏,但最后只能采用电脑代劳。个中原因,包括小样为什么没变成“大样”,为什么没有壮族歌手演唱壮文歌词,相信大家摸一摸自己的腰包就不难理解了。
把越人歌的小样上传到本望站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鼓励大家争鸣和批评,继而尝试创作更多的风格各异的有流行可能的壮族歌曲---这个年代,不流行就很难发扬光大,就可能面临“抢救”的危险,而事实证明,凡是发展到“抢救”地步的事物,都注定要活来死去的。
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些狡辩的理由。既然有这么多各民族的朋友参与劳动,那么应该是“人多力量大”嘛,为何作品还是如此苍白不伦不类?据我了解,家园里有位歌手(具体我就不点名了)一年来也是勤勤恳恳,创作出了近10首受到大家广泛赞誉的僚语流行歌曲,年底还将推出自己的个人专辑网络版。人家还是单枪匹马,而且还不是学音乐的,但是一年来兢兢业业,做音乐的工具也只有一个键盘一台电脑,还把自己的工作室所有的对外业务推掉,并且自掏腰包,无私地全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为什么人家的东西就这么有内涵,这么有底蕴,这么受欢迎?所以我觉得这些理由都是相当苍白,只不过是借口罢了。搞音乐还是要端正一下态度,更不能受到功利心的驱使去搞,这样会污染音乐的纯洁性。创作者还是多应该深入生活,积累经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内涵,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相反,以“科班出身、专业人士”自居,而创作出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去糊弄老百姓,那真是一种罪过和悲哀了!
其實驗証一首歌好不好的最顯淺方法就是看群眾接受不接受。如果遠離群眾生活的,即使用了三種高科技四種外語八種美聲五個專家六套理論,還是會像花瓶一樣被群眾束之高閣。如果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就算用再土的土話、用再低的技術弄出來,都會在群眾之間廣為傳頌。這大抵也說明了家園的好一些歌雖然只是一兩個毫不專業的貝儂自已在爛電腦前弄出來,一放上網卻還是很快被好一些壯語地區的酒吧下載和播放。
不管怎么样,作者的出发点是好的耶,不值得嘉奖乎?这首歌虽然不合很多贝侬(包括我)的口味,而且注定不会流行,但是作者的为国际场景而准备的雄心壮志还是令人惊佩的耶!虽然“蒙若迷若”在历史背景的逻辑上来说是说不通的,但是能够没有这句话,整首歌还真的是和壮族不沾边的耶,所以在没有加入壮语唱段前,建议还是保留耶。
當然最好是專業和民間的結合,創造出既為民間所傳頌,又具理論和美學的音樂。但如果二者要論哪項重要,則一定是先讓群眾接受重要。
不過,不管如何,這次嘗試還是十分值得稱讚的。
當然最好是專業和民間的結合,創造出既為民間所傳頌,又具理論和美學的音樂。但如果二者要論哪項重要,則一定是先讓群眾接受重要。
如果没有推向民间的渠道,就算是有群众性也很难让群众接触到哎,这也是难点之一哎
“纵听壮族各地的山歌,曲调主要以低沉、悲郁为主。”
偶有同感啊。偶听的不多。
认真看了楼上的各个回帖,觉得很有意思,因此,想就其中有关问题开展比较深入的讨论,但没有讨论之前,先张贴一些年轻的教授、学者提出的学术争鸣基本风范。这一基本风范是教育界的人士为教育问题而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表述可能不十分切合本论坛,但各个原则及其精神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学术争鸣的基本风范
(一)以人为本,互相尊重。
开展学术争鸣与批评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善、以人为本。基本要求与做法是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这是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原则。一方面要尊重对方,避免使用带负面意义或情绪色彩的称谓,有歧义的称谓也应避免使用。另一方面,要“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做到客观公正,誉文不溢美且不避瑕,驳论重审丑却不伐善,做到理据充分,不以势压人。再一方面,应针对对方的学术观点、理论、行为、风格和作品质量等进行争鸣与批评,实事求是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因为,只有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才足以表明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足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才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的发展和进步。
(二)崇尚科学,立足高远。
