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请"季人"进来看看:一个骷髅 [打印本页]
作者: 南粤高凉仔 时间: 2005-9-13 21:55
标题: 请"季人"进来看看:一个骷髅
上面这张图是我在一本关于良诸文化的书里看到的,当时就因为看了这个图,就说话快了些,把河姆度当成了凿齿的起源,在该书中,作者也是将凿齿的最早年代归到大汶口文化,既龙山时代。不过有些文章里也不过是提到了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此类的人类遗骸,但不表明大汶口文化就完全通行凿齿。按山海经的记载,泰山以东南有凿齿国啊,后羿射杀凿齿战于寿华之野。可见,在大汶口文化以东南,应该有一个非常崇拜和流行凿齿的部落或方国。所以,大汶口的凿齿文化是自身形成的,还是外来的,现在还很难说。如果是外来的文化因子,那么凿齿就应该另有起源才对。
看这个图,不知道这骷髅的上门齿是在其生前人为拔除的呢,还是死后自然脱落的呢,该书作者并没有将该河姆度古人的骷髅与凿齿联系起来。但按我自己看来,怎么都象是人为拔除的,所以,我更相信凿齿应该有着比大汶口文化更加久远的历史,它应该另有起源才对,而这个起源,很有可能是河姆度人。当然啦,这个只是我个人的主观判断。不知道季人兄是如何看待这个骷髅的呢。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5-9-14 09:52
牙齿是在生前拔除还是死后脱落应该可以从齿槽看出来,因为如果牙齿是生前拔除,齿槽会留下创口愈合的痕迹,比如萎缩、闭合等。另外,如果能找到对应的下齿,观察其磨损情况,也有助于考察上齿是否在生前被拔除。
如果有专家仔细研究过这个头骨,也许可以得出更明确的结论,我们光从照片上看恐怕很难下定论。
大汶口文化中发现的凿齿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山东兖州王因出土的366个人骨个体(男265,女101)中,拔牙的有281人,占所观察的个体总数76.8%。其中男性205人,女性76人,分别占男女总数的77.4%和75.2%。
作者: 阉割独独 时间: 2005-9-15 20:39
以下是引用季人在2005-9-14 9:52:17的发言:
牙齿是在生前拔除还是死后脱落应该可以从齿槽看出来,因为如果牙齿是生前拔除,齿槽会留下创口愈合的痕迹,比如萎缩、闭合等。另外,如果能找到对应的下齿,观察其磨损情况,也有助于考察上齿是否在生前被拔除。
如果有专家仔细研究过这个头骨,也许可以得出更明确的结论,我们光从照片上看恐怕很难下定论。
大汶口文化中发现的凿齿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山东兖州王因出土的366个人骨个体(男265,女101)中,拔牙的有281人,占所观察的个体总数76.8%。其中男性205人,女性76人,分别占男女总数的77.4%和75.2%。
拔牙的目的是什么呢?拔掉了门牙,吃饭也不方便,而且说话漏风,古人难道没感觉吗?而且多难看啊!真是恶俗。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9-15 21:39
凿齿意图考
凿齿意图考
凿齿意图考 摘自《百苗图汇考》 杜薇著 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百苗图”是源自清嘉庆陈浩《八十二种苗图并说》的一系列抄本的总称。“百苗图“是珍贵的历史民族志,其珍贵之处有三:一、它是可以明确断代而有自成体系的贵州民族志典籍;二、它是图文并茂的历史民族志,信息荷载极其丰富;三、它是出自原作者陈浩的亲身调查,所载资料准确可靠(摘自本书宋蜀华的《总序》)(百苗指贵州的所有少数民族)
凿齿,即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人为敲掉一两颗牙齿的远古习尚。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一习俗很不近人情,但在我国的各民族中,却曾经长期流行过,致使在历史典籍中,史不绝书。然而正因为记载的时间跨度太大,历代作者对这一古习的诠释相互抵牾也就在所难免了。但若想真正地弄清这一习俗发端时的社会生活实况,才能从中找到可信的的诠释来,用这种民族学、历史学与考古学三结合分析法,才能帮助我们弄清“凿齿”一类的远古习俗,绝大多数出于实用需要,而非为精神生活的满足而萌生。
``````
据上古文献记载,凿齿之民在装饰上另有三种在今天看来十分特异的习尚,其一是
