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研究表明:中国南方水族先民来自北方古老族群 |
|
新华网贵阳9月19日电 (记者 周芙蓉)一项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实验室和贵州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同完成的DNA研究显示,在遗传组成上,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水族人群较其他南方民族群体与西北人群的序列更有相同性,表明水族是一个来自北方的古老民族群体。 这是“水书”研究专家贵州民族学院副研究员潘朝霖近日向记者透露的。他说,医学界专家在贵州水族64个个体线粒体DNA序列变异情况中,共检测到73个古老的单倍型类型,界定了48种不同的单倍型。科研人员对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水族中存在一些古老的单倍型类型。 此前,贵阳医学院的遗传专家对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几个世居民族作了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进行研究,将三代都是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标本,进行2600余次实验的结果表明,水族先民是西北地域民族的血缘。 这项研究还把布依族、壮族等与水族有共同起源的民族的DNA进行比较,发现在贵州布依族等4个民族人群中,水族的遗传变异度最高,而且与“百越”部落起源的布依族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他们在与壮族等民族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水族群体序列变异较大,由此推断水族先民来自北方。 潘朝霖说,医学界的研究成果,正好与研究“水书”及水族古文字的专家、学者关于水族来源的说法相吻合。专家、学者从对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水族复杂声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及水族盛大年节——端节等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徒而来,并且至少在殷商时期就与汉族并列发展。 据介绍,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水族先民第一次举族向南迁徒,并且从殷商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第二次举族大迁徒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这次使水家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徒,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形成现在分布格局。(完) |
注:文章源自《新疆新闻在线》,网址为:http://www.xjbs.com.cn/cgi-bin/GInfo.dll?DispInfo&w=xjbs&nid=139529
近日,国内外媒体纷纷发布消息称,最后一位“女书”传人辞世。而就在祖国边陲贵州,有一种更为神奇的文字“水书”同样正处于濒危境地。“水书”研究学者潘朝霖先生专门为本报写来文章,详细介绍了这种神奇的文字,以期唤起人们对民族瑰宝的关注。
神秘“水书”究竟有多少字?
日前,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外专家学者发现“水书”古文字1400多个。“水书”是我国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水书到底有多少个字?1986年出版的《水族简史》称有400多个,今年4月,我和韦宗林主编出版85万字的《中国水族文化研究》称有500多个字。而最近经我查阅2000余卷水书中,发现异体字主要集中在12地支、春夏秋冬、天干、九星等单字上,例如,目前发现“寅、卯”等字的异体字已各有30多个。对于水族古文字的异体字,保守地推测,如果每个水文字单字至少有1个异体字计算,那么水文字总量约有1600个。
“水书”可能揭示水族与中原汉族的渊源。
今年5月的发现让人震惊:贵州当地水族水书先生对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个符号进行辨认、识读,已破译出一半以上的符号含义。令人惊奇的是,在现存的水书文献中,可以找到与夏陶符号相同的文字。
受这一启发和鼓舞,我们当地立即组织了数名水书先生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的符号进行辨认,并在已征集到的水书中逐个对应查找,在翻查的2000多册水书中,找到了十多个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文字记载。
有关专家推测,此次利用水书中的记载破译部分夏陶符号,表明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字可能是夏文化遗存的一脉,并将有助于解开困扰考古界40多年的二里头遗址“夏都”千古之谜。说明水族至少在夏商时期与汉民族的发展是并列的,水族先民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
水书与甲骨文孰早?