学术争鸣与批评本身具有科学性质,是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交流、对撞、改造、提升的重要途径。参与学术争鸣与批评的行为是光明正大的行为,不但要具有高度自律的作风,还要具备科学钻研精神和乐于协助与奉献的思想境界。一方面要尊重新知识、新经验和新观点,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怀着发展科学的心志,对新知识、新经验和新观点进行甄别验证,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围绕学术问题进行对话,通过思维碰撞和交锋,相互启迪,相得益彰。再一方面要站得高,望得远,从发展进步的角度审视社会和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问题,提出见解,扬真匡谬,做出建树。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不能生活在现成的理论光环或阴影之下,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要站立在教育改革的浪尖潮头,批判既定的真理,造就新的业绩。
(三)透彻理解,论述精当。
从字面理解,这一原则并没有什么新奇和奥妙之处。它要求参与学术争鸣和批评的学者,不但要全面理解别人的理论观点,而且要全面理解自己的学术观点,同时还要表述准确精当,以免在论述别人或自己的观点时,犯以偏概全、自相矛盾或概念混乱等毛病。
(四)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尽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具有独自扩展的能力,但是,任何学科的理论知识都不是自给自足的,它们借助各式各样的交流形式,互相吸纳,互相借鉴,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不同的学术流派也是如此。一方面要广泛学习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尽量掌握这些学科和领域的各种信息,博闻广记,海纳百川,并把这些理论知识加以消化吸收,不断增强内功。另一方面要走出书斋,跨越国界和学科界线,积极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现成的理论知识跟社会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针对问题,寻找答案,谋求改变现状的办法和途径。再一方面要突破陈说,善于在争鸣与批评中发现新情况,找到新思路,提出新见解,以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探索新知。
(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既然想到了,就要做得好。凡是想到的问题,都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给予研究,直到找出解决或解答问题的最佳方案和表达方式。这实际上是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的基准。
(六)心怀广阔,面向未来。
这一原则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在争鸣中正视各种不同的学术见解,做到兼容并包,取长补短。二是要大处着眼,小处着墨,从宏观上把握精神实质,从微观上掌握分寸,夸大其词或避重就轻,粉饰错误或矫枉过正都不可取。三是要为人师表,满怀爱心,善于启发和呵护,对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前途和命运,给孩子树立人文的路标。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得懂楼上的基本风范及其原则要求,有多少人既看得懂又做得到,有多少人根本就看不懂,更是做不到,而且还为自己的无知和妄为感到自豪。
这首歌一听来就是非常学院派的感觉,但是不土不洋,不民族也不现代,好多元素被牵强地放到了一起,到最后是不伦不类!搞壮族音乐还是多深入民间向一些民间艺人学习,在他们那里,你会发现整个壮族艺术的博大精深。相反,以“科班出身”自居,关门搞创作是不行的!
这大概是本贴最著名的“一听”之后的高论,如果是经过一番研究之后提出的意见,那倒是值得尊重的。这个论坛乃至于整个社会,该有多少“一听”先生呀?
关于向民间艺人学习的建议,显然是偏狭了一些,因为搞壮族音乐,光向民间艺人学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至于以“科班出身”自居一说,如果是泛指,那就有可能不得要领;如果是特指,那肯定是张冠李戴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那就是 ma rouq mbwn (狗吠天)了。
听到女声唱“蒙若迷若???”,然后紧接的男声居然是唱“迷若”,真要晕倒了!!!!
作壮族音乐还是要真正对自己的民族有发自心底的热爱&自豪,有人头上带着硕大的绣球帽,打着壮族人大代表的招牌混政治的饭吃,被红豆的玉林梧州网友讥讽得一塌糊涂,打着壮族的牌子捞好处就也不容易哎??连外族人都要笑话,两头不是人哎!!
女声唱“你知道不知道”,然后男声唱“不知道”,这怎么会让人晕倒呢?是因为断章取义还是因为神经有毛病?
