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rb.gxnews.com.cn 南宁日报 2004年06月06日16:09:39)
□ 农冠品
板价很小,但那古朴的民俗、民风、民情,教人依恋,令人难忘。
板价在崇左市大新县宝圩乡。这里,四周是石灰岩大山,中间有平坦的田垌,山边、地头、民居旁,长着绿树,长着红棉树和凤尾竹;还有从山里流出的小溪,水清清亮亮,从干栏旁流过,然后流入田地灌溉农作物。这里的景物,像未经打扮粉饰的农妇,是天然的生态美!
板价,是壮族村落地名。“板”(或“版”、“曼”),壮话即村屯,是自然村落之意。“价”才是村屯名。据说,这一带壮族,原归土司(土官)统治,分上甲与下甲,一甲由若干村落组成,是土司制度管辖地方最基层的单位。后来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官制不存在了,“上甲”与“下甲”,也就自然消失了。之后,才产生“板价”,壮族谐音,“甲”与“价”相近。不知为什么,那时不用“板甲”(或“曼甲”、“版甲”),而用“板价”?也许是由当时流官所定,随便以壮语近音、谐音来命定一个村屯名称?
我头一次进板价,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6月),那次是专程陪同台湾原住民民俗专家田哲益先生等去板价考察的。
我国台湾省南投县一带(中部山区),有原住民(少数民族)一个支系(高山族支系),自称“布农”,在台湾称之为布农族。广西壮族有一支系(族群),自称为“布侬”。台湾“布农”与广西“布侬”在族源和文化上是否有联系?这引起了民族文化学界的注意。于是,10年前两地学人共同对“布侬”与“布农”文化进行考察。广西“布侬”,主要分布于上林县和大新县一些自然村屯。考察布侬文化,就在两个县两个考察点进行。大新县考察点就在板价。进板价时,正是盛夏,四野一派繁茂,满眼郁郁葱葱,流淌的山溪,清凉清凉的,在村边唱出潺潺的歌音……
接待考察的是板价一位文化人,他叫农廷兴,是村校的老师,他了解和熟知布侬的风俗、风情及历史。我们到农廷兴家中,面对面向他了解布侬的神话、传说以及耕作、节日、生老病死、民谣民谚等;还拍摄了布侬男女穿戴样式的照片。考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板价人的服饰,女的穿蓝靛染制的土布短衣,齐肚脐,短衣袖,穿褶裙,戴头巾手镯耳环,穿尖头绣花鞋;短衣也有白色,多在夏天穿,或作底衣衬托黑衣;下田地做工,穿宽裤脚,扎脚绑带。蓝靛土布,是自耕农经济的产物;布侬男子,均穿黑衣裤包黑头巾,裤脚宽约七八寸。布侬男女的着装,是亚热带稻作民族服装的突出特点。稻耕是与水打交道的,犁田、耙田、插秧、割禾,都要卷起裤脚。宽裤脚和短衣袖,才方便于劳动。
板价布侬的服饰特点,作一种文化形态来考察,不难发现,这里保留着稻作民族古朴的原生态文化特征。这种文化,有学人称之为“那文化”(即“稻作文化”)。板价布侬文化形态,属于“那文化”大系之列,属于归春河与黑水河哺育产生的文化特色之一。归春河、黑水河流入左江,板价布侬文化,属左江农耕文化之列。左江流入珠江,珠江以上大小河流统归珠江水系,那么,板价布侬稻作文化特色,亦属珠江水系文化。从这里可寻找到水系稻作文化的源与流密不可分的关系。
10年过去了?二十一世纪第四个春天,我与同行们到板价采风,又一次亲临其境。10年后的板价,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现于大家的眼前呢?十年时光飞逝,十年沧桑巨变。记得当年与台湾学者到板价考察之后,顺道去德天瀑布观光。那时德天还颇冷落,天然瀑布自在倾泻,附近没有商气与人气;通往景区道路狭窄不平;四周山野笼罩一层沉寂的空气;特别是听到山野绿丛传来夏天一声声蝉鸣,更增添德天瀑布空朦、空寂的氛围……10年后的德天瀑布景区,换了一个天地:路宽了,商气人气浓了!离瀑布景区不远的53号界碑,两侧已成为旅游购物商品区,中国越南双方商人,在各自地界摆一个又一个摊位,两国的商品、旅游工艺品琳琅满目……四方旅客络绎不绝,有步行的,有坐轿或骑马优哉游哉观赏边境神秘旖旎的风光……归春河中、下游山谷里,建有高级饭店、山庄……2003年冬季,在德天瀑布景区举行首届边关国际旅游节后,更使德天瀑布美名远扬!
