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百色旧石器遗址又有新发现 古人类迁移路线渐清晰 [打印本页]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5-8-29 21:19
标题: 百色旧石器遗址又有新发现 古人类迁移路线渐清晰

---------------------------------------------------------------------------

新桂网-南国早报记者 梁为

百色盆地考古又有了令人振奋的新发现,来自区内外的考古专家找到了80万年前用火的痕迹,以及晚些时候的大型柱洞群和沟渠。前者意味着曾经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古人类,可能在80万年前就懂得了用火;后者则突破性地证明,在晚于80万年前的时期里,百色盆地仍有人类生活的痕迹。8月27、28日,本报记者跟随广西博物馆的考古专家翻山越岭,前往百色旧石器时代的坡洪、大梅、南霸山等遗址采访。

百色掘出红烧土

人类,尤其是曾经生活在广西的古人类的前世今生,到底是怎样的呢?从今年6月起,为配合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建设,来自区内外的10家考古单位,对百色的13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此次作为广西规模最大、投入考古力量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在8月,已获得一系列令人兴奋的考古新发现。在坡洪遗址,首次找到了非常明确的百色旧石器地层叠压关系,还发现了石器加工场及与之同时的人类用火遗迹:红烧土。广西博物馆馆长黄启善评价说,在懂得用火之后,人类的智力和饮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吃的东西更有营养,脑子也更聪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傅宪国研究员初步推断,用火遗迹可能出现在80万年前。

在大梅遗址,广西文物队史前研究室主任谢光茂带领的考古队,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加工场和用火遗迹,年代可能晚于80万年前。此外,还有人类懂得用文字记载历史后的大型柱洞群和沟渠。谢光茂分析,这将是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的一个突破,表明还有晚于80万年前的古人类在百色盆地活动。

石头揭露古人秘密

在百色的田间地头,随便一块石头一不小心就是“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傅宪国说,一个古人类加工过单面的石制手镐,若在相应的地层被发现,考古专家要对手镐周围的泥土进行“微痕分析”,有没有淀粉残留,以确定古人类用手镐处理的,是不是红薯或芋头之类埋在地下的块茎类植物。已经发现的石锤、石核、石片和砍砸器、刮削器等不同的石器,则代表了人类不同的活动。

在那赖遗址,年轻的考古队领队彭长林告诉记者:“如果收集的石器资料够多,我们就可以复原古人类的生活,比如夏天他们都做什么,冬天又去哪里等等。”来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邱立诚,还提出了珠江流域的古人类由西向东走的趋势。他告诉记者,从两广的考古材料来看,下游的珠三角地带有1万年~几万年前人类生活的痕迹,而上游的百色盆地则有80万年前到1万年前左右的材料,代表了很好的古人类迁移的路线,也是人类逐步走向海洋的很好标本。

好“货”沉底

记者了解到,许多遗址的正式发掘工作,直到8月初才开始,因此,考古专家们乐观地认为,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仍然只是整个南百高速公路即将穿越地带的一部分。已发现的文物,也将随着地层一层层的揭开越来越让人兴奋。

在百色盆地的考古工地附近,南百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山筑路了。在现代的大型机械面前,古人类简单的石器显得那么脆弱,但也显现了人类的发展是多么地惊人。

“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代表着人类的‘婴儿’时代。”谢光茂如此说。在不可预知的未来,考古队或许可以揭露更多人类史前的秘密。


作者: 654321    时间: 2005-8-30 00:31

真的还是假的啊!

太让我怀疑了。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5-8-30 01:27

80万年太遥远了。我们熟知的文明史不过两三千年而已。

我感兴趣的是以下这段话:

“来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邱立诚,还提出了珠江流域的古人类由西向东走的趋势。他告诉记者,从两广的考古材料来看,下游的珠三角地带有1万年~几万年前人类生活的痕迹,而上游的百色盆地则有80万年前到1万年前左右的材料,代表了很好的古人类迁移的路线,也是人类逐步走向海洋的很好标本。”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5-10-29 22:09
继续挖掘必有新发现
作者: 亚南    时间: 2005-10-30 01:31
标题: [原创]考察大梅遗址工地

发几张今年下半年到广西百色市(四塘南百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的文物抢救挖掘工地)考察大梅遗址工地的照片:

上图1:挖掘现场是这样的。

上图2:已经暴露了石器的挖掘现场。

上图3:而有的要挖很深才能发现一两块石器。

上图4:发现了石器还要邀请资深专家考察过现场,才能取走保存进入博物馆。

上图5:凡磨光过的石器,虽然好看却是新石器时代的物品。

上图6:图5中石器的局部现场放大图。

上图7:简单粗糙的石器年代更加久远。

上图8:就是与这些80万年前天外来客的共存,所以才证明了所挖到的石器是80万年前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31 10:13:42编辑过]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5-10-30 03:13

贝侬参加了是吗?我还不知道大梅具体在哪个位置呢.

我来转个有图的旧帖吧,其中提到了大梅.