不爱音乐的人肯定不理会音乐,不爱壮族音乐的人肯定不理会壮族音乐,这是无庸置疑的。问题在于,发自心底的热爱&自豪,应该与痴迷和自恋僻划分界限,不然就可能是病态了。
关于“打着壮族的牌子捞好处”的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壮族人不打壮族牌子而打外族的牌子,可能壮族人和外族人都有看法,真正落个两头不是人。其次,只要不涉及法律和政策问题,能打着壮族的牌子捞好处者应是俊杰之辈,如雷振邦、张艺谋等等。如果不是这样,那所谓的壮族牌子还有什么好处可捞?其三,穿壮族服装与打壮族牌子是有本质区别的,两者有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其四,把搞音乐跟搞政治的扯在一起,不知是思维习惯还是另有图谋还是ma rouq mbwn (狗吠天)。
我怎么没看明白这话啊,既然说是相互矛盾,后面的两派意见似乎针对的侧重点不同,何来的“相互矛盾”?那些前者的专家,还真令人汗颜的,难道2500年前“楚越交往频繁而行成的音乐概貌”会是这样子吗?后者的专家更是令人困惑,就算不将越人限定在壮族上,那这首歌真的是没有争议了么?我个人就有很不少异议了。
我个人认为,在唱法上,既然说“假若自己不喜欢别人喜爱的美声唱法,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别人喜欢自己喜爱的民族唱法”,那么请问这首歌为什么一定要迎合别人的喜欢呢?如果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喜好而做出来的音乐,那还算什么有个性的民族音乐呢。难道别人真的喜欢这种冠于“越人歌”的头衔却与“越人”毫无瓜葛的唱腔么?恐怕不然,我不敢说越人就是壮族,但越人是壮侗语族是没有争议的。退一步说,用美声唱法是为了流行,但美声真的能够流行么?现实当中我没有看到,反而是带有民族唱法的流行音乐倒是可以流行。换个角度,如果是为了在国际场景上唱,那么我只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似乎很多人还是没有明白,国人要唱美声,还真的远远比不上西方。
壮族各地的山歌和音乐,真的全都是“低沉、悲郁为主”吗?君不见那坡过山腔的高亢豪迈吗?没听过德保山歌的悠扬大气吗?南路壮剧音乐的很多曲牌更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啊。
说到“蒙若迷若”这句话,更是让我眼镜大跌啊。须知古代人是很讲究礼节的,现代壮语里很多方言都保留敬称和歉称的区别的,如果一个年轻人直接称呼老人为“蒙”,那么只能说这个年青人毫无教养,就连是平辈,如果是陌生人,直接对着他说“蒙”都是不礼貌的,何况一个古代越人平民直接称呼王子为“蒙”?唉,异议越说越多了,算了,我还是听年轻人的歌去。
如果对两种互相矛盾的意见没有看得明白,那可以肯定地说该作者的理解能力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事实上,整段文字里有一些地方讨论的情况跟实际情况有出入,表明作者的理解能力确实有限。例如:
1。关于有没有争议的问题,专家指的是歌的质量而不是歌的族属。显然,作者理解歪了,扯到族属问题上去了。
2。关于唱法问题。原作者的本意是说各种唱法都有特点,不要强求。而以上跟帖却扯到了迎合别人的喜好上去了。
3。原作者说,壮族各地的山歌曲调主要以低沉、悲郁为主,以上跟帖却视“为主”而不见,把原作者限指性的“为主”理解为全泛指性的“全都”。
本来,要与具备这样的理解水平的人说理十分困难,而且他已表示离去,似乎没有必要在此花费工夫,但是,有些问题需要加以讨论,说明清楚,否则其他网友可能被其貌似的信息误导。
1。关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提法,有些人把它看作是真理了,或者又片面理解了。必须指出的是:一、有很多东西并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例如,壮族先民的鼻饮、产翁、凿齿、哭嫁等等很民族的东西,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属于“世界的”。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是不同民族的唱法,在“民族性”和“世界性”两方面是平等的。不要认为别个民族的唱法就不是“世界的”了。
2。关于壮族各地山歌曲调的定性以什么为主的问题,以那坡过山腔的高亢豪迈、德保山歌的悠扬大气来说名事理,刚好可以印证“为主”的说法,因为这些地方的山歌在壮族山歌当中从量的角度看仅处于“为辅”的地位。另外,从全国各民族的山歌来看,“为主”的说法也可能比较切实。至于南路壮剧音乐的很多曲牌更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说法,即使是事实,但与“山歌”并不是一码事情,就不用扯在一起讨论了。
3。关于古代人使用敬语的问题,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问题在于:一、2500年前所有的越人(不同支系、不同身份)都使用敬语吗?二、有没有像当今的可能:没有使用敬语习惯的人(包括外国人)到北京就是当着毛主席的面也说不出“您”字?三、不用敬语显然是为了演唱和交流的方便,包括将mbouj 写成mij,这样的技术处理有什么不妥吗?