水书与甲骨文、金文具有“姻缘关系”,为学术界所认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先生于1899年才发现甲骨文,至今才105年。水族地区的水文字碑,明代的已发现两块;并发现明代弘治年间水书木刻本。由此看出,绝非甲骨文发现之后才有水书问世,而是早在殷商时期就有水族古文字存在。此后,由于出现划时代的两次民族大迁徙活动,使水族语言文化出现由同源而出现分化,然后再出现吸收逐步融合的现象。困扰考古界40余年的夏代陶片上的24个符号,是河南省有关单位看到水书的报道之后,给贵州省档案局提供请求辨认的,结果找到了对应的文字符号就有十多个。水族古文字与夏代文化遗存符号一脉相承,由此看出,在夏商时期,华夏民族群体中就包含有水族的先民。
水书的神秘在于“古”和“反”。
水语称水书为“泐睢”。泐,源于古汉语,是母语遗存;睢,是水族从古至今的自称读音,是发祥于睢水流域的烙印。唐代设置抚水州,安抚自称“睢”为主体对象的人类群体,从此以“水”代“睢”。这是中央王朝确认水族之始,也是水族演化为单一民族的历史见证。
水书——有人称为“反书”。并非是造反的书,水书的“反”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水文字的结构与地支类的汉字相反。如:“子、丑、午、九、五”等字,其构字法还可以反写、侧写、倒写。甚至很多图案则以反为正。
二是观念相反,神本意识浓重。创制水书的初衷是:通鬼神,探玄机,与鬼神打交道,与鬼神对话,目的要实现“惊天地,泣鬼神”。
三是水书的月份与汉族的月历顺序产生错位。水历的年终12月、新年正月,对应夏历的8、9月。
四是水族逆反心理的反映。古代严禁民间制历。从水族先民被迫迁徙的历史,尤其被迫从秦征服剿灭的百越之地迁出,或许还受焚书坑儒的遗祸。残酷的重大历史事件,会留下水家先民抗争的痛苦印记。
注:文章源自《新浪网》,网址为:http://tech.sina.com.cn/d/2004-09-30/1534434655.shtml
这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局最近从当地一水族农民家中,征集到的一本厚达350页的民间手抄水书。这是三都水族自治县自1986年抢救征集水书以来,在征集到的5168册水书中最厚的手抄卷本。据水书研究专家、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员潘朝霖介绍,该书是从合江镇尧吕村水族农民吴观林手中征集到的,为吴的祖父亲手抄录。其独到之处为,抄录者的汉文化水平相当高,字迹清秀、稳健、工整,把很多水族文字翻译为汉字,消除了不少水书象形字符。其次是对传统的《水书·明晰分割卷》进行改编,按天干、地支年份等。水书,水语称为“泐睢”,意为水族文字、书籍的通称。书中有部分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与夏陶符号、甲骨文、金文有内在联系,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新华社记者石新荣/摄)
新华网贵阳6月4日电(记者周芙蓉)水书研究专家、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员潘朝霖介绍说,由贵州民院副院长、教授唐建荣申报的《水书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日前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
潘朝霖说,这一课题的立项,意味着国家抢救和保护水书力度的加强,是对古华夏文化抢救的有效手段之一。
“水书”是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除东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它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有关专家认为,“水书”相当于汉族的《易经》,内容博大精深,是水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关部门已将其列入“国家重点历史文献遗产工程”进行抢救和保护,并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注:文章源自《搜狐网》,网址为:http://news.sohu.com/20050604/n225822776.shtml
水书专家已从“水书”中找到18个夏陶文字
3月9日,专家展示在水书中发现的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夏朝“古都”陶瓷碎片上一模一样的文字。
“水书”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目前,水书专家已从“水书”中发现18个夏陶文字。
新华社记者周芙蓉摄
注:文章源自《新浪网》,网址为:http://news.sina.com.cn/c/2005-03-13/22446073619.shtml
贵州省的“水书”抢救工作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搜集“水书”过万册。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17个民族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水族的“水书”就是其中之一。“水书”是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这是2004年9月拍摄的水族古文字。
新华社发
注:文章源自《搜狐网》,网址为:http://news.sohu.com/20041026/n222700241.shtml
补一张清楚一点的图(图为明代弘治年间水书木刻本。)
据新华社电“水书”研究专家、贵州民族学院副研究员潘朝霖,近日发现一枚刻有水族文字的宋代钱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首枚“水书”钱币,对水族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文章源自《搜狐网》,网址为:http://news.sohu.com/20041207/n223366199.shtml
贵州抢救散落民间的8千册水书(图)
中广网贵阳6月2日消息 除了纳西族的东巴文,贵州水族的文字“水书”也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可目前贵州至少还有6000至8000册水书散落在民间。贵州省决定采取奖励捐赠和出资购买等方式,对水书原件进行了抢救性征集。
珍贵的水书文献