时间推移了3600多个日日夜夜,板价这小小布侬村落,不再沉寂,已成为德天瀑布旅游景观系列中的亮点!赴德天旅游,有两条旅游线路:第一条从县城桃城出发,经那岭龙宫洞景点,后到德天瀑布,到53号界碑留影。之后,沿归春河而下,参观堪圩明仕河两岸田园风光,再到板价参观原生态民俗风情,入黑水河那岸参观电站风光,过黑水河又沿河而上,回到县城。第二条线路是第一条线路的逆向。不管走第一或第二条线路,板价民族风俗风情景观,是游人不能不亲临其境的景点。这些年来到板价参观、访问、考察的海内外游客、专家、学者及记者等已达数百数千人次了,给板价注入了活力,板价已变得不再寂寞了!这次采风进板价,布侬同胞们热忱极了!一早起来,穿黑短衫的姑娘们,就在路口列队等候。她们穿同一色衣服,头戴同花色头巾,手上和胸前戴银镯和项链,个个亮丽又大方,唱起布侬山歌欢迎客人的到来。“欢迎客人远方来,人人脸上放光彩;家酿米酒敬贵客,喝了个个乐开怀!”村姑们手捧小竹筒盛满米酒,双手捧上敬客人,敬了一杯又一杯。这是礼仪,是稻作民族最热情、最亲切的礼仪。敬了酒,才引客人到晒谷坪上听唱山歌。有群体唱的,节奏整齐欢快,音韵悠扬感人。有男女对唱,一方女队,一方男队,方阵就摆在水溪旁边树荫下。男唱:“侬肖好比画眉乖,个个都有好歌才,愿跟侬肖来对唱,好比山伯祝英台。”女唱:“布貌生来会唱歌,肚里山歌千万箩,借得一箩给妹用,妹嫁不出心也乐!”这是对歌的引歌,若是去参加一年一度的“侬垌”(歌圩)对歌,那要对一天一夜才能满足他们(她们)的“歌瘾”,才尽展男女歌唱的智慧与才能。
最生动精彩的民俗风情,要数观看布侬姑娘们舂糯米糍粑了。舂臼用枧木做成,舂棒亦用最坚硬的木制成。把蒸熟的糯米倒入舂臼之后,姑娘们各拿一根舂棒,有节奏地舂呀舂,边舂边唱:“舂呀舂,糍粑送阿妈,阿妈笑哈哈;舂呀舂,糍粑送外婆,外婆真快活!”当糯米舂成一大团又软又粘的糯米时,姑娘们齐用力,将糍粑团抬起一扬到空中,又从空中挟持落下,一举一落,直到把糍粑舂好为止。
布侬姑娘齐心合力舂糍粑,充满快乐的情景,使人联想西北人做兰州拉面时甩面团的精彩动作。而今看布侬村姑们舂糍粑的精彩动作,谁不赞叹稻作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情趣!
板价主人用油炒葱花五色饭招待客人,五色饭香喷喷的,大家用手抓,用手捏,吃得津津有味。做好的糍粑,捏成一个个,拌上香芝麻,又软又香,让人赞不绝口。敬酒时,10年前就相识的农廷兴先生悄悄告诉我,他刚从龙胜考察民间旅游归来,刚好迎接采风团到来……他说,板价旅游景观今后将更完善,更丰富多彩。听了,真为此高兴。因为板价布侬族群众已认识到珍惜自己特色文化的可贵与价值了!
充满浓郁稻作文化氛围的板价,热情、朴实、真诚、好客的板价布侬人,以山歌欢送客人:“祝一路平安,大家喜洋洋;莫忘板价人,情谊深又长!”男女老幼来送行,唱送客歌,招手再招手,多少人流下热泪……车已开动了!板价留在车后了,留在依依惜别的情感之中,留在人们思考、思念与记忆之中。
板价,是壮族村落地名。“板”(或“版”、“曼”),壮话即村屯,是自然村落之意。“价”才是村屯名。据说,这一带壮族,原归土司(土官)统治,分上甲与下甲,一甲由若干村落组成,是土司制度管辖地方最基层的单位。后来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官制不存在了,“上甲”与“下甲”,也就自然消失了。
靖西至今还是习惯把县城西北地区称为“上甲”,县城东南叫“下甲”,也是这个原因!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