中国科学院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2/01/25/8645.htm

百色手斧挑战“莫氏线”“Bose Bifaces Challenge to the “Movius’Line””(多图)
50多年前,美国人类学家莫维士(Hallam L.Movius)将旧大陆早期人类划分为两种不同文化的拥有者:一种掌握进步技术(所谓“模式Ⅱ”技术),能打制工艺复杂的手斧;另一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会打制粗陋的砍砸器和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所谓“模式Ⅰ”技术制品)。 这条无形的、后来被称为“莫氏线”(Movius’line)(图1)的技术鸿沟将西方(非洲、中东和欧洲)的灵巧的直立人同他们不那么聪明的东方(亚洲)兄弟分隔开来。莫维士进而把亚洲大陆贬低成为一个文化上“保守的”、“滞后的边缘地区”(Movius,1948),与一派兴旺发达 、朝气蓬勃的地中海周围地区形成鲜明对照。他解释说,在过去200万年间亚洲气候保持稳定,林区面积少有变化。这种环境对生活在那里的人类缺少刺激,使他们不思进取,世世代代处于死水一潭的状态(Movius,1978)。莫维士上述带有明显偏见的学说一开始就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是,由于证据不力,未能对“莫氏线”在人类学界的权威地区构成真正的威胁。由于莫氏线理论涉及早期人类进化和东西方文化发展格局这一古人类及旧石器考古学的基本而敏感的论题,因而半个世纪以来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同时,“莫氏线”提出的问题也涉及亚洲乃至全球的第四纪环境变迁。所以,理所当然也受到第四纪学界的关注。

图1 旧大陆“手斧文化圈”和“砍砸器文化圈”的分布(据Movius,1948)
广西西部的百色盆地(图2)是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的早第三纪湖相地层之上,广泛发育一种很有特色的由河流堆积(图3)演化成的第四纪砖红壤层(图4)。这种酸性堆积不含化石,却发现了以手斧为代表的大量石制工具。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盆地西端发现一处旧石器遗址。随后几年,地方博物馆将遗址增至数十处,采集石器达四千多件。但是,石器层位不明和遗址年代无法确定使百色石器的重要意义未能显示出来 。

图2 百色盆地主要的旧石器地点分布。1.上宋;2.东增;3.※横山岛;4.大湾;5.沙州;6.※杨屋;7.※ (上此下旦)幕;8.南坡山;9.江凤和大同;10.※百谷;11.※大法;12.※下国;13.※小梅和那练;14.※大梅;15.濑奎;16.那音;17.那坡;18.平合坡;19.三雷;20.新州;21.甘莲;22.百渡;23.高岭坡;24.思林(※:手斧较为集中的地点)
从1986年以来,该所黄慰文主持一项持续的多学科考察计划。来自中央和地方,中国、美国 、日本等国的考古、地质、地球化学、年代测定、古生物等方面的科学家先后加入工作。他们通过考古发掘首先弄清石器层位(图5),继而从地层内发现了与石器共生的玻璃陨石并用它进行同位素年代测定,百色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国际同行的注意。1998年3月当黄慰文在西雅图举行的美国考古学会第63届年会上介绍百色手斧(图6),以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用裂变径迹法测定结果为73.3万年(郭士伦等,1996)时,有关人士当即决定在当月最新一期 《Science》杂志上腾出版面,以“灵巧的中国直立人”为题报道百色的研究工作(Gibbons, 1998)。

图3 百色盆地地层综合剖面。1.砖红土;2.网纹红土;3.砂砾层;4.黄土状土;5.基岩;6.玻璃陨石;7.旧石器;8.坡积物
2000年3月3日《Science》杂志以彩色封面加评论隆重推出侯亚梅等人合作的百色阶段性研究报告(Gibbons,2000;Hou et al.,2000)(图7)。在这篇由考古、地质、地球化学、年代测定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合作的报告里,以地质背景为基础着重介绍了年代学和考古学的工作。 年代学方面,首次公布由伯克利地质年代中心用氩/氩法测定玻璃陨石所获得的距今80.3万年的结果。百色玻璃陨石是6500万年以来所发生的6次大的彗星撞击地球事件中最近一次的产物,学术界称这期陨石为“Australasian tektites”(“澳-亚陨石”)。上述两种方法的测年均在国际上对该期陨石测定的认可范围之内,其差别主要是不同方法造成。

图4 百色盆地第四级红土阶地(百谷地点)

图5 百谷地点1993年发掘现场
考古学方面,报告用大量观察和测量数据,将百色石器工业与东非的“奥杜韦文化”(又称“模式Ⅰ”工业,代表人类最古老的文化)、手斧文化(又称阿舍利文化,或“模式Ⅱ”技术 )对比,得出百色石器工业在成分、技术和类型等方面,都不属于“模式Ⅰ”工业,而是同西方手斧文化或“模式Ⅱ”的技术水平相当的工业。为了加深读者印象,报告附上由三件百色手斧照片构成的图版,其中一件兼作该期杂志的彩色封面。

图6 杨屋地点的一件手斧,编号91003,no.1,由大石片制成

图7 百色盆地百谷地点的一件手斧,编号91001,no.1,由大砾石制成
百色报告的发表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轰动。不少学者对研究予以肯定和很高评价,认为它“无疑为中国人类学家声称在中国200万年前的人类遗址中发现的石器与同期生活在非洲的古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同等进步的观点(侯亚梅等,1999)提供有力证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权威克拉克.豪威尔)。西方新闻界争相报道百色发现,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百色旋风”。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学者也对百色研究、主要是玻璃陨石是否出自原生堆积提出疑问。他们说,陨石的年代没有问题,但是未必能够代表石器年代,因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还从未发现原地埋藏的该期陨石。这些质疑令我们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从百色考察之初,我们就已经关注陨石的埋藏状况并拥有足够证据来证实它们确实来自原生地层。现在,通过质疑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百色遗址的研究价值和今后的研究方向。2000年7月28日《Science》 第289卷5479期又辟版面刊登了奥地利、美国、英国学者的质疑和我们的答辩文章(Koeberl et al.,2000)。这些事实表明百色遗址考察确实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和研究意义的热点课题。
撰稿/侯亚梅 黄慰文(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详见《创新者的报告第5集》P33)
[ 2002年1月25日 ]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