据了解,水书是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它掌握在水书先生手中,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州、黔东南州,主要集中在荔波、三都两地。水书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2002年3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将水书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收藏保管。
据了解,几千年来,因其神秘的文字构造和特殊的用途,水书先生们从不轻易将水书示人,而是将它们偷偷藏在地下或岩洞中,这无疑加剧了水书的损毁。其次,依靠手抄、口传流传的水书正面临失传危险。据了解,目前,荔波、三都两县的水书先生仅有60余人,而且大多年事已高,均在50岁以上。
贵州荔波水书
日前,贵州黔南州政府和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文化厅组成的抢救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都匀召开,提出从经费、人员、机构上落实抢救工作,并正紧急制定总体规划。(记者 王贵山 实习记者 邹荣然)
注:文章源自《新华网》,网址为: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06/02/content_1504322.htm
水族文字,单图:
“水书”被小商贩当成商品买卖
记者前不久随贵州省水家学会、黔南州荔波县档案局有关负责人在农村集市上看到,“水书”被当成了商品,公开半公开地进行买卖。
在荔波县佳荣镇,记者一行走进集市口,就碰见两个收购“水书”的小贩,只见他们脚下摆着几本“水书”,还有一块用废纸壳写着“收购水书、古董、银饰”字样的小牌子,见到记者一行,其中一个小贩转眼就溜了。专家们随即拿起地上的“水书”翻阅起来。一会儿功夫,省水家学会副秘书长潘永会发现,手中的“水书”夹层两边还有用小字写的水族古文字和图案。他说:“这种书叫‘天机不可泄漏’,一些重要的符号和文字写在夹层,是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这种书过去只听说过,我收了500多本‘水书’,却从来没有见到过。”荔波县档案局局长姚炳烈指着“水书”中的几个字说:“这几个字不认识,应该又是新的水族古文字了。”在旁的水家学会副会长蒙熙林仔细辨认一番说:“这几本‘水书’的年代,至少在清朝初年到中期,与现征集到的水书相比,也应该算是精品了。”三人的兴奋之情不溢言表。为了不让这些“水书”流失,几位专家建议当地政府一定要征集交到档案局珍藏。
在荔波县城集市上,把“水书”公开摆出来收购的少了,但只要说是买或是卖“水书”,则不难找到买家或卖家。在一个摆着银饰、瓷器等水族用具的摊位上,潘永会副秘书长与小贩说了一句水语,小贩非常谨慎地从胸前包里拿出几本“水书”递给他,在旁边的另一个小贩说:“我收购了60多本,你们档案局没有钱,没有办法,我准备卖到贵阳去。”而在另一个卖布料的摊点上,一个叫蒙胜华的水族先生正与卖主讨价还价,准备买三本有关立房方面的“水书”,摊主每本喊价120元,而蒙胜华每本只愿给95元。蒙胜华拿着其中一本书,津津有味地向我们讲起里面的内容。他说买“水书”是因为用得着,家里还有10多本,但不齐全,他准备慢慢买齐。
面对水书流失状况,几位专家无不忧虑。据他们所知,集市上的这些小贩仅仅只是最底层的一个销售链条,中间还要经过多人之手,许多水书就这样流失出县、出州、出省甚至出国。
姚炳烈说,由于这些小贩收购价比档案局的收购价要高,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生活本来就处于贫困状态的水族人就选择了他们。其实水族是非常看重和敬畏水书的,但是为了生活、为了给孩子交学费,不得已而为之。
水书专家拿起地摊上的“水书”仔细看后说,这几本“水书”的年代至少在清朝初年到中期,与现在征集到的“水书”相比,也应该算是精品了。
省水家学会副秘书长潘永会发现地摊上的这本“水书”夹层两面还有水族古文字和图案。他说:“这种书叫‘天机不可泄漏’,重要的符号和图案藏于夹层,不想让人知道。这种书过去只听说过,却从来没有见过。”
注:文章源自《新华网》,网址为: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4-10/31/content_2140349_1.htm
解译夏商文化的活化石 水书:保护现状不乐观
水书里保存的古文字
它是水族的百科全书,是解译夏商文化的活化石——
水族水书的研究和保护正受到有关
解读华夏文明的“活宝库”
专家介绍,水书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号系统,是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谓水族的“百科全书”。它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目前在水书中发现的水族古文字约有800多个,加上异体字,共有1400多个,由三类组成: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借用汉字。水族人把能看懂水书的人称为“鬼师”或“师人”,现在又称为水书先生。
贵州是我国水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境内水族人口36万多人,占全国水族总人数的90%。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姚炳烈局长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水族受到歧视,水书一直被视为反书、鬼书、禁书,全靠水族的水书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加以保护才得以传承至今。目前荔波档案局藏有水书6400多册,这些水书得来实属不易。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是研究中国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两年来,荔波组织几十位精通水书的水书先生对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个符号进行辨认、识读,已破译出一半以上符号的含义;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现存的水书文献中,找到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文字符号就有13个。
姚炳烈告诉记者,水族古文字与夏陶符号的相同,有助于认定夏陶符号就是一种原始文字,而且说明古老的水族文字可能是夏文化遗存的一脉,说明水族先民至少在夏商时期与汉民族的发展是并行的,水族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