顺便在这里说明一个事实:人类的思维或者认识事物的方法已经从一元论经过二元论、多元论发展到关系论了,也就是说,人们看问题已经不再停留于保守、封闭的单一认识,而是进入更开放全面的各种关系及其本质的认识。如果我们的思维习惯或认识方法还停留在前者,那我们可能不配对新生事物妄加评论。
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些狡辩的理由。既然有这么多各民族的朋友参与劳动,那么应该是“人多力量大”嘛,为何作品还是如此苍白不伦不类?据我了解,家园里有位歌手(具体我就不点名了)一年来也是勤勤恳恳,创作出了近10首受到大家广泛赞誉的僚语流行歌曲,年底还将推出自己的个人专辑网络版。人家还是单枪匹马,而且还不是学音乐的,但是一年来兢兢业业,做音乐的工具也只有一个键盘一台电脑,还把自己的工作室所有的对外业务推掉,并且自掏腰包,无私地全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为什么人家的东西就这么有内涵,这么有底蕴,这么受欢迎?所以我觉得这些理由都是相当苍白,只不过是借口罢了。搞音乐还是要端正一下态度,更不能受到功利心的驱使去搞,这样会污染音乐的纯洁性。创作者还是多应该深入生活,积累经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内涵,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相反,以“科班出身、专业人士”自居,而创作出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去糊弄老百姓,那真是一种罪过和悲哀了!
又是典型的ma rouq mbwn(狗吠天)。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认真看了楼上的各个回帖,觉得很有意思,因此,想就其中有关问题开展比较深入的讨论,但没有讨论之前,先张贴一些年轻的教授、学者提出的学术争鸣基本风范。这一基本风范是教育界的人士为教育问题而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表述可能不十分切合本论坛,但各个原则及其精神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学术争鸣的基本风范
(一)以人为本,互相尊重。
开展学术争鸣与批评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善、以人为本。基本要求与做法是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这是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原则。一方面要尊重对方,避免使用带负面意义或情绪色彩的称谓,有歧义的称谓也应避免使用。另一方面,要“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做到客观公正,誉文不溢美且不避瑕,驳论重审丑却不伐善,做到理据充分,不以势压人。再一方面,应针对对方的学术观点、理论、行为、风格和作品质量等进行争鸣与批评,实事求是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因为,只有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才足以表明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足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才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的发展和进步。
(二)崇尚科学,立足高远。
学术争鸣与批评本身具有科学性质,是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交流、对撞、改造、提升的重要途径。参与学术争鸣与批评的行为是光明正大的行为,不但要具有高度自律的作风,还要具备科学钻研精神和乐于协助与奉献的思想境界。一方面要尊重新知识、新经验和新观点,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怀着发展科学的心志,对新知识、新经验和新观点进行甄别验证,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围绕学术问题进行对话,通过思维碰撞和交锋,相互启迪,相得益彰。再一方面要站得高,望得远,从发展进步的角度审视社会和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问题,提出见解,扬真匡谬,做出建树。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不能生活在现成的理论光环或阴影之下,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要站立在教育改革的浪尖潮头,批判既定的真理,造就新的业绩。
(三)透彻理解,论述精当。
从字面理解,这一原则并没有什么新奇和奥妙之处。它要求参与学术争鸣和批评的学者,不但要全面理解别人的理论观点,而且要全面理解自己的学术观点,同时还要表述准确精当,以免在论述别人或自己的观点时,犯以偏概全、自相矛盾或概念混乱等毛病。
(四)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尽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具有独自扩展的能力,但是,任何学科的理论知识都不是自给自足的,它们借助各式各样的交流形式,互相吸纳,互相借鉴,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不同的学术流派也是如此。一方面要广泛学习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尽量掌握这些学科和领域的各种信息,博闻广记,海纳百川,并把这些理论知识加以消化吸收,不断增强内功。另一方面要走出书斋,跨越国界和学科界线,积极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现成的理论知识跟社会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针对问题,寻找答案,谋求改变现状的办法和途径。再一方面要突破陈说,善于在争鸣与批评中发现新情况,找到新思路,提出新见解,以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探索新知。
(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既然想到了,就要做得好。凡是想到的问题,都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给予研究,直到找出解决或解答问题的最佳方案和表达方式。这实际上是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的基准。
(六)心怀广阔,面向未来。
这一原则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在争鸣中正视各种不同的学术见解,做到兼容并包,取长补短。二是要大处着眼,小处着墨,从宏观上把握精神实质,从微观上掌握分寸,夸大其词或避重就轻,粉饰错误或矫枉过正都不可取。三是要为人师表,满怀爱心,善于启发和呵护,对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前途和命运,给孩子树立人文的路标。
mbwenndit 不是专家学者哎,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哎,把好好的越人歌作成这样子有点不伦不类,我就是不爱哎,其他人爱是不爱我懒得管也
女声唱“你知道不知道”,然后男声唱“不知道”,这怎么会让人晕倒呢?是因为断章取义还是因为神经有毛病?