鼻饮;其二是断发,即把头发剪短;其三是文身,即在皮肤上刺上花纹。因而,凿齿不是一项孤立的习俗,它应当是与上述三项习俗有内在的关联性,因为任何共时性的习俗要素,都要遵循结构功能关系的交互制约、交互依存这一规律。古代文献称断发是为了入水时飘散的头发不至于遮盖眼晴,妨碍视觉。至于文身,据说是为了使自己打扮得与蛟龙一样,避免被水中的蛟龙所害,这当然也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蛟龙认不认得自己的晚辈而不至于加害,恐怕仅是想当然而已。何况,蛟龙也是虚构的动物,这样的解释当然站不住脚。在我们看来,经过文身处理后的人体,在水草间穿行,配合光影的晃动,犹如穿上了一件伪装服,便于对水下的猎物目标发动突然袭击,这样去捕获水产品,特别是巨型鱼类,其成功率肯定要高得多。至于鼻饮,则确实令人费解,因为鼻饮既不能品尝美味,又很容易被呛住。古百越民族想必不会为追求怪诞而鼻饮。然而,鼻饮既能成为习俗,其间必定有具体的实用价值存在。考虑到古百越民族是“日与水居”的民族,天天入水劳作,被水呛住,恐怕人人难以幸免。于是,我们认为,之所以要鼻饮,只能解释为出于水上生活的训练需要。在岸上花费一定的代价训练鼻饮,,磨练会咽软骨的灵活控制能力,入水后才能控制自如,这样一来,被水呛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低。从这一思路出发,凿齿的怪诞习俗立刻找到了破译的密码。
原来,鼻饮与凿齿是两个相互关联的习俗,经过鼻饮训练后,会咽软骨可以操纵自如,有效地防范了水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水下呼吸照样无计可施。会咽软骨的自控能力再强,总得浮出水面换气,在水下停留的时间不可能超过一分钟。一经凿齿后,情况就大不一样,只需用打牙后形成的牙齿空位咬住一根打通了节芭的芦管或竹管,再配合上经过鼻饮训练所获得的能力,通过竹管进行呼吸就可以在水下呆较长的时间了。这样一来,四种不同的共时性习俗就可以凭借交互依存制约关系衔接为一体,文化要素间的结构功能关系了也就十分明了了。
至此,回过头去再看不同时代的诠释,其间的演化脉络也就一清二楚了。大致而言,越古的记载,越贴近实用性解释;越晚期的说法,想象化的成分越重。结合习俗演化的一般性规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凿齿的本初动机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既不是为了美,也不是以利于灌药治病,更不是为了怕妨害夫家,而仅仅是为了满足潜水捕猎时呼吸的需要。只有当生活环境改变后,凿齿才变成了礼仪化、象征化的习俗,原先人人必凿齿的作法才会变成仅部分人凿齿,而只有部分人凿齿,也才会附会出精神观念上的说解。由于后人看到的大都是演化了的凿齿习俗,因而探索齿的成因自然日趋艰难。然而,凭借史学与民族学的结合,得出的结论意是如此简单。惟其简单,方符合远古习俗萌生的实情
作者: 红水河 时间: 2005-9-15 22:35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5-9-16 10:11
以下是引用越僚在2005-9-15 21:39:46的发言:
……一经凿齿后,情况就大不一样,只需用打牙后形成的牙齿空位咬住一根打通了节芭的芦管或竹管,再配合上经过鼻饮训练所获得的能力,通过竹管进行呼吸就可以在水下呆较长的时间了。……
这个解释有个问题难以回答:为什么大汶口文化中的凿齿以拔除对称的两枚侧门齿最为普遍。如果只是为了咬住竹管呼吸,只凿去一枚牙齿岂不是更加便利?
其实大汶口文化中还有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即当时的人们多在口中含有小石球、陶球。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9-16 10:28
第一个问题确实是难回答,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也许这部分人的凿齿行为已经脱离其实用功能,演化成一种宗教的或审美的功能,
口中有球也许是死后入殓的时候放进去,这个风俗近代还有,多是放置硬币。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5-9-16 10:55
考古学家认为大汶口文化居民生前就有口含石球的习惯,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表现出这种习惯导致的畸变后果,如由于石球与臼齿颊面频频接触磨擦,使齿列迫向舌侧,造成齿弓槽变形和齿槽骨萎缩。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9-16 11:07
那真是奇怪了,放个球有什么作用呢?不会无缘无故吧。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5-9-16 12:19
这确实还是不解之谜。据考古发现,口含石球者多为女性,年龄从6岁到40~50岁都有。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