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水书研究的重大突破令人欣喜,但水书的保护难以让人乐观。贵州省水家学会副会长、水书专家蒙熙林告诉记者,目前贵州省境内估计有水书2万多册,荔波档案局有6400多册,三都县收集有5000多册,还有1万多册散落在民间,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征集难度特别大。虽然荔波近年来已投入100多万元,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近年来水书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来自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某些专家不断从民间收购水书,一批珍贵水书正在流失。 (注:希望某些国家不会偷偷的把它埋在地里,然后再挖出来说:看呀!我国出土了古文字哦……,这段是我加的,原文章没有)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书先生的传承已经出现断层,水书先生的数量在急剧减少。据统计,全国有1000多名水书先生,但绝大部分已在60岁以上。
对现有水书进行注录和鉴定有利于水族文化的研究和继承,但目前荔波6400多册水书中仅有1500多册得到破译和整理,而破译出的一些水书孤本因无经费也不能修订、审稿、出书。姚炳烈忧心地说:“有形的水书研究和保护都这样难,更别说水族中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大量古歌了,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留存。”姚炳烈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建一个水书博物馆,尽最大能力保护水书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
注:文章源自《太原新闻网》,网址为:http://www.tynews.com.cn/news_center/2005-07/14/content_1119328.htm
http://www.gog.com.cn/gzsb/s0111/ca74921.htm
族源:秦汉以前,岭南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如“西瓯越”、“南越”、“骆越”等,与东南沿海的其它诸越统称为“百越”。从历史发展的某些迹象和语言及文化生活特点等方面考察,水族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根据水族民间歌谣的叙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邕江流域一带的“岜虽山”,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水族古代先民离开邕江流域,经今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往今黔、桂边境迁移,从此开始从骆越的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渐向单一民族发展。
族称:水族自称“虽”(sui)。汉称为“水”,是自称的音译。汉译的称呼,最先见于明代,王守仁在《月潭寺公馆记》中称为“”。其后在邝露《赤雅》一书中还有“ 亦僚类”的记载。“虽”在水语有有“篦子”和“疏通顺理”的含义。在水族古文字的《水书》中,也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水”也读作“虽”,但其含义也不是“水”字之意。在中国的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清代中叶之后才有所区别,改称为“水家苗”、“水家”。一九五六年确定族称为“水族”。
贵州省水族人口共有37万人。主要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其次还分布在与三都毗邻的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及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丛江、剑河等县。此外,还有少数散居在福泉、平塘和黎平等地。在水族聚居区还住有汉、苗、布依、侗、瑶等民族。
水族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雄伟的群山,森林茂密,奔腾的江河,溪流彻夜鸣曲,起伏的丘陵,百花争艳,平坦的田坝,鱼游稻香,人称“象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
帖子发完了,大家如有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就只能自行研究了,我只是转帖而已,有疑问不要问我,问专家吧。下面这是我感兴趣的:
水族与彝族有什么关系?夏文明及文化的消失(指主体上,不包括一些地方性的遗存),是否历史上民族战争的结果?说到底,华夏文明是什么?华夏又是什么?华夏子孙又指何意?谁又能代表了谁?
帖子发完了,大家如有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就只能自行研究了,我只是转帖而已,有疑问不要问我,问专家吧。下面这是我感兴趣的:
水族与彝族有什么关系?夏文明及文化的消失(指主体上,不包括一些地方性的遗存),是否历史上民族战争的结果?说到底,华夏文明是什么?华夏又是什么?华夏子孙又指何意?谁又能代表了谁?
華夏人性質跟中華民族一樣,只是有人不願意面對現實而把其神話化而變成血統同源化耶。
潘朝霖说,医学界的研究成果,正好与研究“水书”及水族古文字的专家、学者关于水族来源的说法相吻合。专家、学者从对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水族复杂声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及水族盛大年节——端节等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徒而来,并且至少在殷商时期就与汉族并列发展。
殷商时期汉族尚未形成吧。
潘朝霖说,医学界的研究成果,正好与研究“水书”及水族古文字的专家、学者关于水族来源的说法相吻合。专家、学者从对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水族复杂声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及水族盛大年节——端节等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徒而来,并且至少在殷商时期就与汉族并列发展。
殷商时期汉族尚未形成吧。
殷商時期,華夏人也未形成呢,只是東夷集團取代炎黃系統入主中原耶。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