不爱音乐的人肯定不理会音乐,不爱壮族音乐的人肯定不理会壮族音乐,这是无庸置疑的。问题在于,发自心底的热爱&自豪,应该与痴迷和自恋僻划分界限,不然就可能是病态了。
关于“打着壮族的牌子捞好处”的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壮族人不打壮族牌子而打外族的牌子,可能壮族人和外族人都有看法,真正落个两头不是人。其次,只要不涉及法律和政策问题,能打着壮族的牌子捞好处者应是俊杰之辈,如雷振邦、张艺谋等等。如果不是这样,那所谓的壮族牌子还有什么好处可捞?其三,穿壮族服装与打壮族牌子是有本质区别的,两者有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其四,把搞音乐跟搞政治的扯在一起,不知是思维习惯还是另有图谋还是ma rouq mbwn (狗吠天)。
是人都知《越人歌》是爱情主题哎,男女在谈情说爱时,男方问“你知道我。。。?”,女方回答“不知!!”
这样得编排好似后现代一样哎,我真是被幽了一默哎!!!
张艺谋搞了几年的商业捞够银子,被批得不成样,现在又回归文艺路子了哎,搞艺术就应该痴迷甚至自恋,否则没有自己
的东西&风格,难得有人欣赏哎,
你既然承认是捞好处,我也不必要高要求哎,捞好处很正常,但既然要作民族就应该作本
民族特色的哎,就是看不顺眼有人把好好的本族文化不研究&发扬,随手拿来外族的东西就说是吸收别人的长处哎。
有人借民族音乐做讨好主流思想,做大一统的东西,不知道是不是把政治&音乐扯一起了哎
人们看问题已经不再停留于保守、封闭的单一认识,而是进入更开放全面的各种关系及其本质的认识。如果我们的思维习惯或认识方法还停留在前者,那我们可能不配对新生事物妄加评论。
人口除了吃饭就是讲话哎,何来配与不配只说??
顺便在这里说明一个事实:人类的思维或者认识事物的方法已经从一元论经过二元论、多元论发展到关系论了,也就是说,人们看问题已经不再停留于保守、封闭的单一认识,而是进入更开放全面的各种关系及其本质的认识。如果我们的思维习惯或认识方法还停留在前者,那我们可能不配对新生事物妄加评论。
感谢各位贝侬和网友对越人歌的关注、批评和争议。这个歌曲的小样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在不算很大的场面上演唱过两次,在规模不算大也不算小的省级传媒上播送过一次,在私下交换赠送过若干次。虽然目前还不算流行,严格地说还不算正式发行的音乐产品,但已经有不少听众表示惊讶和喜爱,还有极少量人员在美国和英国私下玩赏。这也许跟人们的关注、批评和争议有一定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更多的贝侬和网友关注、批评和争议,那这首歌肯定是流传不开的。因此,再次感谢大家,并希望大家给予更多的关切。
讲到这里,觉得以上引述的那段文字最后一句话显得有些言不达意,甚至有剥夺别人言论自由的意向,因此,特地更正如下:
如果我们的思维习惯或认识方法还停留在前者,那我们可能只配对新生事物妄加评论。
找不到壮话版
都怪词曲作者无能(不要理解为 impotence)啊!泱泱偌大的民族竞找不到可唱壮语版之人。因此,在南宁国际民歌节前夕接受文艺频道的嘉宾专访时,只能用非常残破的老嗓子“演绎”了一番。而且,本来就很有“贼心”,见到年轻、靓丽、活泼、高窕的女主播时,老嗓子因过度紧张和娇羞变得越发残破了,以致于不敢把直播室的专访录音上传给大家。
Authentic news: Parts of this song will be performed by a Zhuang girl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006 Nanning International Folk Songs and Arts Festival. The accompany in the MiDi and many original flavors in the choral society have been thinned or rescinded.
国中的学者在提到<越人歌>或〈离骚〉时,不是回避就是曲意歪解!!这本身就是对人性的回避!学术之虚之伪至此,夫复何言?哀哉!!!!
不管是美声或是民族唱法或是通俗唱法,都只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形式.至少有人对<<越人哉歌>作了演绎的偿试.非常谢谢!!!!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曲《越人歌》改编自电影《夜宴》主题曲,但改编后一改原曲的悲凉气氛,显得更为大气有力。”
查找资料,找到了这首古老的歌曲。感觉如同隔世!
尽管当时这首歌早在《夜宴》之前完成并上传到网站上,但是在主持人的眼里,它依然是由《夜宴》的主题曲改编的。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